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特色种植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97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特色种植养殖
分类号: S-126.42
页数: 10
页码: 233-242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特色种植养殖、啤酒大麦、玉米制种等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特色种植 养殖

内容

1991年后,永昌县着力实施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至2005年,已形成啤酒大麦、玉米制种、无公害蔬菜、肉羊养殖、金鳟鱼、食用菌、饲草等特色产业。永昌县先后被列为“八五”期间第三批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示范区、甘肃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甘肃省21世纪农业重点产业扶持项目金鳟鱼良种繁育基地等。围绕特色产业,先后建成啤酒麦芽、专用面粉、羊肉制品、草产业、蔬菜保鲜储运加工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00余家。
  第一节 啤酒大麦
  大麦是永昌县种植的传统作物之一,历史上因品种老化、品质差,种植面积小,除少量食用外,绝大部分作牲畜饲料。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供酿制啤酒用的专用大麦即啤酒大麦。至2005年,啤酒大麦种植已发展成为全县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
  新品种引进
  1986年,县种子公司从省农科院引调啤酒大麦莫特B—23、莫特44、黑引瑞三个品种,在水源乡北地村和东寨乡上三坝村进行试种,种植面积330亩,当年平均亩产300千克。1987年,从省农科院引进法瓦维特(匈84),在水源乡北地村参加全省啤酒大麦区域试验,产量高,品质好,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优级和一级指标,试验取得成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90年,法瓦维特(匈84)大麦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生产啤酒所用主要大麦新品种,开始大面积推广。1999年,县农技中心从省农科院引入甘啤2号,2000年引入甘啤3号、哈林顿、哈瑞特等新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抗旱、早熟、丰产、符合啤酒酿造的品质要求等特征,逐步成为全县啤酒大麦的主栽品种。
  种植面积及产量
  1988年至1991年经县农业技术部门的试验、示范、推广,认为种植啤酒大麦比种植普通小麦具有丰产性好、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优点,适宜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在同等地力条件下,种植啤酒大麦比种植小麦平均亩产高14%至25%,亩投入成本低于小麦10元左右,而亩收入高于小麦30元以上。1992年,全县啤酒大麦种植面积3.4万亩,1993年增加到8.12万亩。1994年,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4项啤酒大麦收购优惠政策,成立永昌县啤酒大麦收购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质量监督小组,指导全县啤酒大麦产销。当年全县种植面积13.37万亩,亩均产量395.3千克,总产量5.28万吨,产品滞销。1995年至1998年,年种植面积9万余亩,商品量3万余吨。1999年种植面积压缩到6.99万亩。2000年后,全县啤酒麦芽加工企业增多,啤酒大麦需求量增大,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4年,永昌县被列为国家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示范区,种植面积达20.16万亩,总产量9.28万吨。2005年种植面积22.66万亩,总产量达10.95万吨。
  种植区域分布
  1993年,啤酒大麦种植遍布各乡镇及农场。1994年,全县种植面积13.37万亩,其中西河3个乡镇种植面积4.43万亩,占啤酒大麦种植总面积的33.2%;东河3个乡镇种植面积4.88万亩,占36.5%;清河2个乡镇种植面积2.84万亩,占21.3%;其他乡镇种植1.2万亩,占9%。种植2万亩以上的有红山窑、东寨、六坝3个乡镇。2000年,全县种植面积9.41万亩,其中:东寨镇种植2.86万亩,占30.4%;红山窑、六坝、朱王堡3个乡镇,分别种植1.53万亩、1.49万亩、1.36万亩,各占种植总面积的约15%;其他乡镇种植面积均不足万亩。2005年,全县种植啤酒大麦22.66万亩,其中:西河3个乡镇种植面积6.7万亩,占啤酒大麦种植总面积的29.6%;东河3个乡镇种植面积8.97万亩,占39.6%;清河2个乡镇种植面积5.25万亩,占23.2%;其他乡镇及各农场种植1.75万亩,占7.7%。种植面积4万亩以上的有红山窑、东寨、六坝3个乡镇,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的有新城子、水源、朱王堡3个乡镇,其他乡镇种植面积均不足万亩。
