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如哲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唯一号: 292030020220000206
人物姓名: 秦如哲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173.pdf
出生年: 1924年7月
籍贯: 山西临县

传略

秦如哲,山西临县人,1924年7月出生,中学文化程度。1938年8月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晋绥边区公安总局任侦察员。1949年5月随西北野战军进军西北,8月26日兰州解放后,在兰州军管会公安处任侦察副科长、科长。1953年任兰州市公安局副局长,1955年任局长。1957年被错定为右倾而停职,1958年4月被错定为右派,1962年6月彻底平反。次年7月复被任命为兰州市公安局长。1965年9月调镇原任县委书记,1972年9月调永昌任县委书记。1978年3月任武威地委副书记,1980年10月,经省委批准离休。 1972年8月,秦如哲调任永昌县委书记。当时和以后的几年里,永昌县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学大寨”正在深入发展。“文化大革命”仍在延续。穿插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各项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着,如1973年的反极右、反复辟、反回潮;1974年的批林批孔;1975年的学理论、打“土围子”、打“还乡团”;1976年的反击“右倾翻案风”,查“谣言”等。秦如哲作为县委书记必须贯彻执行,但这种贯彻执行在秦如哲心里掌握着一个适当的尺度,一切政治运动以不过分地影响生产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为原则。他在镇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分析了永昌的县情,他认为:永昌是“四清运动”的重灾区,“文化大革命”虽然还在继续,但大乱时期已经过去,县委已成立,领导权威已恢复,两派群众组织已取消;“四清运动”和“文革”造成的后遗症相当严重,派性顽固、人心涣散、情绪低落、怨声载道、纪律松弛,人们对无休止的政治运动已十分厌烦,只是不敢明说。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有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他抓住了这个时机,掌握民心深处的期盼,决心把毛主席的号召和周总理指导的农业学大寨摆在首要的地位,通过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脚踏实地搞建设,全力以赴抓生产。秦如哲以非凡的意志和胆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坚定果断地开始了他在永昌要实现的几个大目标。 学大寨 永昌县从1964年就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始了农业学大寨活动,曾经制定过《农业学大寨发展规划》,召开过农业学大寨誓师大会,组织1300多名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赴大寨参观学习。1971年就提出了粮食上纲要(亩产400斤),过黄河(亩产500斤)的指标。但是,由于正处在“四清运动”和“文革”两个政治运动中,学大寨收效不大,生产效益原地徘徊。秦如哲到任后,他的奋斗大方向一确定,就同县上一班人紧密团结,依靠公社、大队、生产队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了落实规划的几项具体措施: 一是适度深翻土地。二是加快水库修建,蓄水保灌溉三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四是增加土壤肥效。 由于秦如哲带领县委一班人扎扎实实学大寨,1973年起,永昌的农业生产走出了徘徊局面,每年平均增产粮食200万斤,一年一个新台阶。经过了几年苦干的永昌人民,每年都获得了粮油丰收的喜悦。他们对县上提出建成大寨县的号召,积极拥护,并同心同德,齐心合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农、林、牧、副各项生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97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1000万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6260万斤,留到集体和社员手里的粮食15000万斤,每人平均750斤;油料总产725万斤,为国家提供商品油100多万斤;养生猪79227头,向前迈了一大步。1976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会上,按照中央提出的大寨县的六条标准评比,确定永昌县进入了“大寨县”行列。全国2150县,评出“大寨县”123个。在甘肃省85个县中,评出敦煌、永昌两个县为“大寨县”。 正党风 敢于翻错案 1973年9月,他向省委寄了一封信,建议复查永昌“四清”申诉案件。不几天,省委有关领导给秦如哲谈了话,交待了“原则上不甄别复查”等三条。当时秦如哲很气恼,他认为:我眼皮底下这么多冤假错案,不能复查,不能改正,我当的什么官、掌的什么权。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后,秦如哲又一次给省委书记宋平、副书记冯纪新写信,建议复查永昌“四清”案件。不久省上召开会议,同意复查问题。