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99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林业
分类号: S7
页数: 23
页码: 288-310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永昌县林业局是县政府主管全县林业工作的职能工作部门,林业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林业

内容

永昌县林业局是县政府主管全县林业工作的职能工作部门。2005年,下设东大河林场(甘肃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东大河自然保护站)、喇叭泉林场(与永昌县沙生植被管护站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县园艺场、林业站(与永昌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百里生态工程建设管理站、大黄山森林资源管理站、白烟墩苗圃、县公安局森林派出所共9个事业单位。10个乡(镇)分别设立林业站。永昌县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及永昌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
  第一节 森林资源
  永昌县森林资源从南到北有南部山区寒温带(祁连山区)天然云杉、祁连圆柏、沙地柏组成的针叶林与高山柳、金露梅、鬼箭锦鸡儿、鲜黄小檗等组成的天然阔叶灌木林,有北部荒漠带珍珠、红砂、盐爪爪、霸王、白刺、唐古特白刺等原生态沙生灌木组成的天然沙生灌木林。由东向西是由走廊绿洲点、线、片相配套的人工林带。祁连山、大黄山褶皱带森林资源与走廊绿洲人工林及北部荒漠化天然沙生灌木林,形成了全县森林资源分布的总体框架。
  林区分布
  天然林永昌县天然森林集中分布在祁连山海拔2600米至3000米的阴坡、半阴坡、阳坡、半阳坡及北部荒漠区与南部荒漠区。主要自然区域的分布状况是:①西大河林区主要分布于白石崖沟和西大河的河谷支流沿线。即红砂河、大乌龙沟、小乌龙沟、鸾鸟沟、平强沟、脑儿墩沟、古松林沟、大横沟、小横沟、关煞洞、大黄冰沟、小黄冰沟、黑林沟、两半个峡、倒序沟、边儿洼、大林沟、石头沟、马蔺沟等地。②马营沟林区主要分布于马营沟各支流沿线的阴坡及半阴坡。即水罐子沟、火松林、鸟石沟、石头沟、白石咀和独山子等地。③夹道林区主要分布于头沟、二沟、三沟、四沟、五沟、六沟和深沟。④河沟林区主要分布于东沟、中沟和西沟。⑤南坝林区主要分布于小口子沟、石门子沟、云庄寺沟、寺儿沟、尖山沟等地。⑥大黄山林区主要分布于大柳沟、小柳沟、水沟、松树沟、大干沟等地。⑦北部荒漠化林区主要分布于小山子滩、花草滩、露泉滩、芨岭滩、东大山滩、大寨子滩、青山堡滩、白烟墩滩、西大滩、皇娘娘滩及铧尖滩,主要森林植物以旱生、超旱生珍珠、红砂及聚盐灌木盐爪爪为主,伴生树种为霸王及白刺,其中花草滩、露泉滩、芨岭滩以珍珠为主,伴生树种为红砂和盐爪爪,盖度在50%~60%之间,是北部最重要的原生态沙生灌木及半灌木。东大山滩、大寨子滩、青山堡滩、白烟墩滩、腰墩子滩、西大滩及铧尖滩,主要森林资源分布以超旱生的灌木红砂为主,伴生灌木树种为珍珠、盐爪爪及白刺。⑧南部荒漠化林区,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山前海拔2100米~2300米坡地,树种以超旱生的红砂为主,伴生树种为珍珠和锦鸡儿,盖度在30%~40%之间。
  人工林永昌县人工林主要分布于绿洲农业区和荒漠化区接触地带。喇叭泉林场5万亩人工沙枣林及0.5万亩枸杞、人工沙棘林及全县4.4万亩的退耕还林人工林(不包括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是全县最大面积的人工成片林。其他成点、成带、成片人工林,分布于全县各地的河滩、沙化土地边缘、耕地间的地埂、空地、渠旁、路旁以及房前屋后。
  林种
  县内一级林种有防护林和经济林两种。防护林中有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农田林网)三种。水源涵养林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天然林区的东大河、西大河和大黄山林区;防风固沙林由北部荒漠化区、南部祁连山前山海拔2100米至2300米范围内的沙生灌木珍珠、红砂、盐爪爪、白刺、唐古特白刺、霸王等天然防风固沙林和县境北部绿洲区与荒漠化区接壤的风沙沿线人工防风固沙林组成;农田防护林以主干渠道、道路为骨架,农田道路、支毛渠系为支架构成。
  树种
  永昌县因受内陆荒漠化气候条件的制约,林木种质资源较少。天然林和人工林树种共2门30科60属236种(包括亚种、品种)。
  一、裸子植物门(2科6属9种)
  1.松科。①云杉属:青海云杉,分布于祁连山阴坡和半阴坡,是水源涵养林的主要乔木树种。②松属:油松,引进树种,县城内有少量栽培;樟子松,引进树种,武当山有少量栽培。③刺柏属:杜松,北海子公园和朱王堡镇有少量栽培;刺柏:引进树种,为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④落叶松属:华北落叶松,引进树种,祁连山半阴坡生长较好,已有小片中龄林。
  2.柏科。①圆柏属:祁连圆柏,分布于祁连山海拔2600米的阳坡上,是荒山绿化和景点绿化树种。②侧柏属:侧柏,在原城郊苗圃、朱王堡镇、水源镇有零星栽培,成活率低;沙地柏,散生于祁连山前山阳坡,葡匐状生长,2003年至2004年在小坝良种场、西大河苗圃、三岔苗圃采用扦插育苗获得成功,是景点绿化的优良树种。
  二、被子植物门(28科54属227种,包括亚种、品种)