  种植基地与销售
  2000年,东河地区东寨、六坝、南坝3个乡镇啤酒大麦种植面积达到4.56万亩,占全县啤酒大麦种植面积的48.5%。2001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建立以东河地区为主的啤酒大麦生产基地,着力发展啤酒大麦生产。2002年,啤酒大麦生产被列入全县特色产业之一,种植总面积15.6万亩,平均单产392千克,总产量6.12万吨,县域内3家加工企业即八一麦芽厂、烟台麦芽厂永昌分厂、清河麦芽厂收购量为7.31万吨。2005年,全县共种植优质啤酒大麦22.66万亩,县内啤酒麦芽加工企业发展到7家,啤酒麦芽产品远销湖北、江西、浙江、广州等20多个省市。
  第二节 玉米制种
  1991年,为满足清河地区小麦套种玉米的需求,永昌县成立清河制种场,开始玉米制种试验。当年,全县玉米制种面积120亩,品种为中单2号,亩产130千克。1995年,在水源乡胜利村、朱王堡镇新堡子村、董家堡村、流泉村等开展玉米制种试验,种植面积400亩,获得成功。此后,水源、朱王堡两乡镇玉米制种面积和种植品种逐年增加,逐渐发展成为全县的玉米制种基地。1996年,全县完成玉米制种面积1830亩,其中,朱王堡镇董家堡村完成户单1号制种面积400亩、水源乡北地村和县制种场完成中单2号制种面积1080亩、市园艺场完成西玉3号制种150亩、水源乡北地村完成甘玉13号制种面积200亩。1999年,开展外向型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全县共落实种植玉米杂交制种面积2260亩。其中:金穗1号1000亩,落实在水源乡胜利村;金穗2号400亩,落实在朱王堡镇头沟村、新堡子村;金穗6号290亩,落实在六坝乡南庄子村;金穗7号170亩,落实在朱王堡镇梅北村;金穗8号400亩,落实在水源乡北地村。为了使名、优、特、新品种广泛用于农业生产,永昌县从山东、北京等地科研部门引进13个自交系品种,以不同生育期和播种方式种植32亩,品种分别为99-1、99-2、99-3、999、888、8962、8818、8466、6152、8562、8402、212、322。此后,全县玉米制种面积逐年增加。2004年和2005年,玉米杂交制种面积年均保持在3万亩以上,亩均纯收入1000元以上,玉米制种已发展成为全县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产业。
  第三节 高原无公害蔬菜
  1990年,全县第一座日光温室在河西堡镇鸳鸯池村建成后,露地种植蔬菜开始逐步转向以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技术为重点的栽培上。1994年,以河西堡镇和城关镇2个基地建设为重点,建立4个蔬菜种植示范区,全县新建塑料大棚936·座、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10座,蔬菜种植面积8640亩。2000年,全县高原无公害蔬菜规模化商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2003年,永昌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得到省农牧厅的产地认定。2005年,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7.8万亩,总产量30.73万吨,蔬菜总产值25006.81万元。
  政策引导与扶持
  1992年,市、县、乡镇三级政府对菜农每座温棚投入约1.2万元,农业部门在技术上实行分片蹲点,责任到人。当年新建日光温室11座,有效种植面积5.91亩,种植品种以黄瓜、西葫芦、油菜、香菜为主。1993年,县政府对每棚补贴1000元贷款利息,并提供1000元周转金,全县新建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1402座,平均亩产3500千克,亩产值3000元。1994年到1998年,全县露地蔬菜面积由8176亩增加到1.43万亩,其中胡萝卜、西芹增长较快。1999年,市、县、乡镇各级政府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点工程之一,每年拿出24万元聘请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4名,与县、乡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全县日光温室和露地蔬菜种植,并将朱王堡镇三沟村、焦家庄乡陈家寨村列为全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示范点,对连片建设10座以上的每座补助1000元,连片建设20~50座的每座补助2000元,连片建设50座以上的每座补助3000元。各乡镇也制定了配套优惠措施,朱王堡、水源每座补助2000元,河西堡、城关、焦家庄3个乡镇每座补助1000元。至年底,全县新建日光温室681座,种植蔬菜1015亩。
  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
