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永昌县人民政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9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永昌县人民政府
分类号: D625
页数: 15
页码: 133-147
摘要: 本章包括了永昌县人民政府机构、施政纪略、法制工作、信访工作等。
关键词: 永昌县 人民政府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1991年至2005年间,永昌县人民政府经过1992年、1996年、2002年、2005年四次机构改革后,设置以下机构:
  1.永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永昌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局(与县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县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局一套机构、四块牌子)、教育局(与体育局合署办公)、科学技术局(科学技术协会挂靠科技局)、公安局、监察局(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与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水利局、农牧局、林业局、卫生局(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的牌子)、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审计局、统计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挂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以上均为正科级机构。
  3.永昌县人民政府直属特设机构:县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与经济局、乡镇企业管理局、县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局一个机构、四块牌子),为正科级机构。
  4.县政府部门管理机构:粮食局、信访局、法制办公室,均为正科级机构。
  5.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文化出版局(与旅游局合署办公)、交通局、广播电影电视局、招商引资服务局、房地产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商务局、乡镇企业管理局(与经济局、县政府国资局、县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局一套机构、四块牌子)、工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以上均为正科级机构,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
  6.民族宗教侨务办公室(与县委统战部合署办公)。
  附:
  1990~2005年县政府县长、副县长任职情况
  县第十二届人代会期间(1990年2月至1993年1月)选举或任命:
  县长:曹恩泽(1990.02~1993.01)
  副县长:赵殿玺(1990.02~1993.01)周学信(1990.02~1993.01)
  方银天(1990.02~1993.01)陈永镜(1990.02~1993.01)
  张弛(1992.10~1993.01,挂职)
  县第十三届人代会期间(1993年1月至1996年6月)选举或任命:
  县长:徐宝图(1993.01~1996.06)
  方银天(1996.06~1997.01代,1997.01~1998.01)
  副县长:周学信(1993.01~1996.04)方银天(1993.01~1998.01)
  陈永镜(1993.01~1995.07)陆澄清(1993.01~1998.01)
  张弛(1993.01~1995.08,挂职)魏育麟(1995.08~1998.01)
  卫孺鹏(1995.11~1998.01,挂职)蔡学瑾(1996.05~1998.01)
  汪振祥(1996.05~1998.01)曹万香(1997.03~1998.01)
  县第十四届人代会期间(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选举或任命:
  县长:方银天(1998.01~2001.06)
  陆志雄(2001.06~2002.01代,2002.01~2002.12)
  副县长:蔡学瑾(1998.01~1998.12)曹万香(1998.01~2001.12)
  石春山(1998.01~2002.12)常家有(1998.01~2002.12)
  陆志雄(1999.06~2001.06)董开津(2001.06~2002.10)
  顾永东(2001.06~2002.12)成多元(2001.09~2002.07,挂职)
  曹绪生(2001.12~2002.12)
  县第十五届人代会期间(2002年12月至)选举或任命:
  县长:陆志雄(2002.12~2005.07)
  孟有柱(2005.07~2006.03代,2006.03~)
  副县长:李福学(2002.12~)顾永东(2002.12~)
  曹绪生(2002.12~)董建华(2002.12~2005.05)
  张宏(2002.12~)于国杰(2004.02~,挂职)
  第二节 施政纪略
  1991年
  全面开展抗旱防灾工作,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高低压农电线路改造30千米、干支渠建设37千米、新打机井3眼、更新机井40眼、配套机井53眼、条田建设2.73万亩,完成配套面积2.3万亩,推广软管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推广农田病虫害防治面积55万亩,初级配方施肥、叶面喷肥面积50万亩次,机耕深翻面积44万亩,推广菌肥、微肥、麦宝等新技术15万亩,落实良种推广面积46万亩。完成种草面积9万亩、造林面积10948亩。完成电气化县建设工作年度任务。
  完成工交、商业、二轻所有企业的第二轮承包,实施马营沟煤矿煤墩子掌矿井和茨沟井地面装卸系统改造、水泥厂机立窑改造配套、环境治理、印刷厂设备更新、离合器厂新产品开发。建成财政工商办公楼、招待所客房楼等10项基本建设工程,县城公园路和北环路东段路面改造、河西堡河雅路镇区段市政道路、西庄子至宗家庄乡村道路工程和县城东南小区给水、供热工程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新增长途电话线路2条,县城自动电话总机进入全国大网,农村乡镇安装了程控电话。
  实现了城关镇、河西堡镇普及初中教育的目标,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例达到87%以上。参加职业技术学习和职工培训的人数达到1800名。新建、改建和维修中小学校舍53栋7631平方米,完成城关一小教学楼主体工程。改造乡镇卫生院危房1800平方米,儿童“四苗”覆盖率达到97.6%。
