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商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029
颗粒名称: 第十章 商贸
分类号: F727.42
页数: 11
页码: 367-377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商贸、集贸市场建设、商品流通、供销合作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商贸

内容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家逐渐减少有关商品流通的限制,除食盐、烟草、石油、民爆器材及部分粮食等属政策性经营商品,限制和禁止个人经营外,其他商品均逐渐放开经营。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以国有、集体商业企业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把国有、集体商业企业全面推向市场。商业流通领域出现国有、个体私营、股份制等共同经营的局面。
  第一节 集贸市场建设
  1997年12月,永昌县市场建设服务中心成立,属县工商局管理。2001年,县经贸局成立后划归经贸局主管。2005年12月,县商务局成立后,划归商务局管理。有固定资产134万元,下设4个市场管理办公室,分别管理城关西市场、城关东市场、朱王堡农贸市场、河西堡镇河西市场。此外,其他各乡镇政府驻地均设有集贸市场。
  市场管理
  在市场管理工作中,县市场建设服务中心推行目标责任管理考核制,以各市场为单位,实行分组定目标、责任到个人的目标责任管理。对市场管理工作人员实行包秩序、包设施、包卫生,并定期地予以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同时,按划行归市的原则,设立行业标牌,在市场摊点划定标志线,杜绝交易行业混乱的现象,保持市场整齐有序。严格落实店、摊前“三包”责任制,市场卫生分片包干制,市场保洁人员保持市场的全天清洁。
  市场选介
  城关西市场位于县城西大街,修建于1989年,占地面积4401平方米,有砖混结构房45间,计996平方米;氧化镁水泥房96间,计1334平方米;共有上市零散摊位120个。西市场以经营生活消费品为主。上市品种共有九大类500余种,日顾客流量7000多人(次),年成交额1800余万元。
  城关东市场位于县城东大街县政府对面,修建于1986年,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有砖混结构房26间,计606平方米,氧化镁水泥房25间,计400平方米;场地用水泥预制砖硬化,水电畅通,上市摊位100个。东市场以经营生活消费品为主,辅以小型生产资料的综合性集贸市场,日顾客流量1000多人/(次),年成交额400余万元。
  朱王堡镇农贸市场位于朱王堡镇镇区,始建于1990年,占地面积2415平方米,上市摊位81个,从业人员200多人。2001年,市场一期扩建工程建成,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二层商贸营业楼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营业门店168套336间。2005年,二期扩建工程建成,新增营业厅(门店)30间,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市场商户总容量达到500户以上,年交易额在1200万元左右,实现利税190万元。
  河西堡镇河西市场位于河西堡镇镇区,修建于1999年,占地面积4272平方米,有上市摊位200多个,日顾客流量5000多人(次),年成交额2000余万元,是河西堡镇居民及周边地区群众的主要消费区。
  2005年,县城内有凯尔亮超市、华东超市等各种中小型便民店、连锁店等426家。
  第二节 商品流通
  1991年至2005年间,全县商品流通大体上经历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市场经济时期三个阶段。
  在计划经济时期,商品实行配额供应。商品流通大多实行行业管制制度,粮、油、盐、糖、酒、烟、肉、蛋、蔬菜等基本上由国有、集体商店或公司经营,主管部门为县商业局、商业总公司。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城乡居民生活用品和主要农资产品由县、乡供销企业和购销站负责,政府定价供应,重要商品仍实行计划供应。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集体商贸企业因受体制限制,经营机制不活,亏损或停业,处于困难境地。而非公有制流通实体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市场主体。
