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电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010
颗粒名称: 第八节 电网建设
分类号: TM727-53
页数: 3
页码: 329-331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电网建设、农网改造、程控化、网络化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电网 建设

内容

农网改造
  1990年前,全县建成的35千伏送变电工程有新城子供电所、焦家庄供电所、永昌变电所、城关供电所、城郊供电所、头坝供电所、六坝供电所、水源供电所、朱王堡供电所、皇城电站、金川峡电站。1991年,建成红山窑供电所。1994年,建成宋家沟供电所。1998年开始,全县开始实施农网改造工程。1999年6月,永昌县被列为甘肃省21个电气化竣工试点县。县委、县政府成立农网改造领导小组,县电力局成立农网改造办公室,组织实施电网建设和技术改造。至2005年,一、二期农网建设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共完成工程投资13045万元。完成调度自动化工程1项,新建35千伏变电所2座,其中红光箱式变电所2001年5月建成,郑家堡供电所2001年10月建成。改造35千伏变电所8座,35千伏变电容量达到70800千伏安。新建35千伏线路145.5千米,累计达到322.38千米。新建、改造10千伏配电线路586千米,累计达到1520.63千米。新建改造低压线路589千米,累计达到1288.47千米。新增或改造变压器861台,累计达到2209台。台区改造63处,进户线改造956.51千米。
  农网建设改造工程的实施,相继解决了农村电网陈日、设备落后、线损高、供电质量差等问题,顺利实现技改提升电网能力,降低电费价格的“同网同价”目标,全县共建设改造112个村、824个社、5.23万户的用电设施。电网损失率由1998年的6%降低到2005年的3%以下,年可节约损失电量300万千瓦时,年增加供电收入40多万元。线路损耗明显降低,低压电网线损率由1990的25%降低到2005年的11.23%,每年可减少损失电量约260万千瓦时,为农民减轻负担169万元。农村照明到户实收电价由1998年以前的平均0.65元/千瓦时降低到2005年的0.47元/千瓦时。
  程控化、网络化建设
  1991年以前,永昌县的电力调度是借助邮电通讯进行。1991年3月,省计委对永昌县上报调度自动化工程予以列项批复。同年4月,县水利电力局安装RTS—200电网自动化系统。在县境内架设独立的有线通讯网络和多处载波通讯网络、无线电台通讯网。至2005年底,已开通扩频站6个,载波站9个,形成供电调度通讯以点到面,从单一到相互交替连控,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调度网络。
  供输区域
  清河大网趸售供电区有金昌供电局所辖110千伏变电所1座,县电力局所辖35千伏变电所3座,配备变压器769台,总容量38659千伏安,共同担负着该区域农业、乡镇企业及群众生活用电。
  东河、皇城小水电直供区有县电力局所辖六坝、头坝2座35千伏变电所,装机容量19300千伏安。皇城、头坝一号、二号、三号、金川峡5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16750千瓦。进行大网与小水电互补性供输。配备供输电线路578.32千米,其中35千伏输电线路97.72千米,6千伏~10千伏线路257.12千米,0.4千伏低压线路224.1千米,电力变压器258台,总容量28060千伏安,担负着该区东河地区,皇城区的工业、农牧业生产、生活用电。
  西河、城郊互供区拥有焦家庄、红山窑、新城子3座35千伏变电所,装机容量13950千伏安。有永昌变电所提供大网电源,县小水电站提供自供电源,进行联网互补供输。配备供输电线路605.33千米,其中35千伏输电线路65千米,10千伏输电线路345.49千米,0.4千伏低压线路194.84千米;拥有配电变压器314台,总容量14668千伏安,担负着县城郊区、焦家庄、红山窑、新城子地区农、牧业生产、矿山开采及群众生活用电。
  城关、河西堡大网直供区该区域有110千伏永昌变电所1座,该变电所沙永线35千伏进线是连接大网的联网线。主变容量为1×3150+1×6300千伏安。配备供输线路277.9千米,其中35千伏输电线路44.3千米,6千伏~10千伏输电线路131.95千米,0.4千伏低压线路101.65千米,配电变压器164千米,总容量16545千伏安,担负着县城、东部工业区以及河西堡镇的工农业生产、生活用电。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