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07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教育
分类号: G527
页数: 36
页码: 513-5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1991年至2005年间,永昌县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不断加强,农职业教育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 文化 永昌县 教育

内容

1991年至2005年间,永昌县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不断加强,农职业教育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一节 教育体制改革
  行政机构改革
  1991年,永昌县文化教育局(以下简称县文教局)下设办公室、人事股、教育股、计财股、招生办公室、教研室、文化股、勤工俭学办公室8个职能股室。同年4月,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成立,正科级建制,与县文教局合署办公。1992年,撤销教育督导室,增加专职党委书记领导职数1个,增设少先队总辅导员(副科级)非领导职数1个,全县10个学区移交所属乡镇管理。1996年12月,撤销永昌县文化教育局、体育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县体委),组建永昌县教育局,县体委职能归县教育局,挂体育运动委员会的牌子,文化股分离到新组建的永昌县文化局。县教育局内设办公室、人事股、教育股、体育股、计财股、成人教育股(挂县招生办公室牌子)。1997年3月,恢复教育督导室。2002年7月,县教育局核定行政编制15名,事业编制5名;核定体育局副局长1名,兼体育活动中心主任,占体育活动中心编制。2003年8月,撤销乡镇学区,成立10个乡镇中心小学,原学区区长任中心小学校长;县教育局增设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领导职数1个。2005年,增设副科级教育工会主席非领导职数1个。县教育局内设教育督导室、教研室、成人教育股(挂县招生办公室牌子)、办公室、人事股、教育股、体育股、计财股、电教室等职能股室,核定行政领导编制6个、职能部门领导编制4个、股级干部编制6个;行政编制19个,事业编制8个。
  办学体制改革
  1993年3月,县政府批转下发《永昌县普及初级中等教育方案》和《永昌县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秋季开学时,农村小学全部完成由“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的转换。2000年,永昌县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将永昌县第一中学改为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永昌一中),县城初中生全部由永昌职中招收。同时扩大永昌一中、永昌三中普通高中及永昌职中、永昌农中高中招生规模。2002年,永昌县被确定为全省基础出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县。2003年秋,全县小学一、二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2004年,县教育局完成金昌铁路学校、金化子弟学校的接管工作。2005年,县教育局开始组织实施《永昌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撤并农村初中2所,分别为南坝乡中学和红山窑乡王信堡中学。改扩建寄宿制小学3所,分别是南坝乡南坝小学、红山窑乡王信堡小学、新城子镇毛家庄小学。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1992年,永昌县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县文教局直管永昌一中、永昌职中、永昌三中、永昌农中、城关一小、县幼儿园;城关二小由城关镇管理;农村中小学下放给乡镇管理;其余幼儿园和厂矿办的中小学均由主办单位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由县文教局指导。1993年,县文教局制定《永昌县文教系统深化改革方案》及其实施办法,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每班压缩教师编制0.2~0.3人,共压编制199名,占原有2304名编制的8.6%,妥善安置了超编人员。1999年,县教育局制定下发《永昌县教育局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2000年,县委、县政府下发《永昌县校长负责制工作实施办法》、《永昌县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实施办法》,上半年在河西堡学区、城关学区、永昌一中、永昌农中、城关一小、城关二小、县幼儿园等7个单位进行试点。6月,在河西堡学区召开全县校长负责制、教师聘用制工作现场会,总结了试点工作的经验。7月,全县其他乡镇学区、县直学校的校长负责制、教师聘用制工作全面推行。同年,在教育系统实行政务、校务、财务三公开工作制度,尤其对人事调配、民办教师转公办、招聘、教职工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大中专毕业生推荐上岗试教等热点问题实行公开。2002年,开始实行县教育局、学区、学校工作计划审议制和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工作质量一体化管理。2003年,按照《永昌县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学校管理体制由“分级负责,分级管理”转变为“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全县的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基建经费(包括校舍维修经费)、设备经费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统一核拨。
  考试制度改革
  1991年起,根据《甘肃省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实施方案》,全县秋季入
  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1992年,组织实施首次高中会考,制止了初三复读生报考中专(中师)。1994年,首次进行全县初中毕业生体育统考。1998年春季起,中小学实行学籍、考籍双重管理,小学生考试成绩评定由百分制改为等级制。
  第二节 教师队伍
  1991年,全县共有中小学教职工2374人,其中普通中学972人、职业中学44人、小学1358人。共有专任教师2069人,其中普通中学766人、职业中学25人、小学1278人。2005年,全县共有中小学及幼儿教职工3176人。普通中学教职工1426人,专任教师1222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2人、占0.18%,本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671人、占59.38%,专科学历的532人、占47.08%;农职业中学教职工89人,专任教师67人,其中,本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46人、占68.7%,大专学历的21人、占31.3%;小学教职工1435人,专任教师1298人,其中,本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110人、占8.5%,专科学历的930人、占71.6%,中师(高中)学历的245人、占18.9%;幼儿园教职工226人,专任教师142人,其中,大专和大专以上学历的74人、占52.11%,幼师(中师)学历的68人、占47.89%。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20世纪90年代,县教育系统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1998年,县教育局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意见》,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教育。严格按照《永昌县教师队伍管理办法》对教师队伍进行管理,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因体罚学生造成不良后果的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时实行“一票否决”制。2000年,县教育局制定下发《永昌县教育系统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安排意见》,在行风评议自查自纠和集中整改阶段,共查结各种信访案件30件,结案率95%。查出各种违纪违规收费3.22万元,并进行清退。先后对6名因体罚学生造成不良后果的教师做了处理。2005年,县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关于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若干规定》,提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八条基本要求”和“十不准”禁令,加大对教师违法违纪事件的受理查处力度。坚持“教师培训重在素质培训,教师教育重在师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开展“做社会好公民、学校好教师、家庭好成员”为内容的“铸师魂、树师表、练师能、正师风”、“做光荣的人民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的师德教育评先评优等活动。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箱、设立局长、书记信访接待日等,转变工作作风和行业作风。
  教师培训
