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97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牧业
分类号: F327.26
页数: 32
页码: 242-273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永昌县以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继续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牧业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农牧业

内容

1991年后,永昌县以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继续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全面实施“绿色富县”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推广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先后实施“致富项目入户工程”、“畜牧兴旺工程”、“畜牧富民工程”等,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有了较大增长。1991年,全县耕地面积3.82万公顷,农业总产值15742万元,粮食产量10.86万吨,油料产量1.14万吨,肉产量5316吨,水产品产量76吨,大牲畜年底存栏数6.53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525.66元。2005年,全县耕地面积4.64万公顷,农业总产值96555万元,粮食产量23.91万吨,油料产量3028吨,肉产量1.32万吨,水产品产量702吨,大牲畜年底存栏数5.12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19元。
  永昌县农牧局是县政府主管全县农牧业生产的职能工作部门。1982年,永昌县农林局分设后成立永昌县农业局。1987年底,县农业局下辖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工作站、草原工作站、经营管理站、小坝良种繁育场、双井子绵羊育种场、种子公司。1990年12月,成立永昌县清河制种场,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属农业局管理。1991年11月,成立永昌县农业(农村应用技术)广播电视分校,为农业局内设副科级事业单位。1993年9月,成立永昌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为农业局常设副科级单位。2001年11月,撤销永昌县农业局和永昌县农机局,组建永昌县农牧局。农机局撤销后,保留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服务中心,县农机监理站归农牧局管理。2001年10月,成立永昌县世界银行贷款发展肉羊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牧局,由农牧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2002年7月,农牧局内设办公室、业务股、财务室、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四个职能股室。核定行政编制10名,其中领导职数5名、工作人员5名。核定事业编制4名。2004年3月,成立永昌县农村能源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牧局。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
  1992年后,永昌县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条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农产品总量大幅度增长。1996年,全县粮食产量达19.23万吨,1997年至1998年,连续两年粮食丰产。一方面,农民余粮增多,仓储暴满,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过渡到短期过剩;另一方面,因长期一味追求粮食数量,忽视农产品品质的提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民增产不增收,产销矛盾日渐突出。
  1999年,永昌县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开始。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按照“压粮扩经,退劣引优,退耕还林,增产兴牧,增收富民”的思路,发展优质高效和特色农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粮、经、草互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及加工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000年,根据县委、县政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一特两化”的要求,发展蔬菜产业和玉米制种产业,农作物种植面积53.8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9.8万亩、经济作物9.89万亩、蔬菜2.68万亩、饲草1.1万亩、玉米制种3480亩。
  2001年,永昌县全面实施“致富项目入户工程”,调整产业结构。暖棚养畜量达到11.8万头(只),新增规模养殖户622户,累计达到6462户。落实致富项目示范村27个,项目户1.41万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30.5%。劳务输转5.26万人(次),总收入达10235万元。
  2002年,按照市场原则、优势原则和效益原则,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副渔增加值33661万元,比2001年增长4%,其中农业增加值21906万元,增长1.4%,畜牧业增加值10707万元,增长9%。经济结构由粮食型向经济型、产业型向效益转变。粮食种植面积39.03万亩,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发展到4.5万亩。啤酒大麦面积达到15.79万亩,建成万亩啤酒大麦基地7个。
  2003年,全县完成农林牧副渔增加值35485万元,比2002年增加5.1%。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增加到8.5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6万亩,啤酒大麦面积达到15.94万亩。
  2004年,全县落实致富入户项目36064户,入户率达到76.5%,农民人均增收1326元。啤酒大麦面积达到20.16万亩,以胡萝卜为主的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6.26万亩,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7.82万亩。各乡镇分别设立肉羊改良配种站,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6.23万头、5.71万头和88.36万只。完成农林牧副渔增加值41948万元。比2003年增长13.1%。
  2005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1.4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50.13万亩,蔬菜类经济作物9.92万亩,饲草种植面积9.99万亩。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
