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草原分布与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986
颗粒名称: 第八节 草原分布与保护
分类号: S812
页数: 3
页码: 269-271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全县草原面积694.68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518.6万亩,除邻县及山丹军马场一、四场经营外,实际经营面积341.9万亩,草原分布与保护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草原分布 保护

内容

全县草原面积694.68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518.6万亩,除邻县及山丹军马场一、四场经营外,实际经营面积341.9万亩。草原植被覆盖面积由1990年的51.1%上升到2005年73.92%,天然草场分布
  荒漠类草场总面积234.44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33.75%,其中可利用面积87.46万亩,占全县实际经营面积的25.58%,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米~2360米之间的平口峡、毛卜喇、武当山、九坝滩、铧尖滩、龙口、塔湾滩,覆盖度10%~15%,亩产鲜草36.7千克。
  山地草原类草场总面积174.74万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25.15%,其中可利用面积119.34万亩,占全县实际经营面积的34.9%,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2200米~3500米之间的寺儿沟、龙沟大坂、照面山、大马营滩、八个墩滩、蒿滩坡、十五里大坂等地带,覆盖度40.8%~61.2%,亩产鲜草57千克。
  荒漠化草原草场(半荒漠类草场)总面积87.5万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12.6%,其中可利用面积74.4万亩,占全县实际经营面积的21.76%,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2100米~2700米的花草滩、大碴子滩、栒子山、孤山子,覆盖度36.2%,亩产鲜草138千克。
  山地草甸类草场总面积89.1万亩,占全县草场面积的12.83%,其中可利用面积35.05万亩,占全县实际经营面积的10.25%,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米~3100米的东大坂、头龙沟山、西水滩、火松林、独山子滩、马营沟、八道梁、牛舌头掌、白露掌、铁山头、大黄山,覆盖度91%,亩产鲜草204千克。
  高寒草甸类草场总面积54.64万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7.87%,其中可利用面积2.71万亩,占全县实际经营面积的0.79%,主要分布在海拔3500米~3900米之间的盖掌大坂、乌龙沟、平强口、脑儿墩一带,覆盖度80%,亩产鲜草132千克。
  高寒沼泽类草场总面积0.53万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0.08%,其中可利用面积0.18万亩,占全县实际经营面积0.05%,分布在海拔高度3200米~3900米的黑林掌、天涝坝,覆盖度90%,亩产鲜草150千克。
  灌丛类草场总面积53.73万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7.73%,其中可利用面积22.76万亩,占全县实际经营面积6.66%,分布在海拔2800米~3500米之间的冰沟、红梁沟、盖掌大坂、紫沟顶、西大河、大黄山等地,覆盖度74.8%,亩产鲜草175千克。围栏草场7万亩。人工草地0.7万亩,改良草场2.1万亩。
  草原保护
  为了保护、利用好全县草场,永昌县成立县草原工作站和县草原监理站,在南部草原、西部草原、北部草原设立管理分站,依据草原法的规定,草场植被和草原设施得到有效保护。
  草原建设2005年底,国家、省、市、县共投资851.19万元用于草原建设(天然草场保护与恢复),其中鼠、虫害防治经费184.19万元,围栏、人工草地、草场改良投资667万元。
  保护措施永昌县保护和建设草原,采取的措施有发展农区舍饲养殖,减少草场载畜量;围栏封育退化严重的草场,共围栏封育7万亩,改良草场2.1万亩,建立人工草地0.7万亩;划分冬春草场,使草原有生息休养的机会;建立草原防火预警制度,保证不发生火灾;做好县与县、乡与乡草原界线的稳定工作,确保草原建设不发生人为破坏;抓好草原水利建设,打机井6眼,维修自然井32口。
  虫害防治阔胫萤叶甲虫害防治:1991年,阔胫萤叶甲虫危害县北部草原,危害面积7万亩,严重危害面积3.8万亩,平均虫口密度每平方米283头,县政府组织人力进行防治,防治效果95%。1993年,阔胫萤叶甲害虫危害县西部草原的大渣子滩,县草原站组织人员进行防治,防治面积12.1万亩,防治效果94%。1999年,阔胫萤叶甲害虫在北部草原的尖山滩等地再度成灾,发生面积20万亩,县政府拨专款防治,防治效果94%。2000年,阔胫萤叶甲害虫在尖山滩山缝山南滩发生面积20万亩,省畜牧厅拨专款防治,防治效果92.7%。
  巨膜长蝽虫害防治:1997年6月,县东部草原的北大滩发生巨膜长蝽虫害,危害面积20.5万亩,施药面积3.2万亩,控制面积20.5万亩,防治效果94.2%。
  白刺叶蛾虫害防治:1997年6月,县东部草原的北大滩发生白刺叶蛾虫害2.5万亩,虫口密度每平方米45头,施药面积2.5万亩,防治效果90%。
  蝗虫虫害防治:1997年8月,县南部草原的西水滩、独山子滩和火松林沟发生蝗虫危害,危害面积17万亩,虫口密度每平方米76头,蝗虫的主要种类为狭翅雏蝗、小翅雏、毛虫棒蝗、青海痂蝗、宽须蚁蝗等5种。县草原站施药面积2.5万亩,防治效果90%以上。2000年,西水滩、独山子滩和火松林沟再度发生蝗虫危害,危害面积46万亩,平均虫口密度每平方米85头,照面山、夹道等地危害面积24万亩,平均虫口密度每平方米71头。防治面积20万亩,防治效果90%,蝗灾得到控制。
  鼠害防治县内草原上主要鼠种有中华鼢鼠、黄鼠、大沙鼠、子午沙鼠、长爪沙鼠和五趾跳鼠等6种。其中危害南部草原的鼠种有中华鼢鼠和黄鼠,危害东、西、北草原的鼠种为大沙鼠、子午沙鼠、长爪沙鼠、五趾跳鼠。1991年至2005年,主要采取药物防治、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技术对草原鼠害进行防治,累计防治面积180.42万亩,平均灭治效果为92.73%。药物防治采取洞口投药法,1991年开始,采用敌鼠钠盐、96灭鼠灵和C型肉毒素毒饵防治,生物灭鼠采用设置鹰架、鹰墩,招鹰灭鼠的方法进行防治,人工灭鼠采用捕鼠夹的方法进行防治。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