  1.杨柳科。①杨属:山杨,分布于祁连山林区;甘青杨、小叶杨、加拿大杨、小美杨、北京杨、意大利杨、廊坊杨、合作杨、钻天杨、天演速生杨、箭杆杨、毛白杨在绿洲有少量栽培;箭杆胡杨由喇叭泉林场于2003年引进;二白杨、新疆杨是绿洲植树造林的主要优良树种。②柳属:高山柳,分布于祁连山和大黄山林区2500米以上的半阳坡及阴坡,是高山灌木林的优势种;旱柳、垂柳、漳河柳、金枝柳、龙爪柳、馒头柳、小红柳(柳墩),除小红柳用于防沙治沙和地埂造林绿化外,其他柳树品种主要用于街道、交通道路、庭院景点绿化。
  2.胡颓子科。①胡颓子属:沙枣、新疆大果沙枣,是三北防护林和防沙治沙造林及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也是耐盐碱的主要乔木树种之一。②沙棘属:沙棘(酸刺),为天然生长,分布较广,祁连山中的沙坝都有分布,特别是西大河水库以上有成片分布,清河地区有零星分布;大果沙棘,喇叭泉林场2000年从省林科所引进。
  3.科。①琐琐属:梭梭、白梭梭,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北部荒漠地区有少量天然林,是治沙造林的主要树种。②盐爪爪属:盐爪爪、尖叶盐爪爪、细枝盐爪爪,落叶小灌木(群众叫黄毛)主要分布于花草滩、露泉滩、芨岭滩、东大山河滩、白烟墩滩(盖度在8%~10%之间,优势种为盐爪爪)和祁连山前山(海拔2100米~2300米)荒坡及铧尖滩、皇娘娘滩、西大滩、腰墩子滩、青山堡滩、大寨子滩,盖度在5%~8%之间。③珍珠猎毛菜属:珍珠(群众叫籽儿柴),落叶小灌木,分布于花草滩、露泉滩、小山子滩、芨岭滩,盖度在60%~80%之间,是荒漠化区域最主要的原生态沙生植被和封护的主要对象。
  4.柽柳科。①红砂属(枇杷柴属):红砂,落叶小灌木,是北部荒漠化区域和祁连山山前2100米~2300米分布带主要的原生态树种资源,在铧尖滩、西大滩、白烟墩滩、大寨子滩、东大山滩及祁连山山前植被中成为优势种(盖度在20%~30%之间),是沙生植被封护的主要对象。②柽柳属:柽柳,落叶灌木,主要分布于祁连山海拔2300米~2400米干旱的南山坡和北部喇叭泉林场、铧尖滩、腰墩子滩的人工林区,是耐寒、耐旱、耐盐碱的主要树种之一。
  5.科。①白刺属:白刺(泡泡刺),落叶小灌木,主要分布于铧尖滩、西大滩、白烟墩滩、腰墩子滩、西坪坡等荒滩上,盖度在3%~5%之间,是治沙的优良树种;唐古特白刺,主要分布于花草滩、露泉滩海拔2000米以下干旱河谷,片状和零星分布兼有。②霸王属:霸王,在铧尖滩、西大滩、白烟墩滩、腰墩子滩、西坪坡滩、青山堡滩、大寨子滩、东大山滩、花草滩、露泉滩有零星分布。
  6.科。沙拐枣属:沙拐枣,落叶小灌木,分布于龙口子沙漠区,数量呈逐步减少趋势。
  7.蝶形花科。①槐属:国槐、龙爪槐、倒垂槐,常作行道树和厂矿绿化,在县城、河西堡镇、朱王堡镇、水源镇有大量栽培。②刺槐属:刺槐,在县城和水源镇、喇叭泉林场有少量栽植。③盐木属:花棒,在校场山和喇叭泉林场有成片栽培,是抗旱造林的主要树种。④香槐属:朝鲜洋槐(红花槐),引进树种,在河西堡镇区和水源镇北地村有成带的景观栽培。⑤紫穗槐属:紫穗槐,2001年引进,落叶灌木,喇叭泉林场有300亩带状成片栽培。⑥锦鸡儿属:甘蒙锦鸡儿,产于祁连山海拔2480米~2532米处;甘肃锦鸡儿,产于祁连山冷龙岭及南山海拔2450米的分布带;鬼箭锦鸡儿(驴球头刺),祁连山林区云杉林下缘组成灌木树种,群体性分布于高山;锦鸡儿(猫儿刺),散生于祁连山阳坡;矮角锦鸡儿,零星分布于北部荒漠区,是超旱生的天然灌木树种;柠条锦鸡儿(毛条),主要分布于铧尖滩、腰墩子滩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地和喇叭泉林场防风固沙林地;白毛锦鸡儿(柠条),2000年从定西引进,分布于铧尖滩和腰墩子滩退耕还林造林地。
  8.小檗科。小檗属:鲜黄小檗(黄柏刺),分布于祁连山沟河边,阴坡也有生长;红叶小檗、绿叶小檗,2000年由陕西引进,落叶小灌木,在县城、河西堡镇区、百里生态园区、喇叭泉林场作为景观绿化栽培。
  9.桦木科。桦属:红桦,分布于祁连山桦林子,面积较小。
  10.茶藨子科。茶藨子属:冰川茶藨子(酸酒瓶子),果实可食,零星分布于祁连山山区。
  11.忍冬科。忍冬属:忍冬金银木(羊奶子、六道木)灌木,分布于祁连山阳坡。
  12.黄杨科。黄杨属:小叶黄杨,常绿灌木,河西堡镇区作为街道绿化带树种,面积较小。
  13.漆树科。黄连木属:火炬树,1998年引进树种,在武当山有小面积栽培。
  14.木犀科。①连翘属:连翘,在朱王堡镇和河西堡镇有零星栽植。②白腊属:大叶白腊、小叶白腊,在县城以东地区常作行道树用于道路绿化树种。③女贞属:金叶女贞,2003年引进树种,县城作为花坛彩叶绿化树种。④丁香属:紫丁香,落叶灌木,绿洲农区庭院有少量栽培,在县城街道花池用作景观绿化,栽培面积较小。
  15.苏木科。苏木属:紫荆,落叶小乔木,在县城和农区庭院有零星栽培。
  16.榆科。榆属:旱榆、白榆、垂榆、大叶榆,是绿洲或风沙地区植树造林的主要树种。
  17.桑科。桑属:桑,朱王堡镇、水源镇有零星栽植。
  18.胡桃科。山核桃属:核桃、新疆薄皮核桃,产于南坝乡、水源镇、朱王堡镇部分村社、龚家堡林场、县园艺场及农家果园,面积较小。
  19.云香科。花椒属:花椒,朱王堡镇、水源镇的少数农户有零星栽植,越冬困难。
  20.苦木科。①臭椿属:臭椿,清河地区庭院、村旁有零星栽植,抗病虫害,特别是抗天牛危害,是理想的抗天牛树种。②爬山虎属:爬山虎,河西堡镇区和县城及百里生态园有少量栽培。
  21.茄科。枸杞属:中宁枸杞,品种有中宁1号、大麻叶、小麻叶,于2000年从宁夏引进,在喇叭泉林场和青山堡农场栽培6000亩;北方枸杞,为传统地方品种,零星分布于县城以东各乡镇。
  22.紫葳科。芍药属:紫斑牡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县城庭院及朱王堡镇、水源镇的少数农户在庭院有零星栽培,根为丹皮,是重要的中药材。
  23.麻黄科。麻黄属:单子麻黄,半灌木,分布北部荒漠区的麻黄沟,栒子山、风门山、龙首山及祁连山、大黄山等山地阳坡及半阳坡。
  24.山茱萸科。梾木属:红端木,2002年北海子公园苗圃从陕西引进,是景观彩色树种。