  1996年,永昌县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1997年,成立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办公室,原县综合办、小康办、帮扶办、农建办等并入县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办公室。2002年,县委、县政府重新设置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挂永昌县“两西”扶贫开发办公室和永昌县小康建设办公室牌子),将管理职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归口县财政局管理。2005年12月,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承担的农村帮扶、扶贫、小康、“两西”建设职能划归县农牧局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范围
  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项目为先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进程。开发范围涉及10个乡镇的60个村、5个农林场。年度项目区由西河灌区、东河灌区、清河灌区三大灌区逐渐转变为以村为设计单元的格局,涉及的项目村由跨灌区的十余个村逐渐转变为集中连片的1~2个村。第一、二期的项目建设内容重点放在解决单项制约因素上,以新城子镇河南坝片、焦家庄乡北泉片、朱王堡镇头沟、三沟村的道路建设为重点;第三期项目开发注重“渠、路、林、田、桥、闸、涵”综合配套,“土、肥、草、种”综合投入和日光温室、舍饲养羊、科技示范、培训、消息网络等项目的全面开发。
  开发项目实施后,永昌县逐步建立“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至2005年,全县累计开发土地面积30.18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含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成优质粮食基地5.9万亩、优质啤酒大麦基地4万亩、土地沙化治理面积0.28万亩,完成农业适用科技的大规模推广综合示范(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项目)。建设锦丰梨基地0.5万亩,百合种植基地1560亩,建成清河1万吨麦芽加工生产线、天寿面粉厂2万吨硬质小麦加工生产线、中农草业5万吨苜蓿草产品加工生产线和德赛羊业30万只肉羊加工生产线。
  农业综合开发永昌组培中心
  筹资结构调整
  1996年,县农业综合开发的筹资结构中,中央财政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群众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的比例是1∶1∶1∶0.5。2001年,取消贷款计划。2004年,取消土地项目中央有偿资金。中央无偿资金、地方配套资金、自筹资金比例为1∶0.5∶0.5。筹资结构的不断优化,增加全县可支配的农业发展资金和实际投资额。
  1996年至1998年,第一期各类财政资金合计1127.1万元。1999年至2001年,第二期开发共到位各类财政资金1761.5万元。2002至2004年,第三期开发共到位各类财政资金2779万元。第一期各类资金计划投资每亩215元,其中中央无偿投资每亩43元。第二期各类资金计划投资每亩282元,其中中央无偿投资每亩75元。第三期各类资金计划投资每亩210元,其中中央无偿投资每亩87元。
  至2005年,全县共落实中央财政无偿投资2969万元,中央财政有偿投资1668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275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707.1万元,县级配套资金48.5万元,到位资金总额达5667.6万元。
  中低产田改造
  从1996年起,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在新城子镇(农林场、南湾、赵定庄村)、焦家庄乡(北泉、梅家寺、杏树庄村)、朱王堡镇(头沟、三沟村)、水源镇(宋家沟、胜利、方沟村)、六坝乡(上七坝村)、东寨镇(双桥村、上四坝村)等乡镇相继建成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示范区。采用农、林、水、牧、科技、工程、生物、农机等措施综合治理。累计在项目区建成各类渠道307千米,低压管灌72.3千米,配套管(喷)灌面积8340亩。修筑机耕路313千米,架设桥涵3574座。营造农田防护林网8.4万亩,机耕深翻8万亩,高茬收割5.5万亩,平整条田16.3万亩,新打、维修机井96眼,配套各类农业机械72台(套),农业适用技术培训8.65万人(次)。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5000亩,改善灌溉面积6.5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5.6万亩,改良土壤面积17万亩。中低产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改造前增加0.05%~0.1%,全氮含量增加0.005%~0.01%,速效磷含量增加1ppm~3ppm,土壤熟化层增加到25厘米~30厘米,且条田化程度达85%以上,并全部实现林网化,初步形成“灌渠防渗、道路平坦、林带成网、条田成方、基础设施配套”的高产稳产田,较改造前平均亩产新增150千克左右,年新增粮食产量850万千克、产值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非项目区200元以上。
  第三节 种植业
  县境内土地资源丰富,适宜种植小麦、啤酒大麦、油料、瓜果、蔬菜等多种农作物。1991年后,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1995年,种植业产值为14981.87万元,年均递增率为8.3%。1996年达到18375.84万元,2004年增加到28296.53万元,增加了9920.69万元,年均递增率为5.54%。至2005年,已形成优质专用型春小麦和优质啤酒大麦基地、优质胡萝卜为主的露地蔬菜和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基地、优质苜蓿饲草基地、玉米制种基地以及食用菌产业基地。
  种植区划
  根据各乡镇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全县可划分为三个种植区。
  清河高产农作区海拔1700米以下,包括朱王堡、水源两乡镇农作区、喇叭泉林场和县级机关农场,净种植土地面积16.28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春小麦、玉米、洋芋、向日葵、糜谷、甜菜、瓜类、蔬菜。其热量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适于间种、套种、复种。
  城郊粮菜高效农作区海拔1800米至2200米,包括城关镇、焦家庄部分村社,净种植土地面积15.6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洋芋、胡萝卜、西芹、花椰菜、甘蓝、笋子等。
  沿山粮经农作区海拔1700米至2600米,包括红山窑、新城子、东寨、六坝、南坝、河西堡、焦家庄部分村社及国营八一农场黑土洼、玉皇地、东寨、青山4个分场和红光园艺场、永昌种羊场、小坝良种场,净种植面积35.58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春小麦、大麦、油菜、洋芋、蔬菜,海拔较低地区也有少量谷子、玉米。
  种植方式
  机械作业深耕成为主要的土地耕作形式。秋季机械深耕,春季耙耱保墒,然后下种,也有秋季免耕,春季耕翻、耙耱、保墒种植。种植方式主要有:
  反季节西瓜栽培
