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执礼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唯一号: 292030020220000209
人物姓名: 胡执礼
人物异名: 字:汝立;号:雅斋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129.pdf
出生年: 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四月七日
卒年: 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六月十八日
籍贯: 永昌卫(今永昌县)
亲属: 胡岳;胡景华;胡大年;胡有年;胡允年;胡师容;胡师寅

传略

胡执礼,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四月七日,卒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六月十八日,字汝立,号雅斋,永昌卫(今永昌县)人。祖籍兰州阿干里,自父始迁移永昌落户。父亲胡岳“少历艰辛,托迹于廛市”,是个小商。胡执礼少年时,聪慧出众,9岁时以文字为时人赞赏,称奇童。11岁补博士弟子员,17岁乡试,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科举人;21岁会试,中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三甲第79名进士,同进士出身。初任四川保宁府推官(正七品),主管司法工作。他在任职期间,遵行国令,执法严明。对于那些隐蔽很深的罪犯和邪恶的地方犯罪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揭露,并给予严厉打击,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不几年,被提升进京,担任了刑部主事(正六品),后来调为兵部主事,又调到吏部,任文选郎中,主持文选司的工作(文选司主管,正五品,负责办理官吏的调动、任免、考课等事)。胡执礼调京后才能出众,为人清正谦慎。到了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累被重用,先由文选司调到为皇帝处理机要的部门——通政司,被提升为通政司的副长官之一——右通政提督誊黄(正四品),紧接着连连升任了管理皇帝舆马和全国牧养马匹事务的光禄寺卿(从三品),管理朝廷祭祀、礼乐事务的太常寺卿(正三品)等职。没过多久,又调至都察院,担任了右副都御史。胡执礼入京不出十年,政绩显著,由六品升为三品大员。虽职位显赫,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清廉正直、不惧邪恶、体恤民情的优良品质。万历初年,神宗朱翊钧年幼,张居正主持朝政,权倾一时。当时,张居正想借丝绢鼓噪的事虚构罪名,整理假材料,诬陷持不同政见的余懋学、汪文辉(御史),并要担任右副都御史的胡执礼会稿。胡执礼知其诬陷他人的原委而拒绝签字,并义正辞严地公开抵制,说:“杀人媚人我不为也。”充分表现了他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高贵品质。万历四年(1576年)出京南巡,任应天府巡抚都御史。 在胡执礼出巡南方和在南京任职的前后十几年间,黄河、长江水患频繁。明朝虽经明太祖诏谕全国治水已两百余年,但是灾害未减,长江尤甚。胡执礼在南巡的数年间,了解掌握了治理长江水患之计,上疏“请先浚吴淞江长桥黄浦”。巡抚都御史海瑞、巡抚御史林应训等也反复提出并力主疏浚长江太湖流域至长江入海口的诸江、湖、港、河、塘的兴民从利之计。经朝廷研究,同意了该治理方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水患大减。由于这次4较大规模的治理行动深得民心,朝廷一些大臣要员逐步认识到了治理水患是安邦富民的重要举措,随之有都御史周起元、御史李谟、尚宝少卿徐贞明、御史王之栋、给事中祝世禄、巡按御史张慎等人反复上疏要求续治。于是皇帝采纳了众臣建议,对长江、黄河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治理,减少了水患灾害,扩大了垦植面积,达到了兴国利民的目的。 胡执礼在南巡期间,驻苏州、辖理南直隶江南诸府及江北安庆府。当时,江淮一带盗贼猖獗。胡执礼除严肃朝廷法纪、严加治理外,还晓谕各府、卫官员恪守执行,广泛宣传朝廷律令,促使一些隐患很快消匿,江南一片安宁,因而得到了皇帝的倚重。不久,又被调回朝廷,升任户部左侍郎(户部副职,正三品),主管总督仓场要务。这使张居正更为嫉妒,胡执礼遂遭到了流言蜚语的中伤。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夏,他因病归里。回到永昌后,他不以朝廷大员的身份自居,而是处处谦虚谨慎,筹置学租三百余石,帮助办学,为培养永昌人才劳神出力。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后,一些老臣向年轻的皇帝进言,推荐胡执礼,于是,皇帝诏胡还朝,仍然担任户部左侍郎兼南京户部右侍郎(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仍保留建制,也设六部,各部设尚书一人,右侍郎一人)。在此期间,皇帝特别器重胡执礼,常召其问事,褒谕有加。万历十六年(1588年),南北各省频发灾荒,民多流离失所。胡执礼奏请赈灾,救活了无数老百姓。万历十七年(1589年),胡执礼积劳成疾,卒于京邸。胡执礼死后,皇帝特别关照,“忧恤备至”,以胡执礼在职时政绩卓著,赠户部尚书,赠棺椁,派员护柩于永昌卫老家安葬。朝廷还为其敕制墓铭,谕文诚恳。胡执礼葬于今永昌县城南二里赵家庄村(胡墓于1958年平田整地时挖毁,出土墓志铭和木供器多件,并有官衣官帽,已毁),朝廷诏令供入乡贤祠。 胡执礼仕途生涯近三十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光明磊落,刚直不阿。虽受到张居正排挤,但他一生为国为民作出的贡献,得到了朝廷肯定,并得到了刑部尚书、明代文学家、被誉为当时文坛“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的赞誉,王在饯别胡执礼诗中,对胡评价很高,推崇备至,兹录于下: 送别胡大中丞还京二首有序 大中丞雅斋胡公入佐司徒,贞以多病里居,不获躬从。父老卧辙请留。聊成二律,壮行色。盖公之功德,人能诵之;而公之苦心,人不能尽知也,故于结语中深致感云。 一 关西清白古来传, 数到胡威更莹然。 新转地宫饶建地, 近从天语见回天。 寻常八座人犹美, 四十三台尔最贤。 唯有苦心真绝处, 青灯课子泪痕偏。 二 吾云将送画熊车, 乞借先知寇不如,。 主计入陪萧相府, 阜财能用范卿书。 穷檐尽属吹嘘后, 乡土争承咳唾余。 渐老杜陵不旧功, 春风寂寂浣花居。 胡执礼是一个封建士大夫中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是一个清官、能臣。但由于时政多弊,未能充分发挥其才能。胡执礼死后,明、清两朝,本县人民在永昌县城为他立了“早岁登瀛”、“志存报国”、“黄甲开先”三坊(民国早期毁)。胡府也建在永昌县城,百姓称阁老府(“阁老”是当地人对胡的尊称),毁于民国早期。后来这里又建起山西会馆,百姓称东会馆。1994年,永昌县人民政府重修了阁老府,以示纪念。 胡执礼祖父胡景华,弘治岁贡,以其孙胡执礼功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父亲胡岳,以其子胡执礼功初赠承德郎、吏部主事;再赠奉直大夫,吏部员外郎;三赠奉政大夫,吏部郎中;四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祖母张氏,母刘氏,皆封淑人。胡执礼元配陈氏,淑配张氏,共生三子一女。长子胡大年,以恩荫任户部郎中,授湖广常德府知府,升川东道,封中宪大夫;次子胡有年,天启举人,任国子监学录;三子胡允年。一女嫁甘肃总兵雷龙子。胡执礼孙胡养正(大年子),崇祯岁贡,河南河阴知县。胡执礼曾孙胡师容,养正子,由武生入武,任洮州守备。曾孙胡师寅(一说养正子,一说非直系)由武生入武,任永昌中军守备,康熙年任水泉营守备。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金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金昌概览、千年沧桑、人杰地灵、天地钟秀、物华天宝、辉煌成就等栏目,介绍了金昌市的历史。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