  25.蔷薇科。①栒子属:灰栒子、水栒子、毛叶水栒子,分布于祁连山半阳坡及半阴坡。②山楂属:山楂,清河地区和河西堡镇的果园有少量栽培。③花楸属:天山花楸(群众叫皂角),落叶小乔木,产于祁连山海拔2400米至3000米的阳坡石崖及石质山地。④蔷薇属:月季花、紫花月季,县城及清河地区的庭院有零星栽培;山刺玫、红刺玫、刺玫蔷薇分布祁连山河谷地带;黄刺玫、单瓣黄刺玫、苦水玫瑰为传统乡土树种和优良香料灌木树种,是优良的香化、绿化的灌木树种。⑤鲜卑花属:窄叶鲜卑木,落叶灌木,分布于祁连山云杉纯林上缘的阴坡及半阴坡,是高山柳的伴生树种和高山森林群落结构的主要树种之一。⑥锦刺属:金露梅、银露梅,分布于祁连山阴坡及半阴坡。⑦珍珠梅属:珍珠梅、高丛珍珠梅,分布于城区庭院。⑧绣线菊属:高山绣线菊(兔儿条),分布于祁连山半阳坡及沟谷。⑨苹果属:垂丝海棠、楸子、山丁子、八棱海棠、倒挂珍珠、花红,南坝和清河地区有少量栽培,多作砧木。苹果品种主要有红元帅、金冠、红玉、祝光、黄魁、红魁、国光、青香蕉、印度、倭锦、秦冠、旭、早生旭、赤阳、首红、玫瑰红、北斗、顶红、艳红、魁红、超红、银红、瓦里短枝、哈啼矮枝、新红星、绯衣、乔纳金、红乔纳金、好矮生、金富、长富2号、岩富、秋富、夏里蒙、秋里蒙、冬里蒙、尔其考里门、红矮生。⑩梨属:地方品种有软儿梨、长把梨、吊蛋子、香水梨、红宵梨;引进品种有早酥梨、苹果梨、锦丰梨、明月梨、冬果梨、京白梨、朝鲜洋梨、日面红、伏茄梨、南果梨、鸭梨、巴梨、红香酥梨、水晶梨、黄金梨、雪花梨、爱宕梨;杜梨,常作砧木。■杏属:品种有山杏、大接杏、金妈妈、李广杏、二花曹杏、贵妃杏、五月黄、大偏头、唐王川桃杏、双仁杏、张公园杏、安宁18号杏;仁用品种有龙王帽、一窝蜂,分布于焦家庄以东地区农村及国有农林场。■李属:黄李子、红李子、奥李14号、牛心李、奎屯李,主要分布于清河地区。■桃属:山毛桃、毛桃、油桃、庆丰桃、国光蜜桃、菜山蜜桃、京红桃、仓方旱生、碧桃、红碧桃、白碧桃、毛樱桃、榆叶梅、重瓣榆叶梅,主要分布于县城以东地区和清河地区。
  26.葡萄科。葡萄属:葡萄,品种有无核白、马奶头、玫瑰香、珍珠王、乳藤、红瑞宝念、凤凰51、龙宝,伊豆锦、早生高墨、选拔巨峰、巨峰、京亚、里扎马特、红堤、藤念、乍娜。分布于朱王堡镇、水源镇及喇叭泉林场。
  27.鼠李科。枣属:民勤小枣、临泽小枣、鸣山大枣、兰州大枣、灵宝大枣,分布于清河地区及国有林场、园艺场。
  28.石南科。杜鹃属:香烈杜鹃、高山杜鹃,分布于祁连山海拔3000米至3500米的阴坡。
  林地面积
  1990年,全县有林地面积60.64万亩,森林覆盖率6.57%。至2005年,全县有林地面积271.58万亩,森林覆盖率30.81%(扣除沙生植被200万亩,森林覆盖率8.12%)。各类林业用地总面积297.24万亩,其中:天然林(乔)面积8.08万亩,占2.72%;人工林(乔)面积23.2万亩,占7.81%;灌木林面积237.66万亩,占79.95%(包括沙生植被200万亩);疏林(乔)面积2.16万亩,占0.73%;苗圃地面积0.23万亩,占0.0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4.89万亩,占5%;宜林地面积11.02万亩,占3.71%。
  林木蓄积
  1990年,全县林龄结构面积22.43万亩,林木总蓄积量77.63万立方米。至2005年底,林龄结构面积34.61万亩,林木总蓄积量为119.04万立方米,年均增长2.77%。其中幼龄林面积8.16万亩,占23.57%;蓄积量10.52万立方米,占8.84%,年均增长12.16%;中龄林面积14.1万亩,占40.75%,蓄积量46.11万立方米,占38.74%,年均增长2.16%;近熟林面积12.3万亩,占35.54%,蓄积量62万立方米,占52.09%,年均增长1.61%;成熟林面积480亩,占0.14%,蓄积量0.39万立方米,占0.33%,年均增长2.53%。
  第二节 引种育苗
  引种
  “八五”期间1991年,引进果树新品种8个。苹果有新红星、首红、好矮生、乔纳金6220株,梨有苹果梨、早酥梨1620株,无核白葡萄430株,临泽小枣1030株,采集优质苹果元帅系列短枝品种接穗4000根,在朱王堡镇三沟村五社,水源乡胜利村一、二社,东寨乡下三坝村四、五、九社6个庭院经济林示范社栽植。1992至1994年,引进果树新品种25个。苹果有好矮生、魁红、银红、艳红、新乔纳金、玫瑰红、瓦里短枝、红富士、长富2号。梨有锦丰梨、神不知、日面红、20世纪。枣有岷山大枣、兰州大枣。杏有金妈妈、唐王川曹杏。葡萄有凤凰51、早生高墨、龙宝、里扎马特、乍娜、马奶子、巨峰,在全县大面积栽植。1995年,引进优质李品种1.5万株,在水源乡、南坝乡、河西堡镇、朱王堡镇建立示范点5个,栽植面积100亩。从外地调进优质接穗3.5万根,在朱王堡镇的7个村56个社开展嫁接试验,改造经济林面积200亩。水源乡从兰州农科院引进短枝红富士5000株进行栽植。南坝乡从宁夏调进新红星短枝品种1800株,栽植50亩。
  “九五”期间1996年,六坝乡从永登县引进大接杏1.5万株,在八坝、九坝等村栽植。东寨乡、南坝乡和河西堡镇引进油桃2300株栽植。1997年,引进葡萄新品种藤稔、京亚、伊豆锦、红瑞宝、早生高墨、选拔巨峰6个品种计1000株,在清河地区试种4亩。1998至1999年,引进苹果品种轻津、北斗、阳光、长富6号、红乔纳金、阿可赛、赛可赛7个品种。引进杏有张公园、贵妃、二花木曹杏和曹杏4个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三倍体毛白杨、大花垂瓣碧桃、牡丹、大花垂瓣榆叶梅、速生杨,在国有林场苗圃试验成功。2000年,在国有林场、苗圃引种和试验示范培育毛白杨、国槐、榆叶梅、白腊、紫穗槐、酸枣、侧柏等16个新品种,栽植81亩。引进果树新品种16个,接穗8258根,其中红香酥梨50根、七月酥梨50根、新高梨50根,美国8号苹果10根、珊夏苹果100根,金富7168根,日本阳光、长富6号、阿可赛、赛可赛、红乔纳金、北斗40根,红心李、奥李14号100根,二花槽杏、贵妃杏、美国凯特杏、张公圆杏600根。喇叭泉林场引种繁育俄罗斯、乌格兰木果沙棘1220株,金色大果沙棘280根。东大河林场完成爬地柏引种育苗2亩。