  单种。种植方式主要是条播,亩播小麦25千克~30千克,大麦20千克~25千克,玉米3千克~4千克。
  套种。在气候适宜的朱王堡镇、水源镇种植,以小麦套种玉米、大豆、向日葵、甜菜、蔬菜等为主。
  复种。具备复种条件的有朱王堡镇、水源镇和河西堡镇的部分村社。以小麦复种油菜、糜子、大白菜、甘蓝、胡萝卜较多。
  反季节栽培。1992年,试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在水源、西堡建日光温室11座,种植品种以黄瓜、小白菜、韭菜为主。1993年,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推广黄瓜、茄子嫁接技术。1997年,示范推广日光温室多茬口、多品种栽培技术。1998年,焦家庄乡陈家寨村试验二代日光温室多品种、多茬口栽培技术获得成功。2000年,在冷凉灌区全面推广日光温室多品种、多茬口栽培技术。露地蔬菜栽培多采用小拱棚或温棚集中育苗,适时移栽方式种植。
  农作物栽培
  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生产在种植业内部占重要地位,种类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洋芋、豆类、糜谷等,其中以春小麦为主。199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36万亩,平均亩产361千克,粮食总产量12.77万吨。1996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28万亩,平均亩产443.7千克,总产量达到19.23万吨,人均产粮984.7千克,人均贡献商品粮465千克。1997年后,县政府提出“压粮扩经、压夏扩秋、去劣引优、增收增效”的种植业调整思路,着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春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下降,而单产、品质和效益逐年提高。2000年,粮食播种面积39.8万亩,其中小麦23.57万亩,亩产416.5千克,粮食总产量17.94万吨,优质率80%以上。2004年后,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减免农业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县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提出“发展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小麦种植量呈下降趋势,而经济效益较好的啤酒大麦、制种玉米等种植面积呈增长趋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作物之一。1991年至2001年,春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20万亩至30万亩之间,约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65%,2002年至2005年播种面积降至10万亩至20万亩之间。
  啤酒大麦、制种玉米种植详见本篇第二章“特色种植养殖”第一节“啤酒大麦”、第二节“制种玉米”。
  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作物胡麻、油菜籽和甜菜、葵花籽、黑瓜子、蔬菜、瓜类等。种植比例从1991年的23.51%增加到2004年的44.84%,平均为38.41%。2000年后,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作物结构发生了变化,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由1991年的10.57万亩减至2004年的3.36万亩,蔬菜面积由1991年的0.26万亩增至2005年的7.8万亩。
  胡麻。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以红山窑乡、六坝乡、朱王堡镇种植较多。主要种植品种有陇亚7号、定亚17号、天亚5号、7518等。1991年,全县种植面积8.42万亩,总产量7474吨。此后,种植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至2005年,种植面积4886亩,总产量928吨。
  油菜籽。朱王堡镇、水源镇、南坝乡种植较多,以小麦复种油菜为主。1991年,全县种植面积2.15万亩,总产量1843吨。2000年,种植面积5.13万亩,总产量6179吨。2005年,种植面积1.37万亩,总产量1487吨。
  葵花籽。主要分布在朱王堡镇、水源镇、六坝乡一带,以小麦套种葵花子为主,所产葵花子子粒大、饱满、色白味香,有润肠利便、益脑补脾之功效。1991年,种植面积200亩。1993年,增加到2300亩。此后,年种植量大多在2000亩至3000亩之间。最多年份2000年种植6738亩。2005年,种植2708亩,总产量613吨。
  黑瓜子。朱王堡镇和水源镇所产黑瓜子片大、肉厚、板平、皮薄、乌黑发亮,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和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部分产品销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由于受收购价格的影响,年种植量起伏较大。1994年,种植面积2539亩,总产量291吨。2003年种植面积1.24万亩,总产量1549吨,是种植量最多的一年。2004年开始,有部分村社引进红瓜子和白瓜子试种。
  甜菜。主要产区在朱王堡镇和水源镇,以小麦套种甜菜为主,年平均种植量在4000亩至7000亩之间。2000年后由于无收购企业,种植量剧减,仅有零星种植。
  药材。主要有黄芪、甘草、党参、贝母、板蓝根等中药材品种。1998年前,各乡镇有零星种植,其中水源、河西堡、朱王堡和六坝四个乡镇种植较多。1999年,种植面积405亩,总产量21吨。2002年,种植量增加到1.33万亩,总产量达11124吨。2005年,种植量减少到4386亩,总产量3275吨。
  蔬菜、饲草种植详见本篇第二章“特色种植养殖”第三节“高原无公害蔬菜”、第六节“饲草”。
  良种繁育
  1979年1月,永昌县种子公司成立。1992年7月,县种子公司经营管理体制由事业与企业双重运行的管理体制改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经济实体。1995年,成立了永昌县种子管理站,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农业局领导,与县种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办法,是全县加强种子管理、保证良种供应、进行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提纯和推广工作,并从事种子生产、经营的专门机构。
  “八五”期间1991年,全县共种植小麦三圃田835亩,其中穗行圃45亩、穗系圃30亩、原种圃760亩,共生产小麦原种30.64万千克。繁殖陇春8号、武春红等小麦良种3035亩,陇亚7号胡麻良种2700亩。1992年,对小麦品种进行普查,确定全县主栽品种有陇春8号、武春121和武春红三个。1994年,繁育陇春8号、武春红等小麦良种4200亩,陇亚7号胡麻良种2200亩,匈84啤酒大麦良种4000亩,中单2号玉米杂交制种220亩。1995年,繁育永良4号等小麦品种5000亩,陇亚7号胡麻良种860亩,大麦良种4000亩,中单2号、户单1号玉米杂交制种400亩。
