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036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城乡建设
分类号: F293.2
页数: 15
页码: 378-392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先后成立建筑施工管理站、供热公司、城乡建筑规划设计室,城乡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城乡 建设

内容

1983年,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85年,先后成立建筑施工管理站、供热公司、城乡建筑规划设计室,并接管县经委所辖的县建筑工程公司。1986年,设立永昌县环境监测站,为股级事业单位,内设人防环保股,同时将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室更名为永昌县建筑设计室。1989年,成立永昌县房地产开发公司。1993年,为适应房地产管理与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在原房管所的基础上成立永昌县房地产管理处,为副科级事业单位。1997年,县城建环保局内设办公室(挂城建档案室牌子)、规划建设股、环境保护股、人防办公室四个职能股室。2001年,永昌县建筑设计室更名为永昌县建筑设计院。同年,永昌县建筑施工管理站更名为永昌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并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人员编制6名,领导职数1名,人员经费实行差额拔款。11月,撤销永昌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组建永昌县建设局。隶属管理的企事业单位有永昌县建筑设计院、永昌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北海子公园管理所、永昌县供排水有限公司、永昌县供热公司、永昌县房地产开发公司,内设办公室(城建档案室)、规划建设股、村镇建设股、人防办公室。2004年,设立永昌县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与永昌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合署办公。2005年底,建设局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83人,其中副科级以上14人、一般干部和工人169人;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8名。建设局机关核定行政编制10名,其中:领导职数5名(局长兼人防办主任1名,副局长2名,书记1名,副书记1名);工作人员5名。核定工勤人员事业编制1名。
  第一节 规划与设计
  至2005年,永昌县先后进行三次城市发展规划修编工作,其中第一版、第二版县城总体规划已完成。第三版县城总体规划于2005年11月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修编工作。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还编制完成《甘肃省永昌县骊靬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永昌县工业区规划》等专项规划。
  县城总体规划
  第一版县城总体规划1981年7月,县政府委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编制,1982年12月完成全部规划图文,1984年市政府批准实施。县城规划期限近期为1988年,远期到2000年。规划范围北至武当山下,南至气象站,东至县苗圃,西至环城西路。规划用地面积2.78平方千米(其中包括专用绿地、农业用地及城市发展备用地)。1981年县城人口8707人。规划期末县城人口规模按1.5万人控制,近期按1万人考虑。用地布局,1982年县城建成区面积1.45平方千米,人均用地166.5平方米,县城用地发展方向向城北和城东发展,规划期县城总用地面积2.13平方千米。
  第二版县城总体规划1998年,县政府委托省测绘局第一测绘大队,完成县城规划区12.75平方千米1∶1000现状地形图的测绘和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六坝、南坝、东寨、水源等乡镇8.11平方千米1∶1000现状地形图的测绘。1999年5月,委托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承担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1999年12月,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讨论确定了总体规划的基本框架。2000年7月,市建设委员会会同县政府组织召开《永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评审会,省城市规划评审委员会的部分专家以及省计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评审通过了新版《永昌县城总体规划》。2000年12月,省设计院正式提交规划图件、文本全套成果资料。2001年6月,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审查通过。7月,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2001年12月,市政府批准实施。
