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养殖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98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养殖业
分类号: S831
页数: 6
页码: 261-266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机械逐步代替耕畜,马、驴、骡、牛等牲畜饲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奶牛、肉用牛、猪、羊、鸡等饲养量逐年增长,养殖业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养殖业

内容

1990年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机械逐步代替耕畜,马、驴、骡、牛等牲畜饲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奶牛、肉用牛、猪、羊、鸡等饲养量逐年增长。
  发展概况
  1991年,全县牛存栏4.20万头,出栏3134头;猪存栏5.74万头,出栏5.59万头;羊存栏26.78万只,出栏4.79万只。肉类总产量5316吨。2000年,牛存栏4.11万头,出栏1.27万头。猪存栏5.98万头,出栏10.17万头。羊存栏34.39万只,出栏14.29万只。肉类总产量1.16万吨,较1991年增长138.31%。奶类总产量854.75吨,较1991年增长1630.26%。蛋产量1650.8吨,较1991年增长106.73%。毛产量586.91吨,较1991年增长44.74%。羊绒产量35.52吨。2005年,肉类总产量1.28万吨,较1991年增长164.49%;奶类总产量5220.05吨,较1991年增长104.6%;蛋产量1972.8吨,较1991年增长132.05%;毛产量819.17吨,较1991年增长102.02%;羊绒产量50.65吨。
  养殖方式
  主要有舍饲、半舍饲、半放牧和放牧三种方式。从畜禽种类看,猪、鸡等食粮小畜禽基本为舍饲方式饲养。牛、马、驴、骡等大家畜在清河地区以舍饲为主,在东河、城郊、西河地区多以半舍饲半放牧饲养;冬春季舍饲,夏秋季放牧或农忙时舍饲,农闲时放牧。羊在清河地区多以舍饲为主、放牧为副的方式饲养,东河、城郊地区半舍饲半放牧饲养,西河地区以放牧为主。
  暖棚养猪1991年后,标准化暖棚猪舍开始被具有一定规模的场(户)运用于养猪生产中。标准化暖棚猪舍有单列斜坡式和双列天窗式2种,单列斜坡式多为坐北朝南,顶棚靠北一面为固定棚,靠南一面为活棚(即夏季敞开,冬季盖上塑料棚膜),有竹棂或钢棂,弓形,支撑棚膜用。双列天窗式多为南北列,顶棚东西两面为固定棚,中间为活棚,有木椽或竹椽或钢椽,夏季敞开,冬季覆盖塑料棚膜,南北有一定的坡度,便于排放雨水。在个别大型猪场(如河西堡猪场、大坝猪场)运用了玻璃钢窗。
  放牧式养殖以放牧方式养殖的家畜牦牛、西河地区的大部分羊,长年在山区放牧。一般是立夏后有了青草“放滚圈”,即每天驮着帐篷等牧具,跟随畜群徙走,随处搭帐篷过夜,夏至后到气候较凉的祁连山、大黄山放牧。秋季收庄稼时,将羊群和使役家畜驱赶到农区“抢茬子”。冬春季在比较温暖的地方放牧,羊圈多用石头垒成,牧工房舍有砖木结构的,有土木结构的,也有石头垒成的。
  舍饲规模养殖1991年后,大力推行适度规模养殖,小规模、大群体、工厂化的饲养管理形式得以起步。2000年后,在舍饲规模养殖的基础上,集中连片建设养殖小区,小区建设采取“四统一、四通、三有”的标准,即统一规划用地,统一设计标准,统一品种,统一防疫和技术服务;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有环保及排污设施,有防疫消毒设施,有管理制度。这种养殖方式科学合理,设施设备配套齐备,经济效益明显,逐步代替传统养殖方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畜牧技术推广
  快速育肥技术一般采用“直线育肥”的方法,运用配合饲料、饲料添加剂,在整个育肥周期内,进行强化育肥,达到育肥标准后出售。