  2000年,县政府提出开发“万亩优质胡萝卜生产基地建设”和“西菜东调”项目,引进种植露地蔬菜八大类9个品种,种植面积26782亩,总产量达到95282吨。2001年,永昌县被列为全省高标准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经甘肃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对永昌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区域的土壤、水质、大气等环境及生产环节考察论证,甘肃省中心试验室环境监测站检测,生产高原无公害蔬菜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评价标准。胡萝卜、西芹、花椰菜三个露地蔬菜品种通过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成都)检测,各项指标符合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经甘肃省绿色食品办申报,2002年5月,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露地蔬菜产品基地县绿色证书。2003年3月,永昌县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得到省农牧厅的产地认定。当年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为4.99万亩,其中,露地蔬菜面积2.34万亩,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0.3万亩。
  种植规模效益
  199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600亩,总产量4800吨。1996年,种植面积增加到1.12万亩,总产量2.35万吨。1997年,引进的“黑田五寸人参”胡萝卜销售价每千克0.7元,最高达到1.4元。2002年,全县无公害蔬菜面积4.99万亩,其中胡萝卜2.35万亩,西芹、花椰菜、甘蓝等露地蔬菜2.34万亩,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0.3万亩。其中:胡萝卜平均亩产4100千克,最高亩产5050千克;甘蓝、花椰菜、西芹平均亩产,分别达4270千克、1650千克、4580千克,平均亩收入916元。2003年,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6万亩,其中,胡萝卜2.05万亩,西芹、花椰菜、甘蓝等露地蔬菜3.57万亩,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0.38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20.59万吨,总产值达到24464万元,商品蔬菜销售额达到19571万元。2004年,以胡萝卜为主的高原无公害蔬菜被列为全县的一项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6.62万亩,其中胡萝卜2.35万亩,其他蔬菜4.27万亩,蔬菜总产量27.08万吨,总产值达到17793.86万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城关镇、焦家庄乡蔬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0%左右,其中金川东、北海子、红庙墩等村蔬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85%以上。200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7.8万亩,新建日光温室384座,总产量达到30.73万吨。其中胡萝卜平均亩产4000千克,每千克均价0.52元,亩产值2080元左右。甘蓝、花椰菜、西芹分别亩均4000千克、2000千克、5000千克,每千克均价分别为0.30元、0.80元、0.60元,亩产值1200元~3000元。高原无公害蔬菜系列产品销往省内外各地蔬菜批发市场。
  技术与产销服务
  2000年,以城关镇、焦家庄乡等泉水灌溉地区为主的无公害蔬菜规模化商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县农业局组织技术员编写《胡萝卜栽培技术规程》和《胡萝卜收购质量标准》教程,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胡萝卜。同年,兰州客商在城郊开发区新建3000吨蔬菜恒温冷藏库1座。2002年,县农技中心组织技术员编写《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无公害蔬菜农药使用准则》、《无公害蔬菜肥料施用准则》以及胡萝卜、西芹、花椰菜等特色蔬菜的产品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19项,作为全县生产无公害蔬菜地方标准,上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和实施。同年,成立永昌县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2004年,县政府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下设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办公室。同年7月,举办甘肃永昌高原无公害蔬菜产品洽谈会,吸引广州、成都、银川、兰州等地客商60多人,签约项目30项,签约数量95704吨,签订销售合同5690万元。至2005年,先后发展起以农产品基地为依托的润德林食品有限公司、金位辣酱厂等企业197家,建立城关镇金川东村胡萝卜批发市场、焦家庄乡梅家寺村反季节蔬菜批发市场等农产品专业市场16个,发展民间营销组织20多个,蔬菜贩运人员达3000多人,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
