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治安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92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治安管理
分类号: D631
页数: 5
页码: 167-17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公安治安管理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公共秩序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管理等。
关键词: 永昌县 公安 治安管理

内容

1991年后,县公安机关坚持“依靠群众,预防为主,管理从严,及时打击,保障安全”的方针,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行为进行查处。至2005年底,共受理治安案件10218起,查处10143起,其中,扰乱公共秩序344起,违反枪爆危险品207起,殴打他人3323起,偷窃1608起,骗取抢夺敲诈勒索财物174起,哄抢公私财物142起,故意毁坏公私财物417起,利用迷信扰乱秩序或骗财283起,种植毒品原植物23起,吸毒952起,卖淫娼130起,违反淫秽物品管理76起,赌博888起,其他1576起。群体性事件查处
  1991年至2005年,县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妥善处理由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加强对社会舆情的汇集和分析,完善来信来访接待、转办、催办以及领导接访等各项制度,把不安定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够闻警而动、快速出击,果断处置。对已形成的各类群体性事件,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就地依法处置,做到“小事不出乡(镇),大事不出县”。1994年6月6日,焦家庄乡河滩村和新城子镇农林场因地界发生纠纷,农林场150余名群众用手扶拖拉机运麦草、沙石将河滩村的一条农用水渠填平。河滩村群众集体到县委、县政府上访。县公安局配合两乡镇党委、政府领导进行疏导、说服教育,平息事态。2000年5月31日,红山窑乡毛卜喇村七社发生群众毁苗事件,该社社长李某带领15名群众铲除、毁坏村主任王某承包种植的大泉水管站的一块6亩青苗地,县公安局增派警力到达现场,疏散部分群众。对阻扰公务的农民陈某等7人强制带离现场。对涉嫌破坏生产经营、故意损坏公私财物和抗拒、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李某、陈某等人依法刑事拘留或治安拘留。2003年8月22日,国道312线水泉子村路段发生群众干扰施工事件,该村农民阎某、陈某等妨碍民警执行公务,将1名民警殴打致伤。县公安局组织警力赶赴现场,抓获妨害公务的陈某等2人,阎某潜逃,制止了干扰,恢复施工。
  公共秩序管理
  公共秩序主要指车站、公园、文化宫、影剧院、商场、集市贸易市场等公共场所的秩序。县公安机关坚持以“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维护好公共场所的正常秩序。每逢节日组织治安巡逻队,在公共场所进行巡逻、值勤,协助车站检查爆炸、易燃、剧毒品,禁止带入公共汽车或公共场所。2000年6月至9月,对全县娱乐服务场所及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进行专项治理,对电子游戏厅(室)经营场所重新审核登记,对存在问题的场所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对其负责人全部进行上岗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颁发合格证,持证上岗,合法经营。1991年至2005年,重点维持的大型集会有每年的北海子“四月八”庙会、秋季商品交易会、各中小学校运动会和节日庆祝游行活动及部分大型的群众体育活动的治安保卫等。
  特种行业管理
  1991年至2005年,调整列管的特种行业主要有旅馆业、收购废旧金属业、印铸、刻字业和娱乐场所。凡列管的特种行业,在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领取营业证照的同时,要向所在地公安机关备案后始准营业。县公安机关制定对特种行业户培训、检查和审验“验证登记”、“可疑情况报告”等规章制度。对旅馆业实行旅客登记制度,旅客凭有效证件登记住宿,服务人员认真查验证件,记清来往情况,公安机关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旅馆进行检查。废旧业管理主要是避免给犯罪分子提供销赃出路,县供销合作联社为全县回收经营废金属指定单位。印铸刻字业管理是对公用印鉴的刻制,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凡经批准新设单位或登记成立的社会团体、企业更名更换印鉴,持批文和本单位介绍信到指定的刻字店进行刻制,未经批准禁止私刻公用印鉴,违者追查其有关人的责任。至2005年底,全县列管的特种行业共139家,其中,旧货业19家,印刷业5家,打字复印28家,旅馆56家,刻字业4家,娱乐场所27家。
  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管理
  1991年后,实行“持枪证”制度,分个人持枪证、公用持枪证、射击运动枪证、猎枪证,非军事枪支全部进行弹痕鉴验,并建档立卡进行管理。1996年,枪支管理法颁布实施,全县进行“收枪制暴”专项行动,共收缴非法枪支71支。2001年,开展“缉枪制暴”专项行动,共收缴流散在社会上的自制枪支51支、子弹148发。