  市场经济时期,商品流通由市场主导,政府监管,市场供应充足。各种便民店、连锁店、加盟店、超市、仓储式商场等开始出现并形成规模,保障了城乡居民的商品需求,商品流通体制呈现出公私兼有、公退民进的新格局。
  第三节 供销合作
  体制改革
  1991年,县供销社实行农副产品分购联销和工业品联购分销,供销社系统的人、财、物所有权属县供销社理事会所有,变两级经营为一级经营。继续推行“官办改民办,全民改集体”的改革,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经营关系。1992年,实行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分配放开,用工放开,所属各经营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县农副公司和河西堡供销社合并,组建永昌县供销社商业总公司,实行集团化经营。1993年,进一步完善一县一社的管理职能,实行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属县供销社,经营权属经营单位。并在工业品贸易公司和城郊供销社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永昌县供销贸易公司。1994年,推行“社有自营”,在坚持供销社性质不变、产权关系不变、隶属关系不变、职工身份不变、服务宗旨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职工由县供销社统一招收和调配。1995年,推行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1996,县供销社取消社有自营和个人承包经营,经营方式全部实行集体承包经营,恢复社员代表大会制度,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对职工的奖惩、发展规划、基本建设、设施购置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全部提交职工代表大会通过。1998年,对全系统的资产、机构进行重组,撤销县供销社总公司,组建成立县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工业品公司、农副公司、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撤销了永昌县供销贸易公司,组建成立永昌县供销社贸易公司、永昌县供销社粮油土产公司。新组建的6个公司隶属县供销社直接管理。2000年,供销系统对6个公司、7个基层供销社的所有营业网点全部实行抽资经营,经营资金由员工自筹解决。组建了全县第一个啤酒大麦专业合作社“永昌县东寨供销社上四坝啤酒大麦专业合作社”。
  2001年后,县供销社对所属企业实行“全员置换身份、社有资产出售、社有资产租赁、组建有限公司、发展专业合作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六项改革。至2005年底,全系统累计置换职工身份493人,占职工总数的70.7%,兑付身份置换金612.9万元。其中现金置换330人,金额439.66万元;资产置换28人,金额47.3万元;欠款抵顶置换94人,金额106.56万元;租赁费抵顶41人,金额19.38万元。盘活出售固定资产3819平方米,出售土地资产6宗6900平方米,出售金额227万元。全系统135个营业网点全部实行租赁经营。组建成立了裕丰农副有限公司、丰田农资有限公司、金丰农资有限公司、宏泰农资有限公司、瑞丰农资有限公司、朱王堡日新农资有限公司、昌盛农资有限公司、瑞田农资有限公司、金源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三星啤酒原料有限公司、昌进农资有限公司。其中县供销社参股企业为朱王堡日新农资公司、金源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其余公司均由职工自筹资金,总注册资金600万元。组建成立15个专业合作社。
  经营范围
  供销社经营的范围主要是生活日用品、文体用品、服装鞋帽、针棉织品、五金交电、化工产品、建筑材料、烟酒副食以及农业机械及配件的购进与销售;农副畜禽产品与废旧物资的收购与推销;出口物资的收购;农业生产资料的代理、配送与销售;农机具销售加工、维修服务;餐饮、住宿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信息咨询、良种、测土配方等服务。
  商品购销
  生产资料销售农业生产资料是供销社主营商品,除中小农具外,主要经营各种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1991年为2052.8万元,2005年达6047.6万元。