  名优蔬菜品种
  食用菌2002年,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试种食用菌新品种取得成功。此后,永昌县将食用菌生产作为一项后续产业,在西河地区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引进外地客商参与食用菌生产,兴建以双孢菇、香菇等为主的菌类生产基地,聘请省农科院专家长年蹲点指导,提高农民群众栽培技术,食用菌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3年,全县共建成食用菌棚124座,种植香菇等品种50万袋,当年食用菌总产量达416吨。同年,县委、县政府成立永昌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下设食用菌产业办公室。2004年,全县食用菌种植户达616户,种植数量达到313.9万袋(袋栽香菇),菌类总产量达到1728吨。引进“千泽菌业公司”,建成年加工1.5万吨的生产线1条。2005年,种植品种发展到香菇、双孢菇、金针菇、白灵菇、姬松菇茸、姬菇、杏孢菇、平菇等十多个种类,食用菌种植户发展到1050户,总产量达到1562.5吨。
  胡萝卜1993年,县农技中心引进的“黑田五寸人参”胡萝卜,皮红、内红、芯红、表皮光滑、歧根少、肉质细嫩、质密脆甜,亩均产量4000千克以上,最高亩产达6000千克。城关镇金川东村、北海子村,焦家庄乡红庙墩村、河滩村等成为胡萝卜的主要产地。2000年,推广种植1万亩,2004年种植面积增加到2.35万亩。
  西芹永昌西芹,株型紧凑粗大,叶柄扁阔肥厚,分枝挺直,叶梗光滑脆嫩,色淡绿,有光泽,纤维少,无黄萎,具有芳香气味。单株重千克以上,每百克含水分94克,碳水化合物2克、蛋白质2克、脂肪0.22克、钙0.72克,并含有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等多种矿物质。
  花椰菜永昌花椰菜因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花枝肥大,色淡绿,花球紧实,球色白美,呈颗粒状,质地细嫩口感好,每百克中含维生素C达61毫克。
  第四节 优质肉羊
  永昌县肉羊规模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0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2年,在引进生产性能好、适应性强的小尾寒羊的同时,以甘肃高山细毛羊的选育、改良、推广应用为重点,进行细毛羊杂交改良综合实验。1997年,全县改良细毛羊3万只,细毛羊及改良羊、半细毛羊及改良羊10.27万只,占羊总数的30%以上。随后,从皇城种羊场调进澳洲美利奴种公羊35只,同本地羊杂交。杂交羊只的体型、外貌、光泽、油汗、弯曲度及生产性能均有所提高,平均个体产毛4.8千克,羊毛细度64支,毛长平均9分米。
  肉用种羊项目引进
  1999年,县政府与甘肃农业大学协作,引进国家农业部“948”高科技项目——国外肉用种羊引进与繁殖项目,在水源镇白烟墩滩建立永昌肉用种羊场。2000年1月,从新西兰引进两个肉羊品种——波德代(Borderdale)和无角陶赛特(PollDorset)共计96只,开展胚胎移植,进行冷冻精液产品开发,全县养羊产业开始由毛肉兼用向肉用或肉毛兼用转变。先后筹资1000余万元,建成肉羊人工授精采配中心、冻精研制中心和化验室等配套设施。在生产环节上,采用密集产羔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进行种羊扩繁。至2005年底,全县共完成纯种羔羊繁育1020只,其中胚胎移植500只。各乡镇、村、社三级依托永昌肉用种羊场,逐年选择有经营能力、热心肉羊改良事业的专业大户,采用每只种公羊补贴2500元、农户自筹2500元的方式,将种公羊投放到农户,建立肉羊杂交改良站(点),种公羊由农户经营,承担本乡镇一定范围内的改良任务。县乡业务部门在技术上帮助指导。2005年底,全县设立130个肉羊人工授精点,杂交改良本地羊27.1万只,授胎率达78%以上。全县共建成规模养殖专业村80个,专业社350个,舍饲规模养殖户2.03万户,其中规模养羊户1.28万户。并为周边市县及青海、宁夏等地进行杂交改良地方羊9.97万只,产活杂种羊7.98万只。
  舍饲规模养殖
  2001年后,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扶持发展肉羊产业和草产业的实施办法》、《永昌县肉羊产业开发实施方案》,成立永昌县养羊协会和永昌县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肉羊产业办公室。提出“致富项目入户工程”,发展以优质肉羊为主的舍饲规模养殖,实施舍饲规模养殖整村整社推进计划,培植一批舍饲规模养羊专业村、专业社。2004年,县舍饲规模养羊户达到12450户,其中百只以上养羊大户800户,建成塑料膜暖棚羊舍10671座,建成人畜分离、集中连片的养殖小区19个,全县整体推进的规模养羊专业村达到60个,专业社达到330个。羊只存栏64.84万只,其中绵羊55.39万只、山羊9.45万只,羊只出栏20.33万只,养羊总产值4059.31万元。2005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白萨福克、德克赛尔两个肉羊品种共103只。新建肉羊改良点50个,纯繁育羊250只,投放种公羊168只。新增加专业户20个,养殖小区4个,规模养殖户250户。全县羊只饲养量达到92.24万只,其中存栏62.84万只、出栏29.40万只。
