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关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17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关镇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7
页码: 708-714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91年~2005甘肃省永昌县境内城关镇发展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产业发展、文教卫生、城镇建设等情况。
关键词: 城关镇 村镇经济 永昌县

内容

概况
  城关镇位于永昌县中部偏南、祁连山脉照面山北麓。东依东寨镇,西靠焦家庄乡,南邻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北接河西堡镇。总面积210.68平方千米,2005年总人口3.8万人。
  城关镇南部照面山系祁连山脉冷龙岭支脉,山阴为沟壑山地,坡度较大,遍布天然林木,牧草繁茂,为优良林牧区。中部走廊平原,海拔1900米至2129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较为平坦,为主要农作物区。北部武当山、校场山均为半荒漠山地,山间形成小峡谷。北武当山下有泉水潜出,形成湖滩湿地。境内有库容量6500万立方米的金川峡水库,西大河下游金川河与东大河下游二坝引水渠交汇于金川峡,流入金川峡水库。
  镇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大,春季回暖慢,秋季降温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日照时数2285小时至2959小时,无霜期115天至145天;春季多西北风。
  1991年至2005年间,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第二、三产业势头强劲。形成以生产优质小麦、啤酒大麦、洋芋为主的粮食产业和以生产胡萝卜、西芹、甘蓝、菜花等高原无公害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先后建成大坝养猪场、小坝奶牛养殖示范小区、沙沟岔宏鑫养殖场、中庄子鹌鹑养殖场等一大批养殖龙头示范企业,建起金穗麦芽厂、德赛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地脱水蔬菜厂、洋芋淀粉加工厂等一批非公有制企业。
  镇域内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主要有煤、萤石、石灰石、磷矿石、花岗石、膨润土、陶土等;镇区旅游资源丰富,有金川峡水库、圣容寺、古长城遗址、北海子公园、北武当山等旅游景点,有家庭羊肉馆、避暑山庄、度假村等休闲娱乐场所近300户为游客服务。
  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圣容寺塔和永昌钟鼓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汉、明长城和北海子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家湾子遗址和红西路军总部旧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高昌王墓、胡执礼墓、郭琥墓等古墓葬和北海子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东会馆等古建筑。
  第一产业
  种植业 城关镇历来以种植粮食油料作物为主,1988年,总播种面积2.9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达2.15万亩,占总面积的72%;油料作物7589亩,占总面积的24.1%。另外,有蔬菜面积207亩、饲草595亩。1992年开始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以下简称“两高一优”)农业,油料作物胡麻播种面积逐年下降,以啤酒大麦为主的经济作物很快形成规模。1994年全镇种植啤酒大麦6000亩,到2004年,全镇种植啤酒大麦8500亩,2005年落实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8891亩,与小麦种植面积8988亩几乎对等。