  该规划根据县城现状及发展构想,城市性质确定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以度假旅游为特色的环境优美的小城市。规划城市近期人口规模为3.7万人,远期人口规模为6万人。城市现状占地4.83平方千米,人均用地162.36平方米,城市近期人均用地标准140平方米,远期人均用地指标控制在100平方米,近期用地规模为5.18平方千米,远期用地规模控制在6平方千米左右。规划控制区范围北至武当山、杜家庄一线,西至瞿家庄、刘家庄一线,南至张家庄、黄家庄一线,东至王后庄为界。规划控制区面积约36.8平方千米。
  专项规划
  骊靬风景区总体规划2000年,县政府为开发永昌县骊靬风景区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提出编制骊靬风景区规划。2月,召开骊靬风景区规划方案竞标会议,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中标,编制《甘肃省永昌县骊靬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3月,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参与召开方案审定会议。7月,邀请省城市规划评审委员会专家参加规划评审。12月,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规划。2001年,报市政府审批实施。
  骊靬风景名胜区以草甸湿地、“百泉”湖景等良好的自然环境为特色,挖掘以骊靬文化为特点的历史文化,具有观光游览、旅游休闲、科学研究、文化探秘等多功能、综合性的草甸湿地、河泉湖泊型特色。规划年限近期为2000至2005年;远期为2006至2020年。总体布局由宗教文化区、自然区、游憩区、综合区、服务区五大部分组成。规划范围东至县人武部靶场,西至鱼池湖,北起武当山山脊,南至县城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北界,总面积2.22平方千米。
  工业区规划2003年初,永昌县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永昌县工业区规划》,同年5月编制完成。2004年7月,县政府组织召开评审会议,市、县有关部门领导对规划方案进行讨论,形成会议纪要。承编单位依照会议纪要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修改。2004年底,提交正式规划图文成果。规划区域范围为三步两道桥以西,高家山以南,国道045线(连霍高速公路)以北,总面积2.38平方千米。近期规划2003年至2005年,远期规划2006年至2020年。规划区为永昌县主要的发展片区,是县城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以发展高新技术及建材工业为主。现状人口4500人,远期预测人口规模为12000人。
  第二节 县城建设
  1991年前,县城房屋以平房为主,建成的住宅楼及办公楼较少。1992年至1993年,县城进行四大主街道拆迁改造建设,建成住宅、办公、商贸、综合服务楼58栋。1997年,南关312国道线两侧的商业门面进行改造,建成个体商业综合楼66栋。1999年至2005年,先后开发建设七号住宅小区,二号住宅小区锦绣花园、阳光佳园,六号住宅小区泰昌花园、北海花园等。
  住宅用房建设
  1991年至1998年,以单位职工集资建房为主,自建、统建职工住宅楼77栋,总建筑面积23.50万平方米。1999年至2001年,县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职工、城镇居民住房困难问题,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实施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建设,共建成住宅楼19栋,建筑面积10.38万平方米。2002年,开始实行商品住宅房开发建设,采取委托代建、自建、合作、联营、招商引资等方式,至2005年底,共建成商品住宅楼29栋(974套),总建筑面积11.46万平方米,总投资规模9376万元。1991年至2005年,累计建成住宅楼164栋,总建筑面积61.4万平方米,总投资规模达36212.6万元。
  办公用房建设
  机关单位办公用房1991年后,县城各单位逐步进行办公用房改造。1990至1993年,先后完成县人大、档案局、财政局、农机监理站、气象局、工商管理局、计划生育局、城建环保局、公路段、公安局、公路运输管理所、县法院、交通局、县检察院、税务局、广播局、司法局、农业局、水利电力局、粮食局、农业机械公司、商业局、供销社、商业总公司、老干部局、水利水电工程处等27栋办公楼、建筑面积4.21万平方米。1994年后,建成县林业服务中心、县人武部、县公安局交警支队、二轻工业局、县交通征稽所、东大河林场、国税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的办公楼,建筑面积7359平方米。2000年后,县国税局、检察院、工商局等单位对原建的办公楼逐步进行改造或重建,面积达2.83万平方米。
