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唯一号: 292030020220000006
人物姓名: 照明
人物异名: 俗:姓王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275.pdf
出生年: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籍贯: 甘肃永昌县城关镇
非亲属: 高龄峰;裴俊;梁满财

传略

照明,俗姓王,排行老二,甘肃永昌县城关镇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王二出生后,不知是先天不足还是什么原因,其语言、思维、行动等均属正常,可就是身子不见长高。父母为了消禳灾殃,叫他从小皈依了佛门,在县城东会馆跟杨老和尚诵经拜佛,接应民间法事道场。 王二作和尚之前,曾上过几年私塾,人虽小,四书五经却读得滚瓜烂熟,作了小沙弥后伶俐乖巧,很受老和尚赏识,便早早给他受戒取法名照明。从此,一个小巧玲珑的小和尚照明师父便活动在永昌宗教界。 照明成年后,体格最终未能长高,定型身高只有一米二、三,但他和侏儒有所不同。侏儒不仅身矮,大都成畸形,而照明却小得协调,从头到脚,从身躯到四肢,简直就是一个按比例缩小的发育良好的正常人。照明人小,胃口也小,一顿饭只能吃正常人饭量的四分之一,所以在“三年国难时期”也就免了口腹之累,安然度过了灾荒。上世纪50年代后期,正常的宗教信仰一律被斥为封建迷信活动被取缔,寺院拆除,佛像被毁,和尚大都还俗。由于照明身体矮小,无力加入自食其力者的行列,父母兄长又都去世,他无依无靠,只能由街道五保。俗话说,“到哪山,打哪柴”,此时的照明也就不顾佛门清规戒律,或者说他悟透了济公活佛“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禅机,为打发岁月,只要众生施舍,荤腥照吃,烟酒照用,猜拳行令,一如俗人。由于众生的施舍,街道的照顾,更兼他自学的中医针灸,日子倒也过得无忧无虑。 照明性格开朗活泼,语言诙谐幽默,永昌城乡无论男女老少都很敬重他。只要他那僧袍僧袜、瓜皮小帽的矮小身影一出现在街上,人们总要凑过去与之寒喧两句。高兴了,他那清脆的童音说两句笑话,讲一段“三国”,总能使人哗然粲然。他酷爱下象棋,县文化馆的棋桌上他是常客。口叼一支比他手指粗得多的雪茄烟,一边对弈,一边不时夸张地向围观的棋迷们炫耀自己的高招妙着。当他抓起一枚棋子撩起衣袖,欠起身来啪一声砸到对方棋局一边,“将军水啊”!一声清亮的童音高八度,总能博得一个满堂彩,引起一阵欢声笑语。他的棋友大都是永昌当时的象棋高手,如高龄峰、裴俊、梁满财等,一般水平的对手他是看不上眼的。 “文革”中,照明已年近古稀,虽然自1958年以后再未从事过宗教活动,但也被列入“牛鬼蛇神”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的口号声中,被横扫出城,安置在北海子,一队劳动改造。1974年,在北海子一队的饲养院里照 明悄然归西了,终年76岁。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