  “十五”期间2001年,城郊苗圃引进漳河柳、火炬、卵儿槐绿化苗木品种进行培育。喇叭泉林场引进皇冠、黄金、大果水晶、华丰、早生黄金、爱宕梨、华丰梨、十月红梨8个梨新品种4200芽,高接换化果树325株,培育10亩;引进珍珠王、乳藤葡萄新品种2个210株,培育5亩;引进金丝柳、馒头柳3620株,培育2亩。清河两乡镇引进并定植果树新品种有红提葡萄、国光蜜桃、杏艳桃、菜山蜜桃、处署红、仓方早生等品种6个1315株,计16.8亩。北海子引进馒头柳插条1.8万根,地膜育苗1.2亩。2002年至2004年,全县引进刺柏、圆柏、爬地柏、俄罗斯杨、箭杆胡杨、刺槐、金叶女贞、红叶小蘖、黄叶小蘖、河北杨、中华速生杨等11个绿化树种和仁用杏、枸杞、山杏、沙棘、花椒、金银花等6个生态经济林树种。
  至2005年,全县共引进常绿树种6个,城乡绿化乔灌落叶树种25个,果树经济林新品种70个,生态兼经济型树种6个。经过区域适应性栽培、示范和推广,适宜全县生长的乔木品种主要有青海云杉、爬地柏、沙枣、二白杨、新疆杨、旱柳、白榆、箭杆杨、胡杨、国槐、白腊、刺槐、垂柳、馒头柳、金丝柳、毛白杨等,灌木品种有沙棘、枸杞、红柳、梭梭、毛条、花棒、柠条、紫穗槐、榆叶梅等,果树品种有红玉、黄元帅、乔纳金、青香蕉、新红星、好矮生、魁红、苹果梨、早酥梨、锦丰梨、软儿梨、日面红、二十世纪、马奶子葡萄、无核白、巨峰、龙宝、乳藤、兰州大枣、张公圆、曹杏、红心李、油桃等,生态兼经济树种有沙棘、枸杞、仁用杏、山杏等。
  育苗
  1991年,全县国营苗圃有城郊苗圃、六坝苗圃、白烟墩苗圃。东大河林场、喇叭泉林场、县园艺场分别建立苗圃、种苗站,自育自用,剩余苗木调剂城乡栽植。全县共有苗圃地2882亩,其中城郊苗圃130亩、六坝苗圃471亩、白烟墩苗圃800亩、东大河林场181.5亩、喇叭泉林场902亩、县园艺场397.6亩。
  1991年至2000年,育苗树种主要以杨树、沙枣、云杉、白榆和经济苗木为主,育苗品种以杨树、沙枣、白腊、白榆、梭梭、云杉、酸梨、杜梨、花棒、毛条为主。2000年后,共培育名、优、特及乡土树种30多种。2005年,全县种苗基地中,东大河林场是以云杉、祁连圆柏、爬地柏为主的针叶树种繁育基地,喇叭泉林场是以沙枣、红柳等沙生苗木为主的沙生种苗基地,县园艺场、白烟墩苗圃是以杨、柳、白腊等为主的乡土品种苗木和用材苗木繁育基地,百里生态管理站是以城市绿化大苗、花灌木为主的城市绿化苗木基地,县林业站种苗繁育基地是以新、优、特苗木驯化、引进推广为主的种苗繁育、采穗圃基地。
  第三节 人工造林
  1991年后,永昌县加大造林力度,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林网、经济林面积不断增加。至2005年,全县完成造林绿化面积累计31.61万亩,其中国营造林16.6万亩;集体造林3.72万亩;国营、乡镇合作造林6944亩;个人造林10.59万亩。
  累计完成零星四旁植树528.03万株。
  1990年至2005年,全县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有:“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8923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13.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23.6万亩;百里生态工程,完成1.03万亩;喇叭泉林场死亡沙枣林改造工程,完成5000亩,共计完成项目建设面积52.73万亩。
  1998年,实施平原绿洲达标建设,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2003年,新旧国道夹带地段(东寨镇双桥至六坝乡八坝)1万多亩新建绿色通道基干林带被省林业厅树立为“甘肃省林业厅绿色通道示范样板工程”。
  第四节 经济林栽培
  1991年后,永昌县经济林建设主要以优化结构,提高品质,走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以名、优、特经济林树种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栽培为主体,先后引进了以金富、乔纳金、红乔纳金、长富、秋富等为主的苹果系列品种,对清河地区老果园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梨新品种红香酥梨,加大乡土树种软儿梨的栽培面积;引进葡萄新品种藤念、京亚、伊豆锦、旱生高墨、选拔巨峰、巨峰、红堤、里扎马特、乍娜等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并取得成功;引进二花槽杏、贵妃杏、五月黄杏、曹杏、兰州大接杏、张公圆杏以及仁用杏品种龙王帽、一窝蜂等品种在焦家庄乡和东河地区栽培。至2005年,经济林营建面积达1.89万亩。
  经济林分布
  经济林树种为裸子植物门,共8科12属117种。有蔷薇科苹果属40个品种,梨属22个品种,杏属14个品种,桃属6个品种,李属5个品种;葡萄科葡萄属17个品种;鼠李科枣属5个品种;茄科枸杞属3个品种;胡桃科山核桃属2个品种。此外,有胡颓子科胡颓子属品种1个,云香科花椒属品种1个,桑科桑属品种1个。
  县内经济林栽培按照气候条件差异和地形及海拔变化,分布为三大区域。清河井灌区,包括朱王堡镇、水源镇、喇叭泉林场,为全县经济林主产区,各经济林品种均有栽培,苹果梨、早酥梨及元帅系列苹果栽培已形成规模,2005年经济林面积1.31万亩,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的69.15%。城郊及东河灌区,包括河西堡镇、东寨镇、六坝乡、南坝乡、城关镇,主栽品种有苹果梨、早酥梨、大接杏及元帅系列苹果等,2005年经济林面积5582亩,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的29.52%。西河冷凉灌区,包括焦家庄乡、红山窑乡、新城子镇,主栽品种有早酥梨、山杏、大接杏,2005年经济林面积252亩,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的1.33%。
