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07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分类号: F273.2
页数: 6
页码: 495-500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永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前身是永昌县标准计量所,1992年6月15日机构改革后成立永昌县技术监督局,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质量技术 监督管理

内容

永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前身是永昌县标准计量所,1992年6月15日机构改革后成立永昌县技术监督局。2000年全国技术监督系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县技术监督局更名为永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全县质量、标准化、计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职能逐步增加,主要承担质量、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食品卫生监管等工作的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安全监察等职能。2005年,内设办公室、综合管理股、稽查队、检测所4个工作机构,在编职工14人。开展的计量检定项目主要有:电能表、压力表、衡器、天平、血压计、瓦斯计等。永昌县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全国消灭无标生产县”,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先后多次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先进集体”、“打假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标准化管理
  县技术监督局成立后全面负责全县标准化、认证认可、代码信息等管理工作。1990年,县标准计量所订购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GB9704—88《国家机关公文格式》、GB9705—88《文书档案案卷格式》、GB826—89《发文稿纸格式》等230册国家标准,向县级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推荐采用。同年,经摸底调查,县属国有企业的近40个产品执行标准的38个,标准覆盖率为95%;集体企业的78个产品执行标准的67个,标准覆盖率为88.5%;乡镇企业的近80个产品执行标准63个,标准覆盖率为78.8%。1991年,县离合器厂一次通过标准化三级定级和全面质量管理达标验收。1992年,7个企业的68名职工参加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全国统考并取得合格证件,有16名企业管理人员参加标准化函授学习,拿到结业证书。1993年,开展建立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统一代码标识制度工作。经过摸底、采集数据、填表、省市审核,完成工商企业592户、事业单位157个、社会团体9个的赋码工作。1994年,完成60个党政机关、110个村民委员会、5个街道办事处的统一代码申报颁证工作,对无法收费的112所农村小学赋予代码未颁证。共建立统一代码的企事业单位、社团和党政机关1022个,占摸底数1103个的92.7%。1995年,办理统一代码单位63户,颁证率100%,在银行账户、统计、财政等领域内强制应用。组织完成全县行政区划内的省、市、县工业企业32家和10个乡镇产品执行标准的申报备案,注册企业36家,产品96个。帮助2家乡镇企业制定企业标准,为生产企业提供产品生产标准12份,为企业挖潜改造提供依据。
  1996年,对72家企业生产的117种产品标准进行注册备案。为推进组织机构代码的强制应用,对1993年办理代码登记中漏登的110个商业门店全部办理代码颁证工作。全县1476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全部办完了统一代码的颁证工作。1997年,永昌县被列入全国第三批消灭无标生产试点县。1998年,永昌县认真贯彻实施“标准化法”、《全国消灭无标生产试点县实施意见》。通过宣传发动、摸底调查、检查整改、登记注册、检查验收五个阶段的工作,购置标准目录5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330项,为企业提供和制订标准49份。全县界定的120家生产企业生产的167个产品,执行国家标准的109个,行业标准的32个,企业标准的23个,产品覆盖率由消灭无标生产前的69%提高到98%。经过现场考核和企业考评,永昌县以88分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第三批全国消灭无标生产试点县验收合格县。1999年,对7家新办企业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帮助其依据标准组织生产。共指导企业采用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项,建立企业标准2项,帮助企业制修订企业标准3项。2000年,共办理各类性质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60户,于8月份顺利实现全省联网。
  2001年,为企业制修订标准5个,提供产品标准文本75份,采用国外先进标准1个,督促企业标准备案96家。同年,县政府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确定永昌县的胡萝卜、羊羔肉垫卷子、金鳟鱼为标准化生产的对象。质监部门牵头起草农(畜)产品地方标准,为永昌农业的长远发展和向市场化、商品化转化奠定基础。2002年,制定完成金昌市无公害食品《永昌胡萝卜》、《永昌芹菜》、《永昌甘蓝类蔬菜》、《永昌花椰菜》、《永昌羊羔肉垫卷子》等13项农(畜)产品地方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规范),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2003年,县政府印发《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实施方案》、《啤酒大麦国家标准化示范区》、《舍饲养羊国家标准化示范区》两个项目上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啤酒大麦国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转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2004年,永昌县的啤酒大麦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批准为全国第四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春耕前,向农民印发啤酒大麦、胡萝卜等八项种植规程19.5万份,向各级干部提供标准宣传册500册。2005年,完成全县组织机构代码换发证272户和389家单位的年检工作,其中废止沉淀数据180条,代码更新率达48%。
