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0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计划
分类号: F127.1
页数: 9
页码: 469-477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永昌县计划委员会主要管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计划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综合经济 计划

内容

第一节 计划
  1997年前,永昌县计划委员会主要管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1997年3月,撤销永昌县计划委员会,组建永昌县计划经济局,为县政府组成部门。2001年8月,撤销永昌县计划经济局,成立永昌县发展计划局,为县政府负责研究提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区域经济调节的部门。内设办公室、发展规划股、项目管理办公室、物价股,另辖物价检查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管理体制逐步实行中长期计划为重点的计划体系,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管理形式,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综合指标体系。中共十四大之后,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进一步调整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加快经济总量平衡、布局调整,进一步强化市场预测。1996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面强化宏观调控职能,下放、转移和弱化应当由市场调节以及企事业单位自行管理的职能。到2003年,计划管理重点转移到了宏观调控方面,除关系国计民生及必须由国家控制的领域及行业外,全部实行市场调节。
  中长期计划编制
  永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1年至1995年)根据《甘肃省志》(第十五卷·计划志)记载:省委、省政府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组织制定《甘肃省关于九十年代经济发展上新台阶的若干意见》,于1992年12月正式下发,《意见》对甘肃省“八五”计划纲要作出较大调整,甘肃省“八五”计划未正式下发。市委于1992年11月下发《中共金昌市委〈关于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意见〉》,对金昌市“八五”计划纲要作出调整。永昌县未制定“八五”计划。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确定的90年代全省经济发展三大任务和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0元的主要经济指标要求,以及市委《关于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意见》的安排部署,结合永昌县实际,于1992年11月制定出台《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意见》,确定了90年代尤其是“八五”期间永昌县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以及采取的主要措施。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十四大精神,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地方工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搞好流通,在保持较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在1993年、1995年、1997年,分别达到92200万元、132800万元、184000万元,年均递增19.2%。工农业总产值1993年、1995年、1997年,分别达到38000万元、53000万元、65000万元,年均递增15.8%;其中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8000万元、30000万元、40000万元,年均递增23.9%,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20000万元、23000万元、25000万元,年均递增8.0%。乡镇企业总产值1993年、1995年、1997年,分别达到18000万元、30000万元、40000万元,年均递增24.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93年、1995年、1997年,分别达到16000万元、20000万元、30000万元,年均递增17.3%。县级财政收入1993年、1995年、1997年,分别达到2600万元、3500万元、4500万元,年均递增15.4%。农民人均纯收入1993年、1995年、1997年,分别达到700元、1000元、1500元,年均递增20.1%。
  永昌县国民经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1996年至2000年)1996年1月,根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总结改革开放17年,特别是“八五”期间永昌县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基础上,从永昌县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编制出台《永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导思想是: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主导思想,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和重大措施,促进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以富县富民为目的,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夯实基础产业,巩固优势产业,发展强化支柱产业,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放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加快粮油大县向经济大县迈进的步伐,促进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2000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县级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9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乡镇企业总产值翻两番。国内生产总值138000万元,年均递增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710元,年均递增14.9%;工农业总产值126000万元,年均递增15.3%;乡镇企业总产值250000万元,年均递增32.2%;财政收入10000万元;年均递增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00万元,年均递增20.1%;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年均净增308.8元;非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达到30%;城镇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3.0%。2010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国内生产总值358000万元,年均递增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000元,年均递增10%;工农业总产值344000万元,年均递增10.6%;乡镇企业总产值1000000万元,年均递增15.0%;财政收入26000万元;年均递增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000万元,年均递增15%;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年均净增500元,年均递增10.3%;非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达35%;城镇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4%。
  永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至2005年)2001年3月,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总结“九五”期间永昌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基础上,编制出台《永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总体思路是:以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着力实施开发推动、开放带动、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把永昌建成全省重要的优质专用型小麦、啤酒大麦、优质蔬菜种植,优质肉羊繁育和金鳟鱼繁殖等基地,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略高于全省水平,年均增长10%,力争达到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目前的32∶50∶18,调整为25∶52∶23左右。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年均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9.0%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0%。森林覆盖率达到9.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城市供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建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有所减缓。
  年度计划编制
  1991年是继续推进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根据全国计划会议精神,在工作中,充分体现治理整顿的要求,处理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关系,并对现存的某些经济利益进行调整,用于克服经济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困难,消除不稳定因素。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改革开放,充分调动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振奋精神,正视困难,稳中求进,协调发展,力争使“八五”期间和后十年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奋斗目标是:工农业总产值15940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5%;乡镇企业总产值80000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5%;粮食产量12800万千克,油料产量1600万千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2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元,比1990年增加24.6元,增长4.3%。1992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为动力,按照县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的总体部署,以经济建设为重点,以抗旱防灾为重点,努力争取农业的全面丰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地方工业,以调整结构、搞活流通为突破口,努力改善全县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经济效益;以实现财政扭补为目标,富县富民一起抓,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努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保持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维护和发展全县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工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29500万元,比1991年实际增长9.3%;乡镇企业总产值12000万元,比上年实际增20%;粮食产量11000万千克,油料产量930万千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34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6元。1993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为突破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再创永昌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6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7亿元(农业总产值2亿元,工业总产值1.7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8亿元;粮食总产量由于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达到13000万千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0元。1994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指针,以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展“两高一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以文化旅游促进第三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奔小康的步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9280万元(工业总产值27010万元,农业总产值2227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亿元;粮食总产量由于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达到15200万千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20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1995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以奔小康为主线,抓好商品粮基地县建设,巩固和扩大“畜牧年”的成果,再建一批小康住宅,以提高单产、稳定总产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抓管理、抓效益、促发展,力争实现工业生产的速度、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的同步增长。基本原则是:“抓农业不丢手,抓效益不松口,抓治安不懈劲,奔小康不停步”。总体奋斗目标是: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6000万元(工业总产值31200万元,农业总产值2480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5400万元;粮食总产量与1994年持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24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元。