于是,县上成立了落实政策办公室,抽调精明强干的40多名干部,对全县自五十年代以来在审干、肃反、反右倾、“四清”、“文化大革命”等历次运动中被处理的5123人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全面复查,逐一落实,按政策给予了平反。对县委书记郝龙的奇冤大案,召开了千人大会公开进行了平反,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了历史以真实面貌。 大胆重用知识分子 “文革”把知识分子列为“臭老九”,因为是“老九”,各级领导掌握的一个原则是:只使用,不重用。就是怕犯“方向路线错误”、“立场错误”。秦如哲到永昌后,在解决干部问题的同时,他发现了轻视知识分子,实质上是个党风不正的问题,要搞好农业学大寨,要建设社会主义,不重用知识分子是不行的。他从1973年、1974年开始,逐步地对知识分子进行提拔,首先在公社配备大学生副职。到1975年底,仅从在“文革”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二十人被提拔到了副科级领导岗位上。全县十二个人民公社都配上了大学生副书记或副主任。这些同志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他们个个发挥了聪明才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来,有的还担任了市县党政的重要职务。 不以权谋私 按他的话说,“我如果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群众就会骂我是个骗子,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秦如哲在永昌时,永昌跟全国一样,很多物资都是计划分配。国家职工每月凭粮油供应证购买面粉28斤、油品4两。秦如哲在永昌的五年时间里,从没有违犯规定,向粮站或向农民多买一斤粮、一两油。他的兰州的几个朋友知道永昌是产油大县,托他为他们买几桶清油给职工分配,他都耐心解释,婉言谢绝了他下乡吃饭总要付饭钱粮票。他也不允许干部在下面大吃大喝。他带出了一些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不多吃多占,劳动走在前,干群一条心的好干部,如西坡大队党支书魏兴才,郑家堡大队党支书王罗山,沟大队党支书曹万奎,陈仓大队党支书李文等等。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心里永远装着群众 1974年6月,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会上定征购任务,秦如哲按增产年景的估产情况实事求是地汇报了永昌情况,总产大约在一亿四至一亿六之间。省、地领导听了不高兴,要他按一亿八汇报,他顶了回去,得罪了上级领导秦如哲明明知道,如果顺应上级领导意图,肯定对他有好处,可是,作为一名县委书记,如果这样做了,20万农民每人一年连皮带毛273斤口粮绝对不够吃,必然发生外出逃荒的事情他坚定地说:“我不能胡吹冒撂,不负责任,让我们的衣食父母再饿肚子。” 平等待人,关心他人 秦如哲到永昌后,从没有在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中摆县委书记的架子,总是平等待人,关心他人;做什么事,他总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言行一致。叫干部群众做的事,他首先带头做,和群众同甘苦,同劳动,同流汗;不让别人做的事,他决不涉足一步。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对农民、工人、一般干部群众的事,只要找他解决,他从不拒绝、从不推辞、从不躲藏、从不敷衍。能解决的马上帮助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总是耐心解释所以,永昌的干部群众提起秦书记,不是口头上而是从心底里佩服和敬重。 当好领头雁,团结一班人共同奋斗 秦如哲在永昌要实现的扎扎实实搞建设和身体力行正党风两大目标中,最首要的一条就是他带着县委一班人,坚持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增强革命事业心,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大局为重,和衷共济,团结一致,真正发挥了全县各项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他把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汇聚成集体智慧,投放在农业学大寨的滚滚洪流里他们处处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千方百计让永昌人民早日过上好日子。他们一班人中,没有一个人违背党的政策原则去做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事情,没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图私利,他们真正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因此,秦如哲和县委一班人,给广大人民群众留下了永远美好的印象:他们公而忘私,他们勤政廉洁,他们光明磊落,他们是永昌人民的公仆。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永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通过千年沧桑、往事如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代风韵等几个方面内容的叙述,对永昌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

侦察员
职位
科长
职位
副局长
职位
局长
职位
县委书记
职位
县委书记
职位
副书记
职位
书记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