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5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自然环境
分类号: P942.42
页数: 15
页码: 42-56
摘要: 本章记述了甘肃省金昌县自然环境情况,包括地质构造、地貌特征、气候、自然灾害几方面情况。
关键词: 环境 自然 永昌县

内容

第一节 地质构造
  永昌县处于中朝准地台与祁连山地槽两个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海陆变迁,伴随形成多种矿产资源。
  县境内地质构造,北部属中朝准地台的阿拉善隆起,南邻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按Ⅲ级构造单位划分,由北向南为潮水新凹陷,龙首山拱断束,走廊过渡带。走廊过渡带又称走廊边缘凹陷,属祁连山地槽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祁连山地槽自远古代末,中央地背斜隆起后,在其南北两侧形成了两个加里东地向斜,北祁连山地槽为其中之一,优地槽性质,接受了较厚的早古生代沉积。加里东运动结束了地槽发展阶段,形成了巨大的加里东褶皱带。晚古生代本区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仅有地台性沉积发育。到中生代三叠纪末,再次普遍褶皱上升,相对在北部边缘发生强烈扭陷,局部为沉降区,接受沉积形成了现在的走廊过渡带。
  龙首山地区属中朝准地台西部边缘部分。在震旦纪以前,该区为一古地槽,沉积了巨厚的复理式建造,并伴随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吕梁运动使其褶皱隆起,并伴随有大量的酸性岩浆活动。震旦纪该区接受了海侵,海水由西南方向侵入,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系及部分寒武系沉积物。加里东期受北祁连山地槽强大的造山运动影响使其褶皱隆起,并伴随有大量的岩浆活动。在这个时期,至少在早一中侏罗世以前龙首山和北大山区,曾一度连成一片,并构成一个巨大的复式背斜构造,燕山运动使龙首山和北大山相对隆起,在两个隆起之间,形成了一个扭陷沉积了数千米厚的下一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统、中新统等地层。经过了历次构造变迁,大约在距今19500万年前,就形成了现在永昌县境内的地貌形态。直到现在北大山、龙首山、北祁连山仍处于不断上升运动的状态。间隔的两个盆地,不断地相对下降,而地震活动多沿不同构造单元之间,时有发生。
  现由北向南,将其所属3个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简述于下:
  潮水新凹陷
  位于龙首山以北的潮水新凹陷,又称潮水盆地。它以北西70度方向展布于永昌县以北的广大地区。其基底为前寒武纪地层,上部沉积了数千米的白垩、侏罗、第三、第四纪地层。根据卫星照片及物探资料,盆地内隐伏有近东西向的大断裂。在盆地的北缘,即金昌市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处,以大断裂与北大山拱断束相接。在盆地的边缘或内部隆起带出露了侏罗、白垩、第三纪地层,并分布有煤、石膏矿产及石油、天然气。该地区地貌为平缓的戈壁丘陵区。
  龙首山拱断束
  龙首山为横亘于本县境内北部的主体山脉,西起埃木柴井、东至小口子,构成了龙首山拱断束主体,又称阿拉善边缘隆起带。总的构造线方向为N55°W,宁远堡以东转为近东西向。基底由前震旦纪地层组成,盖层广泛分布着震旦纪地层,只在山间断陷盆地内,呈线状分布有上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并与总构造线同向展布。该区褶皱断裂特别发育,主要显示压性及压扭性构造形迹,其褶皱主要为复式向斜,龙首山北缘F1和南缘F2深大断裂控制了断裂带的主体,并显示了断裂的继承性和多期复活性。由于复杂的褶皱断裂构造及其伴随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知有镍、铜及其伴生的贵金属和稀有金属。有铁、磷、铀、钍、钒、膨润土、煤、石英岩、石灰岩、黏土等矿产,地貌特征为中低山剥蚀区。
  走廊过渡带
  永昌县南部地区属该过渡带范围。北以龙首山南坡大断裂F2为界,南以乌龙沟煤矿东西一线(金瑶岭—老虎山)深大断裂为界,与北祁连山褶皱带毗邻。该区基底为下古生代地层,在晚古生代时,已成为祁连山加里东地槽褶皱带山前扭陷,发育着泥盆系磨拉式建造,其后又沉积了石灰系含煤建造和二叠系碎屑岩建造。印支运动使其再度褶皱,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在凹陷盆地中又沉积了三叠系碎屑岩建造,中
  下侏罗统含煤建造,及其以后的红色建造。过渡带总的构造线为北西向,次为东西向。在古凸起上形成了与火山岩有关的铜、铁矿产,与酸性岩有关的热液型铜、铁矿产,以及与热液活动有关的萤石等矿产,在凹陷盆地中有煤、粘土、盐类等矿产。地貌比较复杂,有中山、中低山剥蚀区,又有平缓的堆积区。
