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基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唯一号: 292030020220000201
人物姓名: 王裕基
人物异名: 字:伯余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167.pdf
出生年: 1867年
卒年: 1939年
籍贯: 永昌县

传略

王裕基,字伯余,永昌县人,约生于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卒于民国28年(1939年)。于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取丁酉科拔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补行庚子科举人。曾任宁州(今甘肃宁县)州学学正,“掌教育所属生员”。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通令停止岁科考,书院一律改学堂,永昌县云川书院改为“小学堂”。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颂布《小学校令》,永昌县小学堂改为永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王裕基任校长。民国5年(1916年),将清时儒学从文庙迁至东大街,劝学员长改为劝学所长,由王裕基首任所长。民国7年(1918年)在永昌县城西街小庙成立“女子初级小学校”,王裕基任校长。约于民国18年至24年(1929年—1935年),王裕基任过永昌县教育局局长,期间,还曾为永昌县城“短期”小学兼课。1935年辞职。之后的几年里,他在自己的家庭院落中开办了家学,与方尔泰共同授课。家学主要收教一些贫困人家的子女,深受民众赞扬。 王裕基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为永昌县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他治学严谨,办学有道,管理有方,谆谆善诱,诲人不倦。他对待老师既严格又平等,从不以权压人,教育学生文德并重,国事为大。不分贫富,平等对待。在师生和民众中声望很高。 民国6年(1917年),“适奉续修县志之檄”,在县令闫权主持下,由邑举人王裕基任主修,与马东壁、张植福、萧鸿泰、郭树祯续修了《永昌县志》一册,共8卷,约三万七千字。虽这部县志“体例仍沿旧志”,但自嘉庆志以后约110年并未修志的情况下,永昌历史湮没甚多,幸有王裕基先生担当此任,“呕心沥血,精考详释”,纂成此志,为永昌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永远的历史记忆。 王裕基一生不畏邪恶,为人正直,支持进步。1936年红西路军进驻永昌后,他亲自书写标语,动员老师、学生于街头张贴,还给红军送了旧衣物。他的女儿王金桂、王金莲(当时是县城女子小学老师),也积极与红军女战士配合,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红军西进后,马步青部属和地方反动势力互相勾结,抓捕了不少区(县)、乡苏维埃政权成员和为红军办过事的老百姓,王金桂也被抓了去,经受了严刑拷打。他多次出面营救苏维埃主席狄万川和女儿王金桂,营救狄万川未获成功,只营救出自己的女儿。王裕基提倡重视地方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民国17年至19年(1928年—1930年),还主持维修了永昌文庙,对北海子园经常进行管护。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永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通过千年沧桑、往事如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代风韵等几个方面内容的叙述,对永昌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

校长
职位
校长
职位
局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