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惠元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唯一号: 292030020220000547
人物姓名: 祝惠元
人物异名: 字:霭堂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437.pdf
出生年: 1881年
卒年: 1958年农历10月
籍贯: 永昌县朱王堡镇郑家堡村

传略

祝惠元,字霭堂,天叙长子,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生,1958年农历10月卒,享年78岁。永昌县朱王堡镇郑家堡村人。清末廪生,名书法家,解放前曾办私塾,曾任教师,曾任永宁堡乡公所财政干事,解放后,任下汤等诊疗所医生。 惠元祖先家境富殷,“十堡”显族。自幼从父课读,八岁就读于新堡子张乘机私塾,初学礼仪,读《三字经)、《幼学琼林》、《千字文》等启蒙课程,两、三年后读“四书”、“五经”等科举应读之经典,习练书法。少时天资聪慧,记而不忘,对师傅布置的课文,当天皆熟背。后来,师傅发现,他背读没有教过的课文,就把他叫来,让其背诵《诗经》,不论点到哪一篇,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下去。到十二、三岁时,毛笔字已写得很好。他师傅是个信佛的人,有一次,师傅让他抄写一本经文,抄好审视,确实漂亮,师傅笑容满面的说:“你慧基很好,继续努力,将来定可成才”。此后,师傅注重了对他的培养。就在这一年,始讲“四书”“五经”文义,凡讲过的,他都能够原原本本讲给其他学生听。他理解能力非常强,能下苦功夫钻研,对学过的经、书、史、礼都能够很快融会贯通,互相引照思考,还不时提出一些较深的问题请教老师。一、两年内,他按师傅出题和自己设题,写出了十几篇释义文章和论说文章,师傅非常满意。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惠元十六岁应县试,考取了案首即第一名,旋即参加丁酉府试,试题是《下孟子·天时册》“关市讥而不证”,惠元开头以“古者神农日中为市”为破题,写了一篇论理深妙的文章,考取了秀才第一名。第三年补廪膳生员。按朝廷规定,每年发廪膳粮三石六斗(每仓斗合今六升),发十二年为满,取按贡。但是,惠元不安于这些奉粮,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他到凉州府设雍凉书院深造,准备下围场考取高一级功名。学习期间,他更加发愤,学业极优,由凉州府推荐,准备送国子监培养。就在这一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停科场,废科举,甘肃停科岁考’。惠元从此打消了科举念头。1906年至1908年他在武威城聘请教书。于宣统元年回到家乡,和父辈商量筹办私学。民国元年在自家大院办起了一所家学。同年,前清秀才集中永昌讲习所“换思想”半年多,因此,由段师傅教了一年,惠元连教了五年。家学主要收教无力念书的学生。当时共教学生三、四十个,有李生栋、李生杰、谢怀恩等。当时他家境较富足,一些贫苦人家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他就免收,有的学生买不起课书,他就给抄写,凡遇传统节日,按习俗学生要给师傅送礼,他一律免除。他曾说:“余办教之目的,是扶持贫困,育人利国,若贪众人之利,岂不违余心愿。”因此,地方官绅,民众无不为之钦佩、敬慕。后因家境衰落,铺垫不起, 私塾停办。 民国七年,国民政府对前清秀才、生员进行培训,惠元从甘肃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武威)讲习科毕业。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成立了郑家堡小学,惠元任第一任老师,直至民国二十三年。