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救灾与社会救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15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救灾与社会救济
分类号: D632.1
页数: 4
页码: 669-672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91年~2005甘肃省永昌县境内救灾与社会救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救灾 社会救济 永昌县

内容

自然灾害救济
  1991年,永昌县遭受旱、风、冰雹等灾害,农业受灾面积38万亩,受灾人口22568人,粮食减产21973吨,省、市、县拨救灾款15.7万元。
  1993年5月5日,全县遭受特大沙尘暴侵袭,1200亩农作物地膜、667个蔬菜大棚被毁。秋季,东、西河部分地区遭受涝和冰雹,群众8间房屋倒塌,380亩小麦遭冰雹袭击颗粒无收,洪水冲垮高标准渠道11千米。9月,西河地区又遭受了冻灾。由于各种灾害,全县13.56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减产5~8成的5.49万亩,减产8成以上的3.4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3341.71万元。当年市、县共拨救灾款35万元,救灾化肥20吨、地膜3吨、柴油22吨,发放救济口粮款7.83万元。
  1994年3月,西河地区发生大牲畜流感。5月,全县发生冻灾。8月初,东寨乡、城关镇、焦家庄乡发生雹灾。各类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37万元。全县共拨救灾款25.3万元,救灾物资64吨,为250户受灾群众发放口粮款11.8万元。
  1995年春季持续干旱。秋后,部分地区遭受洪水和连阴雨,致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部分已成熟未来得及收割的小麦、大麦发芽霉变,发芽霉变总面积为1.87万亩,直接经济损失446.44万元。秋后的洪水使焦家庄乡和城关镇的24户养鱼专业户鱼池被冲毁,冲走鱼3.65万千克,经济损失73万元。冲毁群众房屋139间,公路18千米,损失达63.5万元。全年市、县拨救灾款35万元,其中:市财政拨款25万元,县财政拨款10万元。
  1996年全县春夏季节大旱,秋收期间遭受持续的连阴雨灾害,致使3615户、14468人因受灾而缺粮。当年全县共拨救灾款19万元。
  1998年秋收之际,水源乡、南坝乡、新城子镇相继遭受洪水、冰雹袭击,南坝乡遭受百年不遇的泥石流。全县受灾面积达4.74万亩,成灾面积3.58万亩,受灾人口17430人,直接经济损失1975万元。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时赶赴现场指导救灾工作。全年省、市、县共拨救灾款99.5万元。全县各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开展救灾募捐活动,共募集资金42.93万元,水泥84.5吨,面粉1.5万千克,小麦6.47万千克,捐赠款物总价值62.58万元。市、县各单位投入救灾机械、车辆540多台(次),劳动力2400多个,帮助受灾群众生产自救,恢复家园。
  2001年,全县遭遇自1955年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的特大干旱,农作物受灾27.9万亩,成灾26.6万亩,减产8256.4万千克,直接经济损失9907.7万元,有10979户44456人缺口粮、种子。针对以上灾情,县政府制定《永昌县抗灾救灾应急预案》,县民政局制定《2001年救灾工作实施意见》,县委、县政府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进行救灾抗旱。当年,省、市、县财政共拨救灾款180万元。1998年至2002年,全县共投入救灾款740.5万元,社会捐赠衣物5万余件。
  2003年,红山窑乡、新城子镇、河西堡镇遭受洪、涝灾害,有1606亩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1.34万元,灾情涉及1073户、4521人。同年10月25日20时,山丹、民乐发生6.1级地震,波及永昌,全县494间民房裂缝,3栋楼房开裂,45座矿山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578.1万元。灾情发生后,县政府制定《永昌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当年,省、市、县共拨救灾款、物等折合人民币149万元。县政府发动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帮扶救助,为受灾群众366户7457人捐助现金13.85万元,种子5000千克,化肥123.33吨,捐助救灾物资折价1.55万元。
  2004年春天,沙尘暴及大风的袭击使朱王堡镇、水源镇的6个村、27个社受灾。部分农田被风沙淹没,已播的种子、肥料被大风刮走,春耕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入秋之际,全县又普遍缺水,造成粮食减产。当年省、市、县共拨救灾款135万元。
  2005年,全县发生干旱、沙尘暴、洪涝灾害,受灾面积27.06万亩,成灾面积10.96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33.1万元。省政府拨救灾款203万元,按受灾情况全部发放到灾民手中。
  农村扶贫