  生活资料销售供销社负责向农民供应生活资料,其网点大部分在农村,经营商品有棉麻类、茶叶类、干鲜果及调味品、日杂百货、布匹服装、五金交电等几十类数千个品种。随着生活资料市场的放开,个体工商户增多,供销社生活资料销售量相对减少。消费品零售额1991年为2858万元,2005年为2403万元。
  农副产品收购供销社经营的农副产品主要有小麦、啤酒大麦、黑瓜子、葵花籽等几十个品种。收购额1991年为977.2万元,2005年为4397万元。粮食收购以啤酒大麦为主,所收购农副产品全部由收购单位自主销往县内外。
  废旧物资、畜产品收购收购的废旧物资主要有废钢铁、废纸、废塑料等二十多种,收购额1991年为110.6万元,2005年为131.9万元。收购的畜产品有山羊绒、羊毛、牛毛、羊皮、牛皮等十多种,收购额1991年为100.8万元,2005年为598万元。
  第四节 特种经营
  石油
  1994年开始,金昌市进行成品油市场整顿,取缔不合格经营单位,打击非法盗卖活动。到1998年底,金昌市石油公司成为全市唯一从事成品油批发业务的合格经营单位,下属的永昌县石油公司、金川区石油公司和12座加油站的国有资产无偿划转中油集团。
  1999年6月,金昌市石油公司更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金昌销售分公司。2000年,企业内部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取消县级公司,改制为分公司的派出机构——经营部。永昌经营部成品油销售种类主要有柴油、汽油、润滑油(脂)、煤油。其中,柴油分为0号、-10号、-20号、-35号,汽油分为90号、93号、97号高清洁汽油。
  2005年,县内有永昌加油站、东关加油站、玉宝加油站、六坝加油站、南坝加油站、天宝加油站、服务区加油站、西关加油站、焦家庄加油站、永山加油站、马家坪加油站、红山窑加油站、新城子加油站、河滩加油站、朱王堡加油站、下汤加油站、水源加油站、河西堡加油站、河东加油站、振兴加油站和电厂加油站。
  盐业
  1991年10月,甘肃省盐务管理局河西堡购销站更名为甘肃省盐务管理局河西分局。1998年10月,设立甘肃省盐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西盐业分公司,同时保留甘肃省盐务管理局河西分局的牌子,实行专营管理与食盐经销一体化,盐政管理、食盐专营职能分开,合署办公。2003年,内设经理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工会办公室、人事劳资科、审计科、业务科、多品种盐经营科、盐业信息科、总务科、保卫科、物业管理中心、汽车队。1993年12月,在永昌县工业示范区建成甘肃省糖酒副食、盐业公司永昌批发部,隶属甘肃省盐务管理局河西分局管理。
  2003年,供区为白银区、靖远县、平川区、皋兰县、永登县、凉州区、天祝县、古浪县、民勤县、金川区、永昌县、山丹县、民乐县、高台县、甘州区、临泽县、玉门市、肃州区、嘉峪关市、金塔县、安西县、敦煌市、肃南县、肃北县、阿克塞县、景泰县共26个县(市、区)。
  1991年购进60625吨,销售62777吨。1998年食用盐每吨880元,工业用盐每吨580元。2000年购进36381吨,其中精碘盐17688吨、小额工业盐及食用加工盐18693吨;销售36031吨,其中精碘盐16024吨、小额工业盐及食用加工盐20007吨。2003年,购进48767吨,其中精碘盐29518吨、小额工业盐6108吨;销售49752吨,其中精碘盐28057吨、小额工业盐36869吨。
  1994年8月,国务院颁布实施《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全县普及食用碘盐,送盐下乡,下设代批点,拓宽经营网络,打击不法盐贩,杜绝劣质盐、非碘盐、土盐、硝盐等私盐流入食盐市场。2004年9月,红山窑乡王信堡村成为金昌市首个创建碘盐普及示范区。
  烟草
  1988年12月,永昌县烟草专卖局成立。1992年7月,成立永昌县烟草公司,和县烟草专卖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受市烟草专卖局和县政府的双重领导。1995年1月,县烟草专卖局(公司)改由金昌烟草专卖分局(公司)统一管理。当年,建成专卖专营的基层批发网点5个。县烟草专卖局内设专卖股、稽查大队、公安特派室和3个专卖管理所。2005年6月,永昌县烟草公司法人资格取消,改称永昌县烟草营销管理部。
  县烟草专卖局成立之初,货源由武威市烟草公司下达计划从武威市烟草公司购进。1992年,购进2915箱,购进额394万元,销售2915箱,销售额323万元。1995年1月,货源改由金昌烟草公司从省内各烟厂购进,当年购进4559箱,购进额1415万元,销售4895箱,销售额1287万元。1998年4月,县烟草公司办理省外烟草进货权,可参加全国烟草产销计划衔接平衡会,扩大省外烟草购进量。建立烟草批发网点5个,各网点定期为辖区内各零售户送货。2005年,购进7959箱,购进额598万元,销售8132箱,销售额632万元。