  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2819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9315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9897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89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6元。
  1992年
  建成头坝三号电站、红山窑变电所及10个乡镇的农业综合服务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管理服务站等工程和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头坝一号电站、东大河渠首上移工程,完成东门外变电所的接管工作。先后新建、改建、维修干支渠437千米(不含渠道年任务),平整条田5.4万亩,完成田间配套面积7万亩,新打机井11眼,更新旧井146眼,改造高低压农电线路95千米,开发铧尖滩宜耕荒地5000亩。1992年“渠道年”建设中,完成渠道衬砌146.8千米,土渠开挖538.8千米,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6万亩,三年累计实施省、市列项的粮食作物综合增产技术、胡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大面积科技承包项目18项(次)。实施封山育林面积3.9万亩,改造喇叭泉防护林1600亩,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1万亩,其中经济林8455亩。
  1990年至1992年,先后实施水泥厂4万吨生产线改造配套、生料系统、微机配料、印刷厂激光照排、彩色胶印生产线改造等28个技改项目和环氧亚麻油、花岗岩板材、墙地板砖、机拉洗京式美术地毯及玛瑙玉器等24个新产品开发。
  完成王赵(王信堡至赵家庄)公路17千米铺油,永清(县城至朱王堡)公路5千米罩面,河清(河西堡至水源)公路41.3千米的筑路铺油工程以及城关二市场、河西堡、朱王堡、新城子等乡镇的中心市场建设。新建东关集贸市场、南关粮油市场、南关综合批发市场、六坝乡罗马一条街市场。
  完成环城路和主街道5万多平方米的铺油及西、南、北三大街油路罩面等工程,起步实施四大街拓宽改造及北海子公园开发、东区开发等综合工程,完成四大街改造项目20个单位、320户居民共1500多间、3万多平方米的拆迁任务。焦化厂、东寨加油站等13家实体在东部开发区投入运行,碳化硅厂、陶瓷厂等27家企业施工建设。完成水源乡西沟村、朱王堡镇朱王堡村等10个村的自来水工程,新建农村住房面积累计达到36.5万平方米,完成80个项目11.3万平方米的办公、营业和住宅楼建设。
  建成河西堡镇中学等20所标准化学校,90%的农村中小学实现“六配套”,新办4个中心幼儿园,开办72个学前幼儿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三年来新建、改建、维修校舍142栋,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累计向省内外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1092人,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1195期,培训人数34390人(次)。全面实施“燎原计划”,16080名农民参加扫盲教育,脱盲率达到89%。先后建成县医院门诊大楼和3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改造乡镇卫生院危房5099平方米,实现了一村一所(卫生所)的目标,儿童“四苗”覆盖率达到98%。
  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3262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9537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14041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90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0元。
  1993年
  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全县共推广落实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03座52亩,塑料大棚1305个201亩,引种甘草、党参、黄芪、红花等十多种药材,培训各类致富能人1.5万多名。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8744亩,其中经济林面积3415亩。养鱼面积达到70多亩,年产量达180吨以上。
  全面完成“渠道年”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7540万元,新建、改建、维修干、支、斗渠1075.8千米,新打和更新机井100眼。
  全面实施县城改造工程,总投资6113万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62项工程,竣工57项。未列入四大街改造项目的县水电局家属住宅楼等十多项工程竣工使用。完成电气化县骨干工程头坝一号电站建设和城关变电所的增容,开通2000门自动电话,实现了县城电话国内直拔。新建、扩建锅炉房5座,架设各类供水、供热管道5181.5米,铺设人行道38071.4平方米,开挖花池112个11862.7平方米。全县新建、改建、扩建市场8处,增加营业面积10225平方米。农民新建住房面积13.9万平方米。全面实施《永昌县住房制度改革方案》,新建商品住宅楼7栋210套,1.4万多平方米。
  全年共新建企业348个,总产值达到25564.8万元,增长81.3%,实现利税2203.5万元,共吸引外资3000多万元,新上项目30多个,东部开发区内落户企业总数达到60多个。完成县建材公司扩建工程等十多个技改项目,开发了隔热镇水粉、金刚石刀具等十多种新产品。
  全面实施《永昌县文教系统深化改革方案》,共计压缩编制199名,顺利完成农村小学由“五三”学制到“六三”学制的转换,建成幼儿园2所,标准化学校9所,建成集生产和培训为一体的实习工厂、店33个(创利12万元)。新增医疗服务网点8处,县医院制剂中心投入生产,基本实现全县大输液药品自给。
  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385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12334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17158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90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1元。