  199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县富民为目的,强化一个基础(农业基础地位),盯紧两个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狠抓五件大事(新建、改建、维修干、支、斗渠1000千米,大办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科学化规模种植业,大力发展科学化规模养殖业,抓紧抓好“菜篮子”工程),推进全县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加快粮油大县向经济大县迈进的步伐。主要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75000万元,财政收入60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7.76亿元(工业总产值4.873亿元,农业总产值2.887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0.282亿元;畜牧业总产值1.1亿元,粮食总产量1.6亿千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1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1997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强县富民为目的,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以综合开发为龙头,加快发展支柱产业,主攻乡镇企业,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搞好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着力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重点建设,积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主要奋斗目标:国内生产总值98700万元,财政收入70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09000万元(工业总产值75000万元,农业总产值3400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55000万元;粮食总产量19000万千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以内。1998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把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保证重点建设,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开拓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主要奋斗目标:国内生产总值101425万元,财政收入75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25200万元;农业增加值29680万元,工业增加值2639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02800万元;粮食总产量18600万千克;油料总产量1000万千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72元;物价指数控制在105%以内。1999年,经济工作具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招商引资,加大投资规模,强化农业基础,调整经济结构,深化企业改革,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539万元(其中县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864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9938万元(农业总产值34900万元,工业总产值10503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老口径)达到224860万元;粮食总产量18800万千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000万元;财政收入8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0元。2000年,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再造”战略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结构调整,稳定农业基础,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270万元,增长7%,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8%,第二产业增长7.8%,第三产业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6元;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333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000万元;财政收入824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400万元。
  200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全面实施对外开放,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9000万元,增长10%;农业增加值达到38800万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7250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4375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00万元;可供县财政支配的收入达到866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36元。200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是:以项目为依托,不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着力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增收节支力度,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努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促进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积极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5500万元,增长8%;地方农业增加值达到33520万元;地方工业增加值达到18980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51660万元;地方性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4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09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2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是: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步伐,努力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努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抓好财税金融工作,提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拓展消费领域,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积极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9110万元,增长10.0%;地方农业增加值达到35230万元,增长5.0%;地方工业增加值达到22290万元,增长14.0%;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60960万元,增长18.0%;地方性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6800万元,增长15.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00万元,增长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300万元,增长8.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4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200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以“一特两化”为重点,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提升工业化水平;坚持开放带动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加快服务业发展,努力扩大城乡消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思路,转变作风,加强和改进经济管理工作。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2000万元,增长12.6%,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7%、13.3%、18.2%;地方农业增加值达到37540万元,增长5.9%;地方工业增加值达到27600万元,增长20.0%;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75060万元,增长20.0%;地方性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4600万元,增长20.0%;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9340万元,增长10.0%;县级财政收入达到11300万元,增长8.0%;一般性预算收入达到6925万元,增长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00万元,增长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7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2005年,主要工作是: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扩大经济总量为目标,加快提升工业化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努力扩大城乡消费;协调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新思路,切实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5500万元,增长1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14%、15%;地方农业增加值达到42000万元,增长5.0%;地方工业增加值达到32900万元,增长18.0%;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90150万元,增长18.0%;地方性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1700万元,增长20.0%;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2186万元,增长10.0%;县级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745万元,增长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000万元,增长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4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
  计划执行情况
  1991年至1995年,全县国民经济取得显著的成绩,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区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县级财政收入等项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乡镇企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达到72782万元,与1990年的25877万元相比较,年均递增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达到3045元,与1990年的1141元相比较,年均递增21.69%。工农业总产值1995年达到98156万元,与1990年的26271万元相比较,年均递增30.16%。粮食总产量1995年达到14195.23万千克,与1990年的12766.4万千克相比较,年均递增2.1%。农民人均纯收入1995年达到1469元,与1990年的575元相比较,净增893元,年均递增20.6%。财政收入1995年达到5960万元,与1990年的1967万元相比较,年均递增24.8%“八五”期间,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90年的35∶34∶31,调整为1995年的37∶47∶16;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地方工业稳定增长,效益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提高。
  1996年至2000年,全县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九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县提前四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72782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122287万元,年均增长10.9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45元,年均增长10.2%。财政收入由1995年的5960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11440万元,年均增长13.95%,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37∶47∶16,调整到2000年的32∶50∶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35亿元,年均增长6.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1469元增加到2000年的2675元,年均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1994元增加到2000年的4185元,年均增长15.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由1995年的2589元增加到2000年的3382元,年均增长5.49%。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5年的20645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32677万元,年均增长9.6%。
  2001年至2005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各项目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2.23亿元增加到20.93亿元,是“九五”末的1.71倍,年均增长11.3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年均增长6.7%、6.6%、3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4945元增加到8224元,是“九五”末1.66倍,年均增长10.7%;2005年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1706万元,是“九五”末1.9倍,年均增长13.6%;县级财政收入达到7382万元,是“九五”末1.16倍,年均增长8.6%。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2∶50∶18,调整到2005年的25∶44∶31;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3.9万吨,年均增长6.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3.2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87亿元,年均增长12.4%。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以税费改革为重点,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县共有40家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了改制任务,五年来落实招商项目215项,到位资金10亿元。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2005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7.69亿元,占全县GDP的36.7%。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3.3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9.04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4.56亿元,年均增长21.9%;地方性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2.5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37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4.02亿元,年均增长23.8%;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4185元增加到2005年的7250元,年均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675元增加到2005年的3819元,年均增长7.4%。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