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境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04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环境质量
分类号: X822
页数: 8
页码: 393-400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污水排放日趋增长,环境质量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环境 质量

内容

永昌县地处西北内陆,是农业大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污水排放日趋增长。“九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量484.5万吨,废气排放量30.8亿标立方米,固废排放量16.01万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1201万吨。“十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量253.7万吨,废气排放量57.8亿标立方米,固废排放量1.69万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1400万吨。据金昌市环境监测站多年环境监测资料显示,永昌县总体环境质量良好,大气环境质量除总悬浮颗粒物超标外,空气质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的二级标准,地下水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规定的Ⅱ类标准,地面水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Ⅱ类标准。
  大气环境
  城关镇大气环境质量1992年9月,金昌市环境监测站对城关镇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
  二氧化硫(SO2):年日均浓度0.042毫克/立方米,瞬时浓度范围0.014毫克/立方米~0.598毫克/立方米,最高一次超标倍数0.02倍,日平均浓度0.014毫克/立方米~0.183毫克/立方米,超标率6.67%,最大日平均超标倍数0.22倍,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规定的二级标准。
  氮氧化物(NOX):平均值0.030毫克/立方米,瞬时浓度范围0.01毫克/立方米~0.4毫克/立方米,超标倍数和超标率为零,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规定的一级标准。
  总悬浮微粒(TSP):平均浓度0.377毫克/立方米,瞬时浓度范围0.08毫克/立方米~4.05毫克/立方米,超标率2.86%,最高一次超标倍数为3.5倍。日平均值浓度0.08毫克/立方米~1.70毫克/立方米,超标率13.33%,最高一次超标倍数为4.67倍,高于《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规定的二级标准。从监测结果看出,城关镇大气环境污染较轻,主要原因是污染型的工业项目较少。TSP偏高是由于县城地处荒漠干旱区,风大沙多所致。
  河西堡镇大气环境质量1992年9月,金昌市环境监测站对河西堡镇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
  二氧化硫(SO2):年日均浓度0.172毫克/立方米,瞬时浓度范围从未检出-1.418毫克/立方米,最高一次超标倍数1.84倍,超过《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规定的三级标准。
  氮氧化物(NOX):平均浓度0.029毫克/立方米,瞬时范围介于未检出-0.151毫克/立方米之间,最大值超标0.01倍,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规定的一级标准。
  总悬浮微粒(TSP):平均浓度0.4毫克/立方米,瞬时浓度介于0.03毫克/立方米~2.06毫克/立方米之间,最大值超标1.06倍,超过《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规定的三级标准。
  河西堡镇大气中,SO2和TSP严重超标,主要是因工业炉窑燃煤排放的大量SO2和烟尘。此外,河西堡镇地处荒漠干旱区,风大沙多,这也是TSP浓度值较高的原因之一。
  水环境
  永昌县工农业用水属石羊河水系,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地下水、地表水为冰雪融水相互转化形成。东大河、西大河、金川河流域是重要的地表河流,也是全县乃至金昌市重要的饮用地表水源。三大河流100米范围内是金昌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域。
  地表水环境质量永昌县地面水主要为皇城水库、西大河水库、金川峡水库及其河道。
  历年枯水期金川峡水库水质较好,所有评价项目均未超标,综合污染指数在0.34~0.38之间,属清洁至微污染的水,达到地面水Ⅰ类水质标准。皇城水库和西大河水库的综合污染指数均为0.31,属清洁水。
  历年丰水期全区水质良好,除西大河水库由于酚超标,综合污染指数为0.42,属微污染水外,全县地面水皆处于清洁状态,综合污染指数在0.25~0.35之间,完全符合地面水Ⅰ类水质标准。
  历年平水期全县地面水水质较差,大部分地区综合污染指数在1.18~1.83之间,属中等污染水,水质均低于地面水Ⅰ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质现状永昌县地下水发源于祁连山,流向由西南向东北。监测结果表明,上游水质好于下游水质,总硬度普遍超标,PH值偏碱性,其他项目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1996,水质良好。
  农业环境
  农业生产过程中,全县普遍使用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等农用物资,对水、土壤等农业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化肥污染1991年亩均化肥施用量为115千克,之后逐年增加,至1996年为174.5千克(此时期为全县化肥用量高峰期),2005年为164.5千克。所施化肥主要以氮、磷、钾肥为主。
  农药污染1991年亩均年使用农药量为200克,主要为2.4-D丁、燕麦畏;1996年达到400克(此时期为全县农药用量高峰期),2005年为350克。1996至1998年,全县产业结构调整,菜篮子工程实施,蔬菜大棚逐步发展,使用高效、高毒、高残留的农药较多,主要为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其残留质危害土壤、水质和食物。1998年起,国家陆续规范整治,全县开始逐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半衰期较短的生物类农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农用塑料薄膜污染永昌县于1984年开始使用农用塑料薄膜,主要在清河地区试种地膜玉米,亩均施用量5千克。由于清理回收不及时,致使大量不易降解的塑料薄膜废弃物遗留到土壤中,污染影响土壤质量。
  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对地表水河流水质形成一定污染。据金昌市环境监测站监测,农灌期间,全县部分地表河流水质氮等指标偶有超标。
  噪声环境
  交通噪声主要是县城主要街道、原国道312线的汽车、机械修理等产生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主要是商业广告、小区、市场叫卖、娱乐场所噪声、汽车喇叭等。
  工业企业边界噪声城关镇区内除供热锅炉机械噪声、建设施工噪声外,无其他工业企业,主要以生活噪声为主;河西堡镇由于大型工业厂矿多,噪声污染相对严重。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