  1994年
  全面开展“畜牧年”活动,重点实施了“5558·255”工程,共投入资金1057.83万元,广泛推广畜种改良、混合饲料加工、秸秆青贮氨化、暖棚养殖等实用技术,共发展规模养殖户3699户,建起规模养殖场25个,全县大牲畜、生猪、羊只存栏分别达到7.1万头(匹)、7.88万头、28.36万只,牧业收入达到12133.1万元。全年新建塑料大棚936个、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10座、蔬菜种植示范村4个,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640亩。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8722亩,在县城新建花池190个、栽植风景树8047株,完成东山头绿化面积110亩。
  完成县城主街道路灯改造、输电线路移位及南北门雕塑和喷泉等修建工程。实现无线寻呼联网,电话装机容量达到1900多门。全县共建成小康样板房880套。完成永河(县城至河西堡)公路23千米的铺油工程,朱双(朱王堡至双城)公路9千米的土石方工程和县城西郊公路的民工建勤及5.2千米的铺油路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农村电气化建设任务。全县自供电量达到5500万千瓦小时,并通过省级鉴定验收。
  全面实施“效益年”建设各项任务,新建的10个重点乡镇企业全部投产运行,全县乡镇企业同大专院校和中央、省、市、县国营集体企业合作的项目达352项,共引进资金1788万元,东部开发区内企业总数达90个,实现产值7504万元,纳税247.2万元。
  完成朱王堡、水源、河西堡3个乡镇48所中小学“普九”任务,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28所,建成河西堡镇向阳小学教学楼。培训农技人员1.3万人(次)。加强三级卫生网络建设,有效控制了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病率。出版《骊靬书》、《永昌故事》,成功开办“水上飞人”、“激流探险”等旅游项目,修复了武当山仿古建筑群,完善了北海子公园设施,维修了东会馆,制作了景点导游图,开通县城有线电视。
  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5999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21728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29112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91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9元。
  1995年
  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8390.5万千克,农业总收入达到48550.84万元,河西堡、东寨、朱王堡、水源4个乡镇率先进入小康乡镇行列,有59个村全面完成了小康建设各项任务,共建成小康住宅4094套。林业生产当年完成造林面积9166亩,其中经济林3463亩,水果总产量达到2016.9吨。实施第二个千公里渠道建设工程,已完成30%的总工程量。
  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1978万元,较1994年增长50.5%,地方工业完成总产值36727.9万元,较1994年增长35.9%,实现利税3801万元,增长78.6%。
  完成县城和河西堡镇区8000门程控电话工程建设,实现金武本地网、国际、国内直拔自动化。完成总投资3740万元的34项城建工程。完成金河公路、朱双公路、朱董(朱王堡至董家堡)公路的硬化任务和13条140千米的乡村道路建设任务。全县建成城乡集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10处,完成集贸交易额4722.3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达到13989万元。
  全年完成农业科研推广项目27项,完成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技改项目11项。城关镇、东寨、焦家庄3个乡镇完成“普九”任务。开通河西堡镇区有线电视。实现争创全省体育先进县各项目标并通过验收。建成3900平方米的县医院住院部大楼及附属工程永昌殡仪馆。
  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7278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26842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34440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9元。
  1996年
  开展“强化农业基础年”活动,全面完成千公里渠道建设任务,共新建、维修干、支、斗渠130条1106.18千米,完成田间配套面积15.7万亩,新打机井46眼,旧井更新3眼。全年推广省、市、县列农业科技示范项目25项、50多万亩(次),吨粮田面积达到3.12万亩,“双千田”1.47万亩,一级小麦模式化栽培千斤田0.21万亩,黑瓜籽4万亩。全县共建成规模养殖场420个,发展专业村17个、专业社69个,新增规模养殖户9077户。新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503座、塑料大棚3964个,蔬菜总面积达到1.12万亩。
  建成粮食局饲料公司、东寨宏达塑钢门窗厂、六坝金龙卫生巾厂、焦家庄顺达制衣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工业示范区建成工业企业12家,固定资产投资1622.2万元。实施“三联四引”和“双带整推”战略,全年共有21家企业同外埠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搞生产,引进技术人才48名,引进资金1368万元。全县共建成乡镇企业228个,经营总收入达到93712万元,实现利润7080万元。完成陶瓷厂外墙砖生产线、离合器厂炼镁还原罐生产线等10个技改项目。全年小水电发电量达到5361万千瓦小时,个体工商户达到3490户,从业人员5404人,上交税金534万元。
  全面实施“五个一工程”,召开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永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办《鸾鸟》文学刊物,维修了西路军烈士纪念碑。全县共新建、维修校舍90栋,1.26万平方米,并购置了相应的配套设备,完成六坝、南坝、新城子、红山窑四个乡镇的“普九”硬件建设任务。先后完成六坝差转台、县城有线电视加密频道、东寨上三坝村农村有线电视的试点,白石头沟微波站差转台迁移的建设任务,全县98.8%的村社可收看到永昌自办节目。
