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棺材·红幡子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469
专题名称: 红棺材·红幡子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052.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永昌县对亡人的葬礼中用的红棺材和三丈六尺高的迎魂红幡子,这是胡阁老给永昌老百姓挣来的。胡阁老名执礼、子汝立、号雅斋,明朝永昌卫人(县)人,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9年),卒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 胡阁老是永昌人对胡执礼的敬称,胡阁老幼年时,聪颖出众,人称奇童。11岁就补博士弟子员,17岁时就考中举人,21岁时即1559年高中进士。历任四川保宁府推官,主管刑案,后连任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都是从三品官员,负责朝廷祭祀,礼乐事员,负责监察、弹劾,建议等事务。1576年出京任奉天巡抚督御史正三品,兴水利,重民生,名品噪江南。 胡阁老一生为官清廉正直,不畏权贵。他任右副督史,而神宗皇帝年幼,国事概由张居正主持。张居正暗示胡公诬陷余懋学,汪文辉以报私仇,胡公不为所动,后张居正对胡阁老猜忌日甚。1581年,胡公不得已,称病告老返乡,返回永昌家乡捐设学租300余石,创办学塾,亲自执教、扶掖后生。 翌年后,张居正下世,胡公又被奉诏进京,继任户部左侍郎,兼南京户部右侍郎,1588年,南北数省发生饥荒,赤地千里,饥民流离失所,胡公奉请神宗皇帝,开仓赈恤灾民,赈救了无数灾民。 明万历十七年即1589年胡终因积劳成疾,病故于工作岗位,享年51岁,胡阁老谢世之后,明皇帝追封为正二品的户部尚书。 胡阁老辞世后,尸体回归故里葬埋,由于生前品德高尚,性格耿直,为官清政廉明,死后积蓄无几,老家人为了强撑面子,寻找破砖烂瓦装了几垛子驮上。不想有好事的向皇上动本谗言,说是“清政廉明的胡执礼,驮着多少个牲口的金银财宝回家去了。”神宗皇帝派人追去检查验看,原来是驮的砖头瓦块,皇帝知道原委后大为感动,特颁旨为胡阁老置办了大红棺材和三丈六尺高的迎魂红幡子。还特准“胡公灵柩所过的州、府、县城的城门,红幡子不可低头,遇州拆去州的城门,遇县拆去县的城门。”州、府、县官的心机一动,拆城门的工程浩大,与其拆城门不如备金银相送,让灵柩绕城而过,岂不两全其美。 永昌县城乡从那时候流传至今的丧葬世俗中的大红棺材和迎魂红幡子,正是明朝万历年间胡执礼挣来的。胡公被永昌家乡人敬称为胡阁老,府邸至今还在县城东街十字。 永昌县的葬礼世俗,仍是大红棺材和迎魂红幡子。大红棺材不仅是红的,而且棺材的前岸头上画有奎龙抱寿,或者是五福捧寿这两种的其中一种,配的是金童玉女,鱼戏莲花、仙鹤。两帮上画的是螭虎,画螭虎是为了防穿山甲吃亡人的尸体,穿山甲怕的是螭虎,脚头上画的是脚蹬莲花,盖上面画的是跨鹤归西。 三丈六尺迎魂鹤儿红幡子,幡上记的是亡人的生平八字,莲花抱杆,杆上是十三鹤,铜铃铛、红瓜蛋、绣球、插瓶、荷包,共节儿组成的红幡子。配有黄幡子一对、白幡子一对、花幡子一对,七道幡的丧葬仪礼。 丧葬亡人时,还要请道士或是和尚,行发丧仪礼的道场,道场有大有小,根据事主家的意愿而定。有三人的,有五人的,有七人的,有九人的,也有十几人的,用人越多道场越大。还有人家用儒释道,儒是以祭祝文超度亡灵,和尚、道士是以讽经超度亡灵。和尚、道士顺序进行的是:扬幡挂榜,请水、开经、请神、撒灯、五七讃灯、升桥报恩、放施、开忏、上表、献午、发行、打散。这是两天七人的道场,头天起事的道场进行到放施,有儒祭文的,这时进行祭文超度。再大的道场加开方破狱,讽经理忏。 这些民间世俗风行到现在,城镇已不施行了,但红棺材和迎魂幡子还在用。道场基本不用了,亡人灵柩只放五天就葬埋了。 (讲述人:张得智,男,54岁,永昌县文化馆馆长李克勤,男,72岁,县水电局退休职工。)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永昌民间故事》

本书中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共有13篇类198个。内容包罗万象,庞杂广泛。上至神话传说、历史演义,下到寻常百姓身边的生产劳动、婚恋悲欢、贤孝感恩、惩恶扬善、灵异怪诞等故事,无不深刻反映了自然万物、人类命运之变迁,无不揭示了社会人生、精神世界的轨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