  教育教学用房1991年,建成城关一小教学楼。1993年,建成县文化馆楼。1994年,建成城关二小办公楼。1996年,建成城关二小教学楼。1997年,建成永昌一中实验综合楼。1999年,建成永昌一中行政办公楼、永昌职中教学综合楼。2000年,建成永昌一中学生宿舍楼,城关一小逸夫教学楼。2001年,建成县幼儿园幼教楼、教育局电教中心楼、永昌四中教学楼。2002年,建成永昌职中办公楼、永昌四中学生食堂、永昌四中试验综合楼。2003年,建成永昌四中学生公寓楼,城关二小逸夫教学楼,永昌一中拆除旧礼堂,改建5000平方米教学楼1栋。2005年,城关一小新教学楼开工建设。县城教学用房总建筑面积为6.39万平方米。
  医疗卫生用房1992年,建成县卫生局防疫妇幼保健楼2500平方米。1995年,建成县医院住院部楼3700平方米。1999年,建成县医院消毒供应楼430平方米。2001年,建成县妇幼保健站医技科室楼540平方米。2003年,建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楼1700平方米,县医院门诊综合楼1300平方米,县医院专家楼3600平方米。2004年,建成县医院传染科926.8平方米。1988年至2004年,共建成城市医疗卫生用房6项,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总投资规模629万元。
  商业服务用房建设
  1991年,建成县政府招待所客房楼2607.2平方米。1992年至1993年县城改造中,以钟鼓楼为中心,建成钟鼓楼西南角综合商场、县百货公司城关商店营业大楼、供销大厦、钟楼商场商业服务中心、糖业烟酒公司营业楼、饮食服务公司北街宾馆楼、县皮毛厂营业办公楼、永盛贸易公司营业楼、城区南大街六角楼等商业服务建筑。1994年至1996年,建成商业用房2338.1平方米。1997年,对南关312国道线服务区进行改造建设,鼓励个体工商户修建商业用房,建成66栋二层至三层商业综合楼,总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1999年至2002年,建成县印刷厂商业综合楼、房地产管理处、武警中队门面商业综合楼、骊靬宾馆餐厅及贵宾楼等商业服务综合楼。2003年,开发南关国道服务区,建成商业综合楼21栋,总建筑面积2.29万平方米。2004年,建成华丰商贸有限公司副食超市等综合楼8栋,总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2004年,开发建设骊靬风情街,总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2005年,骊靬风情街二期工程开工建设。
  工业用房(厂房、仓库)建设
  1992年,建成县印刷厂生产作业楼,农电公司石油树脂厂房,北海子矿泉水开发生产厂房车间。1993年,建成服装厂生产经营楼。1996年,县商业总公司恒温库建成。2000年,建成水电工程局修理厂。2003年,金穗麦芽厂完成企业建筑用房8项,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
  仿古建筑修复
  1985年至1993年,逐步对公园仿古建筑群进行修缮。1994年,县政府投资170多万元修复武当山庙宇14座,建成上山便道850米。2003年开始重修圣容寺,至2005年,完成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
  道路、桥涵建设
  县城道路1992年,对东环城路(车行道宽9米,长1140米)、西环城路(车行道宽9米,长1150米)、文庙北巷(车行道宽6.6米,长300米)、文庙巷(原衙门巷,车行道宽6米,长240米)、金昌路(车行道宽6米,长1320米)、云川路西段、北环城路西段(车行道宽9米,长1320米)、公园路(车行道宽9米,长800米)、水云山路(车行道宽6.5米,长791米)等道路实施改造铺油,同时对县城南、西、北三条大街进行罩面铺油。1999年,上巷子、下巷子(车行道宽6米,长500米)铺油。2000年,西大街、东大街改造拓建,道路红线控制总宽度32米,车行道宽度12米,人行道采用机制彩色混凝土六角砖衬砌,两侧各控制宽度11米,设有盲人导向带道。同年,旅游道路玄武路(车行道宽6米,长1440米)新建铺油。2002年,南大街(车行道宽14米,长270米)改造拓建,接312国道线,道路红线控制总宽度32米,人行道采用机制彩色防滑方形混凝土预制砖衬砌,设盲人导向带道,两侧各控制宽度为9米。同年,北下巷子(长304米)改建为混凝土路面。2004年高家巷(车行道宽9米,长280米)修建为混凝土路面。2005年,云川路(车行道宽9米,长1300米)、县府巷(车行道宽6米,长240米)、文庙北巷(车行道宽6.6米,长300米)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玄武路拱挢
  城市桥涵2001年,在玄武路与金川河交接处修建拱桥1座,净跨度16米,桥面宽6米、高4米。此桥是为实施永昌骊靬风景区规划而建的景观桥梁,只供行人通行。在新建312国道线永昌总体规划区段内建有通向金昌市和永昌县城的半定向“T”形立交桥2座,从西向东建有沟通南北被隔断的城关镇中庄子村、黄家学村高架路桥2座,行洪及人行涵洞3座。
  城市路灯
