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 夯歌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067
专题名称: 民歌 夯歌
其他名称: 劳动号子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175.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夯歌又称“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打夯中的创作,也属于民歌的范畴。打夯是用夯(包括杵、硪)使土层坚实的较为费力的劳动,一般都在筑水库大坝、筑路基打墙时使用。具有活动集体性、起落规律性、动作统一性、时间持久性的特点。为适应上述特点,形成了“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一唱一和,一起一落,可使动作统一和谐,步调一致,同时给这一强度很大的劳动赋予美的感受,使劳动者得到鼓舞,减少疲劳。永昌城关地区的夯歌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有声有调无词,领、和都是一连串的虚字发声。如“哟嗬哟嗬哟嗬,哟嗬哟嗬哟嗬”。这种夯歌用途广泛,除打夯、提杵、搧硪时唱和外,还可用来抬举重物,根据劳动节奏,可快可慢。另一种是专用来打夯的,领唱者要唱出歌词来,和唱者只用“唉嗨哟嗬”的虚字应和。夯歌歌词内容一般无现成的,都是现编现唱,有的紧密配合打夯劳动,提出要求、宣传鼓动、表扬批评、关切告诫都可以,起着指挥劳动,统一动作,鼓动情绪的作用。有的却是由领唱者自由发挥,即所谓“见米唱米,见面唱面”,题材广泛,不受约束。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人鬼神怪、草木虫鱼,凡心中所思、眼中所见都即兴编成歌词。 以上两种夯歌其共同点就是见景生情,即兴编唱,语言质朴、格律自由,极为口语化,生活气息十分浓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打夯”实土这种繁重的劳动已经被镇压机、碾路机等机械代替。在筑路工地、水库大坝等现场只能听到隆隆的机械声,而听不到浑厚高亢的夯歌了。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