  实施校场山活水蓄水库续建工程,完成污水泵站扩建增容,增设给排水管网,建成“安居工程”12栋4.3万平方米,当年新增供热面积3.55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小康样板示范村10个,小康住宅7140套。经省、市严格考核验收,有9个乡镇、103个村基本达到小康标准,全县提前一年跨入全省基本小康县行列。完成农村一点多址式微波传输电话工程、县城中心传输塔及农村16个支点接收塔的建设任务。
  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10069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1611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47745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1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68元。
  1997年
  1992年至1997年,全县共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6万吨。累计建成高效节能日光温室937座,蔬菜总面积达到11422亩,蔬菜总产量达到2700万千克。共新建、改建、维修干、支、斗渠2642千米,渠系水的利用率提高到60%。全县养鱼面积达到124亩,年产量36万千克。完成头坝一号电站和电网建设的各项任务,供电能力达到3.13亿千瓦时。
  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1987个,工业示范区共建成各类企业267家,完成县建材有限责任公司、金昌酒厂等一批技改项目,地方工业已形成以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化工、轻工业等多类型产业并存发展的新格局。
  完成县城南关拆迁改造、朱王堡小城镇建设主体工程,永马(县城至马营沟)公路延伸段改造、河西堡镇北京路拓宽改造、省道212线永昌段改造等工程,县境内等级以上油路达到380千米。开通可视电话会议系统和“169”国际信息互联网,实现无线寻呼全国联网。“两基”和“普实”(普及实验教学)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5年间,全县共投放资金7860万元,组织推广科技实用技术1082项,其中有25个项目获国家和省(部)、市奖励,新建校舍285栋,维修120栋,校舍总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新建教师住宅楼5栋。相继完成河西堡差转台、清河差转台扩建增频及一批村社有线电视的建设任务,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2.4%。县医院住院部大楼、妇幼保健综合服务楼及部分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竣工运营。
  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9382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33383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47280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31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2元。
  1998年
  全县建成高效节能日光温室365座,蔬菜总面积达到1.43万亩。共新建维修干、支、斗渠246千米;新打机井10眼,更新旧井50眼,改造中低产田3.6万亩,整改高低压农电线路48千米。完成造林面积13698亩,基本实现平原绿化县的目标。完成水源11万伏变电所和3.5万伏变电所的扩建增容改造工程。
  完成亚美地毯公司地毯生产线和八一麦芽厂啤酒麦芽生产线扩建等18个技改项目。开发出硫酸钾、结构胶等7种新产品。消灭无标生产试点县工作通过省级验收。
  全年硬化道路39千米,铺设沙砾路面52千米,永头(县城至头坝)公路、河西堡北京路及金昌火车站广场拓建等工程竣工,完成工业示范区供水和东寨乡部分村社人畜饮水的水源工程,铺设主管道6千米,架设供电专用线路1千米。开通“139”全球通数字移动电话及水源、朱王堡、六坝、东寨、新城子等乡镇的光缆通讯,50%的村开通电话。落实安居工程住宅楼25栋852套,建设面积7.38万平方米。新建文明村镇示范点23个,完成小康样板房建设1865座,建成10个小康文化站、2个长廊文化乡(镇)、10个重点村书库、80个村文化室。建立永昌科技信息中心,实现与中国科技信息网因特网甘肃节点的联网,完成实用技术推广50项(次)。
  全县生产总值(GDP)达10791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37909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58698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13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6元。
  1999年
  全年新建、改建、维修渠道104.45千米,新打机井13眼,更新旧井10眼,建成喷灌、滴灌等高新技术节水面积4万亩,开发建设了蔬菜、专用型小麦和国外肉用羊新品种基地。建成二代日光温室203亩。完成造林面积9188亩,其中经济林36.04亩。规模养殖户达到4500户,输转农村劳动力25814人(次)。
  完成建材工业有限公司机立窑综合节能生产线、八一麦芽厂3万吨生产线改造等一批技改项目,宗家庄粮库、头坝二号电站、金昌火车站广场扩建、县城上下巷子改造、城关蔬菜批发市场建设等39个项目顺利完成。
  全面完成新西(新城子至西大河)公路20千米的铺油任务,建成人畜饮水管道27.2千米,新修水窖733座,新打机井2眼,新建住宅楼20栋7.6万平方米。出版《骊靬千古之谜解》等书刊6000册。新增电话用户1700户,开通“148”法律服务热线。
  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10959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38022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57029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45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6元。
  2000年
  县境内等级以上公路达到337千米,城市、农村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80%、14.2%,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22.6%。全面完成河西堡平口路拓建工程拆迁工作,主街道铺油罩面12800平方米。金川河流域退耕还湖工程完成围栏封育1000亩,县城西大街拓宽改造工程完成,人行道铺设新砖1.7万平方米,县城供排水工程竣工,7号小区配套建设工程基本完成。