  第二节 地貌特征
  永昌县地形复杂。境南祁连山层峦叠嶂,境北龙首山巍峨绵延,断续渐没于戈壁之中,两山南北对峙;大黄山、武当山夹居其间。形成县境内三个隆起带、两个狭长走廊平川和一块残丘戈壁荒漠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冷龙岭主峰海拔4442米,为县内最高峰;东部朱王堡镇的董家堡海拔1454米,为县内最低处,县城所在地海拔1978米。县内大致可分为三种地貌。
  南部中、高山山地
  位于县境南部,均属祁连山系,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99千米。以冷龙岭为主体,包括冷龙岭、北松林、火松林、盖掌大坂等一系列的平缓山脉和山间盆地,海拔在2500米至4000米以上。阴坡有成片天然乔、灌林覆盖,阳坡为山地草场,是县内主要的林区和牧区。大黄山为走廊南北两山间的独立山体,地处永昌县西与山丹县交界,是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分水岭。因盛产大黄而得名,古称焉支山,东西延伸约36千米,南北宽约21千米。除终年积雪的磨磨山(海拔3978米)、白露掌(海拔3060米)陡峻外,一般山体浑圆,坡度平缓。山前冲积扇发育,尤以南麓大马营滩、大河坝滩最为广阔。加之气候湿润,水源较充沛,构成市内主要林牧业区,亦为有名的天然牧场。有“祁连雪皑皑,焉支草茵茵”的美誉。
  北部低山丘陵
  位于永昌县北部,以龙首山为主体,包括栒子山、武当山、风门山和龙口山等山岭及山间盆地。一般海拔1600米至2500米。龙首山的成山掌、前山,营盘顶和栒子山为中部山系高峰。围绕山峰和山脉切割较深、地形陡峻处,形成山地,其余高差不大,山体剥蚀切割深度较小(小于500米)处,呈现石质岗地地貌,属干旱山地荒漠草场。大、小青羊口滩、花草滩、露泉滩(亦称河西堡盆地)等山间盆地,主要为冲洪积砂砾层和沙土覆盖。地势开阔平坦,植被较繁茂,属半荒漠类草场。局部水源充足处可耕作。
  中部绿洲平原
  主要分布于祁连山、龙首山之间,呈狭长带状。地面多冲洪积覆盖,地势较平坦,海拔1400米至2500米,为县内主要的粮、油、果、菜产区。①山前冲积扇平原。分布于西大河、东大河和祁连山各沟谷水系的沟口处,即红山窑、新城子、东寨、六坝、南坝一带。由南向北倾斜,坡度3至10度不等,坡降1.25至5度,为典型的扇状倾斜平原。②洪积戈壁平原。分布于六坝至九坝一带,系东大河、武威市西营河洪积而成,平坦广阔。大部分呈砾石戈壁。③冲、淤积沙土平原。分布于东大河、西营河洪积戈壁平原以北的水源、朱王堡一带。地势平坦,风化剥蚀缓慢,沟谷宽浅呈蛇曲状,局部呈牛轭湖泊,少数地段因地下水潜蚀形成湖沼,20世纪80年代后,地下水位下降湖沼干涸,但仍可见湖沼地貌痕迹。
  第三节 气候
  永昌地处中纬度,深居内陆,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悬殊,四季中春暖回缓,夏无酷暑,秋温骤降,冬无严寒。
  分区气候
  受地形影响,县境内分三个气候区:川区温和极干旱及温凉干旱气候区;浅山区温寒干旱及寒冷半干旱气候区;山区寒冷湿润及高寒很湿润气候区。惯称川区气候,浅山区气候,山区气候。
  川区包括朱王堡镇、水源镇和河西堡镇、六坝乡团庄等地,海拔在1400米至17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6.8℃至7.6℃,最热月(7月)为19.5℃至24.6℃,最冷月(1月)为﹣10.6℃至﹣10.4℃。无霜期136天至150天,年平均降水量145毫米至180毫米,年日照时数2959小时至2962.7小时。
  浅山区包括城关镇、焦家庄乡、东寨镇、六坝乡部分地区和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的农业种植区,海拔在1700米至2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5℃至7.0℃,最热月(7月)为14.5℃至19.5℃,最冷月(1月)为﹣13.1℃至﹣10.4℃。无霜期115天至145天。年平均降水量170毫米至320毫米,年日照时数2285.5小时至2959小时。无明显夏季,冬季长达214天,其余季节只有151天。
  山区海拔在2500米至40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0℃至1.2℃,无霜期小于110天,年平均降水量320毫米至400毫米,年日照时数小于2285小时。无夏季,冬季长272天,春秋二季相连。雨量丰富,气候湿润。
  主要气象要素
  日照永昌县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959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67%以上。太阳辐射强,辐射量大。一年中日照以夏、秋季最多,冬、春季最少。
