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人才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960
颗粒名称: 第七节 人才交流
分类号: D630.3
页数: 2
页码: 216-217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人才交流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人事 人才交流

内容

1991年至2005年,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永昌县引进人才管理办法》、《永昌县科技功臣奖励办法》、《永昌县高层次急需人才引进办法》、《十万农民培训规划》等政策办法,设立永昌县高层次急需人才引进资金、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在东部工业示范区建立瑞鑫科技示范园区作为人才创业开发的基地,采取优惠政策引才、柔性流动借才、依托项目聚才、营造环境纳才等一系列措施办法,紧紧抓住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的实际,改革传统户籍管理制度,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行“零门槛”接受,提出“建设一流环境、提供一流服务、造就一流人才、争做一流贡献”的目标,实行“迁户自由”的户籍制度改革,吸引一批高校毕业生、高级技工到永昌工作创业。打破传统的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观念束缚,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按照培育战略先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农业产业化的思路,设置永昌县“特设首席专家”和“特设首席教授”岗位,对引进的人才发给永昌县引进人才证书,凭证书办理相关手续,并享受有关待遇和各项优惠政策;对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时可不受用人单位编制的限制;对担任经济顾问、咨询专家和临时来永昌县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可办理特聘工作证,给予相应的报酬。并依托特色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开发、化工等产业优势,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本县工作。1991年至2005年,共引进专家86人、大学本科以上人才157人、大中专毕业生458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21人、管理人员112人。同时,主动与共青团甘肃省委等部门积极联系,接收支援西部大学生45名,按照生活待遇从优、服务期间和服务期满后安排工作的原则,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根据国家和省上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挂职锻炼的政策,全县安排48名高校毕业生到村级挂职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和主任助理。按照加快培育一支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一支熟悉世贸组织,懂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支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一支县乡村实用人才队伍的要求,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培养“555创新人才”(“十五”期间,全省实施“555”创新人才工程,即:5年内培养造就5550名不同层次的中青年创新人才。第一层次,选拔50名45岁左右的尖子人才,经过重点培养,使其成为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能够进入科技前沿领域或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保持学科优势的杰出中青年专家。第二层次,选拔500名40岁左右的青年专业技术骨干,经过培养使其成为全省各学科领域内具有较高创新水平,居领先地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三层次,选拔5000名35岁左右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培养使其成为本行业、部门知识、技术创新的骨干)10人。“5218创新人才”(2004年,《金昌市“5218”创新人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提出用三年时间,重点培养50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项目管理、信息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及工程类等专业的硕士或进修生;选派20名中青年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到国外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培训;选派100名优秀青年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科研院所、三甲医院进行培训进修;对全市现有的8000名国家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进行一次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使全市现有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高)5人。至2005年底,全县共有各类人才14550人,其中党政人才909人、专业技术人才4101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09人、乡土人才9030多人。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