  林果基地建设
  1991年,结合庭院经济林建设,全县新建小果园1042个,面积2626亩,更新修剪果树2300多株,整形修剪果树1700多株。同年,县园艺场建成果窖108.79平方米,果库94.25平方米,贮藏量1万千克。全县发展庭院经济林开发示范户226户,经济林示范村6个,栽植庭院果树4.25万株。1992年,县政府对新建经济林每亩补助7.5元,当年新建果园614个,面积2400亩。1993年,引进短枝型新红星品种,在水源镇示范栽植100亩(4650株)。1994年,喇叭泉林场定植优质短枝型苹果玫瑰红、新红星、首红、魁红、红矮生、瓦里短枝等树苗1.5万株,面积700亩。喇叭泉林场建成30万千克果窖1个,1200平方米。1995年,朱王堡镇引进优质果品接穗3.5万根,改造果园1006亩,5700株;引进优质李品种1.5万株,栽植面积500亩;南坝乡从宁夏调运新红星1.6万株,栽植面积500亩。当年,全县经济林面积达2.65万亩,果品产量2016吨。
  1996年,全县确定“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名、优、新、特品种,提高商品率和经济效益”的经济林发展战略,当年,在朱王堡镇汤宁村标准化栽植杜梨砧木7.3万株,引进脱毒葡萄品种京亚、藤稔、旱生高墨温室栽培986株。六坝乡从永登调进大接杏1.5万株。东寨乡、南坝乡、河西堡镇引进油桃2300株。喇叭泉林场采集名优新特果树接穗8000根,高接换头果树1486株,并建成果品贮藏室1200平方米。同年,喇叭泉林场锦丰梨获甘肃省第二届林果产品鉴评会金奖。1997年,朱王堡镇补植杜梨砧木500株,六坝乡栽植大接杏300株,东寨乡栽植大接杏4100株,南坝乡栽植大接杏2500株,新城子镇栽植大接杏100株。城关镇栽植大接杏1400株。全县建成千亩果园2个、百亩果园14个、10亩果园7500个。1998年,完成清河锦丰梨基地建设2578亩,城郊、东河大接杏、早酥
  梨基地建设1152亩。2000年,引进红香酥梨、七月酥梨等果树品种16种,接穗8258根,嫁接果树,苗砧1.59万株。当年,全县经济林面积为1.96万亩,果品产量3888吨。
  2001年,引进红堤葡萄、国光蜜桃等新品种种条4150株,嫁接改造低产果园2000亩,完成苹果梨改造软儿梨、红香酥梨50亩。2002年,引进皇冠、黄金梨等果树新品种,改造县园艺场等低产果园2500亩。集中连片发展特色经济林,发展山杏607亩、大接杏197亩、仁用杏320亩、枸杞杞161亩。2003年,从山东引进水晶梨、黄金梨、爱岩梨等8个果树新品种,发展山杏1042亩、大接杏630亩、仁用杏981.6亩、枣853亩。2004年,发展山杏265亩。喇叭泉林场结合死亡沙枣林改造,在沙化土地上栽培优质枸杞和大果沙棘2000亩,当年挂果。2005年,喇叭泉林场推广沙化土地枸杞、大果沙棘栽培3000亩。全县经济林面积1.89万亩,果品总产量3055吨。
  第五节 森林资源管护
  森林资源林政管理
  林政及执法管理①林地林权管理。1990年至2005年,依法受理征占用林地2起,分别为2003年西气东输管理工程建设临时占用林地和2005年西部输油管道工程建设临时占用林地,共临时占用林地面积46亩,地类为有林地,林种为防护林,采伐林木3867株,蓄积量112.34立方米。向林地经营单位缴纳林地补偿费1414元,林木补偿费53340元,森林植被恢复费21557元;共依法换林权证26个,其中国有12个、集体14个,面积45576.27公顷。2001年依法颁证19个,其中国有6个、集体8个、个人5个,面积214.877公顷。2004年退耕还林依法颁证648个,其中个人648个,面积745.143公顷。②限额采伐管理。全县林木采伐工作严格按省、市下达的年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做到凭证采伐、限额管理。1990年至2005年共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256件(份),林木采伐蓄积量11053立方米,其中乡镇单位9653.7立方米,国营单位1399.2立方米。③木材流通管理。主要是木材市场和木材经营加工管理。至2005年底,全县依法清理整顿木材市场、木材加工销售、林区矿点131处,依法办理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68件。④林政案件统计分析。1990年至2005年,共发生各类案件301起,盗伐林木318.87立方米,盗猎野生动物233只。其中林政案件252起,刑事案件13起,治安案件27起,森检案件9起。共查处281起,处理当事人567人,收缴罚款44441元,赔偿损失款18616元,没收违法所得款3293元,没收木材28立方米,责令补种树木2500株,收缴旱獭皮190张,鹿茸、鹿筋、鹿肾8件。
  森林资源调查管理①一类清查。1991年完成全省森林资源一类清查全县第二次复查工作,布点226个,完成样点调查,登记卡片678张;1996年完成全省森林资源一类清查全县第三次复查工作,分布固定样地173个,其中Ⅱ副总体43个,Ⅲ副总体130个,进行复查,样地复位率100%②专业调查。1991年完成全国治沙调查全县调查工作,对全县75万多亩沙漠戈壁的植被进行调查,采集制作标本50余种,查清全县主要植物54种,并编制全县十年治沙规划和两大国有林场发展规划。1991年6月开始至1993年9月,完成全省森林病虫普查全市普查工作,对国列、省列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及在全市局部地区发生、危害性大,能随树木及林产品传播的病虫进行调查,基本摸清病、虫种类、分布范围、为害程度及其他情况,全市共设线路调查点80个,标准地19个,固定观察点4个,普查林地面积14967.8公顷,绘制《永昌县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分布图》。