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1974年7月29日清河地区洪灾情况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唯一号:
292032020220001240
事件名称:
1974年7月29日清河地区洪灾情况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21/001
起始页:
0255.pdf
事件类型:
环境事件
起始时间:
1974年7月29日
发生地点:
永昌县
事件描述
1974年7月29日晚23:00时至30日凌晨,全县普降大雨,历时6小时,沿山依滩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水,部分地区遭到严重的洪水灾害。地处永昌下游的清河地区是这次洪灾中重灾区,冲垮清河坝水库、清河坝渠首拦洪坝120米,使水源公社永宁大队遭受严重损失。 1974年7月29日晚23:00时以后,清河地区上空由小雨变为大暴雨,比较平坦的上游六坝、玉宝儿滩、咎家庄滩、九坝滩大雨形成径流,平地起水,冲垮兰新铁路一段,穿越而过,洪水经九滩、三岔路、乱墩子滩、北岔河子、南岔河子、纳纳河等多条洪水河道汇集而下,一部分洪水直接进入清河坝水库,绝大部分通过清河坝渠首又汇合流入清河坝水库,二股洪水汇入水库,使本来只有总库容90万立方米的小小水库,承受不住来势凶猛的洪水(据测算最大洪峰流量190立方米/秒),洪水持续时间达6小时。30日凌晨3时,清河坝水库副坝开始漫水;入库洪水超过水库溢洪道、输水洞设计流量5-6倍。险情发生后,水源公社和清河水管处立即组织抢险队伍奔赴现场,果断采取了挖坝保村措施,虽经当地群众奋力抢险,但因洪水猛增,喧泻不及,人力不可抗拒,致使水库决堤倒坝,造成水源公社永宁大队四个生产队及公社机关单位所在地全部受灾。受灾农户85户、469人,冲毁房屋300间、淹没夏秋作物292亩、造成危房509间、冲走粮食13640公斤、麦捆5700多个、油料2910公斤、填淤机井1眼、损坏柴油机2台、电动机3台以及部分生产生活工具,损坏学校医院教课桌、文件柜、办公桌等用具464件,教学仪器、医疗器械、药品等价值近5万元。洪灾后呈现出房塌墙倒,房屋有顶无墙,东倒西歪,淤泥遍地,麦捆架在半树丫权,到处弥漫着洪水的腥臭味。各种药丸药品散落漂于地,早收打入仓的粮食被洪水浸泡发涨,受灾村民在露天地里用“三石一顶锅”做饭的凄凉景象。在随后的日日夜夜里,根据灾情大小,轻重缓急开展了生产恢复工作。 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抗洪救灾,动员县城机关职工抢修通往灾区的公路,驻乡各企事业单位开展自救,公社机关职工帮助永宁村群众清理淤泥,排除危房险情,用刮板清除已上场的泥浆,从各方面开始生产自救,安排灾民生产生活。清河坝水库始建于1957年大搞水库群时,因为未经正式勘测设计,蓄水后就决堤倒坝。1958年在原基础上修复,后经不断改建增建,形成最大泄洪量22立方米/秒,库容设计90万立方米的纯土质小型水库,每年拦蓄上游清河坝冬春余水60-70万立方米,仅供下游区乌牛坝的一次苗水。1970年春,因大坝防浪设施不善,风浪冲击堤坝再次决堤倒坝。两次失事后再次修复至这次决堤,县革委员会经过认真检查总结,在吸取了三次决堤的沉痛教训后,重新设计、勘测拨款再建清河坝水库。到1976年因清河地区机井建设迅速发展,清河坝上游胜利、宋家沟一带泉水干涸,库容淤积严重,县革委会决定停止使用,予以报废。 清河地区的这次洪灾,对尚未解决温饱的灾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救灾工作主要靠自力更生解决,县上支援烧煤18吨、被子67床、铁锅200口、草席28页、麻绳2600公斤。这次洪水使水源公社受灾面积达795.5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88亩。朱王堡公社受灾面积266.5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14亩,冲毁房屋70间;冲毁灌区水利工程多处,其中渠首2座,分水闸及桥涵9座、渠首6处,长210米,总计工程量2.3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2.03万个。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