  学历达标教师学历提高方式有离职进修和参加函授、电大和自学考试等。1993年至1994年,有151名教师参加卫星电视大专培训班,有23名教师坚持岗位自学,取得大专学历,全县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提高到46.6%。1993年至1997年,有180余名教师通过参加自学考试、电大、函授等教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1999年,参加自修大专或本科的教师有900余名。2000年在职教师参加函授、电大、自考等学习,有10名教师攻读研究生,30名教师报考研究生,100名专科学历的教师攻读本科学历。2005年,全县教师学历达标率94.96%,其中,中学为90.46%,小学为99%,幼儿园为98.22%。
  继续教育1996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的意见》,全县4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参加为期三年的基本功和技能培训。基本功训练内容为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技能培训的内容为掌握教材体系和熟悉教学方法。共培训教师1198人,参训率99.3%,合格率91.7%。1999年,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过三关、强技能、练好十项基本功”的培训。2000年,拓展教师全员培训内容,向全体教师提出“1234”培训计划,即教学上一年入格,两年合格,三年形成风格,四年内使教师基本功、基本技能、基本教育理论、计算机应用等四方面全员过关,并形成一种专长。
  2001年,依据省教育厅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制定《永昌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案》、《永昌县中小学骨干教师评定标准及管理办法》,完成全县2600多名教职工的登记造册、建档填卡工作,从当年7月起,全面展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组织教师开展岗位比武、优质课竞赛、教学观摩研讨、听讲座,教育系统选拔认定10名中学骨干教师、10名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到2003年,全县教师参加各类培训2.37万人次,参加基本功、基本技能培训的教师达100%,参加学科培训的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94.3%,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86.7%,参加学历提高培训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重视高中教师的培训,2001年至2005年间,每年选派20~30名大专生到师范院校进修,5年内共选派120余名大专学历的教师进修英语、数学、语文、物理等专业,另外通过自学、函授、电大等形式取得本科学历的人数达到50余名。2004年,全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率达100%。
  学科培训1998年4月,县教研室组织人员深入各学区举办小学教师自然课教学培训班。2002年起,县教育局电教室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对全县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培训。2004年,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教师累计达86.7%,参加学科培训的教师累计达94.3%。2005年,全县中小学教师第二轮信息技术培训,共培训6期,合格率98%。选派80名教师参加甘肃省“微软助学项目”培训。结合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组织对各项目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内容为资源的接收、整理、软件的安装、光盘的刻录等。
  校长培训1991年县文教局制定下发《中小学校长培训“八五”计划和实施意见》。1992年5月,县文教局举办为期一周的校长培训班,31名校长参加培训。1995年开始,中小学校长分期分批到金昌市教师进修学校参加校长岗位培训,接受学校管理理论,强化校长管理意识。1999年,县教育局组织学区区长和中小学校长20余人赴山东烟台市、湖南汨罗市学习和借鉴素质教育成功经验。2004年,全县中小学校长和教导主任已全部参加岗位培训,持证上岗率达100%。
  教师待遇与考核
  教师待遇1994年至1995年,教育系统的90余名先进工作者受到国家、省、市、县各级表彰奖励。1995年,1名幼教工作者赴北京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系列活动,30名民办教师被金昌师范录取进修,61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1996年,为20名老教师子女和1995年转正的61名民办教师家属解决“农转非”户口,32名民办教师到金昌师范进修,53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1997年,县委、县政府表彰20名中青年教学标兵、6名扎根农村30年以上的优秀教师、6名优秀教学管理人员和8个教师世家。1999年,共表彰市、县级先进集体30个,市、县级先进教师85名。2000年,县教育局依法调解处理8起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事件。2004年至2005年,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和“凡进必考”的原则,从农村中小学教师中选拔63名教师,补充到城关一小、城关二小。
  1993年,永昌县进行工资制度改革,教师按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奖励工资、工龄津贴、教龄津贴计发工资。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和山区工作,每人工资浮动一级。1994年起,逐步提高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通过民办教师直接转公办教师、民办教师通过进修转公办教师等方式解决民办教师待遇问题。1995年至1997年,县教育局实施安居工程,修建教工住宅楼4幢,安排教职工190户。1998年后,民办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支付,中小学民办教师工资每月增至260元。2002年起,全县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考核、聘任1991年起,各学校每学年对教师从德、能、勤、绩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与教师的评优、评职挂钩。2003年,县教育局转发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了解和尊重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1997年至2005年,对教师实行千分制综合考核制度,把素质教育各项指标纳入学校考核方案之中,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同教师考评相结合。
  2000年起,永昌县教育系统实施教职工岗位聘用制,聘用对象是全县中小学在编在册的公办教师和工勤人员。各学校实行校长聘任制,对参加聘用的人员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作为聘用的重要依据。受聘人与学校校长签订《岗位聘用协议书》,聘期一般为1~3年。聘用期满,对受聘人聘用期间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全面考核,作为续聘和解聘的重要依据。
  教师资格认定
  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1996年,永昌县组织开展教师资格认定过渡试点工作,近2000名教师分别认定不同层次的教师资格。2004年,对尚未获得教师资格证的961名在编教师进行资格认定,为661名符合条件者颁发资格证书,其余300名由于学历不达标、普通话不合格等因素暂未颁发教师资格证书。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
  1987年,根据《中学教师职称评定试行条例》,县文教局组织在中学教师中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试点工作。1988年,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全面进行。
  1992年,县职称(专业技术职务)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永昌县中学教师职务初级评审委员会,负责对全县中小学教师高、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推荐和初级职务任职资格的评议、审定工作。此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每年进行一次。1994年起,加强教师年度考核工作,逐步做到技术职务到位、工作岗位到位、履行职责到位、教学水平到位、工资待遇到位。2000年开始,取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限额,达到条件的教师即可评定。2003年开始,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度。
