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统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06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统计
分类号: F127.1
页数: 6
页码: 477-482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永昌县统计局是主管全县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政府组成部门统计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综合经济 统计

内容

永昌县统计局是主管全县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政府组成部门。下设永昌县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业务隶属于甘肃省城乡抽样调查队和县统计局的双重领导。2005年,县统计局编制8人,下辖10个乡镇统计站。
  统计改革
  1999年,县统计局提出全县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全县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有限的全面统计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建立符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统计整体作用。改革的具体内容是:2000年一季度开始,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实行“上管一级”的评估制度,未经上级业务部门的评估审核,数据不得使用。即县统计局的GDP数据接受市统计局的评估监控,县上的数据必须经市统计局评估认定后方可公布使用。工业统计口径由原来的以隶属关系区分,改为以企业经营规模区分规模以上(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下(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两部分统计;规模以上部分采用全面统计方法,按月上报报表,规模以下部分主要采用抽样调查取得数据,按季度、年度公布资料。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以企业经营规模等标识限额以上、限额以下(包括个体工商户)两部分统计,统计方法和工业统计方法一样。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产量,采用农村住户、农产量抽样调查数据;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采用城市住户抽样调查取得。畜牧业采用抽样调查取得数据并按年度进行公布。上述改革内容2000年开始执行。2000年开始,县统计局组织实施一系列的统计调查任务。主要有:“致富项目入户工程”监测、种草情况调查、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查、农民收入调查、畜牧业生产情况调查等。建立“工业企业联系点制度”,跟踪调查工业经济运行态势。
  统计法制建设
  20世纪90年代,县统计局组织全县各级统计人员积极参与国家和县上的普法活动,深入扎实地开展每个五年的普法工作,形式多样地举办庆祝《统计法》颁布10周年、20周年宣传纪念、《统计法知识竞赛》等活动。
  1991年10月,全县开展统计执法大检查,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的统计执法领导小组,在县统计局组建统计监察室,作为全县统计执法的常设机构,负责全县统计法制工作,执法队伍由统计局各专业人员组成。1997年,金昌市统计局组织县、区统计部门进行统计执法互查活动。互查取证及时,定性准确,避免人为干扰。首先要求所有统计人员都必须持证上岗。其次是对在统计执法工作中,查处的虚报、瞒报、拒报、漏报、错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案件给予处理,其中对4起重大的统计违法案件进行立案查处,给予罚款和责令整改的处罚,其他案件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等处理。
  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以周期性的普查为主,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为辅。1994年,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改革统计调查体系的请示》,把周期性的普查作为一项统计调查制度确定下来。10年内有计划地开展6次大规模的国情国力普查,逢0的年份进行人口普查;逢3的年份进行第三产业普查;逢5的年份进行工业普查;逢7的年份进行农业普查,逢1和6的年份进行基本单位普查。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成立永昌县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领导全县的人口普查工作。普查的标准时间是1990年7月1日零时。经普查,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县有53352户,总人口227574人,城镇人口39806人,农村人口187768人。人口性别比为107.7(以女性人口100为基数)。全县有15个民族,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981人,占总人口的0.43%。超过百人的少数民族3个,分别是回族519人,满族206人,藏族103人。
  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制定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全面真实的基础资料,国务院决定于1993年对全国第三产业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普查工作1993年8月开始,1994年12月结束。普查年度为1991年和1992年。这次普查,对永昌县境内所有从事第三产业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调查,基本摸清全县第三产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规模,为各级政府、部门的第三产业行业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全面翔实的基础数据;为规范第三产业统计和对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1月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的通知》,这次普查的目的是查清全国工业企业的规模和现状、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等,为实施中长期工业发展规划、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提供决策依据,普查对象为1995年永昌县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经普查,全县共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数147个;工业总产值(当年价)达到82480万元(新规定)。其中:国有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14家,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新规定)达到3695万元;集体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97家,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新规定)15769万元;其他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10家,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新规定)1753万元。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村办工业企业(单位)35家,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3504万元。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村办工业企业(单位)55家,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新规定)1490万元。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合作经营、私营、个体工业企业(生产单位)300家,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新规定)5655万元。
