慈善的母亲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472
专题名称: 慈善的母亲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064.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慈善的母亲故事说的是一位慈善的母亲如何侍奉婆婆,抓养儿女的事。1953年正当翻身的穷苦人走向过好日子的时候,丈夫不幸旧病复发无治,离开人世,立时天昏地暗。家中少了顶梁柱,自己没了遮火皮,撒手丢下年迈苍苍的老慈母,妻子和年幼的儿和女。还有最小的遗腹子,那年她才31岁,面对眼前的家景,满腹的辛酸苦难事向谁诉说去,只能是自己的苦水往自己的肚子里咽。望着年迈的婆婆,着看幼小的四、五个儿女,想一想未出的儿子,不由地泪流满面,沉重地担子压得她喘不过气。 母亲悲痛地对婆婆说:“丈夫这么一走,撂下我们婆媳,面对这个穷家,尕大碎小的这么一大家子怎么办呢?怎么活人啊!”老婆婆也是难忍晚年丧子的悲痛,对儿媳妇说:“我们这个命苦的人,遇的尽是雪上加霜,儿子已经把我们丢下了,我们也得挣扎着活人啊!你要撑起劲来,管照这个家吧。” 1951年土地改革运动中,家里分了十多亩土地,新社会里剥削压迫没有了,沉重的苛捐杂税没有了,没人逼债了,穷人翻身作主了,人身自由了,好日子有了盼头了。可是她家的不幸,使她悲痛欲绝,往后的日子怎么过活,摆在她眼前的难事太多了。穷通到底的家境何时熬出个头啊!1952年的庄稼比往年强,吃粮花费有了好的转变。但由于土地脊薄,地力不强,又缺少肥料,秋季只落个广种薄收的结果,仍改变不了全家困境。七八口子人的穿衣用度怎么解决,如何把儿女抓养成人?二十多亩的庄稼怎么种?家务事、农田活那么多,身子又重,她彻夜忧愁难眠。 望着全家六七口子人,老的老,小的小,大的女儿十四、五岁,二女儿十二岁,她们对农田地里的活多的不会做。1953年的农民为种好庄稼热火朝天地忙活着,可她已到临产期了,秋天的成熟地因没劳力大部分没成熟好。有些地只犁了两刬,没有来及犁三刬,积肥推圈翻粪没做好,给下年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1953年9月后,她是六个儿女的母亲了,一家三代八口人的家庭,全靠她维持,所有的农活都是她的。犁地耙磨、倒地挖地、犁秋刹地、拔柴积肥、拾粪压肥、套车拉运、装车码垛、翻粪垫圈、修沟打坝、上沟清泉、薅田锄草、收割打碾、扬场入库、掮口袋倒粮食、推磨碾米、庄户人家的这些农活按时按节一定得作好,那样农活都不能误了农时季节,还养着十几只羊和一头牛两头驴,也得有人放牧喂养。 她在想为了年迈的老婆婆和儿女,再苦再累艰辛不懈地坚持下去,挖抓着把庄稼种好。她起五更睡半夜,寒冬天鸣叫二遍把小的娃娃塞到婆婆的怀里。“妈!你把娃娃们照料着哄住,我套牛拉粪去哩,炕洞里烧下山药蛋着哩,醒来了你挖给吃去。” “你去吧,我瞭着她们就是了。”套牛车往地里拉送粪土到日出东方,早饭后铡草喂牲畜,或是垫圈翻粪,中午后再套牛车拉粪土到日落西山时,晚饭后喊叫女儿添草喂牛驴羊,赶到河里饮水。晚上煤油灯下给儿女们缝补衣裤鞋袜。 惊蛰节春播开始了,春风吹遍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不好,耕种不细,秋天哪来的好收成。早五更起来推上推车子去散粪,一亩多地的土粪赶太阳升要散开,早饭后把粪堆子撒开,种籽扬在地里,午饭后套牛犁播埋在土里。十几亩地的夏作物需八、九、十天才能播种完,甚至播种到春分后,清明节前后秋作物开始种植,种植面积虽不大,但也播种到了谷雨节跟前了。作物品种是胡麻、糜子、谷子、山药(洋芋)。山药种上两亩多,地要抄犁三遍才能下种。 紧接着是收拾沟坝,拾掇地,浇灌苗水。锄草薅田,拔柴积肥,夏秋作物的这些农活做完,就到了小满后芒种季节了。小暑大麦不得黄,大暑小麦紧跟上,大暑节开镰夏收了,虎口夺食,家无绣女。十几亩地的夏作物一镰刀的一镰刀地收割掉是多么的不容易啊!烈日炎炎似火烧,头顶阳光汗水浇。揽住一把割一刀,口渴心焦谁知道?夏粮割完身上掉几斤肉,手心里脱一层皮,苦死累活不让全家人挨饿,身困疲乏又算什么,为一家人的生存再苦再累也心甘值得。麦捆子不能捆的大了,大了女儿身单力弱无气力挑到车上,更挑不上垛去。