  1985年后,镇政府积极扶持发展城郊蔬菜生产,大力推广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技术。到1993年,塑料大棚累计达456个,日光能温室累计达30个。1994年,调整种植业结构,种植蔬菜2200亩,其中露地菜2137亩,新建日光温室28座,新增塑料大棚145个。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亩均收入分别达到1.16万元和4100元,总产值达437万元。1996年全镇日光能温室已达到197座,塑料大棚累计达958个,推广露地菜2504亩。1999年,推广优质胡萝卜1000亩。2002年后,形成了以金川东、北海子村为主的胡萝卜生产基地。以赵家庄、大坝、小坝等村为主的西芹、甘蓝、菜花等蔬菜生产基地。以胡萝卜为主的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达1.1万亩。胡萝卜、西芹、菜花三个蔬菜品种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沙产业博览会上,城关镇的胡萝卜被评为“名优产品”。到2005年,引进蔬菜新品种62个,种植胡萝卜8080亩、西芹2520亩、甘蓝2500亩,高原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高原无公害蔬菜5万吨。建成批发市场2处,300吨保鲜恒温库1座。
  2000年以后,种草种树力度加大,2003年种植优质饲草2800亩,其中往年留床1000亩、新增1800亩,全镇粮、经、草种植比例达到2.3∶6.7∶1。落实退耕还林(草)1350亩,其中退耕还草300亩、退耕还林1050亩,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完成“四旁”植树8.6万株。2005年,在金川西、直峡山、沙沟岔等村种植以美国大叶苜蓿和陇东小叶苜蓿为主要品种的优质饲草2066亩。
  养殖业 1993年,镇政府大力引导和鼓励农户走科学管理、规模养殖的路子。扶持发展以大棚养殖为重点的各类规模养殖户104户。1994年,规模养殖户发展到285户,饲养猪、牛、羊近万头,其中养羊大户73户,户均80只。1995年,各类规模养殖户达到362户,1996年,新增规模养殖户315户,扩建百只羊场13个,百头猪场3个,新建百头牛场、千头猪场各1个。到年底,全镇共发展各类规模养殖户677户,建成规模养殖场18个,初步形成养殖专业村2个、专业社8个。1999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28户,专业养殖社2个,暖棚圈普及率达到70%。2003年,全镇规模养殖户发展到1042户,占总农户的20%,全镇畜禽养殖总量达8.55万头(只),其中牛1882头、羊1.9万只、猪1.8万头、鸡4.66万只。2005年,全镇规模养殖村6个、社41个,规模养殖户达1470户,占总农户的35.4%。其中:规模养猪户510户,饲养量3.4万头;规模养羊户720户,饲养量7.2万只;规模养牛(含奶牛)户160户,饲养量2600头。
  1984年,北海子村民集资修建池塘,购进虹鳟鱼鱼苗试养。成功后,四坝水管处投资50万元,在北海子修建渔场10.2亩,鱼池面积达4.8亩,可投放鱼苗20万尾。到1995年,全镇虹鳟鱼鱼池面积达28亩,年产量达22吨以上,实现鱼苗人工孵化。2000年后培育出虹鳟鱼新品种金鳟鱼,很受市场青睐。2005年,从北海子泉水流域到金川峡水库下游,多处修建了单位和个人的渔场,养鱼面积发展到35亩,年产量达40吨,产值达500多万元。除饲养虹鳟鱼外,金川峡水库曾放养过草鱼、鲢鱼、鲤鱼等鱼苗鱼种,因粗放养殖,产量很低。
  2000年后,城关镇开始发展肉狗、肉鸽、鹌鹑、山鸡、全蝎等特色畜禽养殖及药用动物养殖,有特种动物养殖户6户。2004年,中庄子村投、集资58万元,新建鹌鹑养殖场,生产鹌鹑和鹌鹑蛋,经济效益良好。
  第二产业
  1990年,城关镇工业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金川西花岗石矿和金川东造纸厂。1992年,从兰州引进碳化硅厂,成为全镇骨干企业,年纳税80万元以上。1995年,镇政府对镇、村两级企业中影响环境保护而又无力进行改造的亚麻厂、造纸厂实行依法破产和关闭,对原有个别企业的产品进行适当调整,对新建企业加强规范化管理。1995年后通过招商引资,一批投资大、效益好的企业相继建成。2003年,引进德赛羊业项目投资1380万元,建成集工厂化养殖、羔羊半工厂化育肥、羊肉深加工于一体的集约化龙头企业。2004年引进投资7390万元、年产啤酒麦芽5万吨的金穗麦芽厂;引进投资214万元、年产600吨脱水蔬菜的加工项目,实现农产品产销链接;鼓励扶持本地农民投资280万元,建成年产1000吨的洋芋淀粉加工厂。
  2005年,城关镇企业门类丰富,有建筑业、金属加工业,钢门窗、红砖、预制构件、涂料等建材业,小化肥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煤炭、萤石矿石料开采和加工业及农机具加工修理、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作、皮革加工、火柴制造等。1998年、2000年、2004年,城关镇三次获得全市发展乡镇企业“明星乡镇”称号。
  第三产业