  羊肉产品加工与销售
  2003年,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并建成年屠宰加工优质羔羊30万只的德赛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县养羊业形成以“德赛”羊业为龙头的“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兴养羊产业链条,开始向市场大量提供羊肉产品,主要是波德代和陶赛特种公羊与本地土种羊杂交改良后的肉羊肉,以羔羊肉为主。2004年后,企业和有关部门实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采取体肉、内脏等单独整理、分割加工、真空包装销售,产品销往广州、深圳、兰州等地。
  养殖场选介
  永昌肉用种羊场1999年,县政府与甘肃农业大学协作引进国家“948”“国外肉用种羊引进与繁殖”项目,在永昌县清河制种场建场,以农作物制种的清河制种场转换为以羊为主的永昌肉用种羊场。引进优质肉羊品种波德代羊和无角陶赛特羊96只,开展胚胎移植,进行冷冻精液产品开发。2000年至2005年,投资900余万元,建成供集约饲养用高标准羊舍8栋2880平方米,肉羊人工授精室、冻精生产室和胚胎移植技术室334平方米,建成化验室148平方米,青贮窖3座1050立方米,种羊夏季避暑棚6栋2700平方米,日产8吨羊用颗粒饲料加工厂1座,高产豆科牧草饲料地800亩。共繁育纯种羊1020只,向省内、外提供种羊600余只,改良全县土种羊12万只。
  双井子绵羊育种场位于县境内北部草原,为县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着草原边界的维护、草场的管护建设、绵羊改良以及牧草种植、防虫灭鼠等畜牧草原科技的试验示范推广。有职工14人,其中在职职工4人。共建有草原围栏1.2万亩,人工改良草场2000亩,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固定资产30多万元。1990年开始,面向社会承包。1992年,场部养羊388只,1998年达到1000只,存栏800只。1999年起,开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水窖和车库,加固防洪坝,修建高标准暖棚羊舍,牧场生产、生活条件和职工文化生活逐渐得到改善,人畜饮水和用电问题得到解决。
  北地村综合养殖场位于水源镇北地村,是村干部入股兴办的股份制养殖场,总投资36万元,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以新西兰肉羊授配改良、黄牛胚胎移植、三元杂交为重点,养羊达到450只,其中改良的一代、二代新西兰肉羊350只。2004年,修建高标准双向牛舍1栋,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硬化晒场1000平方米,新建青贮氨化池1座,新增羊只100只。2005年,修建450平方米的双向暖棚羊舍2栋,年内肉羊育肥达500只。在北地村综合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下,2005年全村已发展规模养殖社5个,规模养殖户280户,修建高标准暖棚羊舍340座,肉羊改良2400只,黄牛三元杂交260头,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1300亩,户均2亩。全村羊存栏数达到10600只。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养殖一项达到1080元,占总纯收入的31%。
  第五节 金鳟鱼
  1992年3月,永昌县北海子虹鳟鱼养殖场对选留的道纳尔逊氏虹鳟鱼进行人工孵化,孵出3尾金黄色的虹鳟鱼鱼苗,成活1尾。1993年3月,再次获得320尾金黄色的虹鳟鱼鱼苗,称其为金鳟鱼。经鱼场技术人员培育,到1996年,成活43尾,培育6000尾鱼苗。1999年,焦家庄乡河滩村农民王仲正培育金鳟鱼鱼苗2万尾,金鳟鱼养殖初具规模。因该鱼通体金黄,色泽艳丽,生长速度快,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的喜爱。2000年春季,1尾50克左右的金鳟鱼鱼苗售价达6元,500克成鱼售价达60元~80元。
  2000年4月24日,永昌县金鳟鱼开发现场会在焦家庄乡召开,金鳟鱼养殖被确立为全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发展。2000年,金鳟鱼产业被省政府列为全省21世纪农业重点产业扶持项目,县渔业管理站申报的“永昌县金鳟鱼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作为其第一子项目,获得25万元财政专项扶持资金。
