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高原无公害蔬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97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高原无公害蔬菜
分类号: F326.1
页数: 4
页码: 235-238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全县第一座日光温室在河西堡镇鸳鸯池村建成后,露地种植蔬菜开始逐步转向以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技术为重点的栽培上,高原无公害蔬菜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高原 无公害蔬菜

内容

1990年,全县第一座日光温室在河西堡镇鸳鸯池村建成后,露地种植蔬菜开始逐步转向以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技术为重点的栽培上。1994年,以河西堡镇和城关镇2个基地建设为重点,建立4个蔬菜种植示范区,全县新建塑料大棚936·座、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10座,蔬菜种植面积8640亩。2000年,全县高原无公害蔬菜规模化商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2003年,永昌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得到省农牧厅的产地认定。2005年,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7.8万亩,总产量30.73万吨,蔬菜总产值25006.81万元。
  政策引导与扶持
  1992年,市、县、乡镇三级政府对菜农每座温棚投入约1.2万元,农业部门在技术上实行分片蹲点,责任到人。当年新建日光温室11座,有效种植面积5.91亩,种植品种以黄瓜、西葫芦、油菜、香菜为主。1993年,县政府对每棚补贴1000元贷款利息,并提供1000元周转金,全县新建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1402座,平均亩产3500千克,亩产值3000元。1994年到1998年,全县露地蔬菜面积由8176亩增加到1.43万亩,其中胡萝卜、西芹增长较快。1999年,市、县、乡镇各级政府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点工程之一,每年拿出24万元聘请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4名,与县、乡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全县日光温室和露地蔬菜种植,并将朱王堡镇三沟村、焦家庄乡陈家寨村列为全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示范点,对连片建设10座以上的每座补助1000元,连片建设20~50座的每座补助2000元,连片建设50座以上的每座补助3000元。各乡镇也制定了配套优惠措施,朱王堡、水源每座补助2000元,河西堡、城关、焦家庄3个乡镇每座补助1000元。至年底,全县新建日光温室681座,种植蔬菜1015亩。
  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
  2000年,县政府提出开发“万亩优质胡萝卜生产基地建设”和“西菜东调”项目,引进种植露地蔬菜八大类9个品种,种植面积26782亩,总产量达到95282吨。2001年,永昌县被列为全省高标准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经甘肃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对永昌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区域的土壤、水质、大气等环境及生产环节考察论证,甘肃省中心试验室环境监测站检测,生产高原无公害蔬菜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评价标准。胡萝卜、西芹、花椰菜三个露地蔬菜品种通过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成都)检测,各项指标符合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经甘肃省绿色食品办申报,2002年5月,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露地蔬菜产品基地县绿色证书。2003年3月,永昌县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得到省农牧厅的产地认定。当年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为4.99万亩,其中,露地蔬菜面积2.34万亩,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0.3万亩。
  种植规模效益
  199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600亩,总产量4800吨。1996年,种植面积增加到1.12万亩,总产量2.35万吨。1997年,引进的“黑田五寸人参”胡萝卜销售价每千克0.7元,最高达到1.4元。2002年,全县无公害蔬菜面积4.99万亩,其中胡萝卜2.35万亩,西芹、花椰菜、甘蓝等露地蔬菜2.34万亩,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0.3万亩。其中:胡萝卜平均亩产4100千克,最高亩产5050千克;甘蓝、花椰菜、西芹平均亩产,分别达4270千克、1650千克、4580千克,平均亩收入916元。2003年,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6万亩,其中,胡萝卜2.05万亩,西芹、花椰菜、甘蓝等露地蔬菜3.57万亩,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0.38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20.59万吨,总产值达到24464万元,商品蔬菜销售额达到19571万元。2004年,以胡萝卜为主的高原无公害蔬菜被列为全县的一项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6.62万亩,其中胡萝卜2.35万亩,其他蔬菜4.27万亩,蔬菜总产量27.08万吨,总产值达到17793.86万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城关镇、焦家庄乡蔬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0%左右,其中金川东、北海子、红庙墩等村蔬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85%以上。200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7.8万亩,新建日光温室384座,总产量达到30.73万吨。其中胡萝卜平均亩产4000千克,每千克均价0.52元,亩产值2080元左右。甘蓝、花椰菜、西芹分别亩均4000千克、2000千克、5000千克,每千克均价分别为0.30元、0.80元、0.60元,亩产值1200元~3000元。高原无公害蔬菜系列产品销往省内外各地蔬菜批发市场。
  技术与产销服务
  2000年,以城关镇、焦家庄乡等泉水灌溉地区为主的无公害蔬菜规模化商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县农业局组织技术员编写《胡萝卜栽培技术规程》和《胡萝卜收购质量标准》教程,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胡萝卜。同年,兰州客商在城郊开发区新建3000吨蔬菜恒温冷藏库1座。2002年,县农技中心组织技术员编写《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无公害蔬菜农药使用准则》、《无公害蔬菜肥料施用准则》以及胡萝卜、西芹、花椰菜等特色蔬菜的产品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19项,作为全县生产无公害蔬菜地方标准,上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和实施。同年,成立永昌县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2004年,县政府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下设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办公室。同年7月,举办甘肃永昌高原无公害蔬菜产品洽谈会,吸引广州、成都、银川、兰州等地客商60多人,签约项目30项,签约数量95704吨,签订销售合同5690万元。至2005年,先后发展起以农产品基地为依托的润德林食品有限公司、金位辣酱厂等企业197家,建立城关镇金川东村胡萝卜批发市场、焦家庄乡梅家寺村反季节蔬菜批发市场等农产品专业市场16个,发展民间营销组织20多个,蔬菜贩运人员达3000多人,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
  名优蔬菜品种
  食用菌2002年,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试种食用菌新品种取得成功。此后,永昌县将食用菌生产作为一项后续产业,在西河地区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引进外地客商参与食用菌生产,兴建以双孢菇、香菇等为主的菌类生产基地,聘请省农科院专家长年蹲点指导,提高农民群众栽培技术,食用菌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3年,全县共建成食用菌棚124座,种植香菇等品种50万袋,当年食用菌总产量达416吨。同年,县委、县政府成立永昌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下设食用菌产业办公室。2004年,全县食用菌种植户达616户,种植数量达到313.9万袋(袋栽香菇),菌类总产量达到1728吨。引进“千泽菌业公司”,建成年加工1.5万吨的生产线1条。2005年,种植品种发展到香菇、双孢菇、金针菇、白灵菇、姬松菇茸、姬菇、杏孢菇、平菇等十多个种类,食用菌种植户发展到1050户,总产量达到1562.5吨。
  胡萝卜1993年,县农技中心引进的“黑田五寸人参”胡萝卜,皮红、内红、芯红、表皮光滑、歧根少、肉质细嫩、质密脆甜,亩均产量4000千克以上,最高亩产达6000千克。城关镇金川东村、北海子村,焦家庄乡红庙墩村、河滩村等成为胡萝卜的主要产地。2000年,推广种植1万亩,2004年种植面积增加到2.35万亩。
  西芹永昌西芹,株型紧凑粗大,叶柄扁阔肥厚,分枝挺直,叶梗光滑脆嫩,色淡绿,有光泽,纤维少,无黄萎,具有芳香气味。单株重千克以上,每百克含水分94克,碳水化合物2克、蛋白质2克、脂肪0.22克、钙0.72克,并含有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等多种矿物质。
  花椰菜永昌花椰菜因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花枝肥大,色淡绿,花球紧实,球色白美,呈颗粒状,质地细嫩口感好,每百克中含维生素C达61毫克。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