调往永昌南门外中坝庙小学任职三年,民国二十六年仍调郑家堡学校任教至二十九年。惠元治学严谨,教学十分认真,他主张:“教人者应以学为先,教与学并重。要自己学得深透,才能深入浅出的讲得通达,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他坚持:“老师要言教身教并施,课堂、课余一致。”他每天最早到校,风雨无阻。他认为:“批改作业要一贯细密认真,批改之后,要给学生讲清文理,使学生融通运用。”他主张:“学生应多熟背一些范文,但对全部课程,应理解全意为要,不应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其他课程更应如此。”他还主张:“要激发学生的自悟精神,观察体验社会事物,要有自己的见解。”他反对对学生“板挞面壁,似待囚徒。要促其鼓舞,心畅自奋。”要“提倡学生参加劳作,帮家庭,操务农。”民国初期,他在郑家堡学校任教时,在校园周围栽下了二百多棵白杨树,到民国中期,他回到该校任教时,树已成材,1945年,他盖新房时,乡亲们伐了两棵送给他以报答他的功劳。惠元于民国二十九年夏,到永宁堡乡公所任司书两年,在家务农一年多,又于三十三年(1944年)春,到永宁堡乡公所充任公职,任财政干事,1949年解放前夕回到家里。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医务诊疗所,他被聘请在下汤中医诊疗所等处任中医,直至1958年10月逝世。 惠元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民国十六年大地震后,参加县上救灾会,他援助小麦1石,救助灾民。民国二十六年在郑家堡学校任教时,河西各县发生自然灾害严重,他和另外五人联络下十堡十三所学校教师,捐粮十三石救济灾民。深受地方人士赞颂。 惠元的文章写得非常优美,誉满乡邑。深得“下十堡”读书人中的长辈和同龄人的赞服。他的师傅曾说:“惠元文章新颖严谨,清晰透彻,文词婉丽,语破天机。”他一生作下的几十篇论说文稿和几百篇轴屏和祭文文稿,多被当时一些有学问的人熟背传颂。如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他为永昌下十堡与武威、民勤水利纠纷所写的诉讼状,深使武威督察专员公署督察尝不释手,他在诉状上,从明代武威、蔡旗三坝试种稻子向永昌五坝借水开始一直到清朝以至民国借而不还,反以强争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虽然此案已纠缠二百多年,但经督察了解,事实确如此,因此,将原七昼夜泄坝水改判为四昼夜,永昌胜诉。他为永昌郑家堡大庙扩建作过一篇化缘簿序,写杨柳、朝霞、夕晖、云雾潦绕等风景诸景,外乡人见了化缘簿无不叫绝,因此, 大庙改名曰雲林寺。他曾写成《大学义解》和《下孟子释注》二书稿和大量的论说文和轴屏、祭文稿。民国末期全部遗失。 惠元文德高尚,一生频应地方人土请柬,撰、书轴屏、祭文,他反对一些人借文言文夹杂讥语,而他总是据实而记,颂扬德行,鼓励后人。他也反对有些人,借被邀之机,在主人家住上一月两月,大吃大喝。他总是一请就到,一到就撰文,撰好即书,书好就走。从不借请而奢费主人。因而,深得正派的读书人和贫富邑人的高度赞赏。惠元的毛笔书法,更是他一生的成功之点。他从19岁开始写轴对、吊屏,三十七八岁时,已有相当造诣,誉满“十堡”。四十多岁至五十多岁时,(即1921年至1931年间),书法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在永昌、山丹、武威、民勤的书法界巳闻名遐迩。民国时,原“十堡”人一提起祝惠元,谁都知道是大书法家。直到现在,乡间还流颂着他的轶闻。