  1992年,城区道路拓建,在各内二环路重点路段建设灯盏111盏。2000年5月,改造拓建西大街、东大街时,将电力、电讯、广播、有线电视等高架线路网络一并进行改建,改高架线网为地埋线网,更新70盏双臂路灯,选用热镀喷塑钢制9米高灯杆。2002年,实施拓建南、北大街时,更新路灯64盏,采用双臂灯照,热镀喷塑钢制灯杆。同时在钟鼓楼四周安装8盏白炽水晶灯。在北关(原喷泉处)四周架设景观椰子树程制闪光花灯6盏。在南关路什字口“骊靬怀古”雕塑前架设18米高杆灯2盏。2003年,在南关路安装路灯11盏。同年,由金泥集团公司赞助,在钟鼓楼安装自动程控五彩闪光霓虹灯,四大街各单位办公楼、商贸服务楼都相继更新安装霓虹彩灯。2005年,实施云川路(原北内二环路)改造铺油工程时,更新路灯35盏。
  供水
  供水水源县城供水水源,全部采用提取地下水供水方式,取水深井位于县城南门外2千米,城关镇沙沟岔、黄家学、中庄子村社界内,为水源划定保护区域,水源地周围无污染工业及乡镇企业。1989年,县政府投资新建2号供水深井,与1号井连通抽水至500立方米清水池向县城供给,日供水能力3000立方米,日均供水量达420立方米,自来水入户普及率达80%。1996年,新打3号供水井。1999年,新打4号供水井。2000年,新建2号1000立方米清水池,自来水入户普及率达100%,企事业单位生产供水93个,日均供水量2900立方米,年供水总量105万立方米。2003年,新打5号供水机井1眼,并增设1000立方米清水池1座,与2号清水池串连供水,年总供水量110万立方米。至2005年,5眼深井(内有1号、2号井由于水量不足于2001年停运),3眼井供水,设计日供水能力6000立方米,实际日均供水量3300立方米,年总供水总量达120万立方米,工业生产供水13个单位。1991年后,饮用水质量每年每季每月由县卫生防疫站或供排水有限公司化验室进行水质检测,所测项目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50—85)。
  供水管网县城供水管网以环状网布置,郊区以树枝状布置。管网采用灰口铸管、焊管、PPR管等材料敷设建设。1991年至1995年,新建DN150输水管1972米,新建DN100至DN200输水管4685米,新建DN40至DN70支管7805米,新建DN15至DN20入户管1.64万米,修建阀门井90座,消防井20座。1996年至2000年,新建DN400输水管1555米,新建DN100至DN300配水管1.62万米,新建DN40至DN70支管9776米,DN15至DN20入户管16730米,修建阀门井75座,消防井22座。
  2001年至2005年,新建DN200取水管938米,新建DN100至DN300配水管5893.5米,新建DN40至DN75PPR支管10479米,新建DN15至DN20入户管1.62万米,修建阀门井86座,消防井27座。至2005年,县城供水管网总长130.64千米,阀门井329座,消防井87座,管网密度为5千米/平方千米,供水区域面积5平方千米,低压区域面积0.25平方千米,管网修漏及时率100%
  供热
  县城集中供热1991年,县城东南小区供热锅炉房建成,安装2吨热水锅炉1台,热能负荷1.4兆瓦,供热面积0.8万平方米。1992年,建成东关小区供热锅炉房,安装2吨热水锅炉1台,供热面积0.8万平方米。1993年,南门什字东南角烟草专卖局以南修建供热锅炉房,安装4吨热水锅炉1台,热能负荷2.8兆瓦。同年9月,修建县城北关小区供热锅炉房1座,安装4吨热水锅炉2台,热能负荷5.6兆瓦,供热面积1.6万平方米,用热总户数800户。1999年,在城关镇基金会院内新建集中供热锅炉房1座,占用场地5279.22平方米,锅炉房建筑面积723平方米,安装10吨快装热水锅炉1台,热能负荷7兆瓦,改造敷设供热外网管道1620米,供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同时,县委锅炉房拆除。2002年,为满足县城2号小区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及国道服务区的供暖需求,按城市规划选址,在县城南关原离合器厂后院内建设集中供热锅炉房1座,总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安装10吨热水锅炉1台,热能负荷7兆瓦,改造、敷设供热外网1260米,投资金额480万元,于2003年建成投入运行。同时拆除南门什字烟草局处小型锅炉房。2003年对八号集中供热站进行扩建增容,投资420万元,扩建锅炉房300平方米,安装20吨锅炉1台,当年建成投入运行。2005年,投资300万元,对南关集中供热站进行扩建,续建锅炉房500平方米,安装20吨热水锅炉1台,于10月底投入运行。至2005年底,县城共有燃煤型集中供热站7座,4吨至20吨热水锅炉20台,总吨位124吨,热能负荷86.8兆瓦,总用电容量1500千瓦,总供热面积达到41.19万平方米。其中公用事业办公供热面积14.19万平方米,住宅供热面积27万平方米,总供热户数4453户,供热覆盖面达90%以上。
  供热热源及管网集中供热热源,由各供热站(房)所生产的热水通过管网向城市的各供热小区供给生活热能,各供热锅炉均为燃煤型热水炉。煤源主要以马营沟煤矿为主,小煤窑辅以补给。1990年,耗煤1万吨,耗电30万千瓦时。随着供暖面积的不断扩大,2005年耗煤2.6万吨,耗电380万千瓦时,耗水10万吨。
  县城规划基本以棋盘式布置,道路呈东西南北纵横网络状延伸。1992年前,供热管网主要沿道路或人行道两侧采用地沟式埋设。1993年后,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供热管网采用管壁一次性保温,直埋式敷设。1991年至1995年,共敷设各类管网3519米。1996年至2000年,共敷设各类管网3279米。2001年至2005年,共敷设各类管网6253米。