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完成甘肃省沙漠化土地普查永昌县普查工作,查清全县沙区总面积为161875公顷,编写《永昌县沙漠化土地普查报告》,绘制《永昌县沙漠化土地现状图》。1995年完成《永昌县果树生产调查及发展规划》,经调查,全县1995年果园面积达到27931.3亩,产量达到3962.34吨,亩产量472千克。1997年完成河西五地(市)杨树蛀干天牛疫情永昌县专项普查工作,完成线路调查点(标准地)943个,调查寄主树种15.47万株,完成跟踪访问调查点144个,苗木木材调运点22个,经普查全县未发生天牛疫情。1998年10月至1999年10月,完成永昌县沙漠化土地监测调查工作,经调查,沙化土地面积89.36万亩,有5.57万亩戈壁变为耕地,沙化土地下降35.87%。2003年完成永昌县林木蛀干性害虫发生情况调查,调查点75个,调查林木面积1604公顷,调查木材850立方米。同年6月开始至2005年1月,完成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经调查,全市造成明显危害的主要生物录列出18种,潜在危害的主要生物录列出12种。2004年完成全县杨树黄斑星天牛疫情专项普查工作,共完成标准地调查点1085个,调查寄主树种21.7万株,查得调进带有黄斑星天牛木材的单位和个人4个,立案对虫害木进行焚烧、加工、薰蒸处理,依法处理责任人4人。2005年完成全县森林鼠(兔)害发生情况调查,调查面积18.73万亩,标准地80个,查清害鼠(兔)主要种类、分布范围和密度,主要种类有中华鼢鼠、大沙鼠、野兔三种。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林区道路、房屋、通讯、信息网络建设、输电线路、围栏、渠道、防火设备、机井、车辆等方面。1990年至2005年,林区道路建设241千米,其中新建50千米、维修191千米;林业房屋建设13797平方米,其中办公房5949平方米、住宅7848平方米;通信设施架设有线电话10部、无线电话10部;建设信息网络,配置电脑15台,其中2台接通互联网;架设输电线路42千米,其中高压线32.5千米、低压线路9.5千米;建设围栏78.5千米,其中新修59.9千米、维修18.6千米;建设渠道73千米;购置防火设备596台(把、件);配套机井44眼;购置车辆13辆。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根据1991年至1993年金昌市森林病虫普查和2004年金昌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全县林业有害生物共181种,其中昆虫及螨类133种、病原微生物34种、有害植物11种、有害动物3种。全县林业害虫的天敌昆虫共46种。林业有害生物年发生面积45万亩(重复),占有林面积的63.4%,其中:轻度发生面积20万亩,占发生总面积的44.5%;中度发生面积10万亩,占发生总面积的22.2%;重度发生面积15万亩,占发生总面积的33.3%。全县平原绿洲人工林30.4万亩,沙枣尺蠖、杨二尾舟蛾、天幕毛虫等食叶害虫危害25万亩,占平原人工林总面积的82.2%。其中危害严重面积占60%。
  1991年至2005年,全县年均监测、预报有害生物面积9.6万亩,监测预报的有害生物有杨毛蚜、沙枣尺蠖、杨树腐烂病、杨二尾舟蛾、杨毒蛾、天幕毛虫、沙枣木虱、云杉梢斑螟、梨黑胫病、苹小吉丁、落叶松球蚜、叶甲、介壳虫、黄斑星天牛等。年均检疫苗木198万株,检疫的苗木及木材有杨、榆、柳、沙枣、苹果、梨、杏、桃、云杉、毛条、花棒、梭梭、杨材、松材。年均防治面积5.6万亩,防治的主要有害生物有沙枣尺蠖、沙枣木虱、苹果红蜘蛛、梨茎峰、杨毛蚜、苹小吉丁、杨二尾舟蛾、梨黑胫病、梨木虱、黄斑星天牛等。
  1990年至2001年,森检执法工作仅对一些带有危险性和检疫性病虫害的苗木、木材及其产品依法进行除害处理。从2002年起,森检执法工作逐步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至2005年,累计发生检疫案件20起,依法处理20起,处理责任人21人。
  森林防火
  永昌县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2004年,重新调整永昌县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成员由县林业局、农牧局、经贸局、财政局、卫生局、交通局、民政局、粮食局、公安局、电信局、广播电影电视局、气象局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在东大河林场祁连山林区建立乡级联防委员会7个、村级联防委员会32个,有义务扑火队33个、义务扑火小组206个、义务扑火队员1.13万人。1991年至2005年,在东大河林场、喇叭泉林场、大黄山林区、校场山林区等处建设护林站点房屋15处209间6330平方米,购置森林防火办公车辆8辆,架设森林防火有线专用电话11部、电话线路11千米,购置防火设备596台(把、件),其中灭火器26台、铁扫帚150把、十字镐100把、防火服20套、铁锨300把。1949年后,县内无森林火灾发生。
  第六节 林业科技
  科技项目实施
  “八五”期间1991年至1993年,县森林防护站实施完成“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沙枣尺蠖试验”。1993年,林业局实施完成“森林病虫害普查”,总普查面积(含金川区)20.45万亩,查实虫害发生面积17.73万亩,采集有害昆虫标本136种,害螨标本3种,天敌昆虫46种,病虫标本34种,编写《永昌县森林病虫天敌主要树种害虫名录》,绘制《永昌县森林病虫害分布图》、《永昌县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分布图》。1994年,县林业站在东大河林场、喇叭泉林场、城郊苗圃实施“林地化学除草试验示范”1000亩,同年,朱王堡镇完成“庭院果蔬立体栽培试验示范”项目。1995年,完成“林地化学除草试验示范”项目,筛选出适合本县林地除草的药剂草甘膦,成功掌握施药时期、施药浓度及使用方法。同年,实施“梨黑胫病的防治试验”和“幼龄果树防冻抽干剂试验”。
