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业技术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98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业技术推广
分类号: F324.3
页数: 6
页码: 256-261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更名为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隶属县农业局管理,正科级建制,主要承担全县农业技术的引进、创新、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等重要的公益性职责。农业技术推广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农业技术推广

内容

1991年,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更名为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隶属县农业局管理,正科级建制,主要承担全县农业技术的引进、创新、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等重要的公益性职责。下设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植检站、土壤肥料站、园艺技术指导站、无公害蔬菜产业办公室、食用菌产业办公室、洋芋产业办公室、农资服务部、办公室。2005年,植物检疫工作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分离出来,成立永昌县植物检疫站,隶属于县农牧局管理。各乡镇共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0个,村级技术服务组织100个。先后有30多项科研项目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有6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20多项农业新技术在生产中应用推广。
  农业科技项目推广
  1990年至2005年,全县累计开展科技承包项目200余项,开展各类试验、示范项目500余项,试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468个,新技术196项,新成果179项。主要科技示范点有三沟、梅北、北地、方沟、八坝、上四坝、双桥、金川东、赵家庄、陈家寨、河滩、西湾、河沿子、姚家寨、塔儿湾、鸳鸯池等村。
  土壤改良技术
  施肥技术农田施用肥料主要有农家肥、化肥、微肥及生物肥料等。农家肥主要有厩肥、人畜粪和炕灰等,化肥有碳酸氢铵、硝酸铵、普通过磷酸钙、磷二铵、专用肥、高浓度复合肥、硝酸磷肥等品种。2000年,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引进磷酸二氢钾,在小麦、啤酒大麦及蔬菜种植中施用,施用面积45万亩左右。微肥有旱地龙、根宝、麦宝、喷施宝等,1992年示范推广2.5万亩。1994年,引进有机活性肥料高美施,在芹菜种植中试验;引进丰收素、高美施、旱地龙,在番茄种植中试验,增产幅度为17.2%~27.7%。1998年,引进“植物动力2003”、硫酸锌等,分别在蔬菜、玉米种植中推广使用。2000年以后,在蔬菜种植中推广使用硫酸钾复合肥、“稳得高301”活性生态肥、SDV活性营养肥、海藻肥等新型生物肥料,增产效果明显。
  土壤综合改良技术永昌县改造耕地中低产田,主要采取深耕深翻、种植绿肥、秸秆还田、轮作倒茬、渠系配套、拉沙改粘、草田轮作、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等改良措施。同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基本条件,减少水肥损失,以蓄水保墒,提高水肥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条田面积由1991年的20.79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38.42万亩。2000年以后,高茬收割和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大。2005年,全县小麦、啤酒大麦全部进行高茬机收还田,留茬20厘米以上,还田面积37.98万亩。
  农作物保护技术
  县内农作物害有病、草、鼠和天敌昆虫478种,其中病害100种、虫害144种、草害181种、鼠害8种、虫害天敌昆虫45种。1991年后,每年累计发生各类病、虫、草、鼠害面积97万亩(次)至130万亩(次),防治98万亩(次),每年经防治挽回粮油损失1000万千克左右,还损失粮油1500万千克以上。