  至2005年底,全县教师中取得各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224人(其中女1020人),其中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56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721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47人。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18所,占地面积72.53万平方米;职业中学2所,占地面积10.24万平方米;小学115所,占地面积137.62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达31.58万平方米,其中,普通中学14.33万平方米,职业中学2.11万平方米,小学15.14万平方米。各中小学按规定标准均建有物理、化学、生物、自然仪器室、实验室、体育器材室、图书阅览室、德育教育室。
  校舍建设
  1991年,全县共有中学17所(其中教育部门和集体办13所),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小学139所(其中教育部门和集体办129所),建筑面积10.02万平方米。1992年至1993年,新建或维修红山窑小学、双桥小学、毛家庄小学、上四坝小学、七坝小学和永安小学的13栋校舍。1994年,县文教局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拿出4万元用于农村校舍建设、6万元用于县幼儿园午睡室建设、20万元用于河西堡小学教学楼建设。1995年,修建校舍35栋,建筑面积4070平方米。到1997年,全县新建、维修中小学楼房14栋、平房1088栋,建筑面积27.65万平方米,其中,普通中学8万平方米,生均6.8平方米;职业中学9947平方米,生均18.5平方米;小学建筑总面积18.65万平方米,生均5.2平方米。城乡中小学先后实现校舍、桌凳、院墙、大门、厕所、操场六配套,各种活动场地、活动设施、学农基地等均达到省颁规定标准。1998年六坝建成逸夫教学楼。1999年,永昌县职业教育中心楼主体工程全面完工。2000年,完成职业教育中心楼续建工程。8月底,全县乡镇中学35栋校舍修建工程竣工。
  2001年,在全县中小学一期危房改造工程中,完成乡镇中小学28栋校舍修建;新建了城关一小逸夫教学楼、朱王堡学区教工住宅楼、县幼儿园幼教综合楼、河西堡第一小学辅助教学楼等。2002年,新建、维修乡镇中小学校舍38栋;永昌三中教学楼、永昌四中教学楼和学生餐厅交付使用。2003年,新建农村中小学校舍、厕所17栋,维修校舍63栋。永昌一中第二教学楼完成五层主体,进入装修阶段。永昌四中学生公寓楼各项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城关二小逸夫教学楼竣工使用。永昌四中教学楼工程获2003年甘肃省建筑工程“飞天奖”。2004年,投资234万元的红山窑中学国债项目和部分学校的平房改造工程竣工验收。2005年,六坝中学教学楼续建工程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投资200万元的焦家庄中学教学楼工程竣工使用;金川公司扶持投资400万元建设的永昌农中教学楼工程开工;中国银行爱心捐助70万元修建的城关一小第三教学楼主体工程完工。
  设备建设
  1991年至1992年,永昌县先后投资48万元解决全县小学的“三箱”(数学教具箱、自然教具箱、音乐和美术教具箱)、“三仪”(地球仪、三球仪、相遇问题演示仪),配齐部分中学的实验器材。1993年,县文教局投资16.4万元为9所标准化学校配备各类器材775件。1994年,县文教局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投资18.2万元用于购置城乡学校课桌凳,投资20.4万元用于县直中小学设备购置。1995年,县教育系统购置学生课桌凳1460套、教师办公桌50套、教工用床42套,购置和自制体育器材560件、教学仪器776件、收录机21台、各种琴16架。1996年,又购置课桌凳5014套,教学仪器及音体、电教器材6335件(套),图书68265册。1999年,教育局为基层学校配备了投影仪400台、课桌凳2300套、办公桌椅120套,促进教学条件的改善。2002年,县教育局及20所农村中小学采取贷款、赊欠、垫付等方式,筹资190万元装配了微机室。至2005年,全县中小学理科教学仪器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110所(中学16所,小学94所);音乐教学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80所(中学11所,小学69所);美术教学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63所(中学11所,小学52所);体育教学器材配备达标的学校114所(中学18所,小学96所)。全县学校图书装备达到819182册,小学生均图书21册,中学生均图书15册。永昌县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经省、市检查验收合格。有5所中学、8所小学建立了校园网;计算机装配3459台(中学2227台,小学1232台);电子图书藏量9193片(中学2320片,小学6873片)。仪器设备总值4684.3万元(中学4014.8万元,小学669.5万元)。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接收设备
  第四节 教育经费
  经费来源
  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此外还有学杂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勤工俭学、各种捐赠、省市补助等。
  财政拨款根据县教育局提供的统计数据,1991年至1995年,全县教育总支出分别为789.7万元、962.3万元、1220.2万元、1866.9万元、2784万元,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分别为535.6万元、720.5万元、797.9万元、1388.9万元、1363万元,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195.65元、234.66元、292.85元、409.62元、574.35元。
  1996年至2000年,全县教育总支出分别为2977万元、3869.4万元、3468.5万元、4047.8万元、4532.3万元,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分别为1861.1万元、2212.4万元、2602.6万元、2945万元、3383万元。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581.71元、729.46元、665.13元、774.89元、864.66元。
  2001年至2005年,永昌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教育投入的增长,教育总支出分别为5663.6万元、6583.9万元、7241.8万元、7935.4万元、9108万元,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分别为4156.5万元、4598.7万元、4908.5万元、5512.3万元、6185.3万元。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1274.7元、1472.2元、1620元、1762.7元、2069.3元。
  1991年至2005年,教育拨款标准为办公经费城镇中学每生每月1.2元,城镇小学每生每月0.8元(全年按10个月计);农村中学每生每月0.9元,农村小学每生每月0.7元(全年按10个月计)。取暖费铁路以南全年按7个月计,铁路以北全年按6个月计,中学每生每月0.8元,小学每生每月0.5元,教师每人每月15元。出差费按教师人数每人每月8元。
  学杂费收入1993年后,学杂费收入逐年增长,1997年达295.8万元,2000年达508.3万元。2001年后,随着高中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杂费收入又有增长,2001年为974.3万元,2005年达1846.7万元。
  教育费附加 1992年至1999年,征收的城乡教育费附加分别为70万元、173.1万元、121万元、635.5万元、289.1万元、260万元、285万元、401.2万元。2000年以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只征城市教育费附加。2000年至2005年,征收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分别为386.3万元、283万元、367万元、415.3万元、489.6万元、507.3万元。
  教育集资 “普九”期间,群众踊跃集资、捐资修建校舍。1995年,全县共集资388.8万元。1996年,红山窑、新城子、六坝、南坝四乡镇,通过各种渠道和办法筹资301.4万元。1997年,全县教育集资达到707.1万元。
  勤工俭学收入 1991年至1999年,各中小学因地制宜地开展勤工俭学,通过校办工厂、学农基地、第三产业网点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劳动,全县勤工俭学总收入为176.1万元。1999年后,各校不再组织师生进行勤工俭学。
  各种捐赠 社会各界对永昌县教育事业给予大力支持。1996年,金昌公路总段在六坝乡玉宝村建立希望小学,并捐赠2万多元的物资。金川公司第一冶炼厂为南坝学区捐助价值2万多元的水泥、钢材等物资。2001年至2003年,县教育局共接受各级各类助学资金约95万元,其中,上海市青基会救助资金计1.14万元,甘肃省“希望工程”奖学金5520元,“西部助学工程”及“宏志班”助学资金2.5万元,市县政府及各部门助学资金46.35万元,社会各界及个人救助资金1.24万元,教育系统捐助25.5万元,城乡“手拉手”学校捐助活动捐助学习用品及捐款约6.1万元。省市补助1994年至2002年,省、市补助教育经费共计112万元。
  经费支出
