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置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5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建置区划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6
页码: 37-42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91年~2005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建置区划的情况,包括建置沿革和性质区划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建置 区划 永昌县

内容

第一节 建置沿革
  距今4000年前,今永昌县境内西大河、东大河和金川河流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商周时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时为月氏、匈奴诸族驻牧。
  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骑将军霍去病出兵河西,击败匈奴,在河西置武威郡、酒泉郡,后分置张掖郡、敦煌郡,为河西四郡。今县境内先后置四县,鸾鸟①县属武威郡,番和②、骊靬③、显美④县属张掖郡,均属凉州刺史部。在番和县设农都尉,管理屯田事宜。在今永昌县与山丹县交界处设日勒县,属张掖郡。东汉,鸾鸟、显美县属武威郡,骊靬、番和县属张掖郡。汉献帝时分置西郡⑤,郡治日勒县。兴平元年(194),分凉州之金城、张掖、酒泉、敦煌为雍州,州治武威。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置凉州,领武威、张掖等七郡。显美县属武威郡,番和、骊靬县属张掖郡。鸾鸟县废。
  西晋,凉州领八郡。番禾、骊靬、显美县属武威郡。永嘉中置焉支县⑥。永宁中,张轨分武威置武兴郡⑦,领今县境内焉支、新鄣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今永昌县西部边缘地区属西郡。东晋大兴元年(318),张轨子张寔另立年号,为前凉。分凉、河、沙三州,领二十三郡。番禾、骊靬、显美县属武威郡。焉支、新鄣县属武兴郡。太元元年(376),前秦灭前凉。十一年(386),秦将吕光自称凉州牧,定都姑臧,为后凉。于番禾县置番禾郡。隆安元年(397),鲜卑秃发乌孤自称西平王,今甘肃西部、青海一部为南凉。同年,段业称凉州牧,改元神玺,为北凉。元兴二年(403),后凉吕隆为北凉沮渠蒙逊、南凉秃发傉檀所逼,举国降后秦,后凉亡。后秦以郭将为番禾太守。县地属后秦。义熙二年(406),后秦封南凉主秃发傉檀为凉州刺史,迁都姑臧。番禾等地为南凉所有。七年(411)七月,北凉沮渠蒙逊入姑臧。八年(412)十月,迁都姑臧。义熙十四年(418),东晋授沮渠蒙逊为凉州刺史。番禾县属北凉番禾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凉州领十郡,其中番禾郡领彰(鄣)、燕支(即焉支)二县。西魏,显美县属凉州,番禾郡领番禾县。北周时,力乾(即骊靬)、彰、燕支属凉州总管府武威郡,显美县废,其地入姑臧。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复置武威郡,领姑臧、昌松、允吾、番和四县。并力乾、安宁、广城、鄣、燕支五县地入番禾。
  唐武德三年(620),于汉鸾鸟古城置神鸟县,与番禾县同属河西道⑧凉州总管府。贞观元年(627)神鸟县废。咸亨元年(670),于番禾县置雄州,调露元年(679)雄州废,番禾仍属凉州。神龙二年(706)于汉鸾鸟古城置麟县,景龙元年(707)废,先天二年(713)复置。开元十六年(728),于今新城子镇塔儿湾一带置大斗军⑨。天宝三年(744)改番禾县为天宝县。广德二年(764),河西没入吐蕃。咸通二年(861),张义潮逐吐蕃,克凉州,河西复归唐朝。唐末复没于吐蕃。
  五代十国(907~960),凉州为吐蕃、回鹘、党项诸族占领。梁、唐、晋、汉、周割据政权,曾以灵武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使。散于凉、甘、瓜、沙四州的张义潮及其归义军的后裔,也常“自立守将”,朝廷封以节度使或留后等职务。
  北宋初,凉州仍为吐蕃占领。宋王朝只羁縻而已。至道二年(996)秋七月,朝廷派丁帷清知西凉府,府治姑臧。领姑臧、番禾、神鸟、昌松、嘉麟五县。三年(997),全国分十五路,西凉府属陕西路。明道元年(1032),赵德明攻占凉州。景祐五年(1038),李元昊(赵德明子)在兴庆府(今银川)建立西夏政权。番禾置永州,属西凉府。
