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西路军鏖战永昌》
唯一号: 292030020220000747
人物姓名: 徐向前
人物异名: 原名:徐象谦;字:子敬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18/001
起始页: 0312.pdf
出生年: 1901年11月8日
卒年: 1990年9月21日
籍贯: 山西五台永安

传略

1990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徐向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字子敬。生于1901年11月8日。山西五台永安村。1917年因贫困失学,当过杂货店学徒。1919年春考入山西国民师范速成班,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进步活动。1921年毕业后曾在阳曲县和五台县河边村任小学教员,均因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反封建思想,被校方辞退。 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9月被编入孙中山卫队前往韶关参加北伐誓师。毕业后留校任排长。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由共产党员组织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活动。1925年春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后到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任教官、参谋、团副等职。1926年11月到武汉后,任南湖学兵团政治指导员。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队长。曾率学生队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后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任司令部参谋。 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被中共中央军委派赴广州,在工人赤卫队中任第六联队队长,秘密进行起义的组织工作和军事训练。广州起义中率队苦战三昼夜,后转往海陆丰地区,先后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十团党代表,四师参谋长、师长,与彭湃等领导开展东江武装斗争。 1929年6月,被中共中央军委派往鄂东北,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副师长,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指挥弱小的红军挫败国民党军队发动的三次“会剿”,歼灭大批地主武装,扩大了武装割据地区。同年11月,与三十一师党代表戴克敏共同总结鄂豫边斗争的经验,起草《军事问题决议案》,提出领导边区武装斗争的方针,运用集中作战与分散游击、号召群众参加红军作战、敌进我退和敌退我进、采取跑圈的形式等游击战争的原则,使鄂豫边红军的建设和游击战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30年春,任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趁军阀在中原地区混战之机,率部转战于平汉铁路(今北京一汉口)南段,连克云梦、光山、罗田等县城。1931年初,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任军参谋长。协助军长旷继勋等指挥部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以避强击弱、声东击西、灵活多变的战法,连续挫败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第二次“围剿”。7月任红四军军长,与政治委员曾中生率部南下,1个月内,连克英山、罗田、浠水、广济四城,歼敌7个多团。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兼红四军军长。1931年5月,正当国民党军筹划第三次“围剿”时,先敌之机,以“飘忽”战术在外线寻歼敌人,采取围点打援、诱敌深入、击敌一路、各个歼灭的方针,组织指挥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4次进攻性战役,歼敌正规部队近40个团6万余人,使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计划破产,鄂豫皖红军至此发展到4万余人,根据地也迅速扩大,在26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人口达350万。在此期间,对张国焘军事指导的错误和“肃反”的错误进行了抵制和斗争。 1932年10月,由于敌人强大和张国焘战略指导的错误,红四方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主力2万多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苏区。在向西转移中,因敌众我寡,四面受敌,在鄂陕边界漫川关陷入困境。他坚决反对张国焘提出的化整为零、分散打游击的错误主张,果断指挥部队集中突围,转危为安。随后,他指挥部队翻秦岭,涉汉水,越过大巴山,历尽艰苦,行程1500余公里,连续击破国民党军10余万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地进入四川通江、南江和巴中地区,开辟了川陕苏区。1933年2月起,采取以逐步收紧阵地为特点的运动战战法,取得反“三路围攻”的胜利,随后又指挥仪南、营渠、宣达等战役,并与王维舟率领的川东游击军会合,红军由入川时的1.5万人发展到8万余人,川陕根据地人口达400余万。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指挥所部抗击国民党军20多万人的“六路围攻”,采取收紧阵地、节节抗击、待机反攻、重点突破的作战方针,取得歼敌8万余人的重大胜利。1934年2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在参与领导开创鄂豫皖和川陕苏区的斗争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人民军队的指导思想。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重视红军的政治建设,主张大力加强对士兵的阶级意识和土地革命教育;倡导红军内部发扬民主精神,发挥士兵委员会的作用;主张从严治军,把爱护士兵与严格管教统一起来,把民主与纪律结合起来。和红四方面军其他领导人共同制定了不拿穷人一针一线、对穷人态度要和蔼、积极宣传红军主张、获得物资要先顾伤员等10项军纪。并根据各部队的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出一批各具进攻、防御、夜袭、追击等战术特长的“拳头”师团;注重部队的作风建设,并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培养锻炼了红四方面军“狠、硬、快、猛、活”的战斗作风。 1935年春,指挥广昭、陕南、嘉陵江等战役后,率部长征。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被任命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参加中共中央在毛儿盖召开的军事工作会议,积极拥护中共中央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会议期间,被增补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并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的金质红星奖章。会后率右路军北上,指挥包座战斗,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通道。同年9月,与毛泽东、周恩来、陈昌浩等联名电促张国焘率左路军北进。