  “九五”期间1996年,全县完成良种繁育21400亩,其中乡镇种子专业村完成16275亩,县级种子专业基地完成5125亩。分别在县良种场、水源乡北地村、朱王堡镇董家堡村设立三个综合试验示范点,完成试验示范10项,共引进小麦新品种28个,玉米新品种9个,胡麻新品种5个。主要示范品种为K型“901”杂交小麦和“86—24”两个品种。1997年各类农作物原、良种实际种植27812亩,其中,小麦原、良种生产23300亩,匈84、CA2—1啤酒大麦良种4000亩,陇亚7号、定亚17号胡麻良种500亩,章丘大葱、三红胡萝卜等蔬菜制种12亩。1998年,县种子公司与喇叭泉林场、粮食局农场、供销社农场、县良种场、县制种场、农业开发基地农场、市良种场等单位签订良种繁育协议,建立了农场化种子基地。共落实良种繁殖25100亩,其中各乡镇种子专业村繁殖小麦良种17000亩,县级农场化种子基地繁殖小麦原、良种6000亩,大麦良种1600亩,玉米杂交制种500亩。1999年,共落实小麦原、良种繁殖17200亩,其中各乡镇13200亩,县级农场化种子基地4000亩,品种有武春121、8132—9(武春2号)、宁春18号、甘春20号、甘春18号、金穗145、永良4号等。玉米杂交制种3460亩,玉米自交系繁殖田280亩,并引进玉米自交系品种13个,种植32亩。2000年,完成常规良、原种繁殖9600亩,其中在朱王堡镇、水源镇、六坝乡等地,繁殖金穗8145、宁春18、石1269(武春3号)、永良4号小麦良种8000亩,在水源镇、东寨镇等地繁殖甘啤3号啤酒大麦良种1600亩。
  “十五”期间2001年,完成常规良、原种繁殖15000亩,其中,在朱王堡镇、水源镇等地繁殖小麦良种12000亩,在水源镇、东寨镇繁殖啤酒大麦良种3000亩,完成玉米杂交制种2200亩。2002年,完成常规良、原种繁殖19000亩,其中,小麦种子繁殖10000亩,啤酒大麦良种4000亩,中薯2号、大西洋洋芋良种3000亩,天亚5号、7518胡麻良种1000亩,百合种苗400亩,黄芪、甘草、党参、贝母、板蓝根等中药材种苗600亩。指导繁殖金穗1号、金穗23号等玉米杂交制种3.2万亩,瓜菜制种0.15万亩。2003年,完成常规良、原种繁殖1.9万亩,其中,金穗8145、宁春18、永良15号等小麦品种1万亩,甘啤4号啤酒大麦0.4万亩,洋芋0.3万亩,油料作物0.1万亩。指导繁殖金穗8号等玉米杂交制种3.04万亩、瓜菜制种0.16万亩。2004年,完成常规良、原种繁殖2万亩,其中小麦1.1万亩、啤酒大麦0.8万亩、洋芋0.1万亩。2005年,完成常规良原种繁殖2.1万亩,其中小麦1万亩、啤酒大麦1万亩、洋芋0.1万亩。
  商品粮基地建设
  “七五”时期,永昌县被列为甘肃省商品粮基地县。1994年,永昌县被列为“八五”第三批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建设期限两年,自1994年至1995年,建设总投资5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0万元,省投资120万元,市、县各配套130万元。两年间共购进东风联合收割机2台,东方红“20”型链式拖拉机3台,筛选机1台,种子、农资运输车2辆,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购置放像机、机动喷雾器、罗盘仪、海拔仪等设备各一套,新建化肥、农药、种子仓库和检验室、挂藏室等。在清河地区推广“吨粮田”、“双千田”建设及小麦根病防治,在东西河地区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地区大面积推广地膜玉米,先后举办22期绿证培训,培训农民505人,有300人获得绿色证书。经过两年的商品粮基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健全了良种繁育体系和农技推广体系,改善了农技推广部门的经营、服务、培训条件。
  第四节 农业技术推广
  1991年,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更名为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隶属县农业局管理,正科级建制,主要承担全县农业技术的引进、创新、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等重要的公益性职责。下设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植检站、土壤肥料站、园艺技术指导站、无公害蔬菜产业办公室、食用菌产业办公室、洋芋产业办公室、农资服务部、办公室。2005年,植物检疫工作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分离出来,成立永昌县植物检疫站,隶属于县农牧局管理。各乡镇共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0个,村级技术服务组织100个。先后有30多项科研项目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有6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20多项农业新技术在生产中应用推广。
  农业科技项目推广
  1990年至2005年,全县累计开展科技承包项目200余项,开展各类试验、示范项目500余项,试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468个,新技术196项,新成果179项。主要科技示范点有三沟、梅北、北地、方沟、八坝、上四坝、双桥、金川东、赵家庄、陈家寨、河滩、西湾、河沿子、姚家寨、塔儿湾、鸳鸯池等村。
  土壤改良技术
  施肥技术农田施用肥料主要有农家肥、化肥、微肥及生物肥料等。农家肥主要有厩肥、人畜粪和炕灰等,化肥有碳酸氢铵、硝酸铵、普通过磷酸钙、磷二铵、专用肥、高浓度复合肥、硝酸磷肥等品种。2000年,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引进磷酸二氢钾,在小麦、啤酒大麦及蔬菜种植中施用,施用面积45万亩左右。微肥有旱地龙、根宝、麦宝、喷施宝等,1992年示范推广2.5万亩。1994年,引进有机活性肥料高美施,在芹菜种植中试验;引进丰收素、高美施、旱地龙,在番茄种植中试验,增产幅度为17.2%~27.7%。1998年,引进“植物动力2003”、硫酸锌等,分别在蔬菜、玉米种植中推广使用。2000年以后,在蔬菜种植中推广使用硫酸钾复合肥、“稳得高301”活性生态肥、SDV活性营养肥、海藻肥等新型生物肥料,增产效果明显。
  土壤综合改良技术永昌县改造耕地中低产田,主要采取深耕深翻、种植绿肥、秸秆还田、轮作倒茬、渠系配套、拉沙改粘、草田轮作、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等改良措施。同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基本条件,减少水肥损失,以蓄水保墒,提高水肥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条田面积由1991年的20.79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38.42万亩。2000年以后,高茬收割和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大。2005年,全县小麦、啤酒大麦全部进行高茬机收还田,留茬20厘米以上,还田面积37.98万亩。
  农作物保护技术
  县内农作物害有病、草、鼠和天敌昆虫478种,其中病害100种、虫害144种、草害181种、鼠害8种、虫害天敌昆虫45种。1991年后,每年累计发生各类病、虫、草、鼠害面积97万亩(次)至130万亩(次),防治98万亩(次),每年经防治挽回粮油损失1000万千克左右,还损失粮油1500万千克以上。
  病虫害预测、预报1991年,设农业病虫害预报点5个,即:永昌县农技中心植保植检站病虫害专业测报点、清河病虫害专业测报点、东河病虫害专业测报点、城郊病虫害专业测报点、西河病虫害专业测报点。每5天定点一测,10天一报,预报资料直报省、市业务站,紧急情况随时发传真或电子邮件。
  病害防治小麦锈病防治:小麦锈病多为条锈、叶锈,每年发生,雨水丰沛年发病早且严重,危害较大。1988年,全县发生条锈病15万亩,发病率80%~100%,严重度60%,发病指数43%,采用15%粉锈宁防治面积8万亩。2004年,东、西河晚熟麦发生条锈病面积6.36万亩,发病率75%~100%,严重度60%,发病指数46%,采用25%粉锈宁防治面积2.44万亩。