  南宋宝庆二年即西夏宝义元年(1226),成吉思汗取西凉府,灭西夏。封窝阔台子阔端为永昌王,镇守河西,后由阔端子只必帖木儿继任。咸淳七年(1271),蒙古国改国号为元。至元十五年(1278),以永昌王宫殿所在地置永昌路,属甘肃行中书省,永昌之名始。顷帝至正三年(1343)改设永昌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在金山之阳永昌王署置永昌卫,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卫治今永昌县城东大街,俗称“大卫”。嘉靖二十八年(1549),于永昌卫置永昌协,设参将一员,统辖卫境内五营及境外八营兵力。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县,属凉州府。康熙十三年(1674)改设永昌协参将为副将。
  民国二年(1913),废州改道,永昌县属甘凉道。三年(1914)改县衙为县行政公署。十六年(1927),改称永昌县政府,仍属甘凉道。同年废道,全省设六区,永昌县属安肃区,旋即撤区,直属甘肃省政府。二十五年(1936),甘肃省分设7个行政督察区,原甘凉道为第六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设武威,辖武威、永昌等五县。
  二十五年(1936)11月18日,红西路军西征进驻永昌,建立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历时40多天。红军西进临泽、高台后,苏维埃政权随之消失。
  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昌。23日,永昌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武威行政专员公署。1955年10月,改称永昌县人民委员会。同年,武威、酒泉二专署合并为张掖专署。1961年张掖专署分为武威、张掖、酒泉三专署,永昌县属武威专署。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永昌县人民政府,取消革命委员会名称。1981年2月,根据(81)国函字14号《国务院关于甘肃省设立金昌市的批复》,置金昌市,市政府驻地在原永昌县金川镇(矿区政府)。永昌县由武威地区行政公署划入金昌市。
  ①鸾鸟《读史方舆纪要》载:“鸾鸟城在永昌卫西南,因以鸾鸟山得名”。清代《永昌县志》载:“鸾鸟山距平羌口十里”。又载:“鸾鸟城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上房寨子”(即今西大河水库附近。1969年修水库时,出土五铢钱、铁器、铁钟残片等古遗物)。
  ②番和(一作番禾)《元和郡县图志》载:“东至州(凉州)一百八十里。”《太平寰宇记》载:“番和县在今凉州西一百八十里,汉旧县也。”《大清一统志》载:“番和故城在今凉州府永昌县西。”《地图集》西汉凉州刺史部图标注的地名方位,其故址当在今县西12千米水磨关南约1千米的西寨城,俗称“白虎城”,与“番禾”谐音。
  ③骊靬《二十五史补编·新斠注地理志集释》载:“在今凉州府永昌县南,本以骊靬降人置县”,与《大清一统志》记载同。按《地图集》西汉凉州刺史部图标注的地名方位,其故址当在今县南约11千米处的者来寨,又叫者撒寨子。
  ④显美《读史方舆纪要》载:“显美城在今凉州卫西北”。《大清一统志》载:“显美城在今凉州府永昌县东”。《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西汉22至23凉州刺史部图所载地名方位,显美县治当在今县东约四十五千米处乱墩子滩汉墓群附近。
  ⑤西郡《后汉书·郡国志》载:东汉献帝时置。《读史方舆纪要》载:“前凉张骏以武威等郡为凉州,统十一郡。曰武威,张掖,酒泉,西郡皆故郡也”。按《地图集》西晋凉州图标注的地名方位,其治所当在今县城西北48千米处永、山两县交界处绣花庙附近。
  ⑥焉支县(一作燕支县)依燕支山(即今大黄山)置。按《地图集》北朝魏凉州图标注的地名方位,其故址当在今县西约37千米处的高古城。
  ⑦武兴郡《晋书·地理志》载:“西晋惠帝永宁中,凉州刺史张轨上表,请合秦雍流移人于姑臧西北(约在显美境内)置武兴郡。”
  ⑧河西道《旧唐书·地理志》载:贞观元年(627),分陇坻以西为陇右道。景云二年(711),自黄河以西分为河西道,从陇右道分出,不在十道之内。
  ⑨大斗军《新唐书·地理志》载:“凉州西二百里有大斗军,本赤水守捉。开元十六年(728)改为大斗军,因大斗拔谷为名。”按《地图集》唐陇右道东部图标注的地名方位,大斗拔谷和大斗军,不在一处,本为两地。《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载:“大斗军,县西南三十里”,故址在今县城西17千米的新城子镇塔儿湾。
  第二节 区域
