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电气化县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009
颗粒名称: 第七节 电气化县建设
分类号: TV212
页数: 3
页码: 326-328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电气化县建设、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 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电气化 县建设

内容

初级电气化县建设
  1991年3月,永昌县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同年11月,县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永昌县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始全面实施电气化工程建设。以建成头坝一号水电站为标志,以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为主要内容,到1994年10月工程建设竣工后,全县工业企业用电量由1989年的2025.4万千瓦时增长到3641.43万千瓦时。拥有小型水电站4座,装机容量11650千瓦,年发电量4838.5万千瓦时。建成35千伏变电所9座,安装主变18台,主变容量43890千伏安。架设高低压线路2202.28千米,配电变压器1359台75597千伏安。人均占有小水电自供电量291.74千瓦时。综合网损率下降到11.23%,比部颁标准低0.8个百分点。通电率达到100%,比部颁标准90%高10个百分点。全县工农业用电量达到7194.72万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431千瓦时,超部颁标准231千瓦时。全县年生活用电量达到2081.31万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185千瓦时,超部颁标准35千瓦时。全县小水电自供电量占全县工农业年用电量7194.72万千瓦时的67.25%,超部颁标准7.25个百分点。发供电主要设备完好率达到97%,超部颁标准2个百分点。发展城镇电炊户600户。全县电灌面积由1989年的10.48万亩发展到12.83万亩。
  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
  电源建设在初级电气化建设的基础上,2000年12月,成立永昌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依据《永昌县电气化发展规划(1995~2010)》,制定了以1999年为基准年,2001年至2004年为建设期,2005年为达标年,2015年为远景年的永昌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报经国家水利部审核批准后开始实施。
  至2005年底,先后建设改造皇城、头坝一号、二号、三号、金川峡等五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4850千瓦,年设计发电量达到7132万千瓦时。同时,在东大河、西大河和金川河流域进行“流域、梯级、综合、滚动”开发战略,吸引外资相继开发以二坝渠梯级水电站、丁家峡水电站、大干沟水电站、东河湾梯级水电站为重点的电源建设项目。
  电网工程电网建设是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8年开始,投资13045万元进行电网工程建设改造,先后完成调度自动化工程。新增或改造35千伏输电线路145.5千米,10千伏输电线路586千米,低压线路589千米,配电变压器861台50913千伏安。新建或改造35千伏变电所12座,主变容量达到70800千伏安。通过电网建设改造,供电网络布局更趋合理,全县电网运行水平显著提高。
  1992年起,相继组建成立电气维修中心、小型设备维修、调试、仪表校验、技术培训等机构。建立完善勘测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三大体系,实现大修不出县,小修不出站所,设备事故及时排除,运行安全可靠的建设目标。
  电气化县达标验收至2005年底,全县通电户69928户,通电户率达100%。人均用电量达771千瓦时,户均生活用电量达505千瓦时。以电代燃料户14280户,占总户数的20.28%。高压网损率降低到8.93%,低压网损率降低到11.2%。发、供电设备完好率均达到100%,供电可靠率达99.4%,电压合格率达97.7%。农村小水电提供电量占全县用电量的55.59%。小水电发电量达到7108万千瓦时,发电成本由1990年的0.12元/千瓦时降低到2005年的0.102元/千瓦时。
  第八节 电网建设
  农网改造
  1990年前,全县建成的35千伏送变电工程有新城子供电所、焦家庄供电所、永昌变电所、城关供电所、城郊供电所、头坝供电所、六坝供电所、水源供电所、朱王堡供电所、皇城电站、金川峡电站。1991年,建成红山窑供电所。1994年,建成宋家沟供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