  1991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收入789.7万元,总支出789.7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402.1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46.1万元、校舍建设支出176.3万元、设备购置支出45.9万元、用于个人和家庭支出19.3万元。此后,教育经费总支出随着经费总收入的逐年增长而增长。2005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收入9189.9万元,总支出9108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5232.7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484.1万元、校舍建设支出1153.8万元、设备购置支出363.1万元、基本建设支出30万元、用于个人和家庭支出844.3万元。1991年至2005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收入63332.1万元,总支出63150.7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总支出36190.2万元、公用经费总支出10387.2万元、校舍建设总支出8285.7万元、设备购置总支出3254.3万元、基本建设总支出351.4万元、用于个人和家庭总支出4714.9万元。
  经费管理
  1996年,县政府制定《永昌县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征收、管理、使用实施办法》。教育经费支出,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国家投入教育的专项资金实行分账核算,集中支付,专款专用。地方征收的教育费附加,按专项资金管理,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提出分配方案,报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不得用于职工福利和发放奖金。农村统筹的教育费附加,由乡镇政府组织收取,县教育行政部门代为管理或者乡镇政府管理,用于本乡镇、村两级教育事业。教育集资由县政府批准,乡镇政府统筹安排,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危房改造、校舍修建。
  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杂费由学校财务部门按学期统一收取,并使用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由学校财务部门在财务上单独核算、统一管理。义务教育的杂费、借读费收入全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收支情况按级次向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物价部门报告,并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审计、教育、财政、监察部门每年对教育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2005年春季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一费制”收费政策,除“一费制”收费项目和初中住宿费、城市学校借读费外,学校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进一步规范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收费行为。
  第五节 幼儿教育
  1991年,全县有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3847人。1992年3月,县城第一个私立幼儿学前班出现。1993年秋,城关一小附属幼儿园创办,定为集体性质。从此,永昌县学前幼儿教育呈现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局面。到1995年,全县有幼儿园52所(其中教育部门办26所),在园幼儿5539人。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后,县教育局严把幼儿园办园审批环节,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园办园设备档次,要求各幼儿园完善园内管理制度。1997年,县幼儿园达到省颁二类标准。至2005年,全县共有幼儿园24所,其中公办1所、集体办3所、民办20所,占地面积4195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789平方米,在园幼儿5100人。
  学制
  1991年,全县幼儿园办园形式由简托向日托转变,极个别办有周托。学制一般为三年,设小、中、大班。班级人数规定小班不超过25人,中、大班不超过35人。没有条件接受三年完整学前教育的幼儿也可接受1至2年的学前教育,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的学制都为一年。由于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幼儿园的班额大都超于规定限额。
  保育教育
  1991年,幼儿园开设语言、算术、美工、音乐等课程。1993年后,教育方式逐步向半日主题活动转变。1996年开始,又由半日主题活动逐步向一日生活渗透,并组织开展分区域教学。教育内容分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科学)、计算、音乐、美术等八个方面。2001年,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之后,各幼儿园适时地对教育内容做出调整,相对的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计算、艺术等六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卫生保健方面,执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坚持保育教育人员、幼儿身体定期检查制度。
  县幼儿园简介
  县幼儿园位于县城昌康苑(原七号小区),建于1979年,是一所公办的全日制省一类县幼儿园。1991年,建筑总面积1608平方米,有教职工18名、在园幼儿240名。2005年,占地面积581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750平方米,有教职工28名、教学班8个、在园幼儿320名。拥有广播系统、多媒体播放系统、地面卫星接收设备等,有配套的多功能活动厅、舞蹈室、活动室,食堂配有食品加工机械及消毒、通风设备。1996年9月,县幼儿园获全省家庭教育先进集体。2005年,被省妇联、省教育厅命名为全省示范性家长学校。
  第六节 普通教育
  小学教育
  1991年,全县有小学139所,在校学生24470人。1997年,在校学生增加到36211人。1998年后,小学在校学生数开始逐渐回落。2005年,共有小学115所、在校学生22978人。
  学校设置1991年,全县农村各村均设有全日制完全小学,部分村、社设有教学点或不完全小学。2003年,全县开始调整农村办学布局结构,对在校学生数量少、规模小、服务半径不足2公里的部分农村小学予以撤并。2003年,六坝乡六坝村小学并入六坝乡中心小学。2005年,东寨镇下二坝小学、山上庄小学撤并入城关一小、城关二小。红山窑乡马家坪小学、王南庄小学、月牙湖小学撤并入王信堡小学。新城子镇西大河小学并入毛家庄小学,西大坂小学并入马营沟小学。
  学制、课程、教材1992年以前,城镇小学实行六年学制,农村绝大部分小学实行五年学制。1993年始,城乡小学全部实行六年学制。
  1998年起,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各学校结合实际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1999年,按照《甘肃省全日制中小学课程方案》的规定,严格审定教科书和学生作业种类。2001年秋季,城镇小学在三年级以上、有条件的乡镇中心小学在五年级以上开设英语、信息技术课。2002年,各小学全部开设英语和信息技术课,教材使用甘肃省出版的教材。全县各小学顺利进入一年级所有学科和三年级科学学科实验,除“科学”使用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外,其他教材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段)。到2004年,全县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全面进入新课改实验,开设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科学(三年级以上)、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英语(三年级以上)、信息技术(三年级以上)及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
  学生入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甘肃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都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入学年龄可为七周岁。1990年,全县小学入学率达99.2%、巩固率97.6%、普及率97.7%、毕业率99.6%、流失率小于1%。1997年,全县7至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小学在校学生年巩固率99.8%,毕业率99.6%;全县初等教育完成率98.8%,15周岁以下文盲率为零,残疾儿童入学率76.8%。1998年春季起,全县中小学实行学籍、考籍双重管理,为控制择校现象和农村学生向城市大量流入及学生流失提供了制度保障。1998年至1999年,学生流失现象严重,巩固率为88.1%,低于省颁标准9.9个百分点。司法局、教育局和各乡镇政府签章的“强制入学通知书”,运用法律手段强制学生入学,收效不大。1998年,制定下发《永昌县教育局关于制止中小学生流失的意见》,依法动员督促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1999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制止中小学生流失的意见》,提出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学校制度和部门联系村制度,落实义务教育“双线承包”责任制。2003年,全县小学入学率达99.9%、毕业率99.8%、巩固率99.8%,残疾儿童入学率74.3%。2005年起,永昌县严格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全县有8765名小学生享受“两免一补”专项资金。