  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12228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38385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66582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7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5元。
  2001年
  全面实施“致富项目入户工程”,落实示范村27个,项目户14106户,占全县总户数的30.5%,新增规模养殖户662户。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43706万元,增长18.9%,实现税收3089万元,增长9%。输转农村劳动力52610人(次),总收入达到10235万元。
  建成陇浙炉料公司、易元降解塑料厂等10家企业,完成亚美地毯公司5万平方米生产线扩建等7个技改项目。共签订各类招商协议、合同512项,合同、协议引资88742万元,实际利用外资3790万元。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1024户、1525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税收1061万元,增长28.3%
  完成东寨龙丰路、新城子新西公路毛新段的铺油任务,县城东大街人行道改造、河西堡平口路拓建、镇区供水工程、朱王堡农贸市场和一环路等工程竣工。新建、改建干、支、斗渠178.1千米,新打机井20眼,建成新技术节水面积3150亩。农网一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通过省市验收。建成水窖2050座,高位水池17座,供水管道36.3千米,解决了全县47个村、12952人、46300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2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冷凉灌区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等4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年度任务。完成人工造林1.53万亩、封山育林3.22万亩,东大河流域“以工代”草场“三化”治理项目通过市级验收。电教中心综合楼、幼教综合楼、河西堡小学综合楼、中医院住院楼、妇幼医技楼等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竣工投入使用。
  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12548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35280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65080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251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4元。
  2002年
  全县共建成致富项目入户示范村63个,落实项目户19380户,入户率达到41.3%,新建日光温室471亩,省列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通过验收,胡萝卜、西芹、菜花3个蔬菜品种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发展规模养殖户10942户,输转农村劳动力5.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2亿元。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农民人均减负50.5元。
  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新建三星萤石选矿厂、省力多粮油器材公司等18家企业。盘活朱王堡造纸厂、东寨亚麻厂等10家停产、半停产企业,技术改造做强陇浙炉料公司、祁连火柴厂等11家骨干企业。新上工业项目39个,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3.2%。签订各类招商协议、合同54项,涉及资金59776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0118万元,增长16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亿元,投资率45.8%。完成东西河灌区续建配套年度建设任务,开工建设西大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改建、维修渠道173.8千米,完成高新技术节水面积3000亩。建成水窖1770座、水塔46座、高位水池25座、供水管道300千米。16.4千米的祁何(祁庄至何家湾)公路和7.8千米的清河种羊场公路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的目标。完成县城南北大街改造工程及河西堡兰州路、河雅路工程的年度任务,县城南关服务区建设及二号小区开发进展顺利,东区排污工程基本完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竣工使用。完成人工造林4.03万亩、封山育林6.05万亩、退耕还林1.1万亩、荒山造林1.6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优质粮生产基地建设等5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年度任务,永昌三中、四中教学楼全面竣工,四中综合实验楼、青少年活动中心、县博物馆完成预期建设任务。
  朱王堡镇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河西堡镇进入第一批“全国星火小城镇示范镇”行列。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县小学、初、高中升学率分别达到98%、67%和81%。白色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率达到98.7%。
  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13555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36510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70940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28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21元。