拉到场上码成垛,一场一场摊在场上,牛驴拉滚子打碾归仓,起场扬扬装口袋,掮去倒到仓子里才算收到家了。随后是秋田的收割,糜谷山药按时收掉,归仓窖埋、秋翻灌水。秋水老子冬水娘,不浇夏水上不起粮。 劳苦了一年了,婆婆关心媳妇子的辛苦,问:“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啊!”,儿媳说:“妈!行哩,好着哩,吃个饱肚子没问题,就是没花的钱。”“没花的钱了,把羊卖掉几只了,卖上个钱了给娃子们扯布缝衣服。”庄稼人老农民,一年四季忙不停,一年庄稼两年务,年年都如此。 1955年、1956年两年的庄稼大丰收,人们的生活大变样,吃不愁的穿不愁。她家也有余粮了,现金收入也有明显的增加。真正体现了新社会的好处,为全家过上好日子有了十足的信心。1955年冬腊月,大女儿出嫁了,1956年冬,农业实行合作化,土地、牲畜、大型农具全归集体所有,凭劳动记工分来分配口粮、现金。她和二女儿劳动下的工分,还不够口粮款,所以,口粮吃的低标准,更是分不上现金了。可1957年的自留地比较宽余,所产的粮食多一些,口粮没有大的问题。 1958年春二女出嫁,秋季,实行人民公社化,搞的是组织军事化、行动集体化、吃饭食堂化。从此后她家的事情就难多了,一切行动都受到约束,家里的小儿子才五岁,出外劳动,谁领娃娃去食堂,只有小脚老婆婆领孙子去食堂,再是没办法的。紧张的劳动中,瞅机会忙忙的操心照料一下家中的儿女和老婆婆。以割资本主义私有制尾巴,收掉了自留地、自留羊;家里有口粮的也全收缴集体食堂里,不准个人家里动烟火。就这样折腾到1959年冬,食堂已成了无米之炊的空架子,只能打些稀汤汤子,端到家里再搅上些代食品。胡麻尾子、灰条杆子、榆树皮混合磨下的粉沫子,放到砂锅子里煮上几滚,喝着还填不饱肚皮。老婆婆说:“这日子怎么个过法呢?”她的回签是“勒紧裤带过吧。” 她在1957年冬,放下了一罗箱小麦,在1959年冬到1961年饥饿灾荒最严重的时间里,贴补着度过了饥饿,保全了一家老少五六口人的生命,也是一家人的侥幸。1960年冬,上面突然来了新的精神,全力以赴抢救人命,没有饿死的人有救了。“妈!大队的人说,抢救人命里,要供应粮、发救济款,给自留地、自留羊。”“那就有活人的盼头了,给了就好好种上,羊也养好。”允许放宽小自由,开种闲湾空地。经1961、1962年两年的恢复,群众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集体的庄稼也有了很大的转机。她对全家人的生活有了信心,就队里的社员们都认为有生活的希望了。 谁想1963年春,形势来了个急转弯,把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当成了农村里资本主义的具体表现,加以批判限制。1961年春,75岁的老婆婆去世了,家里娘儿们还是五口人,全劳动力四个挣下的工分也不少。可是工日值太低,一个日值才分三角多,不到四角钱,除了口粮款,多余的工分也分不上多少现金。 1964年后,眼看着儿女们都大了,大儿子已20岁了,二儿子也十七、八的人了。家里没有多少积蓄,怎么给儿子成家娶媳妇啊?大儿子婚事因没有找到适合的,未能给办成。1967年初,二儿子结婚,1968年腊月,三女儿出嫁,1970年,大儿子招工到靖远煤矿工人,1972年才结了婚,小儿子于1975年参加了工作,1979年成家结婚了。 她为这个家辛苦了一辈子,到1980年初,已是有了四个孙男孙女的奶奶了,孙子绕膝转,开始了天伦之乐的生活。这也是她辛苦奔波了一生的结果,尤其是度过了饥荒灾难的岁月,她觉着心满意足,没有什么遗憾事可追悔的了。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永昌民间故事》

本书中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共有13篇类198个。内容包罗万象,庞杂广泛。上至神话传说、历史演义,下到寻常百姓身边的生产劳动、婚恋悲欢、贤孝感恩、惩恶扬善、灵异怪诞等故事,无不深刻反映了自然万物、人类命运之变迁,无不揭示了社会人生、精神世界的轨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