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城关镇出殡礼俗发引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104
专题名称: 永昌县城关镇出殡礼俗发引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249.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丧礼的尾声即发引、下葬。古礼有“渴葬”、“血葬”之说,即七日之内不卜而葬,如今都遵循这一古制,一般都在七日之内。因时间太长,屍体不易保存,生者也不胜其劳。发引起杠之前,孝子将长孝收起缝成孝帽,麻辫收起系在腰间,也叫“成服”。之后全体服孝者与亲友邻里在执事人的率领下,打上引魂幡,搬上所有纸货如童男女、金银斗及现代纸货如家电用品、小轿车等去门外路口祭奠并烧化。灵桌前烧纸用如纸盆由孝子捧出摔碎,或在盆内放一红纸包裹的馒头由孝子带回。出殡前,孝子磕头请舅舅或舅家长辈“掩棺”。即将虚掩的棺盖钉实。当执事人吆喝起灵后,孝子叩首,送殡亲友立即将灵柩抬出灵堂,放置在门外两条长橙上,孝子烧纸祭奠后,执事一声号令,抬棺者起扛。抬棺者每八人一班,路上轮换,直至墓地。如今路途远的抬出县城后可将灵柩搬上灵车送往墓地。 出殡队伍一般是长子或长孙打魂幡在前,次子抱遗像,大儿媳抱食瓶,以下孝属牵灵。送葬亲友打花幡、金银幡及花圈等随后。出殡行列有简有繁,因人而异。有铺张者车如长龙,浩浩荡荡,一路撒纸线,放鞭炮,炫耀街衢。这是一种陋习。 到墓地后,将墓穴再次整理,扫去脚印,孝子磕头,众人将灵柩徐徐放下,矫正方向,放好食瓶,填土埋葬。墓穴填满后,堆坟丘,将引魂幡、花圈等烧化。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