  2003年
  落实致富项目户29862户,新增9482户,入户率达到64%。粮经草比例28.6∶56.7∶14.7,新建日光温室510座、食用菌棚144座。新增规模养殖户6058户,累计达到1.9万户。设立农牧科技示范点30个,完成羊胚胎移植540例,新建肉羊改良点25个、杂交改良地方羊3.98万只。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得到省级产地认定,胡萝卜、西芹等产品的13项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经省质监局颁布实施,农业信息网络正式开通。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62547万元,增长20.5%。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5.8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3亿元。
  全年新上各类新扩建项目62项,完成投资17197万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三洋公司、陇鑫炉料、金穗麦芽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盘活矿泉水公司、城关板材厂等11户停产企业,盘活闲置资产2664万元。10栋标准化厂房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完成县属工业增加值23046万元,增长17.4%。共签订各类招商协议、合同46项,涉及资金78480万元,到位资金19908万元,分别增长31.3%、96.7%。
  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7.6%。商贸流通、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完成增加值32893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48万元,增长6.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1302万元,增长0.4%,地方性固定资产投资45500万元,增长36.6%。完成东西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日协贷款节水灌溉、二期农村人饮解困、西大河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年度建设任务,新建、改建、维修干支渠道153千米,新增高新技术节水灌溉面积2100亩,建成高位水塔及水池22座、水窖610座,铺设输水供水管道142千米,解决了13个村的1.5万人、5.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六南(六坝至南坝)公路罩面工程、二期农网工程完工,丁家峡水电站开工建设。全面完成县城东西大街亮化工程和南北大街3000平方米的绿化任务,二号、六号住宅小区一期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南关生活服务区和河西堡兰州路拓建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新扩建南关及八号小区集中供热锅炉房。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项目、高原无公害蔬菜基地和优质啤酒大麦基地建设项目全面完成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完成退耕还林60790亩、百里生态绿化2500亩、封山育林5000亩。永昌四中学生公寓楼、城关二小逸夫教学楼基本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竣工使用,永昌一中教学楼扩建主体工程封顶。老年综合福利服务中心竣工,圣容寺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疾控中心综合业务楼、中医门诊综合楼、县二院住院大楼基本竣工。
  建立了2个劳动保障事务所、10个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设立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多渠道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84人,再就业率达到36.7%。实施科技项目31项,新建科技示范村2个、科技示范点30个、科技示范户200户,被列为星火西进科技示范县,初中生升高中率达到70%。边远地区的28个村接收到了8套有线电视节目和1套广播节目。
  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15294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38802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81247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328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43元。
  2004年
  完成农业增加值42100万元,增长8.5%。落实致富项目户36064户,新增6974户,入户率达到76.5%。新建日光温室445座,新发展食用菌栽培户555户。新增标准化养殖小区4个、专业社50个、规模养殖户1026户。建立农牧科技示范点30个,示范面积8776亩,新建肉羊改良点30个。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创收660万元。完成国家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6000亩,新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1个、面积1.45万亩,德赛羊肉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农业税负担减少298万元,发放粮食直补资金260万元,农民人均减负30.16元。培训农民31790人(次),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60780人(次),创劳务收入15200万元。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76395万元,增长22.1%。