  供热运营管理县供热公司是县城集中供热市政企业,其供热运行成本均有分阶段详细核算,供热收费标准由县物价委员会核定。1991年10月,核定收费标准为行政事业单位每月每平方米收取采暖费2.00元,直管公房(住户负担)收取0.70元,企业单位仍执行每月每平方米2.40元收费标准。1994年10月,由于煤、电和原材料涨价幅度大,供热收费标准调整为企业单位和住宅每月每平方米2.40元,行政事业单位每月每平方米3.10元。1997年10月,供热收费标准统一调整为每月每平方米3.80元。2000年10月,县城供热面积增加,供热成本发生较大变化,供热收费标准由每月每平方米3.80元调整为每月每平方米4.40元。2001年9月,县政府颁发《永昌县供热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供热管理及用热户的行为。
  城市绿化
  街道绿化1992年,县委、县政府将本年度定为“城市道路改造铺油绿化年”,对未铺油硬化的次街道、巷道等11条道路年内实现柏油化,当年秋季或翌年春季道路两侧配套新栽植行道树。2000年,实施县城西大街改造拓建工程,将原车行道宽度从9米拓宽到12米,道路两侧原栽植树木部分被换植成白腊、碧桃、榆树、刺柏等树种。行道树间配套1.5米至2米宽的草坪绿化带。2002年,实施县城南大街、北大街改造拓建工程,将原车行道宽度从9米拓宽到14米,道路两侧树木换植成国槐、榆叶梅、云杉、垂柳等。道路两侧各配2米宽绿化带,种植草坪和配植红叶小檗、金叶女贞等观赏性灌木。在北大街北端西侧加宽的人行道内配设花坛9个,栽植观赏性灌木,隙间种植草坪。
  校场山、武当山绿化校场山、武当山绿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县城建环保局、林业局、城关镇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勘测规划设计,发动县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厂矿、学校师生平整荒山,开挖树沟,移石换土,绿化荒山。城关镇将植树任务一次性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厂矿和企事业单位。县委统战部动员东山头佛教僧众,开展校场山、东山头山坡洼地绿化。1994年9月至1997年12月,实施校场山污水蓄积库工程建设,工程总投资规模581万元,污水蓄积库容20万立方米。将冬季停灌污水调蓄起来,翌年继续用于环境绿化。树种有白杨、沙枣、榆槐、柳杨等。果树品种有桃树、杏树、苹果树、梨树。绿化区由县林业局负责维护管理。
  园林重点建设项目
  北海子公园总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公园建成区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百泉百桥规划景区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其中有林地面积31万平方米、自然泉源湿地47万平方米、水域面积0.7万平方米、其他空地5.3万平方米。公园四周围栏、围墙长3259.6米(不包括西湖围栏)。园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海子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佛寺、药王洞,有仿古建筑雷坛一宇观、曲径长廊、永昌亭、水榭、湖心亭、马踏泉亭、三联亭,有革命烈士陵园,有游乐设施游乐场、人工湖、旱冰场等。永昌古“八景”中的柳池漾月、金水潺声、北山狮伏三景集中园内。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游览区。1992年,公园开始售管理。
  1993年,县城大规模改造建设,北海子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共投资516万元,其中,人工湖、游泳池等9个分项工程投资178万元,雷坛“一宇观”仿古建筑、曲径长廊、办公设施工程等33个分项工程建设投资338万元。县妇联筹款建设公园儿童游乐场(海洋球、蹦蹦床、小火车等9项设施)。河西堡厂矿企业、县属部门、企事业单位共65个单位捐款2.89万元、水泥5吨。
  雷坛“一宇观”仿古建筑占地面积2892平方米,投入资金111万元。大殿建筑面积402.98平方米,东西配殿、山门,建筑面积326.18平方米。大殿为歇山屋顶周围廊式建筑,结构采取仿明建筑传统工艺建造,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西有卷棚脊上铺小青瓦配殿,雅伍墨旋子彩画。山门前建有纯白色的仿古雕栏、层叠大踏步台级供游人拾级而上,登高览胜。
  曲径长廊占地面积302平方米,建造长廊57间,廊长184.5米、宽2.4米,柱高2.76米,建筑面积466.56平方米,投资39.8万元。以药王洞、观海亭(又名三联亭)为主体建筑,沿山体南北展开,北与“四角亭”相连接,南经“雷峰摩云”转折爬山与“显美亭”相连接,尤如腾空巨龙,生动活泼。所有长廊采用金线苏式彩画,主梁画有《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中的主要故事情节。两侧轭仿画有山水花卉,仙鹤流云,栩栩如生。
  人工湖、游泳池占地面积1.69万平方米,总投资178万元。人工湖面积7270平方米,大坝临水建有水榭,湖中央曲拱桥布有小岛,建有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永昌亭”,水深2.5米。游泳池分成人游泳池和儿童游泳池,成人游泳池面积1250平方米、深2米,儿童游泳池面积500平方米、深1米。并建有游泳池、看台工程、更衣、消毒管理用房、金属围栏等。