  猪的育肥:仔猪断奶后,按育肥前期(断奶~30千克体重)、育肥中期(30千克~60千克体重)、育肥后期(60千克~90千克体重)三个阶段,运用不同的配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定时、定量、定质和定温饲喂。育肥前期日喂食3~5次,喂食后给予饮水,饮足为止。育肥中期和育肥后期日喂食3次,饮水同前期。育肥期一般为5个月。
  牛的育肥:选择1~1.5岁的架子牛或淘汰的成年牛,给予足量优质牧草的同时,加大精料喂量,精料多以油渣、玉米、麸皮、酒糟、醋糟等为主,定时饮水,精心管理。育肥期一般为4~8个月。
  羊的育肥:羔羊从3~4月龄开始育肥,给予足量优质牧草的同时,给予一定量的精料,精料以玉米、麸皮、小麦为主,定时饮水,精心管理。育肥期一般为1.5~3个月。
  疫病防治技术一般在规模养殖场(户)实行程序化防疫,散养户实行春秋两季防疫结合,长年补针的免疫措施。
  高新技术研究在全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分会理事长、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有璋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在永昌肉用种羊场进行肉羊冻精研制、胚胎移植和密集产羔技术的科研攻关,均取得国内领先水平。
  水产养殖
  金鳟鱼养殖详见本篇第二章第五节“金鳟鱼”。
  虹鳟鱼养殖虹鳟鱼属鲑科鱼类,肉质鲜嫩、味美,无小骨刺,高蛋白质,高脂肪。永昌县从1984年引进并开始试养,到1991年,建成虹鳟鱼流水养殖池塘47亩,其中北海子虹鳟鱼养殖场、金川峡水库虹鳟鱼场、永昌县公路段水磨关鱼场、虹鳟鱼技术开发中心南泉虹鳟鱼场建成示范面积11亩,推广个体养鱼户21户,养鱼面积30亩,成鱼亩产达1万多千克,全县累计生产商品虹鳟鱼112吨,产值780万元。1993年到1994年,虹鳟鱼人工孵化技术在个体户中成功推广,加快了虹鳟鱼养殖。焦家庄乡的河滩村、杏树庄村等泉水地带,养鱼个体户发展到130户,河西堡镇河东村、城关镇金川东村利用水库库底排水,发展养鱼个体户27户。到1996年,全县虹鳟鱼池养殖面积达124亩,其中,5个国营、集体鱼场有池塘24亩,166个个体户有池塘100亩,年产值达1200万元。1997年,外地市场进一步开拓,全年有100多吨商品鱼销往嘉峪关、酒泉、张掖、兰州等地。1999年,向外地运送活鱼100多吨,销售成鱼200吨,占总产量的40%。2000年,先后在武威、酒泉、玉门、青海西宁等城市设立永昌县虹鳟鱼专营网点,全年外销鱼达326吨。2005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02亩,水产品总产量702吨,其中,焦家庄乡38亩、产量702吨,城关镇20亩、产量138吨,河西堡镇22亩、产量281吨,各农场22亩、产量143吨。
  其他水产养殖1993年,金川峡水库管理所投资40万元,购进网箱架40平方米,单箱10套。4月份,从甘肃省黄河鲤鱼原种场购进平均为80多克/尾鲤鱼鱼苗网箱养殖,10月出箱,平均增重170%。1997年,金川峡水库管理所与河南省嵩县陆浑水库合作,于当年12月向水库投放银鱼卵400万粒,1998年10月试捕,发现有存活个体,2000年10月至11月捕获银鱼3.8吨。此外,还先后引进试养中华鳖、黄鳝、河蚌、东方真鳊、银鲫、草胡子鲶鱼、牛蛙、七彩鲑、中华鲟等水产品。
  特种养殖
  1994年,北海子公园引进马鹿5只。1999至2000年,全县饲养七彩山鸡、马鹿、肉鸽、蓝狐、乌鸡、全蝎等多个物种。2001年以后,由于技术、资金、效益等方面的原因,特种养殖品种减少。据业务部门调查,1993年,全县有养狗户1户,养肉狗130条。1998年,有养鹿户1户,养马鹿4头。1999年,有养肉鸽户10户,养肉鸽810对;养狗户11户,养肉狗187条;养蓝狐户2户,养蓝狐470只;养乌鸡户2户,养乌骨鸡220只。2000年,养蝎户2户,养蝎20000套;养七彩山鸡户1户,养七彩山鸡120只;养肉鸽户6户,养肉鸽540对;养肉狗户14户,养肉狗245条;养蓝狐户2户,养蓝狐216只;养乌骨鸡户9户,养乌鸡1205只。2005年,有养肉狗户1户,养肉狗87条;养鹌鹑户1户,养鹌鹑1.6万只;养鹿户1户,养马鹿26只。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