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卷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068
专题名称: 宝卷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176.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念卷”是永昌民间对讲唱“宝卷”的俗称,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文艺形式。据史载:“宝卷”是由佛教的讲唱文学“变文”演化而来的。它部分演述的是佛经故事,也有部分讲述民间故事的。“变文”在宋真宗时(公元998—1027年)被明令申禁而销声匿迹,但民间仍喜欢这种讲唱艺术,于是便有人模拟着“变文”的讲唱形式,演变出了“讲史”、“弹词”、“宝卷”等多种讲唱文字来,在市井里弄演唱。在各种新的讲唱文学中,“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首先,它的结构、韵式以及讲唱的方式都原原本本继承了“变文”的特色,就连说唱中夹入“宣扬佛号”这一形式也被继承下来;其次,“宝卷”的内容也大多以因果报应及佛、道的劝善故事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戏曲故事也被艺人采用,改编成新的卷本讲唱,所以“宝卷”的内容也就愈加丰富多彩。 永昌民间传唱的宝卷大多是手抄本,其内容有佛教故事的如:《药师本愿功德宝卷》、《鱼篮观音玉卷》、《木连救母宝卷》、《香山宝卷》、《刘香女宝卷》等;也有民间故事和戏曲故事的如:《孟姜女宝卷》、《梁山伯宝卷》、《赵氏贤孝宝卷》、《白蛇宝卷》、《劈山救母》、《烙碗计》、《丁郎寻父》等。 “念卷”这种娱乐活动一般在农闲季节以春节为最盛,念卷人净手漱口,有时还焚香,正襟端坐在热炕头,面前置一小方桌点一盏明亮的油灯,手捧卷本讲唱,听众围坐四周倾听。念卷时,念卷先生念念唱唱,唱唱讲讲,同时还有听众懂此道者应声,众人附和颂扬“阿弥陀佛,弥陀佛”佛号。这样有念有和,庄重肃穆。 宝卷唱念也有曲调,一般都是词牌,如《炉香赞》、《清江引》、《一枝梅》、《浪淘沙》、《清平乐》等。宝卷有一定格式,开头一般是韵文,正文部分韵文为主,间以散文,同戏剧中的道白。结尾开宗明义,说明主题。如:“扁毛还知行孝道,人不孝道枉为人”(《鹦哥宝卷》)。 清末民国时期,城乡常以念卷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解放以后,念卷这种文艺形式已不多见,间或在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等乡的一些村庄有人讲唱,“文革”时期被禁。改革开放以后,在乡村又有念卷这种文艺活动出现,到上世纪末,这种古老的民间文艺已无人问津,濒临灭绝境地。但是民间保存的卷本,仍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对研究讲唱文学的历史以及中原文化沿丝绸之路的传播具有很高的价值。前几年,兰州大学有关研究单位曾通过永昌个别乡镇文化站搜集民间手抄本宝卷,供学术研究。为了不使这一民间文艺失传,城关镇退休干部何登焕搜集全县宝卷手抄本32部,汇总编辑《永昌宝卷》(上、下册)出版。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