  游乐场活动区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区内的北海子塔为明代七级砖雕古塔,塔基于1991年加固维修。以古塔为主景,向南沿伸到两棵参天大古杨树对称中心为轴线,建设公园大门。区内有露天仿古戏台、旱冰场、跑马场、打靶场、游乐场、游乐场金属围墙、售票房、公园管理办公用房等,总投资136.51万元。
  养鹿场1992年9月,野生动物驯化场(又称北海子公园养鹿场)建成。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总投资49.8万元,建成金属围墙1900米,饲养设施824平方米,养马鹿和白唇鹿5只,其中公鹿1只、母鹿3只、幼鹿1只。到2005年,养鹿30只。
  花木繁育基地1992年建成。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内设繁育花木日光节能温室1幢,2004年报废。有耕地7400平方米,围栏670米。引进、培育大丽花、美人蕉、芍药、牡丹等30多个花卉品种,种植云杉45棵。2005年,共有各类苗木1.24万株、花卉1.9万株。
  泉眼湿地2001年,县政府筹资287.9万元,通过退耕还湖还草,征地11.2万平方米,完成风景区泉眼湿地封育工程。建设防护围栏4034.6米,其中金属网片3924.6米、刺丝绑桩围栏110米、围护湿地面积44万平方米。修建路桥1座,修建自北海子公园牌坊前至武当山山脚的玄武路(原百泉路)1.44千米。
  园林雕塑1994年,北海子公园“腾飞塔”建成,投资20.5万元。塔体由3根三角形钢筋砼立柱支撑,高13.95米,塔顶有一展翅欲飞不锈钢“雄鹰”雕塑,单翅长2米,由金川公司动力厂设计制作,题名“腾飞塔”。
  景点绿化公园有林地面积31万平方米,活立木蓄积量4615立方米。其中:鹿场沙枣林面积16万平方米,活立木蓄积量2175立方米;后山林地9.8万平方米,活立木蓄积量2196立方米;游乐场等地林木面积5万平方米,活立木蓄积量244立方米。人工种植草坪3200平方米,林木覆盖率达36.3%。
  城建监察
  1991年11月,城关镇成立环境卫生管理站,核定编制85人,其中所长1名,副所长兼市容监察队长1名,工作人员中有卫生清洁工62名、市容监察队12名、绿化队9人。环境卫生管理站负责县城区域内环境卫生管理、绿化管理、垃圾清运及城镇市容监察管理等工作。有洒水车1辆、排污车2辆、垃圾车4辆、小型垃圾收集车1辆、市容监察车1辆。2004年,成立永昌县环境卫生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勘探、环境评价和初步设计等工作。
  环境卫生
  城关镇负责县城街道保洁工作,坚持一日两扫,全日守岗拣扫保洁。做到“五净”即路面净、墙根净、树根净、路沿净、电线杆净,“五无”即无果皮纸屑、无杂草、无砖头瓦块、无污泥粪土、无牲畜粪便,“四一样”即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晴天和雨天一个样、检查和不检查一个样、人行道和主干道一个样。使用垃圾清运车,对城区内的垃圾、公厕粪便、下水管道污泥等定时清理。
  第三节 村镇建设
  村镇规划
  中心村规划1991年,县政府统一规划各乡镇、村庄渠、路、林、田、居民点等,每个乡镇、村都实地测量定线规划,绘制1∶10000的规划图。1997年6月,省政府发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后,对有条件的部分村社进行规划,规划编制分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1998年开始,县城建局派出技术人员作指导,各乡镇聘用农民技术员开展村社规划,或聘请专业单位作规划。先后完成红山窑乡的马家坪、水泉子村,新城子镇的兆田村,焦家庄乡的水磨关村,城关镇的黄家学、中庄子、金川东村,东寨镇的双桥、新二坝村,南坝乡的祁庄、永安、何家湾村,六坝乡的六坝、八坝、玉宝村,水源镇的胜利、方沟、西沟村,朱王堡镇的朱王堡、梅南、流泉、陈仓、郑家堡村,河西堡镇的河西堡、大寨子、鸳鸯池村等中心村的规划,形成一定的建设规模。村庄与集镇之间的道路、自来水、供电、邮电通信、主要公共建筑、公益设施的配套以及商业服务网点、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小康住宅等都有合理的布局,功能基本齐全。至2005年,朱王堡镇和水源镇的大部分村委会建起砖混结构办公楼。
  小城镇与集镇规划永昌县从1994年开始展开小城镇和集镇的规划修编、补充完善工作。规划按照具备镇域现状图、集镇总体规划图、集镇现状分析图、集镇建设规划图、集镇工程设施规划图和集镇规划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编制。2005年底,全县有四镇一乡完成规划编制,并按规划要求逐步实施。
  河西堡镇总体规划。1991年,河西堡镇政府委托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镇中心区详细规划。2002年,委托陕西省规划设计院对原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9月,市、县有关部门领导参加规划方案评审。2004年7月,完成全部规划图文资料,由县政府批准实施。
  朱王堡镇总体规划。1997年2月,朱王堡镇政府委托金昌市规划建筑设计院编制,规划控制总面积1.5平方千米,建设及中心区规划控制面积0.7平方千米。