  考试、评价。2000年以前,学生学业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评定方法是期末县教育局统考,期中学校按测评结合和随机抽查的方法评定学生成绩。2001年开始,县教育局每学年只对三年级和六年级统考,评定方法采用等级制。各学校逐步建立与新一轮课改理念相吻合的教学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注重评价渠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一、二年级主要采用激励性评价,三年级以上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逐步完善《素质教育报告书》;改革考试制度,部分课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教师、学生、家长互评相结合等办法多元评价每一个学生。部分学校在低年级试用“星级制”(以“五星”为最高),中年级采用“等级制”(“优”、“良”、“中”、“合格”四等,无劣等评价),高年级则主要实行“重点学分制”,学期末实行多种量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改革“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特长生激励评比制度。
  毕业。凡学满义务教育年限,经考试达到毕业程度者,由学校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1991年至1996年,全县每年进行小学升初中毕业会考。1997年后,小学升初中全部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小学毕业考试只作为评估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
  中学教育
  学校布局与结构调整初中。1991年,东寨乡永丰小学和焦家庄乡北泉小学的附设初中合并到相应的乡中学。1993年,永昌县开始普及初级中等教育。城镇初级中等学校的布点,纳入城建规划,便于学生走读;农村适当集中,原则上1万~1.5万人口设立1所初级中等学校;班额一般不超过50人,学校规模不超过24个教学班。2001年,根据甘教厅发〔2001〕29号、甘教基发〔2001〕12号文件要求,全县进一步合理调整办学布局,对乡镇人口不足3万人、举办2所独立初中的,撤并1所,保留1所。全县13所独立初中调整为10所;3所小学附设初中,其他初中部全部就近并入独立中学。鉴于永昌县2001年至2004年初中学生快速增长的实际,初中办学结构的调整从2005年开始实施。2005年,将红山窑乡王信堡中学并入红山窑中学,南坝中学并入六坝中学。
  高中。20世纪90年代,县属普通高中有永昌一中、永昌三中,不能满足全县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就读的愿望。2000年,全县初中毕业生进入高峰,永昌县第一中学改为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秋季开始停招初中生,县城初中生全部由永昌职中招收,扩大永昌一中、永昌三中的招生规模。2001年,全县普及高中教育,县上筹建永昌县第四中学(以下简称永昌四中)。2002年秋季,永昌四中开始高中招生。2005年,全县有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4所、初中14所,基本上形成乡镇有初中、县城有高中,学校布局兼顾城乡的合理布局。
  学生招生。全县招生工作由县招生办公室统一负责。1993年,对招生办法进行改革,将全省初中会考、初中毕业考试、高中升学考试实行“三合一”,全县统一阅卷。1998年,城区初中招生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2003年,初等教育完成率达97.3%。高中录取标准除考试成绩以外,试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等其他资料,综合评价进行录取。
  学籍。1991年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后,普通高中学籍由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办法》统一管理;会考期间采取留科不留级的办法,高中各年级暂不实行留级制度;除学生家长工作调动等特殊情况外,毕业班学生不予转学。1998年春季起,对全县初中、高中各学段学生进行学籍、考籍双重管理及计算机管理。
  考试。1991年,从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会考。1992年,永昌县首次高中会考,合格率达95%。1993年起,初中生毕业考试由省上统一组织。1994年,首次进行初中毕业生体育统考。1998年以后,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考不再进行预选考试,中专、高中招生和初中毕业考试合三为一,主要考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六门课程。2002年,全县初中毕业六科合格率达65.36%,高于省均18.7个百分点。2005年,初中毕业会考改为市(地)组织进行。
  毕业。1991年开始,全县普通高中学生的毕业、结业和肄业,按《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凡达到高中毕业标准的学生,可发给“甘肃省普通高中毕业证书”;证书由省上统一印制,学校填写,县教育局审核,金昌市教育局复审并验印,学校颁发。
  救助。2000年开始,对当年考入本科以上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县委、县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社会捐助,予以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补助,同时争取西部助学工程款,每年资助2名大学生,每生5000元。至2005年底,共资助470多名大学生。2004年,全县对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农村贫困户、城镇低保户和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全部入注贫困学生档案。10月,金昌市资助永昌县贫困学生资金106743.5元,以每生50元的标准发放给学生,1005名贫困生得到资助。对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一方面使学校免收住宿生住宿费;另一方面是各级财政进行补助。2005年,全县有3290名初中生享受“两免一补”专项资金,生均减免70元。
  课程、学制1991年至2005年,全县初中、高中实行三年学制,课程实行统一的计划和标准。初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后分为动物、植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劳动技术)等课程;高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课程。
  人才输送1991年至2005年,全县高中毕业生考入重点本科1210人,普通本科2020人,专科3037人,高职1955人,中专830人,合计9052人。初中毕业生考入中专5345人。
  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3年,县政府制定《永昌县普及初级中等教育实施方案》,在“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指导下,提出“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批达标”的原则,以群众集资为主,国家投入为辅,改善办学条件,开展“普九”工作。
  保障措施1994年开始,10个乡镇分步实施“普九”硬件达标任务。1995年起,实行行政系统和教育系统义务教育“双线承包责任制”,即以县、乡镇、村为一线,县教育局、学区、学校为一线,层层确定责任人。采取“四包”的办法:一是乡、村包入学率,负责动员适龄儿童按时入学;二是乡、村、学校包巩固率,实行学生辍学报告制度,确保辍学学生及时返校;三是学校包毕业率、合格率,抓管理,保质量;四是县、乡、村、校共包完成率。实行中学生由县教育局统一编号管理、小学生由学区统一编号管理制度。并根据季节特点,秋季抓入学率、春季抓巩固率、全年抓合格率。各乡镇根据《义务教育法》制定实施细则,实行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和义务教育证书制度,保证各乡镇所辖区域内的少年儿童按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各项指标完成情况1997年,永昌县“普九”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各项数据指标均达到省颁标准。根据《永昌县人民政府关于“两基”验收的申请报告》(永政发〔1997〕53号),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如下:
  普及程度。全县7至12周岁适龄儿童总数为32624人(其中女童15532人),已入学32503人(其中女童15481人),入学率99.6%,年巩固率99.8%,毕业率99.6%。初中阶段现有13至15周岁人口总数为8698人,已入学8453人,入学率97.2%,年巩固率99.4%,毕业率97%。全县15周岁人口2069人,受完初等教育的2044人,初等教育完成率98.8%。17周岁人口2747人,受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的2615人,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95.2%。7至15周岁残疾儿童33人,已入学25人,入学率75.8%。