  麦类腥黑穗病防治:1980年后,推广抗病品种,药剂拌种,麦类腥黑穗病一直控制在0.98%以下。1999年前后,由于放松药剂拌种,发病率有所回升。2001年后,用拌种王、浸种灵拌种防治腥黑穗病,年防治面积12.47万亩。小麦根病防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小麦种植面积仍然较大,综合防治措施明显弱化,小麦根病再次进入新的高峰期。据1996至2003年调查,因小麦根病造成白穗率在10%以上。1997年,成株期平均白穗率17.7%,严重田达38.2%,白穗面积9.4万亩,造成减产702.3万千克。1998年成株期白穗率13.9%,严重田达到32.6%,白穗面积8.47万亩,造成减产635.25万千克。之后因重点推广浸种灵、粉锈宁拌种,年防治面积12.6万亩。
  此外,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枯萎病,番茄炭疽病,辣椒疫病,胡萝卜黑附病等采用DT高效杀菌剂,阿维菌素和硫酸铜等化学药剂喷雾进行防治。
  虫害防治地下虫害主要有金针虫、蛴螬、地老虎和根蛆等,对农作物生长前期危害严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通过小麦三叶期调查,幼苗受害22.5%~28.6%。防治方法主要有适时早灌第一轮苗水,翻晒土壤,40%甲基异柳磷拌种或撒施毒土,有效率在90%以上,年防治面积6.7万亩。麦蚜每年均有发生,危害小麦的主要是麦二叉蚜。用抗蚜威、蚜浆绝杀等喷雾防治,并结合深耕翻压虫卵、破坏麦蚜越冬场所。1998年,在清河、西河地区检测到吸浆虫,2002年已发展到全县10个乡镇,平均虫口密度24.6/样方,城郊地区危害较为严重,发生面积9.6万亩,造成小麦损失370万千克。用40%的甲基异柳磷在拔节前结合灌一轮苗水,撒施毒土防治。孕穗至灌浆期用40%的甲基异柳磷、蚜浆绝杀喷雾防治。
  草害防治野燕麦每年危害面积约26.7万亩,亩均有野燕麦11.8万株。1997年,示范推广燕麦枯,膘马喷雾防治。2003年,示范推广大膘马、金膘喷雾防治。2004年,防治面积12.77万亩,挽回损失195.44万千克。阔叶杂草主要有灰条、蒲公英和野荞麦等。根据调查,全县亩均有阔叶杂草9万株左右。1992年,示范推广用磺隆类药剂与2.4-D丁酯在小麦苗期喷雾。2005年,全县防治阔叶杂草面积28.03万亩,挽回粮食损失294.3万千克。
  鼠害防治20世纪80年代,全县农田发生鼠害10万亩以上,亩平均有鼠4.5个以上,最高达7至14只。对田鼠防治从养猫抓鼠、人工捕鼠等传统方式发展到投放硫化锌毒饵、毒鼠强毒饵、烟雾炝熏杀、颗粒剂诱杀等方法,鼠害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以后,国家禁止使用毒鼠强等剧毒药,逐渐用溴敌隆、大隆、氯敌鼠钠盐等鼠药灭鼠。2005年,全县灭鼠面积5万亩,挽回粮食损失85.5万千克。
  农资服务
  1992年,县农业局批准成立永昌县农技中心农资服务部,主体经营各类农药、化肥、药械、种子等物资100余种。至2005年,经营部门已发展到82家。
  农药1990年前后,逐步以福美双拌种和磷制剂取代了六氯苯、六六六和1605等,引进、实验、推广菊醋类的杀灭菊酯、速灭杀丁、天王星和磷制剂的甲基异柳磷、锌硫酸、久效磷、抗蚜畏等。到2000年前后,推广高效、低毒的氰戊菊醋、阿维菌素等农药,并逐步向生物制剂苦皮腾素、BT等方向发展。
  化肥1991年供应化肥55971吨,其中氮肥22153.5吨、磷肥31602吨、钾肥29吨、复合肥2186.5吨。1995年供应化肥80602.92吨,其中氮肥36486.95吨、磷肥40817.24吨、复合肥3298.73吨。2004年供应化肥109033.5吨,其中氮肥47592.4吨、磷肥54724.6吨、钾肥639.4吨、复合肥6077.1吨。
  药械主要有1农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1农40型机动喷雾器。至2004年底,提供拌种器500台、喷雾器3.57万台。
  第五节 养殖业
  1990年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机械逐步代替耕畜,马、驴、骡、牛等牲畜饲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奶牛、肉用牛、猪、羊、鸡等饲养量逐年增长。
  发展概况
  1991年,全县牛存栏4.20万头,出栏3134头;猪存栏5.74万头,出栏5.59万头;羊存栏26.78万只,出栏4.79万只。肉类总产量5316吨。2000年,牛存栏4.11万头,出栏1.27万头。猪存栏5.98万头,出栏10.17万头。羊存栏34.39万只,出栏14.29万只。肉类总产量1.16万吨,较1991年增长138.31%。奶类总产量854.75吨,较1991年增长1630.26%。蛋产量1650.8吨,较1991年增长106.73%。毛产量586.91吨,较1991年增长44.74%。羊绒产量35.52吨。2005年,肉类总产量1.28万吨,较1991年增长164.49%;奶类总产量5220.05吨,较1991年增长104.6%;蛋产量1972.8吨,较1991年增长132.05%;毛产量819.17吨,较1991年增长102.02%;羊绒产量50.65吨。
  养殖方式
  主要有舍饲、半舍饲、半放牧和放牧三种方式。从畜禽种类看,猪、鸡等食粮小畜禽基本为舍饲方式饲养。牛、马、驴、骡等大家畜在清河地区以舍饲为主,在东河、城郊、西河地区多以半舍饲半放牧饲养;冬春季舍饲,夏秋季放牧或农忙时舍饲,农闲时放牧。羊在清河地区多以舍饲为主、放牧为副的方式饲养,东河、城郊地区半舍饲半放牧饲养,西河地区以放牧为主。
  暖棚养猪1991年后,标准化暖棚猪舍开始被具有一定规模的场(户)运用于养猪生产中。标准化暖棚猪舍有单列斜坡式和双列天窗式2种,单列斜坡式多为坐北朝南,顶棚靠北一面为固定棚,靠南一面为活棚(即夏季敞开,冬季盖上塑料棚膜),有竹棂或钢棂,弓形,支撑棚膜用。双列天窗式多为南北列,顶棚东西两面为固定棚,中间为活棚,有木椽或竹椽或钢椽,夏季敞开,冬季覆盖塑料棚膜,南北有一定的坡度,便于排放雨水。在个别大型猪场(如河西堡猪场、大坝猪场)运用了玻璃钢窗。
  放牧式养殖以放牧方式养殖的家畜牦牛、西河地区的大部分羊,长年在山区放牧。一般是立夏后有了青草“放滚圈”,即每天驮着帐篷等牧具,跟随畜群徙走,随处搭帐篷过夜,夏至后到气候较凉的祁连山、大黄山放牧。秋季收庄稼时,将羊群和使役家畜驱赶到农区“抢茬子”。冬春季在比较温暖的地方放牧,羊圈多用石头垒成,牧工房舍有砖木结构的,有土木结构的,也有石头垒成的。
  舍饲规模养殖1991年后,大力推行适度规模养殖,小规模、大群体、工厂化的饲养管理形式得以起步。2000年后,在舍饲规模养殖的基础上,集中连片建设养殖小区,小区建设采取“四统一、四通、三有”的标准,即统一规划用地,统一设计标准,统一品种,统一防疫和技术服务;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有环保及排污设施,有防疫消毒设施,有管理制度。这种养殖方式科学合理,设施设备配套齐备,经济效益明显,逐步代替传统养殖方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畜牧技术推广
  快速育肥技术一般采用“直线育肥”的方法,运用配合饲料、饲料添加剂,在整个育肥周期内,进行强化育肥,达到育肥标准后出售。
  猪的育肥:仔猪断奶后,按育肥前期(断奶~30千克体重)、育肥中期(30千克~60千克体重)、育肥后期(60千克~90千克体重)三个阶段,运用不同的配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定时、定量、定质和定温饲喂。育肥前期日喂食3~5次,喂食后给予饮水,饮足为止。育肥中期和育肥后期日喂食3次,饮水同前期。育肥期一般为5个月。
  牛的育肥:选择1~1.5岁的架子牛或淘汰的成年牛,给予足量优质牧草的同时,加大精料喂量,精料多以油渣、玉米、麸皮、酒糟、醋糟等为主,定时饮水,精心管理。育肥期一般为4~8个月。
  羊的育肥:羔羊从3~4月龄开始育肥,给予足量优质牧草的同时,给予一定量的精料,精料以玉米、麸皮、小麦为主,定时饮水,精心管理。育肥期一般为1.5~3个月。
  疫病防治技术一般在规模养殖场(户)实行程序化防疫,散养户实行春秋两季防疫结合,长年补针的免疫措施。
  高新技术研究在全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分会理事长、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有璋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在永昌肉用种羊场进行肉羊冻精研制、胚胎移植和密集产羔技术的科研攻关,均取得国内领先水平。