  计量管理
  1991年,全县基本完成向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过渡,计量标准全部完成改制,计量器具基本改制完备,商贸使用的衡器改制率达到96%以上。县地毯厂计量管理工作达到三级标准计量的要求,被定为计量三级合格企业。1995年,对县境内39家国营、集体、个体加油站的78台加油机进行强制检定,检验合格率98%。1998年,对保障城镇居民“菜篮子”、“米袋子”供应的城关镇、河西堡镇两大市场计量器具进行强制检定工作。夏粮收购之际对全县粮食系统、乡镇粮油加工企业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周检工作。2001年8月,县计量所新上电能表检定装置,对全县贸易结算用电能表、水表等计量器具安装使用前实施首次强制检定。2004年,投资购置光干涉甲烷测定器检定装置(瓦斯计),完成人员培训工作。对饮料、酒、食品等定量包装商品量的计量监督工作进行强化。当年开展对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眼镜店、蜂窝煤店、煤矿企业的计量专项检查。2005年,在集贸市场协调主办单位建立计量器具台帐,设立公平秤。6月,购置的光干涉甲烷测定器检定装置,顺利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标准考核,取得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当年,强检瓦斯计92台(件),培训煤矿管理人员75人(次)。
  质量监督与管理
  1991年,对42家国营、集体、个体企业生产的42个批次产品质量进行抽样委托检验,合格的34种,抽检合格率81%。县地毯厂生产的手工打造100道仿古地毯和仿波斯地毯在当年8月获省第六届工艺美术作品百花奖后,10月份又被评为1991年省优质产品,获得省政府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和奖牌。县火柴厂生产的GB393-88粗梗安全火柴在9月份全国180家火柴质量统检中,名列全国第50名,在全省六家火柴厂中名列榜首。1992年,列入省市重点考核的水泥、原煤、食用亚麻油、造纸等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率保持在94.5%。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发布,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1996年,抽取近百家流通生产企业的158个批次的产品,合格的127个批次,合格率为80.4%。1997年,《争创名牌产品的实施意见》下发执行。5月,邀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管理处的工程师授课,举办一期由厂长(经理)和质量管理人员参加的学习班,认真宣传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1999年3月18日,县政府印发《永昌县质量振兴实施计划》,在全县开展“质量兴县”工作。2000年,县政府成立打假领导小组。质量技术监督局配合省市质监部门先后对全县生产、销售的面粉、磷肥、农药、红砖、酱油、食醋、糕点、饮料、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钢窗、农机配件、石油成品油、润滑油脂、眼镜、家具、白酒、皮鞋等17类产(商)品的质量进行监督抽查,共抽检291个批次,合格281个批次,合格率96.6%。
  2001年,进行农资市场、饮料市场、奶制品市场、计量市场、酱醋市场、棉制品市场、饮品食品标签、纯净水标签等专项检查和整顿工作。2002年,指导四类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2003年,督促6家磷肥生产企业,1家铝塑门窗生产企业,15家面粉企业、植物油生产企业完成许可证申报工作。为30余家生产企业提供政策、技术服务。完成乳制品、饮料等第二批市场准入产品调查和7家百万元以上生产规模的企业质量普查及建档工作。2004年,建立以市场准入、监督检查、事后处理等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帮助17家企业制定管理制度、产品标准、质量管理手册。当年,重点整治食品、农资、建材、轻工、电器、“黑心棉”、化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3C”认证产品等10类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产(商)品。
  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指导县油脂化工厂、八一麦芽厂、天寿面粉厂三家企业依照GB/T19002—ISO9002标准建立先进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指导和帮助14家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金昌水泥集团公司、金昌化工集团公司先后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金泥集团公司“丝路牌”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金化集团公司“奔马”牌复混肥,“奔马”牌磷铵获甘肃省名牌产品。永昌亚美地毯公司生产的“飞天”牌100道手工打造仿古地毯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甘肃莫高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金昌啤酒原料分公司,永昌金穗麦芽有限公司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永昌县生产的“金域”、“河西走廊”、“洪源”、“绿洲源”等四个品牌麦芽畅销全国各大啤酒生产厂家,成为厂商公认的优质产品。
  食品监管