  办学条件。全县校舍中有楼房14栋,平房1088栋,建筑总面积190125平方米,其中,初中建筑面积57805平方米、生均6.7平方米,小学建筑总面积132320平方米,生均3.9平方米。中学均建有生化仪器室和实验室、物理仪器室和实验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阅览室、德育室,小学建有教学仪器室(综合实验室)、体育器材室、图书阅览室、德育室。初中教学仪器按Ⅰ类标准配备5所学校,按Ⅱ类标准配备4所学校,按Ⅲ类标准配备16所学校。小学教学仪器按Ⅰ类标准配备4所学校,按Ⅱ类标准配备11所学校,按Ⅲ类标准配备101所学校。初中有图书146340册,生均17.3册,小学有图书339367册,生均9.9册。城乡中小学全部实现校园建设六配套,各室、台、柜、架、课桌凳、体育活动场地、绿化场地、劳动技术课实习基地和学农基地基本达到省颁标准。有123所中小学实现校园中心路硬化,有31所实现校园全部硬化,硬化总面积141318平方米,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达到较高水平。
  师资建设。1997年,全县有初中专任教师589人,学历达标的473人,达标率为80.3%。小学专任教师1190人,学历达标的1118人,达标率为93.9%。1544名45岁以下公、民办教师参加旨在提高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和教学业务水平的全员岗位培训,132名中小学校长分别参加省、市教委举办的校长培训班,中学校长培训面达85%,小学校长培训面达96%。
  经费投入。1994年、1995年、1996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支出分别为1862.9万元、2246.6万元、2887.7万元,人均教育经费分别达到78.8元、93.9元、120.8元,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分别为1283.7万元、1322.1万元、1810.8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8.7%、26.1%、28.8%,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分别占教育事业费的16.1%、17.5%、16.8%,生均公用经费小学分别为52.2元、53.1元、61.2元,初中分别为72.2元、76元、81.3元。
  教育质量。全县各中小学重视德育工作,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学生遵纪守法、勤奋好学、积极向上,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率达98%以上,至1997年连续三年犯罪率为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颁布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改革,1997年,小学毕业两科合格率达67%,初中毕业六科合格率达51.2%。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初中生体育达标率为96.5%,小学体育达标率为96%
  2001年6月,永昌县通过省上对“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复验。
  部分学校选介
  城关第一小学位于县城东南隅,初建于民国26年(1937)。1991年,有教师51人,教学班20个,在校学生986人。截至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3.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90平方米;有教师92名,教学班33个,在校学生1963人;拥有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演播室、电子备课室、实验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实验班均配有彩电、VCD、放像机、收录机、投影仪等电教设备;建成校园网。1992年,学校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少先大队1997年被国家少工委评为全国雏鹰红旗大队,2001年被国家少工委评为全国红旗大队。
  城关第二小学位于县城西北隅,初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1991年,学校建筑面积3432平方米,教师39人,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885人。截至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2.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993平方米;有教师98人,教学班38个,在校学生2365人;拥有微机室2个,多功能厅1个,电子备课室1个,远程教育卫星接受系统一套,以及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实验室等配套设备齐全的功能教室;实验班均配有彩电、VCD、放像机、收录机等电教设备;建起校园网。1997年,学校被省体委指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1年,学校四(4)中队被全国少工委授予“全国红旗中队”称号。
  河西堡第一小学位于河西堡镇,初建于民国21年(1933)。1991年学校有教职工41人,教学班19个,在校学生696人。2003年起学校归县教育局直接管理。截至2005年,学校占地总面积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25平方米;有教职工56人,教学班24个,在校学生1246人;拥有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实验室、活动室等功能教室;建成了校园网。2002年,学校获甘肃省“交通安全文明学校”称号。
  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位于县城西南,初建于1942年。2002年改为高级中学,停止初中招生。至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86亩,拥有330座多媒体报告厅1个,多功能厅5个,微机教室4个,语言室4个;拥有综合物理实验室4个,化学实验室4个,生物实验室2个,仪器室3个,标本室1个,电子阅览备课室1个;有教学班52个,在校学生3200人,教职工203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30人、一级教师90人)。学校2000年11月被评为“甘肃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02年12月被甘肃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3年建成校园网。2004年出版近37万字的《永昌一中教研荟萃》,同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2005年10月学校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永昌县第三中学位于朱王堡镇,初建于1958年,为完全中学。1991年,学校总建筑面积6328平方米,有教职工56名,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1135名。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4.6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328平方米。有教职工129名,教学班33个,在校学生1800名。拥有微机室3间,多媒体演播厅1个,电教室1间,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验室4间,图书室5间;建成校园广播系统和互联网络系统。
  永昌县第四中学位于县城西南郊,是在原城关镇中学的基础上于2002年9月创建的一所完全中学。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2.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949平方米。有教职工158人,教学班级42个,在校学生2625人。拥有60座微机教室4个,130座多功能媒体教室3个,60座语音教室2个,56座通风化学实验室2个,56座物理电学实验室2个,56座生物观察解剖实验室1个,图书室和阅览室2个,德育室1个。2005年,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联合评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第七节 职业教育
  永昌农中和永昌职中属公办学校,学制为三年,由县教育局直属管理,组织管理机构与普通中学基本相同,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招生对象为全县初中应届毕业生或同等文化程度的青年,所学专业由学生自由选择。
  发展概况
  1991年,永昌县清河农业中学更名为永昌县农业中学。1992年,永昌农中落实农业技术教育实习基地,在4公顷试验基地上圈围墙,打机井,修房屋,建桑园,成立校办产业公司。11月,根据《永昌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筹建方案》(永政发(1992)133号)文件,永昌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与永昌县职业中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永昌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用工单位进行委托代培或实行定向培训,凡参加培训的学员,培训合格后由永昌职中发给经教育、劳动就业部门验印的毕业(结业)证书。1993年,永昌职中停止普通高中的招生,只招职业高中生。同年,永昌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共举办岗前培训班十期,培训学员1787人。1994年,永昌农中在搞好猪场、苗圃、桑园、果园、服装厂等经济实体的基础上,建成养牛场,修建牛舍20多间。2000年,永昌农中、永昌职中从秋学期开始试行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接轨,即职业高中毕业生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双轨制办学模式。高一、高二进行普通高中教育,高三时根据学生自愿选择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流教育,分为普高文理科和职高专业两大块。2001年,全县职业高中毕业生升入对口院校的学生比率达80%。2003年,永昌农中、永昌职中“三职生”(普通中专、中技和职中毕业生)高考专科上线率均达100%。2004年,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开始实行“3+专业课综合”模式:“3”是指语文、数学、英语,每科150分;“专业课综合”是指专业基础课综合和专业课综合,总分300分,录取时专业课成绩计入总分。