  水产养殖
  金鳟鱼养殖详见本篇第二章第五节“金鳟鱼”。
  虹鳟鱼养殖虹鳟鱼属鲑科鱼类,肉质鲜嫩、味美,无小骨刺,高蛋白质,高脂肪。永昌县从1984年引进并开始试养,到1991年,建成虹鳟鱼流水养殖池塘47亩,其中北海子虹鳟鱼养殖场、金川峡水库虹鳟鱼场、永昌县公路段水磨关鱼场、虹鳟鱼技术开发中心南泉虹鳟鱼场建成示范面积11亩,推广个体养鱼户21户,养鱼面积30亩,成鱼亩产达1万多千克,全县累计生产商品虹鳟鱼112吨,产值780万元。1993年到1994年,虹鳟鱼人工孵化技术在个体户中成功推广,加快了虹鳟鱼养殖。焦家庄乡的河滩村、杏树庄村等泉水地带,养鱼个体户发展到130户,河西堡镇河东村、城关镇金川东村利用水库库底排水,发展养鱼个体户27户。到1996年,全县虹鳟鱼池养殖面积达124亩,其中,5个国营、集体鱼场有池塘24亩,166个个体户有池塘100亩,年产值达1200万元。1997年,外地市场进一步开拓,全年有100多吨商品鱼销往嘉峪关、酒泉、张掖、兰州等地。1999年,向外地运送活鱼100多吨,销售成鱼200吨,占总产量的40%。2000年,先后在武威、酒泉、玉门、青海西宁等城市设立永昌县虹鳟鱼专营网点,全年外销鱼达326吨。2005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02亩,水产品总产量702吨,其中,焦家庄乡38亩、产量702吨,城关镇20亩、产量138吨,河西堡镇22亩、产量281吨,各农场22亩、产量143吨。
  其他水产养殖1993年,金川峡水库管理所投资40万元,购进网箱架40平方米,单箱10套。4月份,从甘肃省黄河鲤鱼原种场购进平均为80多克/尾鲤鱼鱼苗网箱养殖,10月出箱,平均增重170%。1997年,金川峡水库管理所与河南省嵩县陆浑水库合作,于当年12月向水库投放银鱼卵400万粒,1998年10月试捕,发现有存活个体,2000年10月至11月捕获银鱼3.8吨。此外,还先后引进试养中华鳖、黄鳝、河蚌、东方真鳊、银鲫、草胡子鲶鱼、牛蛙、七彩鲑、中华鲟等水产品。
  特种养殖
  1994年,北海子公园引进马鹿5只。1999至2000年,全县饲养七彩山鸡、马鹿、肉鸽、蓝狐、乌鸡、全蝎等多个物种。2001年以后,由于技术、资金、效益等方面的原因,特种养殖品种减少。据业务部门调查,1993年,全县有养狗户1户,养肉狗130条。1998年,有养鹿户1户,养马鹿4头。1999年,有养肉鸽户10户,养肉鸽810对;养狗户11户,养肉狗187条;养蓝狐户2户,养蓝狐470只;养乌鸡户2户,养乌骨鸡220只。2000年,养蝎户2户,养蝎20000套;养七彩山鸡户1户,养七彩山鸡120只;养肉鸽户6户,养肉鸽540对;养肉狗户14户,养肉狗245条;养蓝狐户2户,养蓝狐216只;养乌骨鸡户9户,养乌鸡1205只。2005年,有养肉狗户1户,养肉狗87条;养鹌鹑户1户,养鹌鹑1.6万只;养鹿户1户,养马鹿26只。
  第六节 畜禽品种改良
  2005年9月,永昌县对畜禽品种资源作详细调查,境内畜类主要有牛、马、驴、骡、骆驼、绵羊、山羊、猪、兔、狗、猫等,禽类主要有鸡、鸭、鹅、鸽、鹌鹑等。
  畜禽品种
  牛县内有黄牛、牦牛、犏牛三种。黄牛,品种有本地牛、秦川牛及其杂种牛、鲁西黄牛及其杂种牛、以及西门塔尔牛、皮埃蒙特牛、利木辛牛、西德黄牛、夏洛来牛、安哥期牛等与上述牛种的二元、三元杂交牛,分布于全县各地。牦牛,又叫马尾牛,具有耐寒、耐粗饲的习性,产肉、毛、乳及役用等多种用途,主要分布在新城子镇、焦家庄乡和红山窑乡的部分地区,在祁连山海拔3000米以上高山草原放牧。犏牛,系黄牛和牦牛种间杂交后代,其体格和使役性能均优于双亲,力大,持久力强,耐粗放,抗寒力强,分布在县境沿山地区。
  马主要有莫尔干马和河曲马、岔口驿马、六源马(皇城马)和蒙古马等,均有骑乘、使役性能。主要饲养在东河部分地区和西河地区,以西河地区饲养为多。
  驴凉州驴是永昌古老的地方驴品种,具有使役灵活、消耗饲料少、耐粗饲、粗放管理、适应性强等特点,分布在全县各地。
  骡属马、驴种间杂交,具有体质结实、性情温顺、力速兼备、持久力强、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寿命长、耐粗饲、食量小等特点,但无繁殖能力,分布于全县各地。
  骆驼双峰驼,体格高大,产毛多,驮运能力强,耐粗饲,管理粗放。主要分布在城关、河西堡、红山窑等乡镇。
  羊分为绵羊、山羊。绵羊主要有土种羊、小尾寒羊、细毛羊及其杂种羊、肉羊及其杂种羊等品种。土种羊多为蒙古羊(俗叫伏羊),有少量藏羊(俗叫洮羊,学名叫欧拉羊);引进肉羊品种主要有萨福克、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特克赛尔等,均具有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好、产毛量高、繁殖力强、常年发情配种等特点;细毛羊品种主要有新疆细毛羊、甘肃高山细毛羊,均具有产毛量高、羊毛品质好的特点。山羊多为河西山羊,适应性强,抗病力强,保姆性能好,一般一年可产两胎,有少量内蒙绒山羊。山羊主要分布在红山窑、新城子、焦家庄一带,清河地区数量较少。
  猪永昌历来饲养武威猪和少量民乐猪,后被瘦肉型猪及其杂交种代替。引进猪种主要有约克夏、巴克夏、苏大白、长白、杜洛克等。2005年,原土种猪已绝迹,猪均为混血杂种,有产肉多,产仔多,保姆性好等特点,各乡镇均有饲养。
  兔多为本地品种,有引进的西德长毛兔、獭兔、法国公羊兔等优良品种。全县各地均有零星饲养。
  狗以土种狗为主,狼狗较少,亦有细狗、金丝狗(又叫哈巴狗)、藏獒(俗称笨狗),历来为群众所饲养。养狗主要用来防盗,牧群上养的狗兼有防狼之用。2000年后,肉用狗和宠物狗增多,各地均有饲养。
  猫有土种猫,黄、白、黑、黧各色,主要用来灭鼠。全县各地均有饲养。
  鸡原养蛋肉兼用型地方鸡种。2000年后,引进海兰褐、海兰蛋鸡、艾维茵、三黄肉鸡等优良鸡种,全县各地均有饲养。
  鸭原有少量的土种鸭,分布在北海子和焦家庄乡。1991年,北海子群众引进亢贝尔鸭,进行人工孵化,自繁自养,多为零星饲养。
  鸽城内有观赏鸽和信鸽,农村有野鸽和肉鸽。
  鹌鹑2004年,城关镇中庄子村村民饲养。
  畜禽改良
  黄牛1991年,县畜牧站组织县、乡畜牧站技术人员,骟割黄牛改良区的杂种、土种公牛23头。同年,在水源乡胜利村冻配点进行细管冻精配种试验,当年授配牛1155头,受胎率80%。至1998年,利用秦川、西门塔尔两个品种与本地黄牛杂交改良,黄牛冻精授配点增加到11处,每年冻精授配母牛2000头以上。1999年,省列永昌县肉牛三元杂交集约化配套生产技术应用与研究项目实施,引进国际终端父本冻精——皮埃蒙特、加系利木辛、西德黄牛、红安哥斯、夏洛来等品种。在朱王堡、水源、东寨和城关等乡镇开展以西黄杂、秦黄杂为主要母本的肉牛三元杂交冻配改良。至2005年,全县黄牛冻精授配改良点发展到25个,每年冻精授配母牛6000头以上。
  猪1991年至1992年,实施省列“永昌县商品猪基地建设”项目,引进大约克夏种公猪43头,投放到县畜牧站种猪场统一供精站(点)作为杂交猪生产父本,由朱王堡镇兽医站、南坝、大坝等供精站(点)为杂交区提供精液。引进甘白母猪141头,投放到县畜牧站种猪场生产甘白纯种母猪,为甘白母猪扩繁区提供甘白母本,扩繁生产甘白母猪4800头。全县累计完成瘦肉型猪杂交改良授配10444头。2001年,县大坝猪场引进泰系杜洛克种公猪、母猪各1头,长白公猪、母猪各1头,大约克夏公猪、母猪各1头,进行杜洛克猪原种繁育。2002年,市科委列项的永昌县“瘦肉型三元杂交猪生产及繁育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县畜牧站从张掖引进美系杜洛克种公猪8头,长白种公猪1头,大约克夏母猪5头,长白、大约克夏二元母猪65头,投放到红山窑乡河沿子村养猪示范点,当年生产杂交猪8600头。
  鸡1991年,全县有孵化点20个,总计入孵蛋32.01万枚,孵出小鸡21.08万只。入孵蛋孵化率65.85%。结合省畜牧厅“100万只良种鸡推广”项目和农业部“200万只优良家禽品种及配套饲养技术推广”项目,引进推广良种鸡21.96万只,其中入孵伊沙褐、明星鸡种蛋12.9万枚,出雏8.04万只。引进伊沙褐等良种小鸡1.16万只。1995年,全县共孵化良种鸡种蛋26.51万枚,出雏16.85万只,引进迪卡、AA、伊沙褐、艾维茵等良种鸡27.95万只,良种鸡饲养量达到44.8万只。2005年,红山窑乡希望种鸡场孵化种蛋27.14万只,孵出海兰褐雏鸡21.5万只,艾维茵、三黄肉鸡1.5万只。
  第七节 畜禽检疫防疫
