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发甲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唯一号: 292030020220000199
人物姓名: 蔡发甲
人物异名: 字:梅生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164.pdf
出生年:
卒年: 1830年
籍贯: 永昌县六坝

传略

蔡发甲,(?—1830年),字梅生,永昌县六坝人。清仁宗嘉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清宣宗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在山东费掖县、新泰县任知县时,每到任,他首先布衣便履,深入乡村,察看农桑,了解民情。当他掌握了民众的疾苦后,就上书朝廷,适当减免灾情后给国家应交的赋税。同时,他教育百姓勤耕勤织,发展生产,多产谷粟,以资温饱。后来,老百姓都知道了经常深入民间的布衣之士就是蔡知县,无不投以敬佩的目光。蔡发甲的作官宗旨是:欲正其人,必先正其身。他每到一县作官,无不严加管教手下大小胥吏,不仅规定一些条款让大家遵守,还不断地“兼施教诲,为陈利害,言因果。”他教诲大家,凡于百姓有益的事要大胆去做,凡于百姓无益的事一定不要做。如果谁要自作聪明地硬去做,一旦被揭露出来,后果自负。所以,他周围人员都能做到自勉自洁。蔡发甲还很重视对民众的教育和民风的感化,他主张要多读书,学文化,民众之间应多以书理教化,发扬相让互助之精神,就是父兄之间和父辈劝惩子弟,也应以书役化之,以道理育人,不要施以辱骂和体罚,因之,民风民俗渐趋优化。 蔡发甲,对中国历史上有关农业和农田水利方面的书籍都很熟知,而且他自己对这门学问研究得很是深透。在山东作官期间,他教育百姓开荒种地,引水灌溉,发展生产。因此百姓之间争水、争界的诉讼案件也就多了起来。由于蔡发甲对民众之间的这些事情了解深透,每每判案都很准确,处理公正。由于蔡知县是几十年来,最关心百姓、最勤政廉明、最无私无畏、最公正操节的好县官。因此,老百姓普遍呼他为“蔡青天”。蔡发甲政绩卓著,后升迁为滨州知州。当时滨州地界邪恶较甚,扰得社会不得安宁,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朝廷调蔡发甲去滨州,也深知他善用安邦抚民之策蔡知州上任后,首先摸清了滨州社会症结所在,然后采取惩抚相结合的策略,发动群众揭发邪恶势力,使邪恶无处隐藏。对屡教不改者,坚决进行镇压;对改恶从善者,给以出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豪强也敬惮”,滨州的社会秩序一片井然。蔡发甲也深得民众拥护和爱戴。后卒于任上。 蔡发甲在嘉庆十二年(1807年)考取举人后,为家乡做了一件好事,邑人至今不忘。蔡发甲家居今永昌六坝乡,老百姓把永昌以东的今东寨、六坝、南坝这一片地方称东乡。这里历史以来,都浇东大河的水。东大河口,过去叫转涧口,今称头坝口,东大河的水就是从这里分配到以上三个乡和武威县西部几个乡村灌溉的。在清朝和民国时,东大河的水比现在丰富得多,但是,河口处没有拦水蓄水设施,降雨后和在天旱时,只能眼睁睁看着河坝里的水流到老河床去。由于水少地广,上游浇了,下游浇不上,常常因浇水不公,发生纠纷打斗事件。蔡发甲对农田水利颇有研究,他琢磨出了一个科学的增水分水办法:他让大伙平时分摊义务,由大户砍树枝柴草,捆成大小不等的“梢柴”,提早运到头坝河口去,待到发大水时,由贫困农民出工,把河水压到总渠里;在各支渠渠首都镶上一个水平的横木为闸,按各支渠所耕种的实际土地数量和人口数量多少,按比例在各闸划分若干宽窄不等的档板,以多放挡板和少放挡板掌握渠水数量;这样,总渠的水多了,也能够公平地分配给各渠。各渠以同样的办法,分配到农户。这种分水闸,后来群众叫它“公平闸”。第一年下来,老百姓普遍多浇了地,但是,又普遍反映,水大冲田地。因为永昌东乡,总的地形趋势是南高北低,且落差大,所以,水流到地里从南头到北尾,就会在田地里冲出大小不等的若干沟槽。对这个事,蔡举人又想办法,发明了一种开沟器,也就是以三尺长的一个木耙,后来发展成七尺长的木耙,由牛、马拉动,开沟扶塄。这样开的沟,就叫“对坝沟”。这样一来,在一块地里,顺着地形高低,拉上许多小槽,浇水时,只要在地头的每个小槽里都放进水,水就顺槽流淌,既冲不坏地,又能把水浇得均匀,渗水多,保墒好。蔡举人发明的这种“公平闸分水,对耙沟浇地”的办法,增产明显。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东河地区的“对耙沟”浇水的习惯还在使用。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永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通过千年沧桑、往事如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代风韵等几个方面内容的叙述,对永昌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

知县
职位
知县
职位
举人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