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抗旱防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300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抗旱防汛
分类号: TV87
页数: 4
页码: 320-323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抗旱防汛、抗旱工作、防汛工作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抗旱 防汛

内容

抗旱工作
  旱情概况永昌县境内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地理复杂,水资源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匀,自然条件严酷,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标准不高,构成“十年九旱”的基本县情。1991年至2001年,连续10年出现频率不同的春旱或春末夏初干旱的自然现象,给全县工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较为典型的有1997年严重干旱和2001年特大干旱。
  1997年严重干旱。从1996年秋未开始到1997年入春之后,降水偏少,全县耕地土壤墒情严重不足,土壤相对湿度仅为38%,作物生长关键期4至6月无有效降雨,各乡镇遭受不同程度的大干旱,受旱面积达58%,受灾面积38%。2001年特大干旱。是一次典型的灌溉农业区干旱,从2000年11月冬至2001年6月,降雨量仅为133.9毫米,到7月、8月份,降水持续偏少。全年降雨量较2000年减少21毫米,上游河源来水锐减,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受旱面积达50万亩。
  抗旱措施结合全县的水情县情,县抗旱防汛指挥部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群众树立长期防旱抗旱、立足抗大旱的思想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导思想,在发展优势、高效节水农业上求突破。充分利用天上水、合理利用地表水、适度开发地下水、大力开展节水灌溉,保持水浇地用水量零增长,提高防御干旱的能力。因地、因时调整农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对不同作物加强灌溉制度的研究总结,加强水利设施的维护保养,重点解决用水环节中的跑、冒、滴、漏问题,动员村社平田整地,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力度,利用现有水利设施的供水能力,开展渠道衬砌、小畦灌溉等常规节水措施,改大水串灌、漫灌为沟灌、畦灌,集中连片推广管道灌溉、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结合农艺措施、集蓄自然降水、保蓄土壤墒情、扩大地膜覆盖种植面积、保持耕作层温度、高茬收割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抗旱能力。利用一切有利天气过程,适时开展人工高炮催化增雨作业。认真抓好全县中、小型水库调蓄,严格控制用水计划,加强水资源的计划管理,最大限度地压缩非生产性和计划外供水,严格控制播种面积,坚持以水定地,精细管理,改变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将秋冬两次成水改为一次成水,压缩春灌,节约水量,确保苗灌。
  水情调度2001年特大干旱发生后,为发挥水资源的最佳效益,市政府在2001年5月28日至7月4日期间连续召开五次水情调度会,采取压缩农业灌溉水量、拉长灌溉轮期、压减城市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量等一系列措施,抗旱救灾。5月28日第一次水情调度会决定:东河灌区一轮苗水结束后,皇城水库下闸蓄水5~7天,视水库来水情况,研究决定开启时间和出库流量;从5月29日早6时压减金川峡水库出库流量,由当日的日均5.1立方米/秒压减为4.10立方米/秒。6月8日第二次水情调度会决定东河灌区二轮苗水6月9日零点开灌,出库流量为11立方米/秒。从6月9日零时起,金川峡水库日出库流量由4.1立方米/秒增为4.5立方米/秒。6月17日第三次水情调度会决定:东河灌区二轮水因水库水量不足,出库流量由原来的11立方米/秒压减为8立方米/秒;金川峡水库17日下午6时关闸蓄水,金川灌区农灌用水停水3天,只供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以市政府的名义在当晚电视上发布停水紧急通知,要求市区内所有的喷泉、桑拿、浴池、纯净水场、工程建筑、绿化等用水全部暂时关停,由市建委配合市水政监察支队检查落实,待水情好转后,再通知启动。6月20日第四次水情调度会决定:6月20日晚8时,皇城水库下闸蓄水。6月21日早8时皇城水库开闸,流量6.0立方米/秒,用于东河灌区苗灌。7月4日第五次水情调度会决定:东河灌区六坝、南坝部分村社急需二轮苗灌等情况决定,在确保皇城水库库容300万立方米、金川峡水库库容700万立方米以上的前提下,以6立方米/秒水量安排六坝、南坝部分村社的二轮苗灌,3天后视上游来水及水库蓄水低于3.0立方米/秒时必须立即停止农灌。
  防汛工作
  永昌地域广阔,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具有产生不同类型洪水和出现洪水灾害的自然条件。由于整体防洪标准普遍较低,只能防御一般洪水,对于较大洪水只能依赖汛期加强监测防守、抢险等防御措施。
  防汛措施县抗旱防汛指挥部成立后,以水库防汛保安为重点,对防洪工程实行分片负责制,在汛期水库库容接近汛限警戒水位时,分管领导亲临现场,昼夜巡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各灌区由水利管理处、受益乡镇、驻地企事业单位、国有农场、沿山易洪村社组建灌区防汛指挥部,灌区水管处处长任指挥部指挥(或主任)。每年汛前由市、县水利局组织联合防汛检查,对水库、渠首、防洪建筑、易洪河道及防汛组织领导、防汛队伍、物资储备、通信联络等按照防汛预案进行全面检查。汛期各级防汛组织按照县防汛指挥部的统一安排部署,负责本地区的防汛工作,组织抢险队伍,建立健全防汛岗位责任制和汛期24小时安全值班制,随时听从县防汛指挥部命令,保证防汛队伍、物资器材、通讯工具的准备,准确上报下达,及时互通情报。水利、气象部门加强防汛抗旱气象预报和丰、枯水期的预测预报工作,完善山洪及暴雨预警预案建设。
  抗洪救灾1998年8月15日,南坝乡南干渠以上泗砂沟突降暴雨,历时1小时,泗砂沟洪峰流量达70立方米/秒,洪水淹没淤积南干渠4千米,支斗渠5条长5千米,洪水淤积耕地1000亩(沙子厚度在1米左右),淹没手扶机2台,房屋倒塌7间,直接经济损失381.8万元。灾情发生后,市、县领导亲赴现场视察灾情,组织群众救灾。针对以上灾情,省、市、县财政先后两次下拨救灾救济款、物,折价24.9万元,帮助灾民生产自救。
  2003年8月23日至24日,新城子镇南部山区、红山窑乡大黄山一带普降暴雨,造成马营河、南阳沟等处洪水泛滥成灾(洪峰流量最大时达到50立方米/秒),导致新城子镇马营沟等六个村和红山窑乡山头庄村严重受灾。其中新城子镇洪水冲毁公路120米,渠道100米,唐家坡小学围墙60米及厕所,冲垮坝基570米。因洪水冲淹,50间民房已成危房,马营沟村4眼大口井受损,通信堡1.5千米人畜饮水管道和沉淀池被毁。红山窑乡洪水淹没200亩收割成捆的小麦,淹没610亩尚未收割的麦田,直接经济损失12.52万元。灾情发生后,县政府启动《防洪抗险应急预案》,省、市、县共拨救灾款、物等折价149万元。同时,县政府发动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为受灾群众捐助现金11万元、种子2.10万千克、化肥123.33吨,捐助救灾物资折价1.55万元。2004年7月14日下午,朱王堡镇、水源镇、河西堡镇、新城子镇突降暴雨,山洪暴发。清河灌区铧尖滩8896亩农田受灾,其中5619亩严重受灾,淹没机井7眼,受灾农户324户,受灾人口1296人,经济损失达564.66万元。河西堡镇、新城子镇直接经济损失98.2万元,其中,冲填渠道8千米,倒塌房屋2间,淹死羊只680只,柴油、汽油49吨、原煤430吨浸水。灾情发生后,省、市、县共拨救灾款135万元。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