  2001年7月,县科技局委托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对永昌县金鳟鱼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发现其肉中铁、锌、钙、维生素总量、胡萝卜素含量,比美国道纳尔逊氏虹鳟鱼分别高70%、50%、14%、12.93%、18.31%。含有高于其他鱼类数倍多烯脂肪酸,特别是20碳五烯酸、22碳五烯酸、25碳五烯酸、22碳六烯酸含量高,胆固醇含量几乎为零。11月,省科技厅委托市科委在县骊靬宾馆召开永昌县骊靬金鳟鱼鉴定会,与会专家认定“该虹鳟鱼遗传性状稳定,符合经济性状品种标准,鉴定为新品种”,建议暂定名为“永昌金鳟一号”,产品属国内首创。同月,永昌金鳟鱼获“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此后,金鳟鱼产量逐年增加,金鳟鱼及鱼卵、鱼苗畅销省内外。
  2004年,全县有金鳟鱼养殖分场5个,养殖户64户,商品鱼54万尾,优良种苗116万尾,上市金鳟鱼7万千克。2005年,上市金鳟鱼8万千克。
  第六节 饲草
  人工种草
  “八五”、“九五”期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永昌县提倡在农区种植牧草,种植的品种主要是一年生牧草箭舌豌豆、毛苕子(以清河地区复种为主)和豆科牧草草木樨、禾本科牧草老芒麦等,苜蓿种植数量较少。1991年至1995年,全县种草面积由8.34万亩逐年降为5.41万亩。草木樨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紫花苜蓿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一年生牧草的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至4.5万亩之间。1996年至2000年,全县种草面积数量较少,其中1996年为1.4万亩,2000年降为1.086万亩。
  “十五”期间2000年后,县委、县政府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畜牧业的高度,把草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来抓,全县牧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1年,县草原站引进多个牧草品种,在清河、东河、西河三个区域进行试验推广,筛选出多年生牧草鲁梅克斯、紫花苜蓿中的阿尔岗金、神农、苜蓿王、牧歌、赛特、禾本科牧草细茎冰草及一年生牧草青贮玉米、燕麦、白箭舌豌豆,在全县推广种植2.20万亩。2002年,牧草种植面积增加到5.22万亩。2003年,青贮玉米在西河地区首次试种成功,全县牧草种植面积达8.5万亩。2004年,县委、县政府成立草产业办公室,制定《永昌县草产业三年发展规划(2004~2006年)》,全县当年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0.41万亩,其中商品草3.76万亩,种草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有朱王堡镇、水源镇、东寨镇、六坝乡。2005年,全县青饲料种植面积9.99万亩。
  饲草料加工
  青贮氨化饲草县内有丰富的秸秆资源,主要用于农村炊用、取暖或饲喂牲畜,秸秆利用不充分。1990年开始,县草原站推广青贮氨化技术,通过青贮玉米秸秆、甜菜叶,氨化麦秸秆,以提高秸秆的利用效果,解决农区牲畜饲草料不足的问题。当年,青贮氨化饲料3740吨。1995年,建成青贮氨化窖(池)9001个,其中水泥池5240个,当年青贮氨化饲料3.25万吨。1996年,青贮氨化窖(池)累计达到2.89万个。县草原站购买25台小型铡草机,分配到各乡镇,青贮氨化饲料7.15万吨。1997年,青贮氨化窖(池)累计达到2.96万个,青贮氨化饲料10万吨。1999年,青贮氨化饲料9万吨。之后,随着农区种植业结构调整,青贮氨化饲料以青贮玉米为主,稳步发展,重点是清河地区。
  混合饲料1991年前,饲料加工以粉碎、切短等粗加工为主,配混合饲料加工,生产数量较少。1993年,有饲料加工点35个,年加工各类饲料2773吨。1995年,有饲料加工点37个,年加工各类饲料6355吨,其中配合饲料569吨,混合饲料1263吨,粗饲料4523吨。1996年,加工各类饲料9125吨。1997年后饲料加工点数量没有增加,部分饲料加工点因机械老化、破损,处于停产状态。
  草颗粒饲料2000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紫花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型饲草料加工生产企业相继建成,饲草料加工已从简单的粉碎、铡短等粗加工向加工生产草粉、草颗粒等深加工方向转变。2002年,甘肃中农草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永昌县注册并开工建设5万吨苜蓿草产业项目,当年一期工程完工,建成1万吨高密度草捆和2万吨苜蓿草颗粒生产线。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经营牧草种植、加工、销售,牧草种子、饲料产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草坪工程设计、施工,草产业新技术研究、咨询、服务、推广,牧草机械及加工设备、农药、化肥、农副产品的批发零售。同年,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在朱王堡、水源两镇经营加工饲料。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