  专业设置
  永昌农中、永昌职中根据永昌县地方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及发展趋势设置专业。20世纪90年代,永昌职中开设电子技术、文秘、服装、财务、电工、幼师(中专)、计算机(中专)、电算会计(中专)等专业,永昌农中开设农学、种植、养殖、园艺、家电维修、农村机电、服装等专业。2000年至2005年,永昌职中开设专业有计算机、电算会计、电子、财会等专业,永昌农中开设专业有财会、家电、农学。
  课程安排
  永昌农中和永昌职中所开设的基础课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
  永昌职中职业高中开设的专业课每年依专业而定。如电子技术专业有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收录机组成原理与维修等,文秘专业有秘书学、公共关系、档案管理、社会实践等,计算机专业有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操作系统、社会实践等。
  永昌农中职业高中开设的专业课有生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土壤肥料、作物栽培、家畜饲养、农业经营等。
  人才输送
  1991年至2005年,永昌农中、永昌职中共有500名学生分别考入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医学院等大专院校;永昌农中毕业生被乡镇企业聘用300多名;两校职高毕业生近3000人,考入高职本科66人,高职专科870人。农职业中学简介
  永昌县职业中学位于县城北环路东段北侧,初建于1985年。1991年,学校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96平方米,教师58人,在校学生758人,教学班级18个。1999年起学校的办学模式为成教、职教和普教“三教统筹”。截至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25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3384平方米,教师182人,教学班级50个;学校装配有高标准实验室14个和多功能厅2个;建有卫星数字传输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宽带网、高保真听力系统和校园网。学校1995年被省教委、省政府授予“职业教育先进集体”,2000年被评为“甘肃省B级职业中学”,2001年被省教育厅授予“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获全省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被省教育厅授予“绿色学校”称号。
  永昌县农业中学位于水源镇,前身为水源中学。1984年更名为永昌县清河农业中学,1991年更名为永昌县农业中学。1994年经省教委验收,学校被评为“甘肃省C级职业中学”,曾开设种植、养殖、家电、财会等专业。2001年起学校开始招收普高班,成为融初中、职高、普高教育为一体的完全中学。至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有4公顷学农基地;学校拥有微机室和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有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1307人(其中初中898人,职高109人,普高300人),有教师103人。学校1994年被共青团甘肃省委命名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基地”,1995年被省政府授予“职业教育先进集体”,2001年被省教育厅授予“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先进集体”。
  永昌县农业中学教学楼第八节 成人教育
  农村成人教育
  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永昌县各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均由主管乡、镇长任校长,学区区长、农技中心主任任副校长,每校聘请4至6名兼职教师,有固定的校舍。学校机构健全,设备齐全。1992年,建成北海子、红山窑、六坝、南坝四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农技学校)。到2005年,全县10个乡镇全部成立农技学校。2001年至2004年,各乡镇农技学校的教学设备、培训器材、图书资料等不断更新和充实,朱王堡镇、水源镇、河西堡镇、东寨镇四所农技学校达到市颁乙级标准。
  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教育1993年至1997年,各乡镇农技学校成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扫盲,并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各乡镇农技学校先后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30期60场,参加2.2万多人(次),印发科技资料6.3万多份。1998年至1999年,各乡镇农技学校的成人教育工作转向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并兼顾巩固高标准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成果的工作。2000年至2005年,在农闲时间,各乡镇农技学校运用电教设施对农民工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使他们了解农业知识和农技技术,及时获得产品供求、营销信息。县教育局先后制作《鸡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绵羊、山羊饲养管理及肉加工》、《大棚的建造技术》、《大棚黄瓜的栽培技术》、《猪的饲养与管理》、《食用菌及蘑菇的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光盘12套,并依托农村中小学建成农民工培训基地134个,还配合农业、水利、电力、林业、科协、农机、妇联等部门和单位,每年多次深入各乡镇进行农村实用技术专题讲座和培训。
  扫除文盲工作
  根据永昌县统计局提供的1996年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全县1949年10月1日后出生的年满15周岁的人口总数为88380人(女42854人),其中文盲、半文盲6497人(女4379人)。1992年5月,省政府抽查验收,确认永昌县达到基本扫除文盲的合格标准。1993至1997年,全县共办扫盲班(点)176个,聘请专、兼职教师595人,脱盲1565人,剩余文盲1064人,非文盲率达98.7%。1995年,县、乡、村建立健全高标准扫盲三级档案,乡级农技学校建校率达100%,村级建校数达85%以上,并落实培训计划。1997年,永昌县完成高标准扫除文盲的任务,经省政府验收,认定永昌县扫盲工作达到国家标准,1998年,经教育部验收并授予“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的称号。2001年,永昌县通过省有关部门对“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复验。2002年至2004年,永昌县青壮年人口总数118880人,青壮年人口中非文盲人数118668人,青壮年人口中非文盲率99.82%,脱盲人员巩固率100%。
  成人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1996年至2005年,全县累计有10095人次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取得大专以上学历323人。
  进修和函授根据县招生办统计,1996年至2005年,全县参加成人高考3399人,录取1054人,毕业995人。
  电大教育永昌县电大工作站成立于1999年,当年面向全县招生。工作站设在永昌职中,由永昌职中代管,工作人员3名。永昌县电大工作站安装卫星接受系统,通过ICDN线接入互联网,能与中央及各地电大实现信息沟通,为学生提供网上辅导、教学支持服务及其他信息交流,网络各节点通过学校代理服务器在线访问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参加讨论和收发电子邮件的条件。电大工作站在教学管理中,严把学员入校关。学员入校,电大工作站的教师就对学员进行扎扎实实的入学教育、上网培训。班主任指导学员选课、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建立适合各自学习特点的学习小组。指导教师为学员及时提供教材、微机室、语音室、财会模拟室等,组织开展面授辅导、作业讲评、实习指导、CAI课件制作等,搞好学员自主学习的支持服务。
  永昌县电大工作站先后开设成人大专专业3个,即汉语言文学专业、财务与计算机管理专业、英语教育专业;开放试点专业6个,即水利水电工程专科、计算机应用专科、会计学专科、汉语言文学本科、会计学本科、小学教育。1999年至2005年,共毕业大专学员428人、本科学员49人。
  续表
  注:本表由永昌县招生办提供,数据包括厂(场)矿等考生。
  第九节 教研教改
  教学改革