他一生共写了轴对七十余幅、加吊屏共一百二十余幅,还为喇叭泉吉祥寺、郑家堡雲林寺,董家堡广佛寺、朱王堡慈佛寺、三沟重兴寺、头沟寨子庙、北地五圣宫、龚家堡万寿寺、中暖泉龙泉寺、赵沟三圣宫、新沟镇风宫、陈仓堡大觉寺、新堡子关帝庙、永宁堡关帝庙、大寺庙、杜家寨庙等扩建维修写了牌匾几十块。其中仅吉祥寺就写了八块,一块赞文匾文章写得十分精美,大意是:吉祥寺北有昆岗,南为平川,东西绿野。和风烟雨,沸光普照;夏,碧草垂柳,银波绿浪;秋,硕果充盈,景象万千;冬,银装素裹,广柔千里。他还为这些寺庙撰书了一百多幅刻制固定的楹联,随着寺庙的毁坏逐步毁坏。只有祝惠元的弟子新堡子村赵峄山熟记下来的几幅楹联如下: 吉祥寺门联 一双清泉,牧野飞琼液,蓬富瀛饶种黍菽; 三个世纪,祥寺复旧颜,河清海晏振梓桑。 吉祥寺大殿联 静谷祈圣,变化千秋凡人愿; 乐土扶桑,点开万代天地情。 云林寺联 梵字千佛佛无边,造就人文之盛; 云林百姓姓有别,激荡万物之荣。 广佛寺联 人世忙,忙农桑,牢记神农炎帝; 乾坤静,静养心,无忘释迦牟尼。 这几副楹联于1998年收录于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名胜楹联》一书。 他一生还为一些大户人家写匾额几十块,其中徐子敬家为“品高月旦”,赵银家为“天水望族”,李兆基家为“克迪前光”等等。可惜的是,“文革”期间,乡人珍藏下来的众多真迹都被当成“四旧”烧毁,寺庙匾额多于民国后期至解放初期毁失。新编《永昌县志》编纂收集民间书法时,只在梅南冯笑天家找到了他三十岁时书写的小楷吊屏一幅共八条和七十三岁时给姐姐家书写的大楷对联一幅。收入县志。最好的书法遗作,均已失。 惠元书法,初临赵盂頫帖,得力于欧阳询、柳公权,并以“二王”为宗,遍阅古代笔法博采众长,精习诸体,尤精正楷、行书和小楷。他的弟妻侄张肃廉和侄子祝名山、祝严山、祝巍山等从小就临写他的书贴,后来都写得尚好,尤其祝名山和张肃廉写得有名。张肃廉在1941年惠元六十寿诞时曾总结师傅书法说:“师傅书法备精诸体,功底深厚,造诣出众,骨力稳健,气势豪放,端庄秀丽,继承古法,但不拘泥于古法,自成面目”。 惠元还善于绘画,长于梅兰菊竹花草鸟虫,但作品不多。 惠元是一位很好的民间中医。民国初期,他一面教书,一面钻研中医,拜访名师,虚心学习,到民国中期,他诊病治病已很有声望,他治病医术长于杂证、伤寒和妇科。民国中期到后期,有几人投于他门下学医,其中,清河名医王宝山就是他较好的门徒之一,惠元医德高尚,他经常给一些穷苦农民免费治病,民国十九年到二十年(1930年至1931年)地方上流行瘟疫,不少人亡命,他为了救助乡亲,专程去武威求教名医,获得验方,为地方民众减除了病疫,他分文未取。他在几十年从医中记录了大量医案,精炼成医案两册,但未刊行,解放后曾在马家南庄中医联合诊所和胡沿庄诊所下汤香庙诊所从医。 惠元性情稳健,和蔼大方,不喜健谈,不善交际,平易近人,为人忠厚,主持正义,扶持贫困,虚心不阿,不齿权势。大约1909年,武威率民众起义失败的齐振鹭(齐飞卿)被官府通令缉拿,隐诺于永昌“十堡”,与惠元结识。惠元给他提供了资助。后来齐先生要去内蒙,嘱托惠元买些石色,扯些纱锦,待他回来后,好好给惠元画几幅条幅,以作谢意和记念。惠元按其交待,到武威买料,不知官府早已给各商号下了通令:若有买石色者,定和齐飞卿有关,立即报官扣留,审其用意。一天,惠元去买石色,商号不问青红皂白,将他扣起米,并问:“你买石色作什么,你认识齐飞卿吗?”惠元会意,忙说:“是给我老母画寿材用的。商号要他请保人证明。当时,请来了民国初在武威一起受训的一位秀才作了证明,才幸免牵连。以后,齐先生回武威被官府缉拿被害。他好长时间还很怀念。 惠元的元配夫人系龚家堡孙振华姑奶奶,婚后生一女去世,他到四十岁时,又娶了赵氏,赵氏母亲原来是上暖泉卢复元的奶奶寡居后,改嫁给赵得年之父,带来卢家的女儿,十七岁由赵家出嫁给惠元为妻生女四,男一,名祝宝山。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专题

教师
职位
财政干事
职位
医生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