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98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种植业
分类号: S3
页数: 7
页码: 250-256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县境内土地资源丰富,适宜种植小麦、啤酒大麦、油料、瓜果、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种植业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种植业

内容

县境内土地资源丰富,适宜种植小麦、啤酒大麦、油料、瓜果、蔬菜等多种农作物。1991年后,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1995年,种植业产值为14981.87万元,年均递增率为8.3%。1996年达到18375.84万元,2004年增加到28296.53万元,增加了9920.69万元,年均递增率为5.54%。至2005年,已形成优质专用型春小麦和优质啤酒大麦基地、优质胡萝卜为主的露地蔬菜和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基地、优质苜蓿饲草基地、玉米制种基地以及食用菌产业基地。
  种植区划
  根据各乡镇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全县可划分为三个种植区。
  清河高产农作区海拔1700米以下,包括朱王堡、水源两乡镇农作区、喇叭泉林场和县级机关农场,净种植土地面积16.28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春小麦、玉米、洋芋、向日葵、糜谷、甜菜、瓜类、蔬菜。其热量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适于间种、套种、复种。
  城郊粮菜高效农作区海拔1800米至2200米,包括城关镇、焦家庄部分村社,净种植土地面积15.6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洋芋、胡萝卜、西芹、花椰菜、甘蓝、笋子等。
  沿山粮经农作区海拔1700米至2600米,包括红山窑、新城子、东寨、六坝、南坝、河西堡、焦家庄部分村社及国营八一农场黑土洼、玉皇地、东寨、青山4个分场和红光园艺场、永昌种羊场、小坝良种场,净种植面积35.58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春小麦、大麦、油菜、洋芋、蔬菜,海拔较低地区也有少量谷子、玉米。
  种植方式
  机械作业深耕成为主要的土地耕作形式。秋季机械深耕,春季耙耱保墒,然后下种,也有秋季免耕,春季耕翻、耙耱、保墒种植。种植方式主要有:
  反季节西瓜栽培
  单种。种植方式主要是条播,亩播小麦25千克~30千克,大麦20千克~25千克,玉米3千克~4千克。
  套种。在气候适宜的朱王堡镇、水源镇种植,以小麦套种玉米、大豆、向日葵、甜菜、蔬菜等为主。
  复种。具备复种条件的有朱王堡镇、水源镇和河西堡镇的部分村社。以小麦复种油菜、糜子、大白菜、甘蓝、胡萝卜较多。
  反季节栽培。1992年,试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在水源、西堡建日光温室11座,种植品种以黄瓜、小白菜、韭菜为主。1993年,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推广黄瓜、茄子嫁接技术。1997年,示范推广日光温室多茬口、多品种栽培技术。1998年,焦家庄乡陈家寨村试验二代日光温室多品种、多茬口栽培技术获得成功。2000年,在冷凉灌区全面推广日光温室多品种、多茬口栽培技术。露地蔬菜栽培多采用小拱棚或温棚集中育苗,适时移栽方式种植。
  农作物栽培
  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生产在种植业内部占重要地位,种类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洋芋、豆类、糜谷等,其中以春小麦为主。199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36万亩,平均亩产361千克,粮食总产量12.77万吨。1996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28万亩,平均亩产443.7千克,总产量达到19.23万吨,人均产粮984.7千克,人均贡献商品粮465千克。1997年后,县政府提出“压粮扩经、压夏扩秋、去劣引优、增收增效”的种植业调整思路,着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春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下降,而单产、品质和效益逐年提高。