  1991年至2005年,县内发生过的动物疫病有18种,其中病毒性疫病有猪瘟、口蹄疫、鸡新城疫、羊痘、马流行性感冒,细菌性动物疫病有炭疽、猪丹毒、仔猪白痢、破伤风、雏白痢、牛出血性败血病、羊快疫类疫病等,病原为霉形体的疫病有猪气喘病,寄生虫病有球虫病、脑包虫病、片形吸虫病、猪蛔虫病、疥癣等。
  畜禽疫病
  口蹄疫1992年11月,六坝乡发生牛0型口蹄疫,发病牛32头,扑杀32头。1999年4月,朱王堡镇下汤村发生猪0型口蹄疫,发病猪10头,病死猪1头,扑杀42头。2000年2月,河西堡镇宗家庄发生0型口蹄疫,共发病牛34头、羊10只、猪3头,共扑杀牛55头、羊52只、猪10头。2000年7月,新城子镇马营沟村,红山窑乡高古城、河沿子、山头、土沟村,东寨乡二坝、永丰村发生0型口蹄疫,共发病牛3头、羊502只,扑杀牛3头、羊510只。2002年12月,城关镇小坝村发生猪0型口蹄疫,共发病猪4头,扑杀16头。2003年12月,城关镇黄家学、中庄子村发生0型口蹄疫,共发病牛14头、猪3头,扑杀杂牛31头、猪38头、羊3只。
  马类家畜流行性感冒1994年3月,东寨、红山窑、新城子、焦家庄、城关、六坝、南坝、河西堡等8个乡镇相继暴发马类家畜流行性感冒,共发病马类家畜1.38万头(匹),发病率69.67%。治愈1.37万头(匹),死亡123头(匹)。
  牛出血性败血病1997年8月,红山窑乡夹河村、马家坪村发生牛出血性败血病,共发病牛36头,经治疗治愈4头,死亡32头。
  炭疽1991年7月,朱王堡镇、六坝乡相继发生炭疽病,共发病牛21头,死亡20头,发病羊56只,死亡56只,发病猪7头,死亡6头,发病狗4条,死亡4条;发病骡1匹,死亡1匹。感染人发生炭疽病21人,全部治愈。1998年7月,河西堡镇青山堡村发生炭疽病,共发病牛8头,死亡8头。感染人2人,均治愈。
  疫病防治
  1991年,朱王堡镇和六坝乡发生炭疽疫情,县政府下发《关于在全县开展防治炭疽病的紧急通知》,成立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的防治炭疽病领导小组,各乡镇政府、业务部门互相配合,疫情在一个月内得到全面控制。当年设防的动物疫病有炭疽、羊快疫类疫病、猪三大传染病、羊痘、牛出败、狂犬病、鸡新城疫等,共免疫注射各类畜禽142.84万头(只)次。1994年3月,东寨、红山窑、新城子等8个乡镇相继暴发马类家畜流行性感冒,全县开设诊疗点33处,其中新开设的诊疗点14处。设防的动物疫病有口蹄疫、炭疽、牛出败、羊快疫类疾病、羊痘、猪三大传染病、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炎等,共免疫注射各类畜禽121.43万头(只)次。1997年,县政府出台动物防疫双轨承包责任制实施方案,与各乡镇分别签订《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动物防疫工作列入乡镇政府目标管理责任中加以考核。1998年7月,河西堡镇青山堡村2人因宰杀病牛感染疾病,被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炭疽,全县封锁疫区,疫情得到迅速控制。2003年,县政府制定《永昌县紧急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成立永昌县紧急动物疫情控制委员会,将紧急动物疫情控制纳入法制范畴。2004年,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部分地区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又暴发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全县启动紧急动物疫情控制应急预案。
  检疫
  1991年,全县共检疫各类胴体1.51万具,检疫各类活畜禽55.77万头(只)次,检疫牛皮137张、羊皮40.14万张,检疫羊毛190.95吨,马鼻疽检疫107匹,布病监测牛羊血样1116份,送检牛血清100份,化验室检验病料83份,收集菌检材料101份。1998年,开始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定点检疫,各乡镇定点屠宰点的检疫由县农牧局委托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具体实施,县食品公司对定点屠宰场的检疫在县畜牧站的监督下自行检疫。当年共检疫各类畜禽胴体1.27万具,检疫各类活畜禽9770头(只),检疫羊毛20.7吨、羊皮4421张、牛皮118张、马皮50张,检验病害肉68具,变质肉5具,检出病畜禽203头(只),监测布病血清550份。2002年,县食品公司屠宰场的检疫权划归县畜牧站具体实施,由县畜牧站派驻动物检疫人员,对屠宰的生猪进行宰前、宰中、宰后检疫。7月1日,《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实施,境内动物重大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建立免疫档案管理制度,对猪、牛、羊佩带免疫耳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购、屠宰、运输无免疫耳标的动物。2004年,共检疫各类体5.62万具;检疫各类活畜禽5.76万头(只);化验室监测血样1170份,其中牛血样100份,羊血样50份,猪血样20份,鸡血样1000份。至2005年,全县生猪定点屠宰、定点检疫制度步入规范化管理。
  第八节 草原分布与保护
  全县草原面积694.68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518.6万亩,除邻县及山丹军马场一、四场经营外,实际经营面积341.9万亩。草原植被覆盖面积由1990年的51.1%上升到2005年73.92%,天然草场分布
  荒漠类草场总面积234.44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33.75%,其中可利用面积87.46万亩,占全县实际经营面积的25.58%,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米~2360米之间的平口峡、毛卜喇、武当山、九坝滩、铧尖滩、龙口、塔湾滩,覆盖度10%~15%,亩产鲜草36.7千克。
  山地草原类草场总面积174.74万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25.15%,其中可利用面积119.34万亩,占全县实际经营面积的34.9%,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2200米~3500米之间的寺儿沟、龙沟大坂、照面山、大马营滩、八个墩滩、蒿滩坡、十五里大坂等地带,覆盖度40.8%~61.2%,亩产鲜草57千克。
  荒漠化草原草场(半荒漠类草场)总面积87.5万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12.6%,其中可利用面积74.4万亩,占全县实际经营面积的21.76%,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2100米~2700米的花草滩、大碴子滩、栒子山、孤山子,覆盖度36.2%,亩产鲜草138千克。
  山地草甸类草场总面积89.1万亩,占全县草场面积的12.83%,其中可利用面积35.05万亩,占全县实际经营面积的10.25%,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米~3100米的东大坂、头龙沟山、西水滩、火松林、独山子滩、马营沟、八道梁、牛舌头掌、白露掌、铁山头、大黄山,覆盖度91%,亩产鲜草204千克。
  高寒草甸类草场总面积54.64万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7.87%,其中可利用面积2.71万亩,占全县实际经营面积的0.79%,主要分布在海拔3500米~3900米之间的盖掌大坂、乌龙沟、平强口、脑儿墩一带,覆盖度80%,亩产鲜草132千克。
  高寒沼泽类草场总面积0.53万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0.08%,其中可利用面积0.18万亩,占全县实际经营面积0.05%,分布在海拔高度3200米~3900米的黑林掌、天涝坝,覆盖度90%,亩产鲜草150千克。
