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16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人民生活
分类号: D669
页数: 7
页码: 674-680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91年~2005甘肃省永昌县境内人民生活发展情况,包括婚姻家庭、农村居民生活、城镇居民生活的情况。
关键词: 人民生活 永昌县

内容

第一节 婚姻家庭
  婚姻
  婚姻以自由恋爱为基础,青年男女择偶时对容貌、身材、职业、收入、能力、文化修养等因素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择偶途经主要通过自己认识或经人介绍,自由恋爱,经双方父母同意,男方提亲,进行传统的订婚、结婚仪式。农村青年通婚圈主要在村际、乡邻之间,城市青年通婚圈较宽,也有部分跨省区联姻的。随着在外就读学生和外出打工青年的增加,在外地寻找婚姻伴侣,成立家庭的也越来越多。
  婚姻关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为基本准则,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婚配男女双方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登记,领取结婚证,即确立合法的夫妻关系。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政府提倡晚婚晚育、结婚从简。因上学、就业等多种因素,城乡部分男女青年结婚年龄普遍比法定年龄推迟3~4岁,其中女性结婚大多在21~23岁之间。新婚夫妻部分另立门户,部分与男方父母共同生活,也有个别男性青年到女方家生活。
  夫妻双方因感情矛盾、家庭暴力等因素,造成夫妻感情破裂,部分夫妻离婚。离婚方式有要求法庭判决离婚和在婚姻登记处协议离婚。进入21世纪,协议离婚逐渐多于法庭判决离婚,离婚率呈上升趋势。据县民政部门统计,1991年,全县有39对夫妻离婚,2005年,有127对夫妻离婚,离婚人群中青年人居多。
  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再婚现象较为普遍。部分老人再婚时,有领取结婚证的,也有个别结伴同居的。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下,出现婚外情、同居不婚等社会现象。
  家庭
  婚姻关系稳定、家庭和睦的占主导地位,家庭生产经营和家务活动方面体现了民主、平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规模逐渐变小,在城市3口之家较多,农村3~5口之家较多。1991年,全县共有53386户,平均每户4.3人,2005年,全县共有70414户,平均每户3.6人。
  城乡老人与子女分居现象呈增长趋势。在城市,有固定经济收入的老人,子女定期或不定期看望、照顾,没有固定经济收入的老人,生活由子女负担。在农村,老人的生活基本靠自已,不能自理时由儿女赡养。
  第二节 农村居民生活
  物质生活
  衣食住行 衣着随季节和农事变化,讲究凉暖适用,走亲访友穿款式新颖的服装。衣服由布料自制加工逐步转向购买成品衣服。农闲时节年轻人大多穿商品鞋,农忙时节穿手工自制的鞋。青年人结婚时,女性大多要购买戒指、项链、耳环等金银首饰品。
  普通家庭粮食充足,在满足温饱需求的同时,也讲究食品的花样和质量。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大米、肉类、蛋、奶等食物数量逐步增加,常年都能吃到新鲜蔬菜和各类水产品。
  住房由土木结构向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的房屋发展,部分家庭建成砖木或砖混结构的出廊平房、封闭式暖廊房,院落设计由以前的人、畜禽共院变为人、畜禽分院。2000年后,城镇郊区的部分农户建起二层或三层的住宅楼。2004年,全县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3.6平方米,累计建成小康样板房2万余套,占农村总户数的44.2%。
  农民出行短途以自行车、摩托车或农用车为主,长途以乘坐客车主为。2000年后,外出时乘坐出租车的农民也逐步增多。
  生活用品 1991年前后,主要耐用生活品有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洗衣机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彩色电视机、摩托车、音响设备、电冰箱、电话逐步进入农民家庭。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已逐步换代为中高档次的新产品,摩托车在大部分家庭普及,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量增大,液化气、电饭锅、电磁炉、新式烤箱炉等家用厨具已进入农村家庭。根据县统计局《2004年农村住户家庭基本情况百户抽样调查》,洗衣机、电冰箱百户拥有数分别达61台和34台,彩色电视机百户拥有量97台,摩托车百户拥有量52辆,电话机(含移动电话)百户拥有量110部。
  经济收入 农村体制改革和各项农村政策的落实,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永昌县利用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先发展专用型小麦、优质啤酒大麦、制种玉米、改良型优质肉羊、高原无公害蔬菜、优质洋芋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及劳务经济,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199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25.66元,2005年增加到3819元,年均增长率14.90%消费支出1991年,全县农民生活消费人均支出650元,2005年为2648元。普通农民家庭正常生活消费有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数额排序2000年为食品(购买的食物量增大)、文化教育、居住、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其他商品和服务,2004年为食品、文化教育、交通通讯、居住、衣着、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农民食品现金支出增长,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
  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随着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的增加,中青年农民在闲暇时间,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等方式,学习农业科技技术,了解科技经济信息。在传统节日期间,部分村社组织社火、秧歌表演,参与人数多,年龄跨度大。节庆期间,各乡镇组织开展文艺节目汇演、书画、摄影、剪纸、刺绣展览以及知识竞赛等。利用乡镇文化站、青年之家、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日常生活中,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看电视、听广播、打牌、下棋、跳舞等。体育活动设施不断充实,结合开展全民健身工程、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等活动,各乡镇在农闲时节组织举办农民运动会,开展各类体育竞技活动。
  第三节 城镇居民生活
  永昌县城镇居民的基本构成成分主要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企业职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常年居住在城镇中的农户、离退休和退职等其他人员。1991年,全县城镇人口5.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23%。2005年,全县城镇人口6.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49%,城镇居民人口总体数量稳步增长。
  物质生活
  衣食住行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服装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标志。讲究衣着,选择名牌服装、时装所占比例加大,人均衣服件数增加。棉布服装普遍被人们喜欢,青年人喜欢穿牛仔服。2004年,衣着消费人均支出635元,位居食品支出之后。
  饮食讲究营养均衡和粗细粮搭配。市场上蔬菜品种丰富,除本地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外,还有外来海鲜品和反季节蔬菜等,野菜和腌制蔬菜被人们喜爱。肉类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鱼等。
  20世纪90年代中期,永昌县开始实行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市场化商品化。进入21世纪,推行房地产开发,全面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至2005年,县城先后开发建成七号小区、二号小区、泰昌花园、北海花园等主要住宅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从1990年的8.7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5平方米。多数居民住进楼房,室内装修、布局、格调更加符合个人的使用、审美等消费需求,居住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出行以客车为主,也有包出租车的,费用根据路程长短而定,县城内单程一般2元或3元。出租车有“夏利”、“天津大发”、“桑塔纳”、“泰兴三迪”等车型。私家车拥有量不断增加。
  居民收入 职工工资收入不断增长,人均工资额从1990年的2095元增至2002年的954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为4158元,2005年为7250元。
  居民消费 消费趋于多项目、多层次,精神享受与教育投资额逐渐加大,如住房借贷消费,私车借贷消费,以女性为主的美容、美体消费等。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0年为3970元,2005年为6660元。
  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多样,一般在老年活动中心、居委会、街道社区等地进行棋类游艺、小曲小戏演唱等活动。
  居民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之余,纷纷走出家门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一般娱乐有赴外地旅游、更多在县景区、县城有关娱乐场所娱乐等。传统节日娱乐以家庭和公共娱乐场所为主,长假日娱乐以旅游公司组团和家庭、个人结伴旅游为主。双休日娱乐一般在歌厅、迪厅、舞厅、酒吧、羊肉馆等地方。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