  气温1971年至2000年,多年平均气温为5.0℃,极端最高气温35.1℃,出现在7月。极端最低气温﹣28.3℃,出现在12月。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7.6℃。气温日较差大,一年中以春秋两季日较差最大,最大日较差为29.2℃。从气温变化看,全县气候逐渐向变暖的趋势发展,1961年至1970年年平均气温为4.7℃;1971年至1980年年平均气温为4.8℃;1981年至1990年年平均气温为5.0℃;1999年至2000年年平均气温为5.3℃;2001年至2005年年平均气温为5.8℃。2001年至2005年的年平均气温比20世纪60至70年代偏高1.0℃,比20世纪80年代偏高0.8℃,比90年代偏高0.5℃。另从最高气温与邻近市、县对比分析,永昌县比山丹、武威、民勤,平均分别偏低3.5℃、4.5℃、6.0℃,是夏季河西地区避暑的最佳气候区。全年平均无霜期144天,最长无霜期169天,最短无霜期111天,初霜从9月上中旬开始,终霜在5月下旬结束。
  降水1971年至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201.7毫米,最多年为278.5毫米,最少年为110.5毫米,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66天。冬季降水较少,最大降雪量13.6毫米,年平均降雪天数36天。年平均积雪日数为28天,最大积雪深度11厘米。
  风 县域盛行偏西风,大风(8级以上)以春季最多,加之冬春季降水少、气候干燥,沙尘天气时有发生。年平均风速3.0米/秒,平均大风日数25天,平均最大风速20.0米/秒,最多风向频率W/18,最大风速28米/秒。8级以上大风最多年有40天,平均每年8天,沙尘暴出现最多年为12天,平均每年4至5天。
  蒸发 县内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年平均蒸发量1990.2毫米,接近降水量的10倍。
  第四节 自然灾害
  干旱
  1991年6月下旬至7月,县内出现严重干旱,全县受灾面积38.27万亩,粮食减产2545万公斤,油料减产654.1万公斤。1997年7月,气温偏高造成河灌区的8个乡镇受高温干旱危害,直接经济损失2758.72万元。1999年7月持续干旱,农田大面积减产、绝收,人畜饮水危急,受灾面积30万亩,经济损失8513.5万元。2001年,除清河两镇外,其余8个乡镇不同程度地遭受严重旱灾,受灾面积27.9万亩,经济损失9276.9万元,是永昌县自1958年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出现的最严重的干旱灾情。
  洪涝
  1992年7月15日,红山窑乡降暴雨,暴发山洪,使公路、农田、住房等受损,经济损失6.35万元。1995年8月30日至31日,城关、河西堡、东寨、水源等乡镇遭暴雨、山洪袭击,造成经济损失达414.5万元。1995年8月30日至9月7日,全县出现连阴雨天气,大部分乡镇农作物受害,受害面积16.29万亩,经济损失3963.44万元。1996年7月20日,红山窑乡、新城子镇遭受暴雨、冰雹、山洪袭击,造成经济损失3441万元。1997年7月29日,县内局部地方出现暴雨,形成山洪,城关镇等5个乡镇受灾,造成经济损失999.85万元。1998年7月13日,清河地区出现暴雨,形成山洪,受灾面积3.97万亩,经济损失915.9万元。8月15日,南坝乡出现暴雨形成山洪,造成经济损失749.21万元。1999年7月12日,县内局部地方出现暴雨,城关、红山窑、南坝等乡镇遭受洪灾,经济损失500.09万元。2000年6月23日、24日、27日,县内局部地方洪灾,造成经济损失127.6万元。
  冰雹
  1993年8月28日,红山窑乡遭受冰雹、暴雨、洪水袭击,冲毁渠道、房屋等建筑物,经济损失达154.13万元,同日雷电击死1人和1头骡子。1994年8月7日,县内出现大范围冰雹灾害性天气,焦家庄、城关、东寨3个乡镇农作物受灾面积2.37万亩,直接经济损失503.7万元。1999年8月24日、25日,冰雹、暴雨使红山窑、新城子部分村社受灾,受灾面积2.58万亩,造成经济损失1223万元。
  大风、沙尘暴
  1993年5月5日,永昌遭受特大沙尘暴(黑风)袭击,瞬间极大风速每秒34米,风力达12级,造成农、林、牧业经济损失2821.3万元。1995年5月18日,朱王堡镇、水源乡遭大风袭击,4.096万亩农作物受灾,经济损失330万元。2000年4月12日,强沙尘暴天气造成经济损失95.1万元。2001年4月8日,沙尘暴天气造成经济损失480.3万元。
  冻害
  1991年5月1日至7日,县内连续出现霜冻大风天气,瞬间最大风速每秒26米,由于狂风袭击,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17.88万亩,造成经济损失250万元。1993年5月10日、11日,寒潮、霜冻天气造成经济损失655.89万元。1994年5月4日,出现霜冻天气,部分乡镇胡麻、油菜等作物受灾,受灾面积9.86万亩,经济损失达2696.75万元。2004年5月3日至4日,出现严重霜冻,各乡镇农作物受灾面积7.5万亩,经济损失2800万元。
  地震
  2003年10月25日20时,山丹、民乐发生6.1级地震,波及永昌,全县494间民房裂缝,3栋楼房开裂,45座矿山受损,直接经济损失578.2万元。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