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优质肉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97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优质肉羊
分类号: S826.9
页数: 3
页码: 238-240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永昌县肉羊规模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0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优质肉羊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优质 肉羊

内容

永昌县肉羊规模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0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2年,在引进生产性能好、适应性强的小尾寒羊的同时,以甘肃高山细毛羊的选育、改良、推广应用为重点,进行细毛羊杂交改良综合实验。1997年,全县改良细毛羊3万只,细毛羊及改良羊、半细毛羊及改良羊10.27万只,占羊总数的30%以上。随后,从皇城种羊场调进澳洲美利奴种公羊35只,同本地羊杂交。杂交羊只的体型、外貌、光泽、油汗、弯曲度及生产性能均有所提高,平均个体产毛4.8千克,羊毛细度64支,毛长平均9分米。
  肉用种羊项目引进
  1999年,县政府与甘肃农业大学协作,引进国家农业部“948”高科技项目——国外肉用种羊引进与繁殖项目,在水源镇白烟墩滩建立永昌肉用种羊场。2000年1月,从新西兰引进两个肉羊品种——波德代(Borderdale)和无角陶赛特(PollDorset)共计96只,开展胚胎移植,进行冷冻精液产品开发,全县养羊产业开始由毛肉兼用向肉用或肉毛兼用转变。先后筹资1000余万元,建成肉羊人工授精采配中心、冻精研制中心和化验室等配套设施。在生产环节上,采用密集产羔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进行种羊扩繁。至2005年底,全县共完成纯种羔羊繁育1020只,其中胚胎移植500只。各乡镇、村、社三级依托永昌肉用种羊场,逐年选择有经营能力、热心肉羊改良事业的专业大户,采用每只种公羊补贴2500元、农户自筹2500元的方式,将种公羊投放到农户,建立肉羊杂交改良站(点),种公羊由农户经营,承担本乡镇一定范围内的改良任务。县乡业务部门在技术上帮助指导。2005年底,全县设立130个肉羊人工授精点,杂交改良本地羊27.1万只,授胎率达78%以上。全县共建成规模养殖专业村80个,专业社350个,舍饲规模养殖户2.03万户,其中规模养羊户1.28万户。并为周边市县及青海、宁夏等地进行杂交改良地方羊9.97万只,产活杂种羊7.98万只。
  舍饲规模养殖
  2001年后,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扶持发展肉羊产业和草产业的实施办法》、《永昌县肉羊产业开发实施方案》,成立永昌县养羊协会和永昌县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肉羊产业办公室。提出“致富项目入户工程”,发展以优质肉羊为主的舍饲规模养殖,实施舍饲规模养殖整村整社推进计划,培植一批舍饲规模养羊专业村、专业社。2004年,县舍饲规模养羊户达到12450户,其中百只以上养羊大户800户,建成塑料膜暖棚羊舍10671座,建成人畜分离、集中连片的养殖小区19个,全县整体推进的规模养羊专业村达到60个,专业社达到330个。羊只存栏64.84万只,其中绵羊55.39万只、山羊9.45万只,羊只出栏20.33万只,养羊总产值4059.31万元。2005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白萨福克、德克赛尔两个肉羊品种共103只。新建肉羊改良点50个,纯繁育羊250只,投放种公羊168只。新增加专业户20个,养殖小区4个,规模养殖户250户。全县羊只饲养量达到92.24万只,其中存栏62.84万只、出栏29.40万只。
  羊肉产品加工与销售
  2003年,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并建成年屠宰加工优质羔羊30万只的德赛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县养羊业形成以“德赛”羊业为龙头的“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兴养羊产业链条,开始向市场大量提供羊肉产品,主要是波德代和陶赛特种公羊与本地土种羊杂交改良后的肉羊肉,以羔羊肉为主。2004年后,企业和有关部门实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采取体肉、内脏等单独整理、分割加工、真空包装销售,产品销往广州、深圳、兰州等地。
  养殖场选介
  永昌肉用种羊场1999年,县政府与甘肃农业大学协作引进国家“948”“国外肉用种羊引进与繁殖”项目,在永昌县清河制种场建场,以农作物制种的清河制种场转换为以羊为主的永昌肉用种羊场。引进优质肉羊品种波德代羊和无角陶赛特羊96只,开展胚胎移植,进行冷冻精液产品开发。2000年至2005年,投资900余万元,建成供集约饲养用高标准羊舍8栋2880平方米,肉羊人工授精室、冻精生产室和胚胎移植技术室334平方米,建成化验室148平方米,青贮窖3座1050立方米,种羊夏季避暑棚6栋2700平方米,日产8吨羊用颗粒饲料加工厂1座,高产豆科牧草饲料地800亩。共繁育纯种羊1020只,向省内、外提供种羊600余只,改良全县土种羊12万只。
  双井子绵羊育种场位于县境内北部草原,为县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着草原边界的维护、草场的管护建设、绵羊改良以及牧草种植、防虫灭鼠等畜牧草原科技的试验示范推广。有职工14人,其中在职职工4人。共建有草原围栏1.2万亩,人工改良草场2000亩,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固定资产30多万元。1990年开始,面向社会承包。1992年,场部养羊388只,1998年达到1000只,存栏800只。1999年起,开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水窖和车库,加固防洪坝,修建高标准暖棚羊舍,牧场生产、生活条件和职工文化生活逐渐得到改善,人畜饮水和用电问题得到解决。
  北地村综合养殖场位于水源镇北地村,是村干部入股兴办的股份制养殖场,总投资36万元,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以新西兰肉羊授配改良、黄牛胚胎移植、三元杂交为重点,养羊达到450只,其中改良的一代、二代新西兰肉羊350只。2004年,修建高标准双向牛舍1栋,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硬化晒场1000平方米,新建青贮氨化池1座,新增羊只100只。2005年,修建450平方米的双向暖棚羊舍2栋,年内肉羊育肥达500只。在北地村综合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下,2005年全村已发展规模养殖社5个,规模养殖户280户,修建高标准暖棚羊舍340座,肉羊改良2400只,黄牛三元杂交260头,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1300亩,户均2亩。全村羊存栏数达到10600只。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养殖一项达到1080元,占总纯收入的31%。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