  病虫害预测、预报1991年,设农业病虫害预报点5个,即:永昌县农技中心植保植检站病虫害专业测报点、清河病虫害专业测报点、东河病虫害专业测报点、城郊病虫害专业测报点、西河病虫害专业测报点。每5天定点一测,10天一报,预报资料直报省、市业务站,紧急情况随时发传真或电子邮件。
  病害防治小麦锈病防治:小麦锈病多为条锈、叶锈,每年发生,雨水丰沛年发病早且严重,危害较大。1988年,全县发生条锈病15万亩,发病率80%~100%,严重度60%,发病指数43%,采用15%粉锈宁防治面积8万亩。2004年,东、西河晚熟麦发生条锈病面积6.36万亩,发病率75%~100%,严重度60%,发病指数46%,采用25%粉锈宁防治面积2.44万亩。
  麦类腥黑穗病防治:1980年后,推广抗病品种,药剂拌种,麦类腥黑穗病一直控制在0.98%以下。1999年前后,由于放松药剂拌种,发病率有所回升。2001年后,用拌种王、浸种灵拌种防治腥黑穗病,年防治面积12.47万亩。小麦根病防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小麦种植面积仍然较大,综合防治措施明显弱化,小麦根病再次进入新的高峰期。据1996至2003年调查,因小麦根病造成白穗率在10%以上。1997年,成株期平均白穗率17.7%,严重田达38.2%,白穗面积9.4万亩,造成减产702.3万千克。1998年成株期白穗率13.9%,严重田达到32.6%,白穗面积8.47万亩,造成减产635.25万千克。之后因重点推广浸种灵、粉锈宁拌种,年防治面积12.6万亩。
  此外,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枯萎病,番茄炭疽病,辣椒疫病,胡萝卜黑附病等采用DT高效杀菌剂,阿维菌素和硫酸铜等化学药剂喷雾进行防治。
  虫害防治地下虫害主要有金针虫、蛴螬、地老虎和根蛆等,对农作物生长前期危害严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通过小麦三叶期调查,幼苗受害22.5%~28.6%。防治方法主要有适时早灌第一轮苗水,翻晒土壤,40%甲基异柳磷拌种或撒施毒土,有效率在90%以上,年防治面积6.7万亩。麦蚜每年均有发生,危害小麦的主要是麦二叉蚜。用抗蚜威、蚜浆绝杀等喷雾防治,并结合深耕翻压虫卵、破坏麦蚜越冬场所。1998年,在清河、西河地区检测到吸浆虫,2002年已发展到全县10个乡镇,平均虫口密度24.6/样方,城郊地区危害较为严重,发生面积9.6万亩,造成小麦损失370万千克。用40%的甲基异柳磷在拔节前结合灌一轮苗水,撒施毒土防治。孕穗至灌浆期用40%的甲基异柳磷、蚜浆绝杀喷雾防治。
  草害防治野燕麦每年危害面积约26.7万亩,亩均有野燕麦11.8万株。1997年,示范推广燕麦枯,膘马喷雾防治。2003年,示范推广大膘马、金膘喷雾防治。2004年,防治面积12.77万亩,挽回损失195.44万千克。阔叶杂草主要有灰条、蒲公英和野荞麦等。根据调查,全县亩均有阔叶杂草9万株左右。1992年,示范推广用磺隆类药剂与2.4-D丁酯在小麦苗期喷雾。2005年,全县防治阔叶杂草面积28.03万亩,挽回粮食损失294.3万千克。
  鼠害防治20世纪80年代,全县农田发生鼠害10万亩以上,亩平均有鼠4.5个以上,最高达7至14只。对田鼠防治从养猫抓鼠、人工捕鼠等传统方式发展到投放硫化锌毒饵、毒鼠强毒饵、烟雾炝熏杀、颗粒剂诱杀等方法,鼠害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以后,国家禁止使用毒鼠强等剧毒药,逐渐用溴敌隆、大隆、氯敌鼠钠盐等鼠药灭鼠。2005年,全县灭鼠面积5万亩,挽回粮食损失85.5万千克。
  农资服务
  1992年,县农业局批准成立永昌县农技中心农资服务部,主体经营各类农药、化肥、药械、种子等物资100余种。至2005年,经营部门已发展到82家。
  农药1990年前后,逐步以福美双拌种和磷制剂取代了六氯苯、六六六和1605等,引进、实验、推广菊醋类的杀灭菊酯、速灭杀丁、天王星和磷制剂的甲基异柳磷、锌硫酸、久效磷、抗蚜畏等。到2000年前后,推广高效、低毒的氰戊菊醋、阿维菌素等农药,并逐步向生物制剂苦皮腾素、BT等方向发展。
  化肥1991年供应化肥55971吨,其中氮肥22153.5吨、磷肥31602吨、钾肥29吨、复合肥2186.5吨。1995年供应化肥80602.92吨,其中氮肥36486.95吨、磷肥40817.24吨、复合肥3298.73吨。2004年供应化肥109033.5吨,其中氮肥47592.4吨、磷肥54724.6吨、钾肥639.4吨、复合肥6077.1吨。
  药械主要有1农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1农40型机动喷雾器。至2004年底,提供拌种器500台、喷雾器3.57万台。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