  完成县属工业增加值27900万元,增长14.1%。新上各类项目34项,完成投资14230万元。河西堡铁厂2号高炉改造、金化集团煤气装置改造、莫高股份金昌啤酒原料分公司新增3万吨麦芽生产线、闽航铁合金厂等17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金穗麦芽、三洋啤酒原料面业、陇浙炉料、华通铁合金厂等骨干民营企业不断壮大。天寿面粉厂、龙首钾肥厂等7户企业全面完成改制任务,盘活宏伟果蔬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10栋标准化厂房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瑞兴钢结构加工等项目已入驻生产。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252万元,增长14.6%,地方性固定资产投资59752万元,增长31.3%。完成日协节水、节水灌溉示范、农村人饮解困、西大河水库除险加固、6万亩优势农产品基地、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建设任务,新建、改建、维修干、支渠道163.5千米,新增节水示范面积3.7万亩,解决了4个乡镇、7个村、1.1万人的饮水困难。完成退耕还林1.4万亩、荒山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3500亩、百里生态绿色通道2000亩,更新改造死亡沙枣林试验示范2000亩。金武(金昌至武威)公路永昌段工程基本完成,永山(永昌至山丹)一级改高速公路顺利完成,共完成6个乡镇12个村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建设80.2千米,其中铺油硬化40.2千米。二号、六号住宅小区续建工程建成住宅楼8栋6.2万平方米,县城供排水工程完成建设任务,完成河西堡镇兰州路、西安路、车站路的道路硬化及排水工程。新建农村小康住宅2525套。开工建设或完成4个乡镇办公楼、4个卫生院门诊楼及2所学校教学楼,博物馆改建和圣容寺修复工程进展顺利。
  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52项,已建成36项,引进资金9340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5800万元,引进资金和实际到位资金分别增长19%、30%。民营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比重达到37.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9200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47万元,增长14.8%。再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6%。城市低保52390人(次),发放低保金254.4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实施科技项目32项,新建科技示范点30个、科技示范户80户。初中生升高中率达到60%。市、县电视台自办节目传输覆盖面积达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1.3%
  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1745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2100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93200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39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4元。
  2005年
  新增致富项目户2234户,农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长14.5%。新建日光温室384座,累计发展食用菌种植户1050户。羊饲养量达到101万只。兑现粮食直补资金483万元,实现农民减负1129.5万元。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127人,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62953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8亿元。
  三洋啤酒原料面业有限公司2万吨麦芽生产线、金昌昌恒金属粉末有限公司镍钻金属粉末生产线等25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并投入生产,正在建设的21项,共完成投资2.3亿元。印刷厂等6家企业全面完成改制任务,盘活了饮食服务公司等5家企业,共完成产权交易资金2452.8万元。县属工业完成增加值3.3亿元,比2004年增长8.7%。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4亿元,增长28.7%,其中地方性固定资产投资7.37亿元,增长23.4%。完成日协节水、农村人饮解困、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农副业基础设施项目年度建设任务。永肃(永昌至肃南)公路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永民(永昌至民乐)公路永昌段全面竣工,“村村通油路”工程完成9条56.9千米的铺油硬化任务。二坝渠一级电站基本完工,东河湾、大干沟、丁家峡水电站建设进展良好。基本完成云川路拓建、金泥大道续建等城镇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农村小康住宅2090套。开工建设招商引资项目48项,引进资金7.2亿元,到位资金3.8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5亿元,比2004年增长10.1%。
  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4项,新建科技示范点30个。教育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撤并农村小学15所、中学2所,改、扩建寄宿制小学5所。建立城关、河西堡镇2个服务中心和6个社区服务站。博物馆开馆,开发了圣容寺、云庄寺等文化旅游资源,完成边远山区22个村、23个点的“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分别达到65%、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5%。
  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20926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52985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91644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646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9元。
  第三节 法制工作
  机构