  爆炸物品的生产、拉运、储存、使用都由公安机关审查批准,分别发给生产、运输、使用许可证,运输时专车专人押送,选择离居民区远、安全的地方专库保存,使用时有严格的领用制度,防止丢失或被盗。1996年7月后,对全县生产、销售、使用爆炸物品单位进行安全检查,健全规章制度,严格保管、使用领交制度,并组织培训安全操作员,由省公安厅统一命题闭卷考试合格,取得结业证和操作证,始准上岗。
  治安防范
  1991年,永昌县成立社会治安联防指挥部,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副主任,各乡镇也成立由党委书记兼任所长的社会治安联防指挥所。县综治委制定《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分解》等三个配套规定,明确各乡镇、各部门的目标任务,确定完成时限,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公安部门具体负责、基层组织全力配合的工作机制。社区设立警务室,配备民警,落实“一区二警”制度,建立社区居委会、社区警务室、社区外来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在城关镇、河西堡镇配备114名综治员,组建由治安警、刑警、交警、武警等组成的2个10人治安巡逻队,安置20名城镇复退军人,组建2个保安机动巡逻队,在城镇主要街道、重点区域实行全天候治安巡逻防控,形成以“110”报警服务系统为纽带,多警种联动快速反应工作运行机制。在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落实“第一责任人”,法人代表为单位治安防范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双重管理”,单位内部的门卫值班人员经过培训和考核后纳入综治员队伍由公安机关和单位共同管理,做到人防、物防、技防并举,建立内部保卫、治安巡逻、值班制度、防范管理、责任查究、检查考核制度,积极有效地预防单位内部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农村乡镇招聘24名综治员,由综治办、司法所、人武部工作人员组成治安联防队,实行派出所民警带队巡防、包片制度。在111个行政村成立综治领导小组,建立联户联防巡逻队,3至5户编为一组,定人定岗,责任到人,采取白天轮流防,夜间联户防,重大节假日、重点区域和案件多发季节重点防的办法,把治安防范工作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村上有人管,社里有人巡,庄户有人护的治安防范机制。在人员流动集中的车站、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宾馆酒店等场所,设立治安岗亭、报警电话,对机动车辆、自行车统一地点停放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2005年底,全县在册治安保卫委员会452个、成员1787人,治安保卫小组819个、成员3080人。
  “110”报警服务
  组织机构1997年1月1日,县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正式开通运行,调配民警3人,配备治安联防员20人,县政府拨款25万元,开通无线通讯群众报警网络,配备警务用车1辆、摩托车3辆、警棍12支、头盔12顶、对讲机4部。9月,在河西堡镇分设“110”报警服务台。1998年11月,“110”报警服务台核定事业编制30名,其中城关镇15名,河西堡镇15名,人员从报警台现有治安联防队员、尚未安置的城镇复员军人及其他适合做“110”报警服务台工作的人员中招聘使用。1999年,省公安厅拨专项经费修建“110”报警服务台。11月1日,“110”报警服务台正式迁入城关派出所。至2005年,共立集体三等功1次,荣获先进集体2次。
  接警、处警“110”报警服务台开通运行后,组建覆盖全县各个乡村的无线通讯群众报警网络,各乡镇派出所均设置报警点,安装报警电话,遇到群众报警,“110”报警服务台统一指挥调度,建立起严格的接、处警制度。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备勤,城区接警后5分钟内赶赴现场,农村接警后以最快速度及时到达。1997年至2005年底,共接受群众报警20035起,处警20035起,其中,治安刑事报警5398起,各类事故598起,民事纠纷6162起,其他7877起。
  巡逻防范“110”报警服务台建立巡逻执勤制度,坚持昼夜巡逻,轮班值勤,由领导主抓落实,督促认真巡逻。在执勤巡逻中,抓获一批违法犯罪分子,促进了案件的侦破工作,减少了辖区发案。
  救助服务1997年后,“110”报警服务台重视对服务职能的发挥,向社会承诺“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至2005年,先后帮助群众4967人(次),范围涉及帮助寻找走失的老人、儿童及智障人员,遣送一些精神病患者及酒醉迷途的人回家,帮助一些孤立无援的群众脱离险情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引起社会的普遍好评。1999年,开展“110”报警服务社会联合行动工作,成立由公安、卫生、城建、电力、工商、民政、电信、水利、林业、农牧、地震、乡镇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组成的“110”报警服务社会联合行动领导小组,由“110”报警服务台统一接受群众报警,统一指挥调度和信息传递。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解决人们的一些日常生活事务、自然灾害事故及公民人身、财产受到不法侵害等问题。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