  永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金昌市,位于河西走廊东部,地处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北纬37°47′21″~38°39′58″、东经101°04′~102°43′。县境东起董家堡与蔡旗界,西至白石崖沟,东西最长距离约144千米。南起于脑儿墩沟脑,北与金昌市金川区毗界,南北最长距离约114.8千米。总面积为7439.27平方千米。
  东面与民勤县蔡旗乡毗连,东南面与武威市凉州区的双城镇、洪祥乡、青林乡接壤,南面与武威市凉州区的金山乡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界,西南面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相邻,西面与民乐县、山丹县毗邻,北面与金昌市金川区相靠。县城北距金昌市区50千米,东南距省会兰州市343千米。兰新铁路贯通永昌,境内全长103千米。连霍高速公路(G045线)途经县境,全长57.09千米。
  第三节 区划
  1991年,永昌县设有城关镇、河西堡镇、朱王堡镇、新城子镇、北海子乡、水源乡、东寨乡、六坝乡、南坝乡、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共四镇七乡。1993年2月,北海子乡撤销后并入城关镇,原北海子乡的行政区域划归城关镇,统一由合并后的城关镇管辖。2000年11月,水源乡、东寨乡完成撤乡建镇工作,建镇后原政府驻地、行政区域、管辖范围不变。2005年底,全县共设有六镇四乡,70414户、25.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万人。下辖10个社区居委会、118个居民小组、111个村委会、915个村民小组。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藏、满、回、蒙古、裕固族等15个。县城位于祁连山系照面山和龙首山系武当山之间的狭长平原地带,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关镇 下辖天锦苑、宝河苑、永福苑、昌康苑4个社区居委会58个居民小组,金川西、金川东、北海子、黄家学、沙沟岔、直峡山、中庄子、大坝、小坝、赵家庄村10个村民委员会72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在天锦苑社区。
  新城子镇 下辖毛家庄、兆田、西湾、新城子、马营沟、唐家坡、邵家庄、通信堡、南湾、赵定庄、刘克庄、农林场、塔儿湾村13个村民委员会99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在新城子村。
  红山窑乡 下辖高古城、土沟、夹河、红山窑、河沿子、水泉子、王信堡、马家坪、姚家寨、毛卜喇、山头庄、永胜村12个村民委员会115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地在红山窑村。
  焦家庄乡 下辖陈家寨、水磨关、焦家庄、楼庄子、南沿沟、河滩、杏树庄、梅家寺、北泉、双磨街、红庙墩、骊靬村12个村民委员会97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地在水磨关村。
  东寨镇 下辖头坝、永丰、上三坝、下三坝、上四坝、下四坝、双桥、新二坝、龙口、下二坝、二坝村11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在下三坝村。
  六坝乡 下辖团庄、九坝、八坝、下排、下七坝、上六坝、六坝、玉宝、星海、七坝、五坝、南庄村12个村民委员会86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地在六坝村。
  南坝乡 下辖祁庄、西校、永丰、永安、何家湾村5个村民委员会31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地在永安村。
  水源镇 下辖新沟、西沟、赵沟、东沟、北地、永宁堡、胜利、方沟、华家沟、杜家寨、宋家沟村11个村民委员会85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在永宁堡村。
  朱王堡镇 下辖郑家堡、董家堡、汤宁堡、下汤沟、流泉沟、刘正沟、朱王堡、新堡子、头沟、陈仓堡、三沟、梅北沟、梅南沟村13个村民委员会137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在朱王堡村。
  河西堡镇下辖车站路、玉河路、永河路、昌河路、银河路、金河路6个社区居委会60个居民小组,大寨子、青山堡、黄家泉、寺门、河东堡、河西堡、西庄子、下洼子、沙窝、鸳鸯池、宗家庄、西庄子村12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在银河路社区。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