  1990年12月,永昌县人民政府法制局成立,为副科级办事机构。1992年5月,法制局撤销,业务归入县政府办公室,设法制员1名承办政府法制工作。1996年12月,恢复县政府法制局,县政府办公室挂法制局牌子,与县政府办公室合署办公。2002年4月,县政府法制局更名为县政府法制办公室,与县政府办公室合署办公。2005年12月机构改革中,保留县政府法制办公室,为部门管理机构,归口县政府办公室管理。
  主要工作
  1998年6月,县委、县人大、县政府联合决定在县政府各部门实行部门执法责任制。县政府各部门开始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责任,进一步明确本部门的执法职责,初步实现部门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2001年,开展全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共翻阅档案案卷249657件,清理出各类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政策措施1764件,经2001年12月县政府第74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共计废止规范性文件1423件,继续执行的341件。2002年,执法责任制延伸到乡镇人民政府,并列入乡镇综合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同时对各执法部门的执法人员进行综合法律知识培训,颁发行政执法证件、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证和行政处罚实施机构资格证。2003年,按省、市政府要求,对县级政府各部门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和行政许可项目进行清理。登记公告县级行政许可实施机构36个,行政许可项目161项,保障了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同年换发新版行政执法证件。共有持证执法人员831人,执法监督人员74人,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2004年,县政府制定下发《永昌县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5~2009)实施意见》,并将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工作任务分解到政府各部门。2005年,县政府印发《永昌县人民政府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按照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的部署,对全县县级政府部门现行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分类处理和集中评审,参加县级政府部门分类处理和集中评审的29个部门、10个乡镇共清理和评审项目283项。分类处理和集中评审后拟保留242项,其中行政许可项目203项(备案项目16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38项(备案项目2项);涉密行政审批项目1项;拟取消、减少38项;暂放项目3项。
  1998年至2005年,县政府应诉的行政诉讼案件共有8件,其中1998年1件,2001年2件,2003年2件,2004年1件,2005年2件。除2003年1起案件因具体行政行为程序违法被法院撤销,其余案件均被维持。
  第四节 信访工作
  机构
  1991年,中共永昌县委、永昌县人民政府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共有人员编制6人。1996年,改为县政府办公室内设机构,对外仍称中共永昌县委永昌县人民政府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人员编制3人。2005年12月,更名为永昌县信访局,改为县政府部门管理机构,归口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管理,以县政府办公室管理为主,为正科级机构。
  来信来访情况
  1991年至2005年,县信访办公室受理来信来访2046件(次),年均137件(次)。其中来信883件,年均59件;来访1163批(次),年均78批(次)。其中反映建议类22件(次),揭发控告类155件(次),申诉类272件(次),求决类1313件(次),其他类56件(次)。15年间,信访量呈“高—低—高”变化趋势。1991年至1994年,年均信访量142件(次),主要反映是机构改革、旧城改造而涉及的房屋拆迁等问题。1995年至1998年,年均信访量65件(次),信访活动平稳,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突出特点。1999年至2000年,年均信访量174件(次),信访量增大,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趋于复杂。其主要上访原因:一是由于天气干旱,水量锐减,水库蓄水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发生农业与工业抢水矛盾,东、西河及城关群众大批集体上访。二是城市拆迁改造中,拆迁户上访反映拆迁补偿费太低或安置不满问题,发生个别拆迁户越级赴省进京上访事件。三是因西气东输工程、永山高等级公路、金武公路征地发生的矛盾纠纷,涉及到六坝、东寨、水源、朱王堡、城关、焦家庄和红山窑等乡镇。四是城关镇北海子村三社、黄家学村三社和中庄子村三社群众对县政府于1992年县城改造时用户口换土地安置拆迁户做法不满而发生上访问题。
  制度建设与工作情况
  1999年开始,全县各乡镇及县直各部门、驻永有关单位签订《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其中乡镇信访工作考核成绩自2002年开始列入全县综合目标管理责任进行奖惩。2001年,永昌县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各乡镇及县直、驻永有关部门和单位亦相应成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2003年,按照全国统一安排部署,全县开展群众重点上访问题专项治理工作。2004年,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下发《信访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度》、《信访问题领导包案责任制度》和《信访问题挂牌督办制度》。2004年底至2005年,全县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涉访群众性事件。2005年,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下发《信访问题突出单位定期通报制度和领导谈话制度》。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