在中共中央和第一、第三军北上后,积极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支持朱德、刘伯承等拥护中央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反对张国焘分裂活动的斗争,推动部队第二次北上。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师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8月再次率军北上,指挥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会宁会师后,10月奉中央军委命令,率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1月,奉中央军委命令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总指挥,率部继续西进,计划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待机打开到新疆的通路。西路军浴血奋战4个多月,歼敌约2万人,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但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而失败。根据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决定,与陈昌浩离开部队,去党中央汇报。在途中历经艰险,于1937年6月到达延安。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被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会后同周恩来赴太原与阎锡山谈判,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8月,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参与指挥广阳、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1938年4月率第一二九师和第一一五师各一部进入河北省南部。提出要在平原地区依靠群众建立“人山”,开展游击战争,同时提出具体的战术要求和实施计划,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扩大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建立统一战线和抗日民主政权,采取正确的政策,收编和改造各色旧式武装,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挑动的武装摩擦,创建了冀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起,参与组织和指挥冀南春季反“扫荡”。同年6月奉调山东,任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皖北八路军部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与此同时,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积极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普遍组织各种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并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1940年底返回延安。1942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7年6月,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主力进军大别山后,他负责主持军区的工作,并指挥留下来的少量部队和地方武装,于同年年底进行了运城战役。1948年3至5月指挥临汾战役,针对多数部队刚由各分区地方武装升级编成、新战士多、装备差、缺少攻坚经验等情况,提出“边打边建”的方针,狠抓战前战中的训练和教育,使部队战斗力迅速提高,攻克了设防坚固的临汾城。6至7月指挥晋中战役,以巧妙的战法调动敌人,连续作战,分批歼敌,以6万兵力歼国民党军10万,解放县城14座。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初,带病组织指挥太原战役,任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4年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66至198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曾与刘伯承共同负责战略研究工作,并主管空军、防空军及民兵工作。在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坚持毛泽东建军思想,坚持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重视部队和民兵的政治建设,注重军队中的人才培养、军事科学研究和武器装备的改善。“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1969年夏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在陈毅主持下,与叶剑英、聂荣臻一起,全面深入研究了国际形势,为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提出了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1978~1980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83~1987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强调要加强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建设的大局并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以及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十一中全会补选)、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0年9月21日于北京病逝。 徐向前病重的时候,又认真地请求组织,他去世后,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二不开追悼会,三要把骨灰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和太行山。1990年11月6日,河西大地黄叶纷飞,松柏含悲,一架银白色的客机缓缓降落在张掖甲子墩机场,张掖地区党政军负责人和部分红军老战士,各族各界代表胸佩白花,臂戴黑纱,到机场迎接43天前在北京去世的徐向前元帅的骨灰。11时40分,简朴庄严的迎灵仪式结束后,另一架浅蓝色的直升机缓缓升空,带着徐帅的骨灰飞向红西路军曾经征战过的地方。徐帅的儿子亲手将五色花瓣伴随的骨灰,从右面的机舱口撒向祁连山和黑河之滨。

知识出处

西路军鏖战永昌

《西路军鏖战永昌》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永昌是西路军与敌鏖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在西路军征战史上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阅读

相关专题

排长
职位
队长
职位
参谋
职位
代表
职位
参谋长
职位
师长
职位
副师长
职位
委员
职位
主席
职位
副军长
职位
师长
职位
参谋长
职位
军长
职位
委员
职位
总指挥
职位
军长
职位
委员
职位
总指挥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副主席
职位
总指挥
职位
委员
职位
副师长
职位
司令员
职位
副司令员
职位
校长
职位
委员
职位
副司令员
职位
副司令员
职位
司令员
职位
政治委员
职位
司令员
职位
政治委员
职位
书记
职位
总参谋长
职位
副主席
职位
副主席
职位
副委员长
职位
副委员长
职位
副主席
职位
部长
职位
副主席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