  扶贫政策与方式 1991年后,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永昌县基层党组织与农村贫、特困户结对子实施办法》和《关于在全县各部门、单位中建立村户联系点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的通知》,形成“政府搭台,全社会唱戏”的社会化扶贫帮困格局。全县农村扶贫工作主要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扶持、项目扶持、结对帮扶、财政补助等五种方式进行。对农村的贫、特困户给予政策方面的优惠,如减免农业税、水费,对在校的中、小学生减免学杂费等。扶持对象中有劳力搞种植业、养殖业而缺乏资金的人,由政府和民政部门出面向银行贷款,所贷款项目政府贴息,贷款到期后,资金使用人只偿还本金。对部分经济条件差,生活困难而又有一定劳动力的农户,政府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针对家庭的经济状况、劳动能力及周围环境和自然条件,确定发展某种项目,如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日用商品销售及组织到外地务工的劳务输出等。市、县各机关、经济条件好的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的贫困村、社结成对子,由一个单位包一个村,机关单位深入“联系点”进行摸底排查,了解社情民意,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县委、县政府、各单位主要领导和全县重点的特困社、特困户“结对子”进行重点帮扶,帮助他们出谋划策,解决实际困难,脱贫致富。对于那些生活贫困,劳动力缺乏,无力劳动致富的特困户,政府给予适当的救济,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至1997年,全县109个行政村与县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结成了“一帮一”扶贫帮困对子,每个基层党支部扶持1~2户,全县326个基层党支部共扶持农村521户特困户。此外,县政府先后从各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67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挂职扶贫。
  扶贫成果 1991年,全县有贫困户765户、特困户379户,当年投放扶贫资金26.3万元,帮助扶持1084户贫、特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生产项目。1993年,有贫、特困户1410户,投入扶贫资金39.3万元,扶持种植业1308户、养殖业55户、农村产品加工业22户、饮食服务和商业服务业25户。1996年,全县有贫困户688户、2166人,特困户512户、1689人,当年投放扶贫资金68.31万元,共扶持种植业941户、3172人,养殖业153户、570人。各机关、单位为“联系点”贫困户投入钱物价值达16万元,其中化肥686吨、种子2100千克、面粉2700千克、衣物4624件、现金3.9万元。为贫、特困户和优抚对象、困难户减免水费、农业税,以及为特困户子女减免学杂费等,减免金额达41.8万元,当年有50%的贫困户脱贫。1993年至1997年,县、乡(镇)两级政府下拨扶贫资金304万元,“两会”(农村扶贫救灾基金会和农村储金会)累计投放171.6万元。社会各界在5年中累计捐款、捐物折合186万元。到1997年底,全县除部分家庭劳动力缺乏和其他有特殊原因的家庭外,大部分贫困家庭基本脱贫。1997年7月,农村扶贫工作移交新组建的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传统的扶贫方式转换为开发式扶贫。
  五保(孤儿)供养
  乡镇敬老院供养 1991年前后,全县各乡镇陆续修建敬老院。到1998年,各乡镇全部建起敬老院。由于多方面的条件限制,到2001年,大部分乡镇敬老院停办。2005年,全县有乡镇敬老院3所,即城关镇敬老院,供养五保对象10人;河西堡镇敬老院,供养五保对象20人;水源镇敬老院,供养五保对象3人。其他乡镇五保户均采取分散供养和代养的形式供养。
  县福利院供养 永昌县福利院初建于1986年。1992年,县政府拨款新建一幢砖混结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1324平方米,另建砖混结构平房9间,建筑面积180平方米。2005年,供养城乡孤寡老人、残疾人19人,有工作人员7人。院内除供养对象的宿舍外,还有伙房、餐厅、娱乐室、图书阅览室等。供养标准1990年为每人每月200元,2004年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供养对象的日常生活有专人照料,伙食标准逐年提高,换季时节能随时更换衣服。
  供养办法与经费筹措 1998年以前,农村五保供养的经费由各村、社统筹,县财政给每人每年补助100元至150元,供养标准略等于各乡(镇)一般农民的生活标准。各村每年在公益金中统筹各供养人员的经费和口粮,由村委会统一管理;集中供养的人员,村上将他们的口粮、经费交敬老院管理使用,分散供养的由村委会与愿意供养五保户的村民签定“供养合同”,村委会将被供养人的口粮、经费一次性交付给供养户。1998年开始,农村五保供养人员的经费由各乡镇统筹。2001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各乡镇的五保供养经费改为税费转移中支付,当年全县农村五保供养人数为247人,每人每年生活费1300元。2004年,全县将原来应保未保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全部纳入五保,经费由市财政承担50%,县财政承担50%,标准为每人每年生活费1300元。2005年,县政府发布《永昌县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实施细则》,将全县农村五保供养人员514人(其中分散供养478人、入院供养36人)转为城镇户籍,全部纳入城市低保范围。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