  “九五”期间1996年,在朱王堡镇流泉村完成“标准化栽植杜梨砧木试验示范”,栽植杜梨砧木7.3万株。同年完成“梨黑胫病防治试验”,总结出割条治腐经验,病疤恢复快,可减少病菌循环侵染。1997年,实施“苹小吉丁虫防治试验”项目和“日光温室棚栽葡萄试验”,修建日光温室4座,培育脱毒葡萄品种京亚藤稔、旱生高墨986株。1998年,在朱王堡镇完成“低产果园改造示范”2000亩。1999年,在白烟墩苗圃实施“杨树伐根嫁接毛白杨试验示范”2000株,县园艺场完成“日本白叶连翘引种示范”0.1亩,喇叭泉林场实施“老果园改造示范”1000亩,高接换头改造果树2万株。同年,开展“梨黄粉蚜防治试验示范”。2000年,喇叭泉林场实施“俄罗斯乌格兰木大果沙棘引种繁育试验”,繁育大果沙棘1500株。实施“果实套袋增质实用技术试验示范”200亩。东大河林场实施“沙地柏育苗试验示范”2亩。
  “十五”期间2001年,在白烟墩苗圃实施“三倍体毛白杨木质芽接试验示范”1亩共5000株,喇叭泉林场实施“多带一体防风林建设试验示范”,采用小网格、大林带乔灌混交造林2000亩。2002年,县园艺场完成“老果园改造技术试验示范”500亩,喇叭泉林场完成“5万亩死亡沙枣林改造前期试验示范研究”,县森林防护站完成“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落叶松球蚜防治试验示范”,筛选出防治药剂敌敌畏、锌硫磷。2003年,喇叭泉林场完成“金富苹果丰产技术试验示范”200亩。2004年,喇叭泉林场完成“死亡沙枣林改造年度试验示范”2000亩。东大河林场完成“沙地柏嫩枝扦插育苗试验示范”5亩,扦插12.14万株。2005年,喇叭泉林场完成“死亡沙枣林改造年度试验示范”3000亩。
  林业技术推广
  永昌县依托县林业站、乡(镇)林业站、村社农民技术员三级一体科技推广体系,对技术人员实行责任承包、技术承包责任制,全方位、多层次进行林业技术推广。共有县、乡(镇)科技推广服务机构11个,科技推广服务人员60多人。
  “八五”期间在东大河林场封育区阳坡,推广汇集径流云杉造林50亩,成活率达85%。在祁连山阳坡推广旱作坑栽落叶松30亩,成活率达80%。在水源镇华家沟村推广钻孔深栽法栽植杨树1.6万株,成活率达95%。在喇叭泉林场推广乔、灌混杂造林400亩,成活率达80%。推广立体栽植果树经济林2626亩。
  “九五”期间在焦家庄乡、新城子镇继续推广梨黑胫病防治技术。在朱王堡镇、水源镇推广高接换头技术,改造低产果园1500亩。朱王堡镇、水源镇推广化学和物理机械结合防治苹小吉丁虫技术500亩。在朱王堡镇汤宁村推广日光温室栽培葡萄986株。1998年,推广果树“土、肥、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综合管理”丰产栽培技术3000亩。1999年,推广杨树伐根嫁接毛白杨2000株,三倍体枸杞300株。在喇叭泉林场引进红乔纳金接穗3000根,高接换头改造老果园1000亩,嫁接果树2万株。
  “十五”期间推广伐根嫁接毛白杨1900株,推广扦插育苗技术繁育毛白杨13亩、沙地柏2亩。推广核形多角体病毒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沙枣尺蠖300亩。推广多功能超强保水剂造林10亩。在喇叭泉林场推广果实套袋增质技术,实施果树套袋200亩。2001年,推广三倍体毛白杨木芽质技术繁育毛白杨1亩。推广苹果梨嫁接软儿梨、红香酥梨50亩。推广地膜育苗技术繁育二白杨100亩,中华速生杨150亩。引进种条4150株,应用高接换头技术改造低劣质果园2000亩。2002年,推广地膜育苗140.2亩。推广木质芽接技术繁育毛白杨14.5亩。推广高接换头技术改造低产劣质果园2500亩。在退耕还林工程中推广双行带状、大行距、小株距乔、灌混交造林5873亩,并大力推广泥浆浸根、地膜覆盖、ABT生根粉等造林使用技术。2003年,在喇叭泉林场推广果树综合管理、穴贮肥水等丰产技术200亩。在退耕还林中推广双行带状乔、灌混造林2.81万亩、林草间作1万亩。2004年,推广沙地柏嫩枝扦插技术繁育沙地柏5亩,完成造林20亩,栽植沙地柏440株。推广沙化土地枸杞丰产栽培2000亩。推广林草间作造林2000亩。2005年,推广沙化土地枸杞丰产栽培3000亩,在大黄山推广“三水”(径流集水、地膜保水、干旱灌水)抗旱造林技术造林500亩,成活率达80%
  林业科技培训
  “八五”期间共举办培训班、知识讲座78场次,采用现场传授、讲课、典型经验技术介绍等办法培训农民7416人,发放林业科技知识书籍2000册,并经县科委批准,授予农民林果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16人,推荐工程师1人。
  “九五”期间1996年,在全县62个村举办培训班22场次。1997年,县林业局组织编写果农培训教材《果树丰产栽培实用技术》,印刷1万册。1998年,成立林果技术培训小组,每年开展“科技之冬”科技培训。2000年,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讲学和技术指导9场次,培训林果技术员500人。“九五”期间,共举办林果培训班88场次,培训农民1.14万人,发放科技书籍1.2万余册。
  “十五”期间2001年,县林果学会举办林果技术培训班8次,并进行学术论文研讨。2002年起,开展“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技术培训,培训退耕还林农户2000户6000余人。2003年,召开林果学会论文研讨交流会,交流论文37篇。2004年3月,县林业局编制《永昌县农民培训工程(林业部分)实施方案》,确定2004年至2010年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轮岗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分级培训农民2万人,至2005年,完成农民初级培训1.5万人。