  商贸流通①粮油购销。城关镇粮管所负责全镇粮油购销。1993年1月,取消国家油品定购任务,油品、油料收购放开,4月,粮食销售全部放开,价格随行就市。1998年,全县粮食企业独立核算单位全部成为企业法人,开始自主经营。2001年5月,“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停止办理、使用,“市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同时废止。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取消粮食运输凭证制度和粮食准运制度。②国有、集体商业。1985年,国营和集体性质的商业在县城有百货公司的百货商店4家、五金商店1家,城郊供销社门市部3家,糖业烟酒公司商店6家,合作商店日用杂货和蔬菜门市部6家,饮食服务公司食堂、旅馆各2家,车马店2家,照相馆1家,药材公司药店2家、批发部1处,城关镇工商企业公司商业门市部4家。1992年,供销社进行商业企业改革试点,把企业推向市场,落实企业经营、价格、分配、用工等方面的自主权,推动企业在全方位竞争中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1993年,国有商业全面推行“保证国家的,交够企业的,剩下全是自己的”为实质内容的“国有民营”的改革,国营和合作商业企业大都以租赁、承包的形式由私人经营,有部分商店因亏损严重,资不抵债而拍卖、倒闭。2000年后,县商业局撤销,改建商业总公司,商业总公司所属商业企业也在改革中不断改变其国有性质,向私有化过渡。③个体商业。1979年开始,县城在恢复传统农贸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个体商贸,1981年底县城个体商贩有72户106人,到1985年底,发展到1079户、1687人,主要从事农副产品、蔬菜、服装、小食品、小百货、烟酒副食、修理等业。2000年后私营商业门点规模逐步增大,大型超市和部分商品的专卖专营店、连锁店发展很快。经营范围有日用百货、家用电器、农副产品、烟酒副食、建筑装修材料、五金水暖、服装鞋帽、儿童玩具等。到2005年,城关镇有个体工商户2835户,其中从事商业的有862户,饮食服务业的有846户。
  交通运输城关镇地处县城和城郊,G312线与G045线(连霍高速公路)从南关穿过,永河(永昌至河西堡)公路衔接河雅(河西堡至雅布赖)公路通往内蒙,通往全县各乡镇的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长途客运由南关汽车客运站营运,从兰州到张掖、酒泉的长途客车和由金昌通往兰州及张掖、酒泉的长途客车来往都在南关进站。短途客运由县汽车运输公司在西关汽车站营运,每天有通往各乡镇的客车穿梭往来;通往河西堡、金昌的专程公交车每半小时一趟。县城内有出租车载客,2005年底有“泰兴三迪”出租车192辆,“夏利”等出租车45辆。货运都由个体车主自行联系货源运营,长途、短途不定。2005年底,全镇经营货运的个体户有13户,有各式货车13辆(不含农用车)。
  文教卫生
  1993年,城关镇有镇属中小学11所。2002年,城关镇中学(原北海子中学)改建为永昌县第四中学。至2005年,城关镇有镇属小学10所,即大坝小学、黄家学小学、北海子小学、沙沟岔小学、赵家庄小学、金川西小学、金川东小学、中庄子小学、直峡山小学和小坝小学。共有在校学生1015人、专任教师68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8人,小学高级教师13人,一级教师32人。
  镇文化站负责全镇文化事业发展工作,有业务用房116平方米,藏书300余册。群众文艺主要有秧歌、社火、民歌等。秧歌、社火在春节和重大节日期间演出,民歌有小曲子、山歌、夯歌、宝卷、贤孝等在民间流传。
  1992年,县广播电视局建成100瓦调频广播发射台一座,覆盖县城及临近7个乡镇,县城和城郊都能收到县广播电台转播的节目,城内在四条主街设调频广播于路灯杆上,城关镇不再设广播站。1985年12月,县政府在北门外校场山建成电视差转台一座,发射信号覆盖半径20千米,城关镇(含北海子乡)境内电视机可收看图像清晰的电视节目,到2000年,全镇城乡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至2005年,城关镇居民户均有电视机1台以上,居民可收到30套有线电视节目。
  镇卫生院现有办公和业务用房802平方米,设有门诊部和住院部。门诊部下设科室有:内科、妇产科、中医科、儿科、检验室。住院部有病床8张。2005年9月底全院有职工14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医师3人、药师2人、药士1人、护士5人。全镇10个村有卫生所(室)15个、个体诊所4个,有乡村医生32名。
  城镇建设
  1990年前,县城街道狭窄,整体面貌破旧,房屋以土木结构平房为主。供水、排水、供热处于起步阶段,供电和电讯等基础设施陈旧。1992年,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00年后,城建步伐加快,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1.45平方千米扩展到4.83平方千米。
