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9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
分类号: F327
页数: 2
页码: 243-244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永昌县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条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产业结构 调整

内容

1992年后,永昌县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条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农产品总量大幅度增长。1996年,全县粮食产量达19.23万吨,1997年至1998年,连续两年粮食丰产。一方面,农民余粮增多,仓储暴满,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过渡到短期过剩;另一方面,因长期一味追求粮食数量,忽视农产品品质的提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民增产不增收,产销矛盾日渐突出。
  1999年,永昌县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开始。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按照“压粮扩经,退劣引优,退耕还林,增产兴牧,增收富民”的思路,发展优质高效和特色农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粮、经、草互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及加工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000年,根据县委、县政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一特两化”的要求,发展蔬菜产业和玉米制种产业,农作物种植面积53.8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9.8万亩、经济作物9.89万亩、蔬菜2.68万亩、饲草1.1万亩、玉米制种3480亩。
  2001年,永昌县全面实施“致富项目入户工程”,调整产业结构。暖棚养畜量达到11.8万头(只),新增规模养殖户622户,累计达到6462户。落实致富项目示范村27个,项目户1.41万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30.5%。劳务输转5.26万人(次),总收入达10235万元。
  2002年,按照市场原则、优势原则和效益原则,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副渔增加值33661万元,比2001年增长4%,其中农业增加值21906万元,增长1.4%,畜牧业增加值10707万元,增长9%。经济结构由粮食型向经济型、产业型向效益转变。粮食种植面积39.03万亩,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发展到4.5万亩。啤酒大麦面积达到15.79万亩,建成万亩啤酒大麦基地7个。
  2003年,全县完成农林牧副渔增加值35485万元,比2002年增加5.1%。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增加到8.5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6万亩,啤酒大麦面积达到15.94万亩。
  2004年,全县落实致富入户项目36064户,入户率达到76.5%,农民人均增收1326元。啤酒大麦面积达到20.16万亩,以胡萝卜为主的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6.26万亩,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7.82万亩。各乡镇分别设立肉羊改良配种站,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6.23万头、5.71万头和88.36万只。完成农林牧副渔增加值41948万元。比2003年增长13.1%。
  2005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1.4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50.13万亩,蔬菜类经济作物9.92万亩,饲草种植面积9.99万亩。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