  199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颁布,1992年1月实施。1992年8月,县烟草专卖局开始审批发放“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1995年发证629户,其中,国营、集体184户,个体445户。2000年,发证980户,其中,国营、集体185户,个体795户。2005年,发证172户,其中,国营、集体6户,个体166户。1992年至2005年,共查处各类烟草违法案件4028起,查获违法烟草3177件,其中查获假冒商标烟草7953条、走私烟草626条,上缴罚没款99.9万元。
  第五节 餐饮服务
  1991年,全县从事饮食业的有301户,从业人员664人。其中国营7家、集体17家、个体277户,服务网点遍布城乡。此后,永昌大酒店、龙华大酒店、鼎亚大酒店等先后建成投入使用,主营中餐,兼营火锅,带动全县餐饮服务业的发展。酿皮、沙米面条、清汤牛羊肉、烤羊肉串、水饺、水煮鸡、卤肉等地方特色饮食种类繁多,发展迅速。2000年前后,城镇周边地区家庭羊肉馆数量快速增加。2005年,全县餐饮企业143个,从业人员1691人。
  服务实体选介:①永昌大酒店。位于县城南大街,挂县政府招待所牌子。1991年,由县政府招待所更名为骊靬宾馆。2003年完成改扩建工程,11月成立永昌大酒店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私营企业甘肃安兴建筑工程公司,是一座集住宿、餐饮、娱乐、商贸、旅游、会议于一体的现代涉外“二星级”旅游酒店。占地面积10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07.87平方米,电梯载客,设施齐全,拥有豪华套间、普通套间、豪华标准间、标准间等多种规格的客房108套、248张床位。②龙华商贸餐饮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9年,位于县城南大街,属私营企业。下辖龙华大酒店、龙华贵宾楼、龙华娱乐会所,可一次性接待1500多人就餐。主营中餐、小肥牛火锅,兼营酒类批发销售。拥有员工200多名,年纯收入100万元,上缴税金40万元。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被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私营企业协会授予优秀私营企业称号,获市、县“德赛杯”地方特色羊肉烹饪大赛金奖。③华奥酒店。位于县城北街十字,投资1300多万元,按三星级标准兴建,2005年6月建成营业。拥有多种类型的客房40余套,有餐饮包厢、多功能厅会议室、KTV包厢、棋牌、电梯载客、免费宽带上网等服务和娱乐设施。④北海宾馆。位于县城北大街,1993年10月建成,设床位110张。2005年整体拍卖。⑤宝通宾馆。位于县城南大街,1993年建成,设床位108张。2005年产权转让。⑥永昌宾馆。1994年7月建成,设床位60张。2005年改制转让。⑦三洋宾馆。位于县城南大街,1993年建成,设床位80张。⑧邮政宾馆。位于县城西大街,1993年建成,设床位30张。
  此外,县城内还有鼎亚大酒店、宏宇酒楼、瑞鑫龙酒店、鸾鸟酒楼、福满春酒楼等具有一定规模的饮食服务实体。
  其他服务业:1991年,全县有服务业户179户,从业人员513人,其中:旅馆业33家,从业人员160人;理发业103户,从业人员132人;摄影业8户,从业人员20人;日用品修理业7家,从业人员42人;其他行业28家,从业人员159人。2005年,全县社会服务企业59家,从业人员1402人,营业收入16011万元。
  第六节 对外贸易
  1991年后,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在产品品种、数量、交易金额上大幅增长,其中部分产品销往国外。
  外贸工业产品主要有地毯、火柴、煤、农机具、萤石、硅铁、化肥、白酒等。其中亚美地毯有限责任公司为全县最大出口创汇企业,生产的地毯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等。
  外贸农业产品主要有大麦、小麦、玉米、中药材、苜蓿、面粉、油料、蔬菜、羊毛、肉羊、鱼等。其中啤酒大麦、原产清河两乡镇的中药材、制种玉米,十分畅销,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中农草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杨柳青饲草公司生产的苜蓿草颗粒远销海内外。焦家庄乡和城关镇鱼场养殖的金鳟鱼,德赛羊业公司加工的羊肉产品、县种羊场从国外引进繁育的波德代、陶赛特肉羊,成为全县外贸农产品中的知名品牌。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