2000年,粮食播种面积39.8万亩,其中小麦23.57万亩,亩产416.5千克,粮食总产量17.94万吨,优质率80%以上。2004年后,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减免农业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县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提出“发展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小麦种植量呈下降趋势,而经济效益较好的啤酒大麦、制种玉米等种植面积呈增长趋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作物之一。1991年至2001年,春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20万亩至30万亩之间,约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65%,2002年至2005年播种面积降至10万亩至20万亩之间。
  啤酒大麦、制种玉米种植详见本篇第二章“特色种植养殖”第一节“啤酒大麦”、第二节“制种玉米”。
  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作物胡麻、油菜籽和甜菜、葵花籽、黑瓜子、蔬菜、瓜类等。种植比例从1991年的23.51%增加到2004年的44.84%,平均为38.41%。2000年后,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作物结构发生了变化,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由1991年的10.57万亩减至2004年的3.36万亩,蔬菜面积由1991年的0.26万亩增至2005年的7.8万亩。
  胡麻。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以红山窑乡、六坝乡、朱王堡镇种植较多。主要种植品种有陇亚7号、定亚17号、天亚5号、7518等。1991年,全县种植面积8.42万亩,总产量7474吨。此后,种植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至2005年,种植面积4886亩,总产量928吨。
  油菜籽。朱王堡镇、水源镇、南坝乡种植较多,以小麦复种油菜为主。1991年,全县种植面积2.15万亩,总产量1843吨。2000年,种植面积5.13万亩,总产量6179吨。2005年,种植面积1.37万亩,总产量1487吨。
  葵花籽。主要分布在朱王堡镇、水源镇、六坝乡一带,以小麦套种葵花子为主,所产葵花子子粒大、饱满、色白味香,有润肠利便、益脑补脾之功效。1991年,种植面积200亩。1993年,增加到2300亩。此后,年种植量大多在2000亩至3000亩之间。最多年份2000年种植6738亩。2005年,种植2708亩,总产量613吨。
  黑瓜子。朱王堡镇和水源镇所产黑瓜子片大、肉厚、板平、皮薄、乌黑发亮,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和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部分产品销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由于受收购价格的影响,年种植量起伏较大。1994年,种植面积2539亩,总产量291吨。2003年种植面积1.24万亩,总产量1549吨,是种植量最多的一年。2004年开始,有部分村社引进红瓜子和白瓜子试种。
  甜菜。主要产区在朱王堡镇和水源镇,以小麦套种甜菜为主,年平均种植量在4000亩至7000亩之间。2000年后由于无收购企业,种植量剧减,仅有零星种植。
  药材。主要有黄芪、甘草、党参、贝母、板蓝根等中药材品种。1998年前,各乡镇有零星种植,其中水源、河西堡、朱王堡和六坝四个乡镇种植较多。1999年,种植面积405亩,总产量21吨。2002年,种植量增加到1.33万亩,总产量达11124吨。2005年,种植量减少到4386亩,总产量3275吨。
  蔬菜、饲草种植详见本篇第二章“特色种植养殖”第三节“高原无公害蔬菜”、第六节“饲草”。
  良种繁育
  1979年1月,永昌县种子公司成立。1992年7月,县种子公司经营管理体制由事业与企业双重运行的管理体制改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经济实体。1995年,成立了永昌县种子管理站,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农业局领导,与县种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办法,是全县加强种子管理、保证良种供应、进行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提纯和推广工作,并从事种子生产、经营的专门机构。
