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15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宗教
分类号: B929.2
页数: 3
页码: 660-662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91年~2005甘肃省永昌县境内宗教发展情况,县内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教民约2500人。
关键词: 宗教 永昌县

内容

县内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教民约2500人。2005年,全县宗教团体组织有县佛教协会、城关镇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河西堡镇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和城关镇天主教爱国会,依法登记并经政府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11个。
  佛教
  1991年9月,永昌县佛教协会理事委员会成立,设名誉会长1人、会长1人、副会长2人、常务理事5人、理事10人。1997年5月,完成永昌县佛协换届工作,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委员会,加强对佛教工作的领导和宗教场所的管理。其中1人担任市四届政协委员和县五届政协委员、1人担任省佛协理事。佛教活动场所设有寺管会,一般有成员4~5人,属民主管理组织。
  县内佛教活动场所有圣容寺、云庄寺、普济寺、大觉寺、五佛寺。常住寺庙僧尼31人,其中和尚23人、尼姑8人。依教民约1500人,分布于各乡镇,其中河西堡镇、城关镇和焦家庄乡较为集中,占全县教民总数的64%。1992年、1993年、1995年、2002年先后批准开放五佛寺、大觉寺、云庄寺和圣容寺为佛教活动场所,满足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带动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圣容寺俗称后大寺,历史上曾称瑞像寺、感通寺。位于县城北10千米的金川西村。始建于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到民国初,有1400多年历史的圣容寺已破败不堪,仅存山门、佛塔及殿宇数间。1953年,圣容寺被当地居民拆除,仅存唐代建筑的圣容寺大小二塔。2002年,县委、县政府决定重建圣容寺。2003年初,城关镇政府投资10万元,县委统战部、县文化局借调帐篷十余顶,搬迁圣容寺原址居民14户。
  同年,县民族宗教侨务办公室批准成立圣容寺寺管会,僧人释德圆、释德光进驻寺院主持并开展佛教活动。9月19日,举行御山圣容寺瑞像殿恢复修建奠基仪式。工程分四期:2004年10月,第一期工程竣工,完成石佛殿、念佛堂、斋堂、僧寮及大雄宝殿的基础工程,共投资150万元;2005年底,第二期工程大雄宝殿竣工。该殿占地面积696平方米,分台基和主体两部分,体现明代建筑风格,完成投资150万元。第三、四期工程预计2008年结束,完成山门、天王殿、药师殿等建筑项目。2005年,投资176.6万元(其中县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集资26.6万元),建成通往圣容寺的四级公路12千米。至2005年底,圣容寺共完成建筑面积1697.96平方米,共投资300余万元,其中国家宗教局投资10万元,省投资10万元,市投资20万元,其余为善男信女募捐,捐助款额最大的外籍居士一次捐助10万元。
  云庄寺位于距南坝乡10千米的云庄山。《永昌县志》(乾隆本)中有晋僧摩阿(即刘萨河)在云庄山亲植松柏,挂锡于石窟的记载。从20世纪50年代起,云庄寺停止佛事活动。1992年,僧人常信上山开展佛教活动。1995年开始,云庄寺恢复朝山庙会,每年农历六月六日,本县及邻县群众纷纷前往朝山。1996年,有僧人2名,后增至3名。1998年,善男信女捐款、投劳,在原址重建观音殿3间。2004年,南坝乡政府投资修建南坝乡通往云庄寺的10千米三级公路。至2005年,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孩母殿、弥院亭、地藏殿、僧舍、斋堂、伙房等,建筑面积734平方米,其中大殿面积382平方米,其他附属用房352平方米。
  普济寺位于县城东面的水云山,寺院依山傍水,清静幽雅。寺前有东水泉环绕,细流涓涓。该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光绪二十一年(1895)毁于天灾,民国25年(1936)重建,20世纪50年代初期被拆除。1980年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普济寺逐步修复。1995年,建成歇山顶式华藏殿(亦称大雄宝殿)5间,观音殿3间,山门3间。华藏殿内正面彩塑金装佛像3,是华藏三圣(即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两侧塑18罗汉像。观音殿内彩塑金装送子观音及金童玉女像。1999年,修建东配殿3间。至2005年,普济寺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寺院格局,建筑面积1170.76平方米。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和正月十五、十六日,该寺进行大规模的佛事活动。
  大觉寺位于县城北武当山。1994年县政府拨款160万元,在原武当山寺遗址上依山势重建大觉寺。从山脚至金顶,共建成山门、大觉寺、观音堂、看河楼、三清宫、四御殿、地藏殿、鲁班阁、七真祠、长廊、八仙阁、百子洞、孔庙共13座仿古建筑,建筑面积793平方米,建成砖石台阶千余级。1995年,所有庙宇内都彩绘与庙宇匾额相应内容的壁画,形成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合璧的整体风格。
  五佛寺位于北海子公园内,始建于明代,后几经修缮,是县境内保存时间较长的一座寺院,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后因房屋残破危险,佛事活动移至雷台顶一宇观内。2005年,一宇观内有藏传佛教僧人4名。
  道教
  2005年,县内有正一派道士46人,比1990年增加12人,散居于各乡镇,属居家道士。全县没有道观,没有建立管理组织,道士在民间自主活动。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为本县回、东乡等民族所信仰。1991年,全县有教民519人,到2005年,有常住教民306人,外地到永昌县做生意的穆斯林群众也逐年增多。2002年,县政府批准在县城南街什字东南角修建清真寺1座,县财政补助拆迁费24万元,补助水泥100吨,其余资金由教民募集,于2005年建成,有阿訇主持。
  天主教
  1999年,县内天主教进行以“独立自主自办”和“四个维护”为主题的天主教综合治理工作,在城关镇成立天主教爱国会。2005年,县内天主教活动点有城关镇天主教堂,占地796平方米;六坝乡九坝村天主教堂,占地240平方米;水源镇永宁村天主教活动点;朱王堡镇下汤村天主教活动点。共有教民230人。
  基督教
  县内基督教活动场所有河西堡镇基督教活动点和城关镇基督教活动点,有教民146人。1999年6月,成立河西堡镇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同年在城关镇设立基督教活动点,满足基督教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加强基督教活动的管理。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