  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普查的标准时间为1996年11月1日,调查年度为1996年。经普查,1996年全县共有基本单位1183个,其中法人单位697个,产业活动单位486个。这次调查,对于掌握全国各类基本单位的行业构成、地域分布、经济类型、规模结构等情况,为制定产业政策,调整生产力布局,合理配置资源,规划城乡建设和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普查指标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时点指标的标准时间是199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普查登记时间从1997年1月开始到1997年6月结束。普查的对象是县城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单位(包括农户和集体、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的单位)、农村全部行政村、乡和建制镇(所在地),涉及全县10个乡镇,109个行政村,899个村民小组(社),18.18万农村人口,10多户国营、集体农林牧鱼场(站)和1500多个乡镇企业。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是2000年11月1日零时。经普查,全县常住人口247000人,其中男性129309人、女性117691人;人口性别比为109.87(以女性100为基数);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为62450人,乡村人口184550人;人口密度达42.03人/平方千米,城关镇和河西堡镇的人口密度分别达到178.51人/平方千米和112.53人/平方千米。全县总户数为69383户,其中家庭户66091户、集体户3292户,家庭平均人口为3.58人;在家庭户中,城镇家庭总户数为19745户,平均2.88人,农村家庭总户数为46346户,户均3.88人。按民族构成,全县汉族人口为245582人,占总人口的99.4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418人,占总人口的0.57%。
  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永昌县于2001年进行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1年12月31日,普查对象为全县境内的全部法人单位及其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经普查,2001年末,全县共有各类法人单位715个,其中,企业法人373个,事业法人105个,机关法人90个,社团法人25个,其他法人122个。各类产业活动单位数1317个,其中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数696个、非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数621个。全县各类单位按行业类别分,其中,农业53个,采掘业25个,制造业187个,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7个,建筑业25个,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9个,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50个,批发零售、餐饮业243个,金融、保险业68个,房地产业2个,社会服务业34个,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28个,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35个,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3个,国家机关、政党和社会团体528个。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掌握永昌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资料,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含编码)及其数据库系统。这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4年12月31日,时期指标为2004年度。普查的对象,是在县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经济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标志、从业人员、财务收支、资产状况,以及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活动和生产能力、主要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及科技开发的投入状况等。
  统计服务
  县统计局开展农村小康调查和监测验收、致富项目入户工程监测、种植结构调查、工业企业跟踪调查等,通过调查、监测,写出调查分析报告,供县委、县政府决策参考。职工年度统计分析、信息资料采用率达到40%以上,部分在省、市重要刊物登载。2003年,县统计局创办《永昌统计快讯》,呈送给县四大班子领导参阅。编印《永昌经济回顾》、《奋进中的永昌》等书刊,在每年的人代会、政协会和全县的经济工作会上发放,让人大、政协代表和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参阅,了解和掌握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对比分析永昌与周边县市经济发展优劣,掌握永昌县在全省86个县(市、区)中经济实力所处的位次。与县电视台合作,每月在电视上发布全县经济运行态势。通过统计信息系统,县统计局及各乡镇统计站通过国际互联网对外宣传永昌人文、经济、特产等信息;搜集全国经济信息、市场价格、产品供求信息等,为企业和农民群众服务。县统计局积极探索统计年鉴的改版,使年鉴即有数据库,又有信息资料,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统计信息化
  1993年、1995年、2000年县统计局陆续购置386型、486型和奔腾Ⅱ型微机,硬件的更新换代和统计队伍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使日趋复杂的统计工作和一些大型普查调查的数据处理、常规报表的处理基本实现计算机处理。1998年,县统计局建立拨号上网,联接国际互联网,与市统计局建立“点对点”数据传输系统。2001年10月,建成县统计局局域网。报表数据传输开始采用FPT传输系统,能同时与省、市统计系统进行相互的信息传递。2003年7月,给10个乡镇统计站配备微机、打印机、UPS电源、电脑桌、电话机,开通国际互联网,采用FPT数据传输系统,完成省、市、县、乡(镇)四级树状结构的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开通了省、市、县、乡(镇)统计数据互相传递,实现统计信息处理和管理的现代化、网络化。2004年,全省统计网络系统开通,县统计局、农调队直接与省、市统计局内部网连接,在网上发布和下载统计信息,实现全省统计系统资源共享。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