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城关镇丧葬礼俗祭奠礼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099
专题名称: 永昌县城关镇丧葬礼俗祭奠礼俗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246.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祭奠礼俗装殓寿终后,先要停屍,亦称小殓。子女请宗门长者及乡党邻里来将屍体抬放在灵床上,身上盖好被布,衣袖内装上7枚小饼和一些纸钱,称“打狗饼”和“买路钱”。俗信死者灵魂在去阴间的路上,会遇到饿狗阻路,会遇到野鬼挡路,好用来打狗、买路。口内纳入碎小金银或珍珠之类,脚后供一碗米饭,上插红枣一枚,称“倒头饭”。头下点灯烛一盏,称“长明灯”。小殓之后,以礼设帏,帏外暂不设灵位,以便棺殓,此时孝子可在堂内哭灵。这些程式,表现了亲属的孝心,是不欲 “遽以死待其亲”。人死当日至出殡,每日黄昏和黎明,孝子们都要一路哭去门外路口烧纸钱奠汤饭,叫“烧黄昏纸”。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历代为人鄙夷,但仍流传至今。《永昌县志·风俗》(乾隆本)记载:“七日朝夕,有男女出门号哭焚纸钱者……,委巷之风,宜亟黜之。”可见古人对此也不赞同。 大殓也叫 “入木 ”。大殓的时间根据棺材制作的快慢而定。有三日小殓,五日大殓,或次日小殓,三日大殓者。大殓之时,死者的孙男弟女们都要守在旁边,称“亲视含殓”。棺材中事先用红纸裱糊,如今还用金丝绒掛饰,棺底撒钱币、发面、五谷之类,被褥俱全,比较讲究。死者入木后,用灯芯草或纸屑包纸包楦在屍体两边,以防在送葬时滚动。入殓后,全体孝子瞻仰遗容,棺盖虚掩,孝子大哭,表示诀别。 永昌的棺材较周边邻县均为特殊。用材以柏木为上品,杉、松木次之。形状前大后小,平底,加底座者称“砚洼底”,两帮及盖鼓起,有一定的孤度。做好后,用大红漆油刷,两帮用金漆画螭虎(龙的一种),螭虎爪的伸屈旧时根据人的身份和功名而定,如今无甚讲究。棺盖画月夜仙鹤图等,前案头画死者神主,后案头画莲花等。这种规格的棺材旧时唯有地位、有功名的人才可配享,一般人虽也是大红油漆,但不能画螭虎。如今这些等级差别自然取消。据民间传说,永昌人的大红螭虎棺材是明朝胡阁老(即胡执礼,官至明正义大夫、总督仓场户部左侍郎,赠户部尚书)死后奉敕归葬永昌故里时御赐的。以后永昌人便沿用这种规制的棺材,并以此为荣耀。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