  1992年7月,县文教局组织教师参加上海市教育局在酒泉举办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专题报告会;8月,举办“成功教育”、“愉快教育”专题经验介绍培训班,对80名教师进行培训。1994年,全县推广“成功教育”教学思想,普及运用“愉快教育”教学模式和小学数学“系列题组教学法”。1996年,在中学推广“成功教育思想”和“目标教学方法”,在小学推广“愉快教育”,还组织有一定教改经验的教师在全县10个学区、4所县直中小学和2所厂(场)矿学校进行巡回讲座,听讲2000多人(次)。1998年,全县学习湖南汨罗经验、山东烟台会议精神及国家教委《关于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分阶段、有步骤、有措施、有具体目标地实施素质教育。
  2002年,永昌县被确定为全省课改试点实验县。县教育局制定《永昌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成立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和课改实验工作组,对首轮实验进行整体安排,确定重点实验学校和课改实验基地,下发《甘肃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课程设置表、新旧课程对比表、课程设置比例分配表、各科“课程标准”等,各实验学校制定相应实施细则,按要求选拔确定承担实验课的教师,收看32集系列片《聚焦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转化、教材的处理、合作学习、评价制度的改革等问题进行研讨。新课程改革着力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有序过渡,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以教给学生知识为主转化为教给学生方法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自己获取知识,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12月,按“课程方案”要求,精选并上报课程改革实验课题4个,其中《转换教师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创新研究》课题被甘肃省课程改革实验课题组列为省重点课题。2003年,县教育局制定《永昌县基础教育初中阶段改革实验实施方案》,全县初、高中起始年级全面进入课改实验。9月,全县123所小学一、二年级和21所中学初、高中一年级进入新课改实验;城关一小、城关二小、河西堡一小、永昌职中、永昌四中被确定为实验重点校。10月,分派80多名教师参加在张掖、兰州举办的新课改培训。11月,永昌一中被命名为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学校,城关一小被省教科所确定为甘肃省实验小学。2004年,农职业教育进行职教和普教并行发展的2+1办学模式,整合教育资源,使职教和普教协调发展。2005年,新课程改革重点放在提高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上,制定和完善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教师评定、学生评价、学校评估方法,举办新课程研讨会、教研室教研员新课改讲座、初中年级新课改教学观摩研讨会。是年,在国家、省级教研课题申报立项工作中,关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课题被定为国家级教研课题,永昌县定为国家级教学研究实验区。
  电化教学
  1986年,永昌县电化教育中心成立。1991年,根据《金昌市电化教育“八五”规划纲要》,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开展电教工作。1996年,全县有10所学校开展电化教学。1997年,根据金昌市教委《关于确认全市电化教育试点学校的通知》,永昌一中、永昌职中、永昌城关二小被确认为金昌市电化教育试点学校。1998年,根据金昌市教委《关于转发国家教委〈关于印发中小学电化教育规程的通知〉的通知》,新建地面教育卫星接收站2处,设备3套,电视教学放像点27个,500多名中小学教师接受学历和非学历在职业余培训,并为电大、职业技术教育、短期实用技术培训提供服务。
  2000年,永昌一中完成校园网一期工程建设。2002年,教育局装配30座的计算机培训室,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对全县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共培训教师2584名,培训合格率100%。20所农村中小学采取贷款、赊欠、垫付等方式,筹资建成微机室,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每周一节计算机课程。职业中学建成价值12万元的高保真听力系统。12月,教育局制定《永昌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2003年,全县共建成高标准多媒体教室4个、50座以上语音室4个、25座以上微机室21个、50座财会模拟室1个、高标准化生实验室16个;建成16个教育电视接收站、放像点辐射全县村级小学。11所乡镇中学共投资14.3万元架设教育卫星宽带网系统,配备计算机1435台、投影仪954台、录音机1043台、录像机108台、电视机175台、影碟机95台,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达760多万元。同年,永昌县被确定为甘肃省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示范项目县,受益学校覆盖全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出率小学达90%以上,中学达100%。
  2004年,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正式启动。县政府成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制定《永昌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永昌县实施国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验收细则及管理办法》。各项目学校也相应地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6月,县委、县政府召开永昌县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誓师大会。教育局采取“贷款建机,收费还贷”方法,先期配置计算机,提前对211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培训,对130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进行提高培训,并组织各项目学校的骨干教师80人,参加省教育信息化培训中心和酒泉市电化中心组织的培训。是年,全县共建设完成甘肃省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学校80所,其中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二)71所,全部建在完全小学。计算机教室(模式三)9所,全部建在中学。该项目共为学校配置大屏幕彩电499台、计算机566台、DVD410台、黑白激光打印机、UPS电源、数字接收机各89台,安装9个多媒体室和89个地面卫星接收站,共投入资金248.6万元,其中中央投入165.7万元、地方投入82.9万元。全县城市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农村中小学普及率达到96%。11月,永昌一中被命名为甘肃省永昌县现代化教育试点示范项目学校。2005年,永昌县实施国家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经省、市检查验收合格。建立教育系统县域无线网,完成建设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库、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任务。教育局编制《永昌县教育城域网建设规划》,完成中小学教师第二轮信息技术培训,参训150人,共培训6期,培训合格率98%。选派部分教师参加省级“微软助学项目”培训,参训80人,合格70人。结合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组织对各项目学校管理人员的以资源的接收、整理、软件的安装、光盘的刻录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确定永昌四中、河西堡中学为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库应用示范学校。审定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模式县级课题15项,其中重点课题5项。部分学校进一步加大投入,购置了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硬软件。
  教研成果
  1999年,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观摩教学、优质课、优秀教案、电教教材制作评比和基本功竞赛活动,有56人获奖。2000年,全县有5人在市级以上优质课竞赛中获奖,有25人(次)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31篇。7月,教育局教研室编印出版《永昌县教育教学优秀论文集》,收集1995年至1999年全县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60多篇,内容涉及教育管理、教学经验、电化教育等。2003年,永昌一中《示范性高中的建设与巩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被甘肃省教科所评为一等奖和优秀奖。2004年,城关二小的《小学低年级开放型识字教学实验初探》被甘肃省教科所评为二等奖。2005年,全县举办校级新课程研讨会、教研室教研员新课改讲座、初中年级新课改教学观摩研讨会等教研活动14次,参与教师2000多人(次),有14人分别获得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国家级一等奖和省级一、二、三等奖。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