  “八五”期间1991年,全县共种植小麦三圃田835亩,其中穗行圃45亩、穗系圃30亩、原种圃760亩,共生产小麦原种30.64万千克。繁殖陇春8号、武春红等小麦良种3035亩,陇亚7号胡麻良种2700亩。1992年,对小麦品种进行普查,确定全县主栽品种有陇春8号、武春121和武春红三个。1994年,繁育陇春8号、武春红等小麦良种4200亩,陇亚7号胡麻良种2200亩,匈84啤酒大麦良种4000亩,中单2号玉米杂交制种220亩。1995年,繁育永良4号等小麦品种5000亩,陇亚7号胡麻良种860亩,大麦良种4000亩,中单2号、户单1号玉米杂交制种400亩。
  “九五”期间1996年,全县完成良种繁育21400亩,其中乡镇种子专业村完成16275亩,县级种子专业基地完成5125亩。分别在县良种场、水源乡北地村、朱王堡镇董家堡村设立三个综合试验示范点,完成试验示范10项,共引进小麦新品种28个,玉米新品种9个,胡麻新品种5个。主要示范品种为K型“901”杂交小麦和“86—24”两个品种。1997年各类农作物原、良种实际种植27812亩,其中,小麦原、良种生产23300亩,匈84、CA2—1啤酒大麦良种4000亩,陇亚7号、定亚17号胡麻良种500亩,章丘大葱、三红胡萝卜等蔬菜制种12亩。1998年,县种子公司与喇叭泉林场、粮食局农场、供销社农场、县良种场、县制种场、农业开发基地农场、市良种场等单位签订良种繁育协议,建立了农场化种子基地。共落实良种繁殖25100亩,其中各乡镇种子专业村繁殖小麦良种17000亩,县级农场化种子基地繁殖小麦原、良种6000亩,大麦良种1600亩,玉米杂交制种500亩。1999年,共落实小麦原、良种繁殖17200亩,其中各乡镇13200亩,县级农场化种子基地4000亩,品种有武春121、8132—9(武春2号)、宁春18号、甘春20号、甘春18号、金穗145、永良4号等。玉米杂交制种3460亩,玉米自交系繁殖田280亩,并引进玉米自交系品种13个,种植32亩。2000年,完成常规良、原种繁殖9600亩,其中在朱王堡镇、水源镇、六坝乡等地,繁殖金穗8145、宁春18、石1269(武春3号)、永良4号小麦良种8000亩,在水源镇、东寨镇等地繁殖甘啤3号啤酒大麦良种1600亩。
  “十五”期间2001年,完成常规良、原种繁殖15000亩,其中,在朱王堡镇、水源镇等地繁殖小麦良种12000亩,在水源镇、东寨镇繁殖啤酒大麦良种3000亩,完成玉米杂交制种2200亩。2002年,完成常规良、原种繁殖19000亩,其中,小麦种子繁殖10000亩,啤酒大麦良种4000亩,中薯2号、大西洋洋芋良种3000亩,天亚5号、7518胡麻良种1000亩,百合种苗400亩,黄芪、甘草、党参、贝母、板蓝根等中药材种苗600亩。指导繁殖金穗1号、金穗23号等玉米杂交制种3.2万亩,瓜菜制种0.15万亩。2003年,完成常规良、原种繁殖1.9万亩,其中,金穗8145、宁春18、永良15号等小麦品种1万亩,甘啤4号啤酒大麦0.4万亩,洋芋0.3万亩,油料作物0.1万亩。指导繁殖金穗8号等玉米杂交制种3.04万亩、瓜菜制种0.16万亩。2004年,完成常规良、原种繁殖2万亩,其中小麦1.1万亩、啤酒大麦0.8万亩、洋芋0.1万亩。2005年,完成常规良原种繁殖2.1万亩,其中小麦1万亩、啤酒大麦1万亩、洋芋0.1万亩。
  商品粮基地建设
  “七五”时期,永昌县被列为甘肃省商品粮基地县。1994年,永昌县被列为“八五”第三批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建设期限两年,自1994年至1995年,建设总投资5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0万元,省投资120万元,市、县各配套130万元。两年间共购进东风联合收割机2台,东方红“20”型链式拖拉机3台,筛选机1台,种子、农资运输车2辆,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购置放像机、机动喷雾器、罗盘仪、海拔仪等设备各一套,新建化肥、农药、种子仓库和检验室、挂藏室等。在清河地区推广“吨粮田”、“双千田”建设及小麦根病防治,在东西河地区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地区大面积推广地膜玉米,先后举办22期绿证培训,培训农民505人,有300人获得绿色证书。经过两年的商品粮基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健全了良种繁育体系和农技推广体系,改善了农技推广部门的经营、服务、培训条件。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