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孝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069
专题名称: 贤孝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177.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贤孝泛指盲人演唱的一种曲子,当地人称唱贤孝的盲人为“瞎仙”或“先生”。曲子内容主要有歌颂忠臣良将、孝子贤妇的;有弘扬正气,抑恶扬善的。题材多来自民间故事、传统戏剧,也有来自宗教故事的。城关镇流行的贤孝有:《白蛇传》、《劈山救母》、《包公三下阴曹》、《八件衣》、《侯美英反朝》、《王定保接当》、《红灯记》、《门闩记》、《韩相子修行》、《鹦哥盗桃》、《小寡妇上坟》等数十种。解放以后,当地文化部门曾组织盲艺人演唱,并新编了《十颂共产党》、《十绣领袖毛主席》等曲目。贤孝演唱,大多以二胡、四胡、三弦、梆子、碰铃为伴奏乐器,或三五人组合,或一人自拉自唱。在农村,逢年过节,人们把“先生”请来唱贤孝娱乐,听众们收集粮食、米面作为报酬。“文革”时期,唱贤孝作为“四旧”内容被禁绝。改革开放后,重新开禁,城乡“瞎仙”们纷纷出来献艺,文化部门还给他们录音录像,很受群众欢迎。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些“先生”就在县城钟鼓楼下演唱,收取听众的微薄报酬。听众大多是老头老太婆,年轻人大多不屑一顾,他们喜欢的是流行歌曲、摇滚乐。因听众的断代和录音机、VCD、DVD的广泛普及,唱贤孝这一民间文艺难以维持,又走入低谷,贤孝曲目的录音带、碟片在民间却广为流传。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