  民用住房与基础设施建设至2005年,累计新建农民住宅1665套,以砖木结构平房为主。建成民用住宅楼164栋,总建筑面积61.4万平方米,总投资达3.62亿元。共建成机关单位办公楼51栋、9.59万平方米;建成教育用房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建成医疗卫生设施共6项1.17万平方米,总投资629万元;工业用房建筑工程共完成8项,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建成乡镇企业示范区一个;共建成商贸服务用房142项,总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
  城市亮化工程和道路建设1992年,对县城四大街进行罩面铺油,完成环城东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西段、公园路、金昌路、文庙巷南端、文庙北巷、水云山路改造铺油,道路改建铺油总长度6560米,在内二环路重点路段装路灯111盏。2000年,东、西大街实施改造拓宽,车行道宽12米,人行道两侧各控制宽度11米,路灯改用热镀喷塑钢制9米高灯杆,架双臂灯共70盏。同年,从北海子公园至北武当山的旅游道路玄武路新建铺油,并在金川河古道上建成一座净跨度16米,面宽6米、高4米的景观拱桥。2002年南、北大街改造拓宽,车行道14米,人行道宽9米,更新路灯64盏,在钟鼓楼四周安装8盏白炽水晶灯,在钟鼓楼基墩和挑檐筒瓦上安装了程控五彩闪光霓虹灯。2003年,在南关路安装9米高灯杆双臂路灯11盏。2003年,312国道(高速公路)修建时,在县城南关路接口处,建成通向金昌市和永昌县城的半定向“T”形立交桥两座和沟通南北被隔离的中庄子村、黄家学村高架路桥2座,泄洪及人行涵洞3座。2005年,完成云川路、县府巷、文庙北巷改建,更新路灯35盏。四大街各单位办公楼和商贸服务楼在建成后相继安装各式霓虹彩灯。
  景区景点建设1992年,在县城改造时修建仿古牌楼两座。一座在东关路与312国道交汇处,称东关牌楼,当年4月动工,7月建成。一座位于公园路“溢香园”门口处,称北海子公园牌楼。
  1993年,北海子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完成。总占地面积为126.5万平方米。其中公园建成区40万平方米,待建景观区44万平方米,自然泉源湿地47万平方米。水域7337平方米,其他空地5.4万平方米。公园四周建围栏、围墙3259米(不包括西湖围栏)。建成一宇观、曲径长廊,修复混元洞,开辟人工湖、游泳池、露天游乐场,修建大戏台、养鹿场、花木繁育基地、管理用房等42个项目。全部工程总投资516万元。
  1994年8月,在北门什字建人工喷泉一座,建“马踏玉泉”玻璃钢雕塑一座,雕塑形象为北宋时期的女将杨满堂,身穿战甲,腰悬宝剑,座下一匹雄壮战马,一只前蹄下有泉水喷涌而出。雕塑底座正面花岗岩贴面上雕刻“马踏玉泉”四个大字,背面雕刻着关于北海子“马踏泉”的美丽传说。
  1994年12月,在南关丁字路口设置“骊靬怀古”石头雕塑一座,其形象为一组4米多高的石头人,中间一位是汉朝政府官员,左右两边为卷发碧眼高鼻子的古罗马男女各一人,女人旁边站一只大绵羊,男人旁边放一束谷穗。大意为古罗马降人得到西汉政府的安置,在当地从事农牧生产,与汉族融为一体。雕塑台基上树一石碑,碑文记述西汉政府安置古罗马降人的相关史料。
  1994年,在北海子公园内建成腾飞塔。塔体由红色花岗岩板材贴面的三根钢混结构立柱构成,通高13.95米,塔顶为一只展翅欲飞的不锈钢雄鹰雕塑,单翅通长2米,由金川公司动力厂设计制作。时任金昌市市长赵俊谋题写的“腾飞塔”镀金大字镶嵌在塔顶雄鹰下面。塔底树立“永昌三大工程碑”,碑文记载1992年至1993年永昌县实施“三大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
  道路和小区绿化1992年在道路两侧配套栽植行道树。2000年至2002年东西大街拓宽改造时,铲除道路两侧原有的白杨等树种,新植白腊、碧桃、垂榆、刺柏等,行道树间配1.5米至2米宽草坪绿化带。2002年南、北大街拓宽改造时,铲除道路两侧原植树木,换植国槐、榆叶梅、云杉、垂柳等树种,道路两侧各配2米宽草坪绿化带,种植红叶小檗、金叶女贞等观赏性灌木。截至2005年底,城区23条主次道路和巷道全部绿化,栽植了行道树,并种植草坪7933平方米,绿化街道总长度21千米。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除道路绿化外,还有专用公共绿地,到2005年底已有3100平方米绿地3处。
  从1999年开始,住宅小区实行配套绿化,7号小区有公共绿化面积7632平方米,已绿化3576平方米;2003年至2005年先后建成的泰昌花园、北海花园、锦绣花园、阳光佳园等小区,其内部公共面积都进行了配套绿化,并种植观赏树木、花卉。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