  新城子镇总体规划。2004年12月,新城子镇政府委托金昌市规划建筑设计院进行修编。2005年6月,镇政府组织规划方案评审会议,市、县有关部门领导参加评审会,通过初步评审。至2005年底,正在对规划的编制进行补充、修改、完善。
  1998年,县城建局委托省测绘局第一测绘大队完成红山窑、新城子、焦家庄、东寨、六坝、南坝、水源等7个乡镇政府驻地的1∶1000现状地形图测绘,测图总面积8.11平方千米。
  住宅建设
  1990年前后,农村居民住宅主要是一户住一院,前院后圈,建筑面积较四合院小,适合小家庭住用。1991年,全县农村住宅房屋建筑面积875.78万平方米。1994年,部分村社开始按城市化模式规划,修建封闭式暖廊房(小康样板房)。至1995年,共新建小康样板房4904套,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至1997年,全县共建成小康住宅房7817套。1998年,各乡镇村社开始新建砖木结构农宅,当年建成小康住宅1865套,建成示范点样板40个。1999年至2003年,针对村庄规划滞后,影响建设的突出问题,重点转移到村庄规划和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提高规划建设质量。1999年,建成现代化村庄示范点小康住宅楼44栋。2003年,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宅建设的意见》,各乡镇出台优惠政策组织实施。2004年,全县建设小康房示范点10个,建成农宅2525套,概算总投资10100万元。2005年,建成农村小康住宅9030套。
  第四节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1993年4月,永昌县设立房地产管理处,隶属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99年8月,设立永昌县住房资金管理中心。2001年1月,县房地产管理处更名为房地产管理局,2002年7月升格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下设房地产交易中心和住房资金管理中心。
  公有住房管理
  1991年前,房管业务只有公有住房管理。1991年开始,各单位职工集资建房,住房建设速度加快,职工住房面积和住房成套率逐步提高,住宅套型以二室一厅或二室二厅为主,建房资金部分由单位自筹,部分由职工集资,单位以出租的形式向职工收取少量的房费。1993年4月,县房地产管理处设立后,推动和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对直管公房开展登记、分配、维修、管理工作。1993年后,除管理原有的直管公房外还增加县农业局、林业局、卫生局、教育局等24个县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公有住房,接管房屋建筑面积达2.29万平方米。至1997年底,县属78家单位建成集资楼房2875套,建筑面积达21.38万平方米,平房653套,建筑面积达3.53万平方米。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公有住房以优惠价出售给职工或居民。
  产权产籍、房产交易管理
  1991年前,因实行福利分房,县房管所只办理县内各行政、企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和单位自管公房的总“房产证”,建立相应的产权产籍档案,个人修建的私房只有“土地证”没有“房产证”。1991年,全县开展城镇房屋总登记,大部分城镇居民的私房办理了“房产证”。1998年,城关镇和河西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行房改后,全县住房交易量扩大,私下交易现象增多。2005年8月,县房管局、财政局、地税局联合发文《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的通告》,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对房地产交易活动中的私下交易、无证售房等违法行为作出处罚规定,加大房屋产权的登记办证力度,开展房地产产权产籍调查,至2005年12月,建立各类房产档案共计3.26万份。
  房地产评估
  2002年12月,成立永昌县房地产估价事务所,为全县唯一一家具有从业资格的房地产中介机构,专门从事房地产估价、信息咨询、房地产经纪业务,为群众提供房地产服务。截至2005年12月,累计受理完成评估项目4067宗,评估面积47.92万平方米,评估额达23894.1万元。
  房地产测绘
  根据国家《房产测绘管理办法》规定,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组建房华房产测绘队,专门从事房产勘查、测量、平面图绘制,接受房屋所有权人及相关权利人的委托,为房产登记、交易、估价、公证和抵押等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2002年10月至2005年11月,房华房产测绘队共测绘泰昌花园、北海花园、锦绣花园与阳光佳园的新建住宅楼18栋,加上存量交易住宅,共测绘建筑面积32.84万平方米。
  房地产抵押
  永昌县房地产抵押业务从1995年开始办理。2000年,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办理房地产抵押工作的通知》,将全县房地产抵押工作授权给县工商局办理。2001年4月,根据《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和市政府会议纪要精神,县政府办将全县房地产抵押工作重新授权县房管局。1995年4月至2004年12月,共办理房地产抵押4035宗,抵押建筑面积37.94万平方米。
