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构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6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构造
分类号: P56.42
页数: 3
页码: 42-44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境内地质构造情况,县境内地质构造,北部属中朝准地台的阿拉善隆起,南邻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
关键词: 地质构造 自然环境 永昌县

内容

永昌县处于中朝准地台与祁连山地槽两个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海陆变迁,伴随形成多种矿产资源。
  县境内地质构造,北部属中朝准地台的阿拉善隆起,南邻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按Ⅲ级构造单位划分,由北向南为潮水新凹陷,龙首山拱断束,走廊过渡带。走廊过渡带又称走廊边缘凹陷,属祁连山地槽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祁连山地槽自远古代末,中央地背斜隆起后,在其南北两侧形成了两个加里东地向斜,北祁连山地槽为其中之一,优地槽性质,接受了较厚的早古生代沉积。加里东运动结束了地槽发展阶段,形成了巨大的加里东褶皱带。晚古生代本区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仅有地台性沉积发育。到中生代三叠纪末,再次普遍褶皱上升,相对在北部边缘发生强烈扭陷,局部为沉降区,接受沉积形成了现在的走廊过渡带。
  龙首山地区属中朝准地台西部边缘部分。在震旦纪以前,该区为一古地槽,沉积了巨厚的复理式建造,并伴随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吕梁运动使其褶皱隆起,并伴随有大量的酸性岩浆活动。震旦纪该区接受了海侵,海水由西南方向侵入,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系及部分寒武系沉积物。加里东期受北祁连山地槽强大的造山运动影响使其褶皱隆起,并伴随有大量的岩浆活动。在这个时期,至少在早一中侏罗世以前龙首山和北大山区,曾一度连成一片,并构成一个巨大的复式背斜构造,燕山运动使龙首山和北大山相对隆起,在两个隆起之间,形成了一个扭陷沉积了数千米厚的下一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统、中新统等地层。经过了历次构造变迁,大约在距今19500万年前,就形成了现在永昌县境内的地貌形态。直到现在北大山、龙首山、北祁连山仍处于不断上升运动的状态。间隔的两个盆地,不断地相对下降,而地震活动多沿不同构造单元之间,时有发生。
  现由北向南,将其所属3个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简述于下:
  潮水新凹陷
  位于龙首山以北的潮水新凹陷,又称潮水盆地。它以北西70度方向展布于永昌县以北的广大地区。其基底为前寒武纪地层,上部沉积了数千米的白垩、侏罗、第三、第四纪地层。根据卫星照片及物探资料,盆地内隐伏有近东西向的大断裂。在盆地的北缘,即金昌市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处,以大断裂与北大山拱断束相接。在盆地的边缘或内部隆起带出露了侏罗、白垩、第三纪地层,并分布有煤、石膏矿产及石油、天然气。该地区地貌为平缓的戈壁丘陵区。
  龙首山拱断束
  龙首山为横亘于本县境内北部的主体山脉,西起埃木柴井、东至小口子,构成了龙首山拱断束主体,又称阿拉善边缘隆起带。总的构造线方向为N55°W,宁远堡以东转为近东西向。基底由前震旦纪地层组成,盖层广泛分布着震旦纪地层,只在山间断陷盆地内,呈线状分布有上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并与总构造线同向展布。该区褶皱断裂特别发育,主要显示压性及压扭性构造形迹,其褶皱主要为复式向斜,龙首山北缘F1和南缘F2深大断裂控制了断裂带的主体,并显示了断裂的继承性和多期复活性。由于复杂的褶皱断裂构造及其伴随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知有镍、铜及其伴生的贵金属和稀有金属。有铁、磷、铀、钍、钒、膨润土、煤、石英岩、石灰岩、黏土等矿产,地貌特征为中低山剥蚀区。
  走廊过渡带
  永昌县南部地区属该过渡带范围。北以龙首山南坡大断裂F2为界,南以乌龙沟煤矿东西一线(金瑶岭—老虎山)深大断裂为界,与北祁连山褶皱带毗邻。该区基底为下古生代地层,在晚古生代时,已成为祁连山加里东地槽褶皱带山前扭陷,发育着泥盆系磨拉式建造,其后又沉积了石灰系含煤建造和二叠系碎屑岩建造。印支运动使其再度褶皱,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在凹陷盆地中又沉积了三叠系碎屑岩建造,中
  下侏罗统含煤建造,及其以后的红色建造。过渡带总的构造线为北西向,次为东西向。在古凸起上形成了与火山岩有关的铜、铁矿产,与酸性岩有关的热液型铜、铁矿产,以及与热液活动有关的萤石等矿产,在凹陷盆地中有煤、粘土、盐类等矿产。地貌比较复杂,有中山、中低山剥蚀区,又有平缓的堆积区。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