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昌县传统节日云庄寺朝山节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305
专题名称:
永昌县传统节日云庄寺朝山节习俗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131.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南坝乡云庄寺朝山节时间为农历六月初六。佛教认为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第一次举行讲经的日子,这一天,各地佛教徒穿着新衣,带着食品,赶往各地寺院朝佛、讲经,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 南坝乡云庄寺朝山节主要依托永昌县南坝乡云庄寺旅游风景区发展。永昌县云庄寺位于永昌县城东南39公里的祁连山中。据史料记载建寺于东晋北魏年间,主要包括云庄寺石窟、石佛崖石窟等人文景观以及祁连雪峰、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人文景观丰富、集中。山上云雾缭绕,山峰奇秀,峰峦迭翠,故有“云庄铺翠”之称。山北麓有东大河环绕,东、西、南皆有奇峰峡谷相抱,山脚之下有山泉细流,山势峭立如墉,山路盘旋幽深。佛洞寺观,皆依山而就,高下参差;苍松成林,峰峦郁郁,遮云蔽日;怪石林立,高耸如云。云庄寺原有多处寺观,已毁。尚存大小石窟21处,寺观遗址数处。石窟内遗存有魏晋时期的壁画数处,清晰可辩。石佛崖石窟位于云庄寺东南2.5公里,原有栈道、亭阁,后毁。现存大小石窟9处,开凿于晋代,均属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相传云庄寺初建选址在五斧山上,立柱建寺时,天降瑞雪,一夜之间,寺柱已移至云庄寺所在位置,地上留有三寸长的脚趾印,天上祥云普照,呈现九品莲花,徐徐落下,化作山峰,故云庄寺始名为“云转禅寺”。传北魏名僧摩诃(刘萨诃)曾在此修炼十七余载,留有许多神奇的传说。一日,刘萨诃在云庄寺山北面顶礼,看见番和城北(今永昌县)御谷山顶祥云蒸腾,佛光普照,曾预言御谷山他日山开,必有佛陀宝像显现,世乱,像必缺首;世平,则身首合一。魏正光三年(公元552年)某日,猛雷炸响,山崩地裂,御谷山开,果现佛陀宝箱。此说存于敦煌莫高窟第72窟南窟的大型壁画《刘萨诃因缘便》内。 明清时期,云庄寺香火鼎盛,一度时间,僧侣多达2000余人,香客如织。文人墨客对此多有盛赞,清代本邑进士南济汉曾著文《再游云庄山记》,并作诗《云庄古松》,诠释云庄寺佛缘禅机和旖旎风光。诗云:“但得秦封意,年光勿琐谈,高寒惟抱节,深翠早为岚,阅世何多变,空山总为谙,丹楼藏秘籍,常把与君参”。云庄寺初建至今一千五百多年来,也曾几度兴衰,几度重建或修葺,据仅有的记载,明正统中(一四四一年)曾重建过,据南坝乡当地老人说,清末已具规模,是一座前后呼应,高下错落而且宏伟壮观的建筑群。但在明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大地震中所有建筑均被震毁,云庄寺开始荒废,“朝山节”部分内容已失传,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濒临消失的危险。 建国后,云庄寺石窟及石佛崖石窟的佛像基本毁于十年“文革”中,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保护宗教信仰的政策感召下,这里又建起简单的佛事活动场所。2005年,由南坝乡政府投资、社会各界捐助共280万元,恢复了部分庙宇。“朝山节”也有所恢复。 云庄寺“朝山节”的流传主要动力来自于云庄寺神奇的来历传说以及刘萨诃在此修行的神奇经历。传言云庄寺原有圣母殿、地藏洞、大力岩、奎星阁等诸多建筑,各殿均有功用,每年“朝山节”这一天,周边信徒携家带口云集云庄寺,在云庄寺大师的带领下,依据自己所求,在不同的殿堂参拜佛像,供奉生灵,乞求神灵的保护。通过叩拜佛像,敬献贡品、听取僧侣讲经说法等方式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并祈祷生活幸福美满。 云庄寺地处金昌市永昌县、武威市凉州区、张掖市肃南县三地交界处,三地群众以汉族为主,藏、满、回、羌等少数民族杂居。“朝山节”以汉族佛教教义为主,其中兼有藏传佛教的内容。每年“朝山节”不但汉族群众云集于此,而且藏族、满族群众亦纷沓而至。“朝山节”的传承,不仅促进了三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融,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而且对弘扬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有着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