  第七节 生态植被管护和野生动物保护
  永昌县大力改善生态环境,积极保护生态植被和野生动物,坚持“封、造、管”并举的管护方针,把生态植被管护和野生动物保护列为全县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生态植被管护
  1990年至2005年,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在祁连山、大黄山林区和有条件的沙区封山(滩)育林(草)22.14万亩,在清河绿洲西北滩、老爷庙滩、东平坡、西平坡等沙源地带完成沙生植被封护15.6万亩,建成校场山、武当山、北海子等县城乔灌草绿地7000亩。
  1996年4月,县政府印发《关于严禁乱开滥用境内国有荒地资源的通知》,加强生态植被管护。2000年,印发《关于禁止采集销售发菜和制止滥挖甘草、麻黄的紧急通知》和《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通告》,严禁滥牧、禁止乱挖、乱砍植被。2004年7月,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林业厅关于在全省重点区域实施封山禁牧意见的通知》精神,印发《永昌县重点区域封山禁牧实施方案的通知》,对东大河林区封山育林区、大黄山林区封山育林区、退耕还林工程区、百里生态工程区、校场山、武当山林区、退耕还湖区、喇叭泉林场所辖北部防护林区、“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区、经济林园区和沙生及重点风口风沙区9个重点区域全面实施封山禁牧。严禁在以上林地内放牧、乱砍滥伐林木、乱征占林地,严禁毁林开荒,随意采石、采矿,严禁毁林采种,随意采樵割灌、剥皮、挖根、砍柴和乱挖野生植被,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严禁毁坏移动林业生态建设标志和设施。进一步落实谁造林、谁所有、谁经营、谁管护的工作责任制,对破坏和毁坏林草植被的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1996年开始,实行各级人民政府领导负责制和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负责制的“双线四级”管护体制,即:从县长—乡镇长—村主任—组长、局长—场长—护林站长—管护员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制定管护制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祁连山、大黄山、百里生态、校场山、北部沙生植被区分片布设管护站、监测点,配备专职管护人员按时按期进行管护。封山育林区和沙生植被封护区,采取出入山林登记,严控火种进山、进林,严禁樵采、剥根、挖药材、放牧。并因地制宜设置围栏、开挖封护壕沟、埋设管护界碑、宣传标牌。每年在重点季节,开展多种形式的植被保护、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森林派出所、林政执法队伍配合,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植被的违法犯罪行为。各管护单位与县森防站每年对管护区林木病虫害进行严密监测,及时有效防治。各乡镇、村社根据实际制定植被管护乡规民约和管护公约,加强集体林场、退耕还林区等生态植被的管护力度,确保林区植被正常生长。
  2005年,祁连山封育区封育前郁闭度0.4以下的林地已达到0.9~1.0,灌木覆盖度由20%提高到60%,成林林缘天然生长的幼树下移50米~100米,封育前单一的早熟禾、菊科类杂草植被明显减少,各类针茅、蒿草科、灌草科植物明显增多,火绒菊、醉马草等草场退化的标志草减少。北部沙区通过封育、封护和管护抚育,封护区柽柳、红砂、珍珠、白刺、戈壁针茅等植被密度由封护前的每平方米3~8墩增加到15~20墩(丛),灌草植被盖率由1990年前的20%~30%提高到62%。大黄山林区相继完成“三北”四期封山育林8.15万亩,荒山造林6.4万亩。
  野生动物保护
  县境内已被国家列入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雪豹、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鹫等。列入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麝、岩羊、黄羊、盘羊、鹅喉羚、马鹿、狼、石貂、猞猁、草原斑猫、荒漠猫、暗腹雪鸡、蓝马鸡、血雉、草原雕、白尾雕、灰鹤、天鹅、各种野鸡等。
  野生动物保护以县林业局为行政管理机构,林业公安派出所和东大河林场为保护责任单位,负责以东大河林区为主的全县区域内野生动物保护工作。1991年至2005年间,永昌县深入宣传和贯彻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甘肃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林区巡护工作,认真做好入山人员的登记检查工作,非林业工作人员、非放牧人员一律杜绝入山活动,对常住林区的放牧人员加强宣传教育,签订“森林资源保护协议书”,提高他们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严禁枪支弹药、套扣、铁夹进入林区,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护林人员对林内进行搜查清理套扣、铁夹等猎捕工具。15年间,东大河林区马鹿、岩羊、狼、蓝马鸡种群呈快速增长趋势。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