  2005年,质量技术监督局全面承接由原卫生部门承担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监管职责。按照《永昌县食品企业整治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以“查食品质量,保消费安全”为主题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整治活动3次,出动执法人员120余人(次)、车辆70台(次),检查食品生产企业、粮油经销门店、食品经销商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食堂110家,查处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58家,查处食品违法案件32起。通过“进村入户入企”的办法,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巡查,共巡查食品企业95家,建立食品企业电子档案75家。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划分为A、1、C、不合格4个等级。建立和实施“三员四定四图”(三员即专业监督员、政府协管员、企业信息员;四定即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四图即企业变化动态图、食品行业分布图、监管责任落实图和食品安全警示图)为主要内容的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构建“一企三人管,人人有责任”的立体的、动态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质监局与75家食品生产企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
  安全监察
  2002年,锅炉、压力容器、电梯、防暴电器管理职能由县劳动部门划归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管理。当年组织监察队伍,对全县的锅容管特进行普查登记,强化监管。共检查锅炉209台,游乐设备2类5种,起重机械12台,厂内机动车辆3台。查出无使用登记证、超期未检锅炉54台,无“制造许可证”、违规使用的土锅炉88台。现场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意见通知书141份。对88台土锅炉责令立即停止使用,限期拆除。对部分使用无证锅炉的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罚。2003年,检查在用锅炉86台,起重设备30台。查处特种设备违法行为6起,查获过期钢瓶3个,取缔非法液化气充装点3处,强制性拆除报废“土锅炉”2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颁布后,召开专题宣传会,在日常监督中强化教育,致力于广大经营者和使用者安全守法意识的提高。2004年,共检查在用锅炉72台,起重设备30台,查处特种设备违法行为8起。制定《永昌县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05年,检查特种设备62台,查处特种设备违法行为12起,取缔非法液化气充装点1处,成功调解国道312线液化气罐车翻车事故2起。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意见通知书35份,培训考核特种设备作业人员120多人。相继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责任制,建立执法检查、强制检验、事故处理、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建立起以“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事故结案率”为核心内容的安全责任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行政执法
  1991年,县“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办公室牵头,会同工商、卫生、商业、供销、公安等部门的领导和主管人员组成清查小组,查处假冒伪劣商品八大类137种31691件。1992年,配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开展打假治劣的专项斗争,查处不合格商品九大类124个品种56564件,总价值10.6万元,对其中问题严重的七大类98件34564件假冒伪劣商品进行内部销毁处理,销毁商品总价值7.7万元。1993年,对全县79个门店、5个批发部的7200多种商品进行认真检查,查处过期、变质、低劣商品500多个品种,价值达46万多元。1996年春耕备耕期间,查获劣质磷肥294吨,涉及全县6个乡的15个行政村和305家农户,依法没收贩运者违法所得2400元,罚款1.13万元。共受理消费者投诉案件67件。1997年,开展农贸产品专项检查,查处无生产许可证、无标准代号、无标准生产证等标识不符合、过期农药七种4669千克,总价值5.42万元。查处过期变质、无生产日期、无生产许可证编号、假冒高档烟酒、低压电器、家电等商品10类400余种,共计1.46万件,总价值36万多元。1998年,端掉制(售)假冒伪劣酱醋窝点18个。查出造假工业冰乙酸、冰醋酸820千克,工业原盐100余千克,勾兑的假酱油、食醋1万余千克,全部予以销毁。2000年,全县范围内开展打假活动。检查商业门店560个,查出假冒伪劣商品4796件,标值16.21万元。现场处罚违法行为122起,罚款4万余元。立案查处违法案件72件,结案31件。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08件,调解处理105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1.258万元。2001年,对货值16万元的假冒伪劣商品进行了集中销毁。2002年,依法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值总金额15.9万元。现场查处质量、计量、标准化、锅容管特违法行为247起,当场处罚违法行为230起,立案查处制(售)假违法案件14起。2004年,共查处质量、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违法行为118起,结案112起,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5件(金额6万元)。查获以次充好化肥340吨,不合格化肥123吨,过期饮料、食品1500瓶(袋),劣质奶粉200余袋,白酒180瓶,货值16.5万元。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1人(货值金额10万多元),捣毁制(售)假黑窝点2个。2005年,查获外地流通永昌县不合格化肥566吨,其中劣质化肥65吨。现场调解农资质量案件6起,涉及农户40户,为农民赔偿经济损失3.66万元。取缔地条钢黑窝点1个,查获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白酒870余件,货值4.3万元。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