  灌丛类草场总面积53.73万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7.73%,其中可利用面积22.76万亩,占全县实际经营面积6.66%,分布在海拔2800米~3500米之间的冰沟、红梁沟、盖掌大坂、紫沟顶、西大河、大黄山等地,覆盖度74.8%,亩产鲜草175千克。围栏草场7万亩。人工草地0.7万亩,改良草场2.1万亩。
  草原保护
  为了保护、利用好全县草场,永昌县成立县草原工作站和县草原监理站,在南部草原、西部草原、北部草原设立管理分站,依据草原法的规定,草场植被和草原设施得到有效保护。
  草原建设2005年底,国家、省、市、县共投资851.19万元用于草原建设(天然草场保护与恢复),其中鼠、虫害防治经费184.19万元,围栏、人工草地、草场改良投资667万元。
  保护措施永昌县保护和建设草原,采取的措施有发展农区舍饲养殖,减少草场载畜量;围栏封育退化严重的草场,共围栏封育7万亩,改良草场2.1万亩,建立人工草地0.7万亩;划分冬春草场,使草原有生息休养的机会;建立草原防火预警制度,保证不发生火灾;做好县与县、乡与乡草原界线的稳定工作,确保草原建设不发生人为破坏;抓好草原水利建设,打机井6眼,维修自然井32口。
  虫害防治阔胫萤叶甲虫害防治:1991年,阔胫萤叶甲虫危害县北部草原,危害面积7万亩,严重危害面积3.8万亩,平均虫口密度每平方米283头,县政府组织人力进行防治,防治效果95%。1993年,阔胫萤叶甲害虫危害县西部草原的大渣子滩,县草原站组织人员进行防治,防治面积12.1万亩,防治效果94%。1999年,阔胫萤叶甲害虫在北部草原的尖山滩等地再度成灾,发生面积20万亩,县政府拨专款防治,防治效果94%。2000年,阔胫萤叶甲害虫在尖山滩山缝山南滩发生面积20万亩,省畜牧厅拨专款防治,防治效果92.7%。
  巨膜长蝽虫害防治:1997年6月,县东部草原的北大滩发生巨膜长蝽虫害,危害面积20.5万亩,施药面积3.2万亩,控制面积20.5万亩,防治效果94.2%。
  白刺叶蛾虫害防治:1997年6月,县东部草原的北大滩发生白刺叶蛾虫害2.5万亩,虫口密度每平方米45头,施药面积2.5万亩,防治效果90%。
  蝗虫虫害防治:1997年8月,县南部草原的西水滩、独山子滩和火松林沟发生蝗虫危害,危害面积17万亩,虫口密度每平方米76头,蝗虫的主要种类为狭翅雏蝗、小翅雏、毛虫棒蝗、青海痂蝗、宽须蚁蝗等5种。县草原站施药面积2.5万亩,防治效果90%以上。2000年,西水滩、独山子滩和火松林沟再度发生蝗虫危害,危害面积46万亩,平均虫口密度每平方米85头,照面山、夹道等地危害面积24万亩,平均虫口密度每平方米71头。防治面积20万亩,防治效果90%,蝗灾得到控制。
  鼠害防治县内草原上主要鼠种有中华鼢鼠、黄鼠、大沙鼠、子午沙鼠、长爪沙鼠和五趾跳鼠等6种。其中危害南部草原的鼠种有中华鼢鼠和黄鼠,危害东、西、北草原的鼠种为大沙鼠、子午沙鼠、长爪沙鼠、五趾跳鼠。1991年至2005年,主要采取药物防治、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技术对草原鼠害进行防治,累计防治面积180.42万亩,平均灭治效果为92.73%。药物防治采取洞口投药法,1991年开始,采用敌鼠钠盐、96灭鼠灵和C型肉毒素毒饵防治,生物灭鼠采用设置鹰架、鹰墩,招鹰灭鼠的方法进行防治,人工灭鼠采用捕鼠夹的方法进行防治。
  第九节 国营农牧场
  国营八一农场
  地处金昌市境内,总部设立在河西堡镇。先后隶属于兰州军区、张掖地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十一师、农二师。1975年,移交武威地区管理。1979年,移交甘肃省农垦局管理。1984年成立甘肃省农垦总公司金昌分公司,与国营八一农场并列,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5年,农场拥有土地面积83万亩,耕地面积18万亩,总资产5.24亿元。总人口1.2万人,职工4837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212人)。下属企业16家,其中农业分场5家:黑土洼分场、东寨分场、青山堡分场、天生炕分场、小井子分场,小工商运输建筑企业9家;八一磷肥厂、八一食品厂、八一汽修厂、甘肃省建筑网架工程公司、金昌农垦供销公司、金昌农垦农机公司、金昌农垦运输公司、八一煤矿、八一石棉矿,以58.4%的股份控股经营金昌水泥集团,以17%的股份参股甘肃莫高实业发展股份公司。有全日制完全中学1所、小学6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136人,学生2200人。农场内部设八一法庭,从业人员3人,业务上隶属于县法院。
  国营八一农场以农业为主。1991年后,农场职工家庭农场实行生产费用和生活费用自理政策,生产经营自主权下放到职工家庭。采取架设农电线路、更新机井、新修和维修农渠、改旱地为水浇地、改造盐渍化低产田等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产出,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引进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步伐,推广节水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工业上,通过降能耗、抓管理、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等实现节能降耗、增加效益。农产品主要有啤酒大麦、小麦、黑瓜子、苜蓿、食葵等。工业产品主要有水泥、麦芽、磷肥、原煤等。
  红光园艺场
  位于省道212线(永河公路)9千米处。于1952年开办土佛寺农场,1966年更名为甘肃省红光园艺场。2005年,总占地面积2.13万亩,其中农场占地2.09万亩,耕地面积7120亩。农场资产总额56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300万元,年生产总值1800万元。有职工583人、离退休人员137人。主要经营种植业、养殖业、脱水蔬菜加工、面粉加工、饲料加工、工业陶瓷、基建施工、商业服务等项目。
  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一场
  位于永昌县境内。1991年隶属兰州军区后勤部马场管理局管理,2001年10月归属于甘肃中牧公司山丹马场管理局管理。2005年,场部设资产管理科、人力资源科、财务科、畜牧科、供销科和综合办公室;全场总人口3195人,职工1631人;有小学1所、卫生院1所、下属企业1家。
  1991年至2001年间,畜牧业由集体经营管理,畜牧业结构以养马为主逐步转向以养牦牛为主,养藏绵羊、山丹马为辅。2002年后,草原实行承包经营制,分草原到户,以户为单位分片围栏,职工自主经营管理,并对畜种进行改良。2005年底,有牦牛19.8万头,藏绵羊6900多只,马1300多匹。
  山丹马场牦牛养殖
  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期军马逐步退出,集体经营管理的畜牧业走入低谷,开始陆续开垦草原发展农业。1991年至2005年间,种植作物以油菜籽为主,饲料青稞有少量种植。2005年,油菜籽种植面积7.8万亩,亩产95千克,总产741万千克;青稞种植面积0.4万亩,亩产150千克,总产60万千克。
  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四场
  位于永昌县境内。1991年隶属兰州军区后勤部马场管理局管理,2001年10月归属于甘肃中牧公司山丹马场管理局管理。2005年,场部设综合办公室、财务科、人力资源科、生产科、供销科和离退休管理所;全场总人口2837人,职工1286人;有小学1所,卫生院1所,有服务保障中心、乌龙液酒厂、牧马人乳品厂等下属企业。
  1991年至2005年间,养殖方式由单一的天然放牧转向半舍饲半放牧,并采取划区轮牧、控制畜载量、播草籽补植等措施强化草原管理,同时对畜种进行改良。1998年实行承包经营。2005年底有羊5958只,黄牛150头,牦牛125头,马12匹。种植作物以大麦、小麦、油菜为主。2001年后,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大麦种植面积,基本取消油菜种植,全场以大麦种植为主。2005年,大麦种植面积2.78万亩,亩产200千克,总产5568吨。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