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李登瀛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唯一号:
292030020220000211
人物姓名:
李登瀛
人物异名:
字:仙洲;号:韦斋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133.pdf
籍贯:
蒲城
传略
李登瀛,字仙洲,号韦斋,蒲城举人。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冬赴任永昌知县。在任的几年内,他做了许多后人永为怀念的事情。 李登瀛任永昌知县的次年二月,武威都统衙门派来了一位姓李的人,索收武威都统衙门所用差役每年向永昌县收取的120两~140两银子。李登瀛问来人收取何银,并查阅了案卷,才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原来,凉州原设将军衙门和都统衙门,所用差役,初期按规定,都由武威县招募、充当,朝廷按额役拨银。乾隆四年(1739年),有一个不了解情况和不清楚规定的官员仅以将军都统镇守五凉为由,将各项人差费用命令五县按粮摊派,“名为均役,实则祸矣”。永昌县共摊7名,每人每年交帮银18两至20两不等,每年应向武威都统衙门交银120两至140两。武威、永昌、镇番(今民勤)、古浪、平番(今永登)5县都摊收这笔帮银,这实际上是一项不合法的苛捐杂税。按理说,凉州设将军衙门和都统衙门,上面给了额设人役,这些人的经费,朝廷按规定已拨给了凉州,凉州不应该再摊派的。乾隆四年(1739年)以后,在这里任过职的官员,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乱摊乱派是违法的事,但是,几十年来,他们中间竟没有一人抵制此事!弄清楚了此事的原委以后,李登瀛“不胜心寒”,对所索收帮银的人“喝斥而去,未为办理”。之后,武威都统衙门还不断发函催要。李登瀛愤怒之下,给武威都统衙门写了《乾隆四十八年知县李登瀛禀本府不应供支都统民役议》,把他从卷宗里查阅到的根据、事实以及几十年来永昌共上缴的有据可查的帮贴银5000两以上的数据和不应再交的理由细细地作了阐述,并劝说都统衙门官员应罢此举。李登瀛的建议获准,为永昌、武威、镇番、古浪、平番各县百姓减轻了负担,深得老百姓的赞许和怀念。 李登瀛非常关心和重视教育,他到永昌后发现原有的云川书院供应匮乏,就采置闲田,招民耕种,田租交纳于仓,供云川书院的开支。他又发现小孩子无处上学,又资助俸银,在县城东南隅建立义学一所,老百姓非常满意。他在查阅在押人犯的档案和审查人犯犯罪事实中发现,在押人犯的案情与事实不符,且与邻县有牵连。于是他向上面汇报了情况,经他细致调查,弄清了案情,妥善处理了案件,老百姓十分拥戴。李登瀛在任几年,大力提倡植树,在县城城壕边栽种了不少杨树,后来绿树成阴。他重视农业、畜牧等各业,号召百姓兴修水利,扩大种植。特别值得后人称颂的是,在他的主持下,聘请进士南济汉为主纂,编修出永昌县第一部较完整的《永昌县志》,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财富。他还主持修文庙、建神龙祠等,为永昌的各项事业费尽了心神,永昌人民世代不忘他的功绩。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金昌概览、千年沧桑、人杰地灵、天地钟秀、物华天宝、辉煌成就等栏目,介绍了金昌市的历史。
阅读
相关专题
知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