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村居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1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村居民生活
分类号: D669.3
页数: 3
页码: 676-678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91年~2005甘肃省永昌县境内农村居民生活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村生活 居民生活 永昌县

内容

物质生活
  衣食住行 衣着随季节和农事变化,讲究凉暖适用,走亲访友穿款式新颖的服装。衣服由布料自制加工逐步转向购买成品衣服。农闲时节年轻人大多穿商品鞋,农忙时节穿手工自制的鞋。青年人结婚时,女性大多要购买戒指、项链、耳环等金银首饰品。
  普通家庭粮食充足,在满足温饱需求的同时,也讲究食品的花样和质量。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大米、肉类、蛋、奶等食物数量逐步增加,常年都能吃到新鲜蔬菜和各类水产品。
  住房由土木结构向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的房屋发展,部分家庭建成砖木或砖混结构的出廊平房、封闭式暖廊房,院落设计由以前的人、畜禽共院变为人、畜禽分院。2000年后,城镇郊区的部分农户建起二层或三层的住宅楼。2004年,全县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3.6平方米,累计建成小康样板房2万余套,占农村总户数的44.2%。
  农民出行短途以自行车、摩托车或农用车为主,长途以乘坐客车主为。2000年后,外出时乘坐出租车的农民也逐步增多。
  生活用品 1991年前后,主要耐用生活品有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洗衣机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彩色电视机、摩托车、音响设备、电冰箱、电话逐步进入农民家庭。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已逐步换代为中高档次的新产品,摩托车在大部分家庭普及,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量增大,液化气、电饭锅、电磁炉、新式烤箱炉等家用厨具已进入农村家庭。根据县统计局《2004年农村住户家庭基本情况百户抽样调查》,洗衣机、电冰箱百户拥有数分别达61台和34台,彩色电视机百户拥有量97台,摩托车百户拥有量52辆,电话机(含移动电话)百户拥有量110部。
  经济收入 农村体制改革和各项农村政策的落实,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永昌县利用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先发展专用型小麦、优质啤酒大麦、制种玉米、改良型优质肉羊、高原无公害蔬菜、优质洋芋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及劳务经济,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199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25.66元,2005年增加到3819元,年均增长率14.90%消费支出1991年,全县农民生活消费人均支出650元,2005年为2648元。普通农民家庭正常生活消费有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数额排序2000年为食品(购买的食物量增大)、文化教育、居住、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其他商品和服务,2004年为食品、文化教育、交通通讯、居住、衣着、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农民食品现金支出增长,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
  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随着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的增加,中青年农民在闲暇时间,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等方式,学习农业科技技术,了解科技经济信息。在传统节日期间,部分村社组织社火、秧歌表演,参与人数多,年龄跨度大。节庆期间,各乡镇组织开展文艺节目汇演、书画、摄影、剪纸、刺绣展览以及知识竞赛等。利用乡镇文化站、青年之家、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日常生活中,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看电视、听广播、打牌、下棋、跳舞等。体育活动设施不断充实,结合开展全民健身工程、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等活动,各乡镇在农闲时节组织举办农民运动会,开展各类体育竞技活动。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