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山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唯一号: 292030020220000750
人物姓名: 李泰山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21/001
起始页: 0209.pdf
性别:
出生年: 1927年
民族: 汉族

传略

李泰山,男,汉族,1927年出生在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徐家沟村,195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6月参加工作。1960年调原喇叭泉林场担任副场长,1981年原喇叭泉林场和清河林场合并成立永昌县喇叭泉林场后继续担任副场长,直到1989年4月从林场退休。在他36年的治沙生涯中,几乎跑遍了林区周围的每个村社,每户农家,林场的每一片土地都留下了他辛勤耕耘的种子,每一片林子都萦绕着他的身影。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治沙之路上,浇铸了他多少的汗水和心血,才换来如今清河地区遍地新绿的景象。 防沙治沙 建设生态屏障 60年代,清河地区遭受风沙危害日益严重,“西风打死苗,热风吹秕田”,“黄沙滚滚不见天,到处沙窝压良田”等谚语是对风沙危害的真实写照。为了遏制风沙,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时任喇叭泉林场副场长的李泰山感到身上的担子无比沉重,面对这严酷的环境现实,肩负着防沙治沙的神圣使命,他带领沙区群众和林场职工挥锹舞铲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家园为主的人沙之战,这一战就是36年。36年如一日,他每天徒步行走约20公里,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渴了喝一口井水,饿了吃一口干粮。据统计,他36年护林防火走过的路可以绕地球行走10圈。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凭着自己的青春和血汗,抱定“绿洲面貌不变,防沙治沙不息”、“治沙工作代代传,定教上天也感怀”的坚定信念,发扬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终于沿永昌县清河绿洲农业区沿沙漠外缘建起了一条长24公里,宽约5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生态防护屏障,使当地三大风沙口得到了有效治理,硬是把绿洲向戈壁一侧扩展延伸了5—10公里,共封锁沙丘190多个,新增加耕地7万多亩,实现了清河绿洲农业区外围风沙的有效防治,为永昌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护林防火 巩固森林资源 由于建场初期条件艰苦,林场没有专门的公务用车,加之林场经营面积7.2万亩,封护面积70万亩,林区沿线村社多,森林资源管护工作难度大。李泰山作为林场副场长,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领导来看待,相反,他觉得自己更应该亲力亲为。为了保护好各林区树木,在开展护林防火工作中,他走村入户深入宣传护林防火法律法规,他的足迹走遍了林场的沟沟岔岔和林缘沿线的村村户户,他的为人在林场周边村社是家喻户晓,他对林场周边的村社人家更是了如指掌。林区内的某一个小班有一颗树丢失了,他是第一个发现的,并且能说出这棵树的基本特征。通过他坚持不懈的管护和宣传教育,林区群众护林、爱林蔚然成风,保持了建场以来林区未发生森林火警、火灾、破坏林木现象的好成绩,为保护全场乃至全县森林资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勤俭节约 挑起家庭重担 喇叭泉林场地处永昌清河绿洲西北边、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南缘,西起永昌白烟墩滩、东与石羊河林业总场小西沟分场相连、北抵金川区、南邻武威市,场部位于永昌县水源镇宋家沟村北洼子滩,而李泰山家住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徐家沟村,两地相距几十公里,且交通不便,一年只能回两三次家,在回家前一天,他就准备好水壶和干粮,第二天天不亮就出发,徒步从清河经过龙口山,再到双湾镇徐家沟村,一走就是整整一天的路程,到晚上天黑才能到家,在家也就待一两天,然后急匆匆的再徒步回到林场投入到工作中,默默地耕耘着这片沙区。因为工作的需要,他不能经常回家帮忙,对家人感到十分愧疚,加之家境贫困,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平时每月从不领工资,而是把每月的工资都积攒下来,存放在会计那里,等到回家的时候再一次性领取,用微薄的工资来弥补他对家人的爱,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来尽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持之以恒 忠于党的事业 1989年退休后,他一直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参加组织生活和学习,并坚持自学,退休25年来,自主学习了中央一大到十八大各届会议精神、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论述,共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30余册、220余万字,同时,自觉参加了村党支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事迹曾被《金昌日报》2014年5月21日头版刊登,并被刊登于《中共金昌市委党的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专题

副场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