  房地产开发
  至2004年底,县城建成5个住宅小区和1个商住综合区,分别是七号小区、泰昌花园、北海花园、锦绣花园、阳光佳园和南关国道服务区,共计60栋楼,建成住宅2459套,登记建筑面积26.64万平方米。建成3个商服综合市场,分别是河西堡商贸大市场、朱王堡农贸市场、骊靬风情街,建成商铺房屋236套,建筑面积6.31万平方米。1999年至2005年,全县共开发房地产建筑面积32.95万平方米。
  商品房预售、销售管理
  2000年,为整顿和规范商品房预售、销售秩序,切实维护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和《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新开工的商品楼盘开展行政执法检查,监督房地产开发企业办理“预售许可证”,落实“一证两书”制度(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并加强预售资金的跟踪监督,与各开发公司、有关银行协商,对预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资金专项使用。至2005年12月,县房管局共发放“商品房预售许可证”20个,预售商品房2150套,预售面积20.08万平方米。
  住房公积金管理
  1992年,县政府印发《永昌县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1993年,开始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由县房管处负责管理,具体业务委托建设银行永昌县支行办理。全县应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单位107个,已建立的单位87个,缴存公积金18万元,占应缴存额的62.6%。1996年1月,县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与建设银行永昌县支行签订“委托贷款协议”。1998年房改时,大部分单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部分单位因经济困难只有职工缴纳个人应交的公积金,单位未缴纳。到1998年8月,县属单位1.29万名职工中,已建立住房公积金的有10357人,累计公积金总额达692万元。1999年9月,设立永昌县住房资金管理中心,配备工作人员4名。2000年7月,公积金业务由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向县公积金管理中心移交,公积金管理缴交、提取和贷款由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2001年10月开始,开展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至2004年底,全县共有264个单位,15561名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达4114.48万元。2005年12月,住房公积金业务整体移交金昌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管理,永昌县住房公积金具体业务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永昌分部负责管理。
  维修基金管理
  1998年以前,所有房屋均无公共维修基金,房改以后,直管公房出售收入全部上缴县财政,未建立维修基金,各单位自管房出售后,由房改办从售房款中提留总价款5%的维修基金,至1999年12月,全县累计提取维修基金257.32万元,以后根据维修需要拨付各单位维修基金。2004年,开始建立维修基金明细账,加强对维修基金的监督管理。至2005年10月,各房地产开发公司累计收缴维修基金104万元,均已存入专户管理,各住宅小区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后再移交其管理使用。
  物业管理
  2000年6月,物业管理首先在县城七号住宅小区试行,按照《物业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组织居民召开业主大会,选举成立业主委员会,履行相关职责。由于配套设施落后,资金、人才、管理经验欠缺等原因,到2001年8月,物业管理公司自动退出,各住宅小区的卫生清洁由城关镇社区管理,每户每月缴纳卫生费5元。2001年后,县内新建商品住宅区的物业管理由各开发商自行管理,开展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有泰昌花园、北海花园、锦绣花园和阳光佳园等。驻河西堡镇的永昌电厂、金昌供电局、金化集团、河西堡铁厂分别在各自家属住宅区开展物业管理,开展卫生清洁、小区绿化、安全保卫、水电暖维修等服务项目,管理费按各户房屋建筑面积收取。2003年9月,国务院发布《物业管理条例》,县内各住宅区物业管理中提供了用于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增加了服务项目,完善了服务功能,物业管理的软硬件建设得到加强,物业管理逐步规范。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