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骊靬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12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骊靬研究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3
页码: 618-6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1999年至2005年骊靬研究情况,包括历代研究、现当代研究等。
关键词: 永昌县 骊靬 硏究

内容

历史上研究探考骊靬的学者和记载骊靬的史书典籍较多。1998年,永昌县成立骊靬文化研究会,至2005年,共搜集、整理有关骊靬研究各种资料约300余万字、图片200张,接待来访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约500人(次)。
  历代研究
  东汉末,经学家应邵(字仲远,生卒年不详)在他所著的《汉书集解音义》中探考记述:骊靬,“为西域蛮族降者而置”。服虔(生卒年不详)在《驳难古经学》中考释骊靬为“张掖郡县也”。唐初训古学家颜师古在《汉书·张骞传》中解释“骊靬,大秦国也。张掖骊靬县,盖取此国为名耳”。康熙时期的惠栋、清中期的钱坫、徐松、王筠、王先谦、张穆、陶保廉等学者,通过考证,对骊靬缘何而设作了诠释,均认为骊靬县为骊靬降人而置。他们的研究考释主要记载在《后汉书补编》、《二十五史补编》、《甘肃通志》、《五凉志》等史志典籍中。
  现当代研究
  1920年,史学家向达研究认为,“张掖郡骊靬县,此外有陇西郡的大夏县和上郡的龟兹县,都是为处置归义降胡而设”(《中外交通小史》)。1944年,史学家冯承钧在《西力东渐记》中记叙:公元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等发西域诸国兵入康居,擒杀郅支单于,与依附郅支的罗马流亡军进行了战争。首次把骊靬古县、骊靬降人与罗马东征军做了联系。史学家齐思和也持此学说。张维华、王宗维、孙毓棠等史学家都对骊靬古县有研究论述。1957年,美国学者德效谦博士发表《中国古代之骊靬城》,提出骊靬县为陈汤伐郅支所俘罗马人而置。法国学者L·布尔努瓦所著《丝绸之路》一书中描叙骊靬设县与德效谦同。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研究认为“骊靬为县名,当是因骊靬降人而设置的。以域外降人设县,亦见于上郡的龟兹县,其县是因龟兹国的降人而设立的,这在汉时已是通例,无足为奇”(《河山集五集·河西与敦煌》1991年12月出版)。1989年9月30日,新华社《参考消息》刊发《中国西部有古罗马城市》一文,澳大利亚人戴维·哈里斯认为永昌县古骊靬城与西汉时期陈汤在西域俘获的一些罗马士兵有关,骊靬古县引起史学界的关注。此后,研究骊靬的文论较多,骊靬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主要研究成果有史学家常征的论文《中西关系史上失记的一桩大事——数千罗马兵归化中国》,学者杨共乐的论文《中国境内哪有罗马城——西汉骊靬城与罗马战俘无关》,作家王萌鲜的长篇纪实文学《骊靬书》、文史资料《骊靬,千古之谜解》,骊靬文化研究会的论文集《骊靬探丛》(宋国荣等主编)。
  现当代部分学者对骊靬人的研究形成三种观点,即陈汤俘获说、和平归降说(又称归义说)、内迁说。陈汤俘获说,由美国学者德效谦、澳大利亚人戴维·哈里斯提出。戴维·哈里斯认为东征军失败后流落在西域的古罗马士兵在匈奴郅支单于军中做雇佣军,在汉将甘延寿、陈汤伐郅支单于的战争中被汉军所俘获,遣送中国并设骊靬县安置。《汉书·陈汤传》记载:“……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汉书·陈汤传》第四十)。和平归降说(又称归义说),清代经学家惠栋、徐松持此观点。《大清一统志》、《甘肃通志》、《凉州府志备考》等史籍记载,汉代骊靬县是为西域骊靬国人归降中国而置。历史学家常征对骊靬人归降汉朝作了考证,认为骊靬人初经中亚月氏等国进入中国,是归降人的身份。“罗马人归化者甚多,故汉王朝专设骊靬县领护。”(《北京社会科学》1992年1期)。永昌籍作家王萌鲜经过多年考证认为,古罗马人从西域和平进入河西走廊,是归降亲附者的身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时任张掖太守的辛庆忌,时间约在公元前48年至50年左右。他认为后来活跃在河西历史上的秦胡、卢水胡、骊靬戎都是古罗马人归顺中国后在各个时期的别称。内迁说,现代历史学家向达、冯承钧、当代历史学家王宗维都著文论述汉骊靬县的设置与骊靬人内迁有关。
  以上三种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部分学者对骊靬城与古罗马战俘是否有关持商榷、反对观点,尤其对汉将陈汤在与郅支单于的战斗中俘获的千余名俘虏就是古罗马士兵的观点表示怀疑,持此意见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希枚学者,兰州大学的刘光华教授和汪受宽教授、中国台湾地区的邢义田教授等。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